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4年, 第3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7-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论与研究
    品种与技术
    稻文化
    广告·书评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近年我国水稻种子休眠与萌发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唐思敏, 童晓红, 应杰政, 张健, 田志宏, 王以锋
    2024, 30(4): 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01
    摘要 ( )   HTML ( )   PDF(669KB) ( )  

    水稻种子的休眠与萌发是维持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农艺性状。水稻种子收获前较低的休眠水平易引起穗发芽,导致水稻产量和品质降低。另一方面,较高的休眠程度易引起水稻播种期的低发芽率和出苗不整齐,严重制约水稻的高产稳产。综述了2020年以来国内在水稻种子休眠与萌发遗传调控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具体从植物激素、非生物胁迫和穗发芽调控机制展开,并对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作简要介绍,提出研究趋势和展望,以期阐明调控种子萌发的遗传特性和作用机理,为适宜休眠度的水稻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优良基因资源。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水稻生长特征识别研究进展
    刘正国, 韩玮, 高照, 张子杰, 刘建立, 李晓鹏
    2024, 30(4): 7-1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02
    摘要 ( )   HTML ( )   PDF(812KB) ( )  

    水稻的特征识别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指通过农业专家人工目视或使用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对水稻的生长状态进行分析和处理,主要包括提取水稻的形状、颜色和纹理等特征和属性,进而对水稻生长状态、病虫害情况等进行识别诊断。本文在梳理现阶段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水稻生长特征识别研究的田间图像采集设备、图像处理方式以及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水稻生长特征识别应用。总结了稻田中不同应用平台的功能特点。展望了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水稻特征识别的未来发展方向。

    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研究进展
    应伟杰, 王亚梁, 朱德峰, 怀燕, 张玉屏, 向镜, 陈惠哲
    2024, 30(4): 12-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03
    摘要 ( )   HTML ( )   PDF(605KB) ( )  

    比较了我国水稻生产中不同水稻机插秧方式、机插播种育秧方式的优缺点,分析了传统杂交稻机插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而创新提出杂交稻精准播种机插技术,并展望了水稻绿色机插技术的发展。

    抗ALS抑制剂类除草剂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应用
    桑世飞, 孙晓涵, 姚国琴, 马腾云, 章怡静, 郑阳阳, 丰柳春, 姬生栋
    2024, 30(4): 17-2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04
    摘要 ( )   HTML ( )   PDF(1630KB) ( )  

    杂草严重制约水稻生产,培育具有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抑制剂的广谱抗除草剂水稻新品种是应对稻田杂草危害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鉴定了抗ALS抑制剂类除草剂金粳818与感除草剂日本晴ALS基因的差异位点,开发特异分子标记。对以携带ALS抗性基因型的金粳818、津稻372为亲本的杂交后代进行除草剂喷施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开发了818ALSF/R、HDALSF/R两对分子标记,可以快速区分纯合显性、杂合、纯合隐性3种基因型,且与除草剂喷施结果一致;选育得到22S9和22S4两份抗除草剂优异水稻种质资源材料。通过对杂交后代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快速筛选出具有ALS除草剂抗性基因的种质资源材料,提高了在抗ALS抑制剂类除草剂水稻种质中的筛选效率。

    水稻不育系泰丰A创制及其优良品质性状遗传基础研究
    王丰, 刘迪林, 朱满山, 廖亦龙, 李金华, 付崇允曾学勤, 曾学勤, 马晓智, 霍兴, 孔乐, 柳武革
    2024, 30(4): 24-3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05
    摘要 ( )   HTML ( )   PDF(932KB) ( )  

    针对杂交稻“高产难优质”的瓶颈问题,基于杂种优势群与优势模式,选择华南地区高配合力、高异交率保持系博B和优质丝苗米亲本米31以及长江流域优质抗病早稻浙9248作为育种亲本进行复合杂交,通过穿梭种植生态加压表型鉴定与室内品质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育成了粒型细长、整精米率高、食味佳的“三高一优”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泰丰A/B。截至2023年,用泰丰A配组育成泰丰优208、泰优 390、泰优1002和泰优398等优质杂交稻共计92个。其中,80.4%的米质达到国(部)标优质3级以上标准,18个品次获得国家或省级优质稻食味鉴评金奖和银奖,2个品种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较好解决了杂交稻“高产难优质”的“卡脖子”问题。此外,对控制泰丰A/B重要品质性状的QTLs(基因)进行了分析,发现位于第3、5、6和7号染色体上的gs3GW5TFBWxTFBGW7TFB基因或其所在的染色体区段是泰丰A/B品质表现优异的重要遗传基础。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选育进展与今后对策
    刘晴, 高世伟, 刘宇强, 常汇琳, 马成, 王婧泽, 刘立超, 门龙楠, 董晓慧, 王翠玲, 戴常军, 白瑞, 谷英楠, 张宏天, 聂守军
    2024, 30(4): 33-3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06
    摘要 ( )   HTML ( )   PDF(596KB) ( )  

    近年来,黑龙江省水稻品种选育取得重要进展,绥粳18、龙粳31、绥粳27等品种推广面积多次位列全国常规稻第一;创新了多项育种新理论和方法,“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和保护”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寒地早粳稻优质高产多抗龙粳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但与国外或国内其他一些省份相比,黑龙江省水稻品种选育手段比较单一、选择效率较低,在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设计和人工智能育种等新兴领域创新仍不足。最后提出了黑龙江省水稻品种选育的方向和对策。

    东北稻区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与机具研究进展
    王将, 丁友强, 岳博文
    2024, 30(4): 37-4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07
    摘要 ( )   HTML ( )   PDF(776KB) ( )  

    秸秆直接还田作为保护性耕作的主要内容在我国东北稻区已广泛应用。在综述东北稻区目前主要的秸秆直接还田技术模式与配套机具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环节不同种类机具工作原理及其技术特点。在阐述现有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及配套装备存在问题和短板的基础上,建议重点对水稻秸秆切割技术、抛撒扩抛技术、耕作部件材料和加工工艺、耕作部件防堵技术、秸秆离田成本控制、秸秆压茬和全区域调平技术、农机农艺融合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以期为东北稻区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与机具研究提供装备技术支持。

    基因型与高温环境互作对杂交水稻整精米率的影响
    徐富贤, 周兴兵, 吕强, 李飞霞, 张林, 蒋鹏, 刘茂, 佘恒志, 陈娇月, 朱永川, 熊洪, 郭晓艺
    2024, 30(4): 43-4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08
    摘要 ( )   HTML ( )   PDF(465KB) ( )  

    为了提高高温伏旱区水稻的整精米率,以3个不育系(椰香A 、沪旱82S 、川康606A)与5个恢复系(泸恢107、泸恢127、泸恢276、泸恢1156、泸恢6150)配制的15个杂交中籼组合为材料,分别于2021、2022年早季和晚季种植,稻谷收获后分别采用40 ℃和80 ℃干燥,研究杂交水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整精米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生长期温度和稻谷干燥温度对整精米率的影响大,2021年水稻灌浆期气温正常,其整精米率(平均48.92%)比2022年(平均17.39%,罕见高温年景)高181.00%,稻谷干燥温度40 ℃处理平均整精米率(45.94%)比80 ℃处理(20.37%)高125.00%;恢复系对整精米率影响次之,泸恢6150所配组合整精米率最高,平均比其他恢复系所配组合高13.85%~25.34%;不育系对整精米率影响较小,其中椰香A所配组合整精米率最高,平均比其他不育系所配组合高8.97%~9.45%;不育系与恢复系的特殊配合力对整精米率影响较大,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显著高于不育系。种植季节对整精米率影响最小,晚季种植比早季种植整精米率仅高2.97%。通过恢复系改良选择对整精米率特殊配合力高的杂交组合,使其处于适宜灌浆期温度下,并采用适宜的温度干燥稻谷,有利于大幅度提高整精米率。

    不同浓度甘氨酸拌土对水稻秧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牛娟娟, 方淑梅, 王庆燕, 梁喜龙
    2024, 30(4): 47-5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09
    摘要 ( )   HTML ( )   PDF(747KB) ( )  

    以垦粳8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浓度甘氨酸(0、0.25、0.5、1.0、2.0 g/L)拌土处理对水稻幼苗形态建成和生理特性等方面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0.5~1.0 g/L处理均可提升水稻出苗率和出苗速度,提高叶绿素a、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强根系活力,促进脯氨酸(Pro)含量积累,进而增加根平均直径和根总表面积,提高株高和地上部生物量,尤其是叶片和叶鞘生物量。

    抛光色选工艺过程对香稻米 2-AP含量和糊化特性的影响
    杜晓旭, 张莹莹, 何珍珍, 刘剑涛, 莫钊文, 潘圣刚, 田华, 段美洋, 祁剑英, 唐湘如
    2024, 30(4): 53-5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10
    摘要 ( )   HTML ( )   PDF(430KB) ( )  

    抛光色选工序是生产食用大米的重要步骤,会影响稻米品质和香气2-乙酰基-1-吡咯啉(2-AP)含量。以香稻品种19香和软华优金丝为材料,研究了工业生产中抛光色选工艺过程对香米 2-AP含量和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稻米抛光阶段增加抛光色选程序会导致19香和软华优金丝2-AP含量分别损失51.66%和38.10%,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7.31%和1.49%,水分含量、淀粉峰值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和消减值都有上升,而回冷值降低。

    优质稻适宜收获期筛选研究
    严鹏, 曾晴虹, 罗海伟, 陈龙周, 胡玉婷, 杨青青, 刘洋旋, 刘越, 穆麒麟, 田小海
    2024, 30(4): 56-6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11
    摘要 ( )   HTML ( )   PDF(794KB) ( )  

    适期收获是实现优质稻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的一个技术措施。以6个优质稻品种为材料,在田间条件下,测定不同时期收获处理[成熟度(籽粒黄熟率)达到80%时收获、成熟度达到90%时收获、成熟度100%时收获、成熟度100%后5 d收获、成熟度100%后10 d收获]的水稻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产量均随着成熟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成熟度100%后10 d收获的最高。参试品种的整精米率在成熟度达100%时趋向稳定;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不同收获期处理间变化不大;在成熟度为90%~100%时收获,参试品种表现出适中的崩解值和消减值,食味品质相对较好;大部分品种在成熟度100%时收获糙米游离脂肪酸含量稳定,且为较低水平;3个香稻品种在成熟度90%~100%时收获,其香味物质含量最高。选择产量、整精米率、游离脂肪酸含量、崩解值和消减值等5个参数对优质稻的适宜收获期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认为,优质稻成熟度(籽粒黄熟率)100%时为其适宜收获期,考虑到品种间差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优质稻适宜在成熟度90%~100%时收获。

    龙粳31大面积推广原因分析及其对黑龙江粳稻育种的启示
    商全玉, 姜树坤, 刘安晋, 王松, 赵明辉, 张文忠, 潘国君
    2024, 30(4): 64-6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12
    摘要 ( )   HTML ( )   PDF(696KB) ( )  

    黑龙江省地域广阔,气候环境复杂多样,各地域间积温差异显著,给水稻品种选育和大规模推广带来了挑战。龙粳31是21世纪以来我国年推广面积和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粳稻品种。该品种以其高产稳产、抗病耐冷、生态广适、米优耐储等优点,打破了空育131在黑龙江长达10年之久的主导地位。本文结合黑龙江省粳稻育种现状,深入分析龙粳31大面积推广的原因,以供今后育种开展。

    气候变化对川渝地区再生稻产业的影响与建议——以富顺县为例
    罗伟, 梅岫峰, 李强, 李钰春, 张凯, 李昱锐
    2024, 30(4): 70-7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13
    摘要 ( )   HTML ( )   PDF(756KB) ( )  

    2022—2023年以田间调查、电话访谈、文献查阅和专家座谈等方式对川渝地区再生稻生产情况进行了调研,统计分析了气候变化下川渝再生稻种植区生产格局变化和发展趋势,以富顺县为例,剖析了川渝地区再生稻产业发展的潜力和面临的挑战,并就如何提升再生稻气候韧性提出5条建议。调研显示,在气候变暖情况下,川渝地区秋季热量资源更加丰富,再生稻种植呈现适生区、优生区面积不断增加、产量稳步提高等有利变化;但气象灾害呈重发趋势,再生稻生产气候风险增高。富顺县为再生稻种植优生区,具有自然条件、技术、品种、历史、品牌、需求和政策等优势。随着再生稻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极端天气频发重发,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加强再生稻气候韧性建设,对加快推进川渝地区再生稻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浙江省种粮大户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许剑锋, 应伟杰, 陈叶平, 谢余涛, 秦叶波
    2024, 30(4): 75-8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14
    摘要 ( )   HTML ( )   PDF(853KB) ( )  

    近年来,浙江省以种粮大户为代表的粮食规模化经营主体加快成长,逐步发展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在促进粮食生产扩面提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浙江省种粮大户发展及其生产经营情况,进一步总结经验,推进粮食规模化经营健康发展,笔者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中发现,浙江省种粮大户呈现“一降四提高”发展态势(种粮大户数量下降,种粮大户经营规模、生产水平、获利能力和带动作用不断提高),文章指出了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年龄大、模式旧、期限短、效益低”等6个方面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依托“两进两回”,培育高素质种粮大户;依托农业“标准地”改革,优化种粮大户土地经营条件;依托农业“双强行动”,提升种粮大户生产水平;依托“农事服务中心”,解决种粮大户后顾之忧;依托“政策扶持”,提高种粮大户积极性;依托“数字化改革”,推进种粮大户数字化应用能力。

    品种与技术
    浙江省新垦耕地土壤培肥和覆膜节水栽培对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沈菁, 张莉, 赵洪阳, 沈量, 周政法, 王未英
    2024, 30(4): 81-8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15
    摘要 ( )   HTML ( )   PDF(552KB) ( )  

    新垦耕地存在土壤肥力差、生产力低等突出问题。本研究通过多年多点田间试验,探究了适宜浙江省新垦耕地改造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受新垦农田肥力影响,参加水稻品种筛选试验的8个品种中,旱优73较适合在新垦耕地种植,产量较高;在新垦耕地施用有机物料可以有效提升土壤地力水平,增加水稻产量;在新垦农田采用覆膜节水栽培并施用有机物料明显提升水稻产量,其中,覆膜+施用巴贝蚕沙(11.25 t/hm2)处理下,旱优73的产量比不施肥+不覆膜处理显著增加36.76%。可见,在新垦耕地上种植水稻,通过施用有机物料培肥和覆膜节水栽培,能达到提高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目的。

    广谱抗性基因Pi9导入改良水稻“大粒香”稻瘟病抗性的研究
    张习春, 李祖军, 唐会会, 王倩, 吴朝昕, 吴健强, 朱速松
    2024, 30(4): 86-8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16
    摘要 ( )   HTML ( )   PDF(476KB) ( )  

    水稻品种大粒香以米质优、香味浓郁连续5次获“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金奖”,但因高感稻瘟病,严重限制了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本研究以含有广谱抗性基因Pi9的空育131为父本,通过常规杂交、连续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Pi9导入大粒香中,创制株叶形态、千粒重、米质及香味等重要性状上与大粒香基本一致的改良株系。大粒香改良株系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其稻瘟病抗性与大粒香相比显著提升,达到品种生产应用的抗性标准,实现对大粒香稻瘟病抗性的定向改良。

    节水抗旱稻不育系沪旱7A及所配组合特征特性分析及育种展望
    黎佳佳, 高欢, 张剑锋, 刘毅, 余新桥, 赵洪阳
    2024, 30(4): 89-9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17
    摘要 ( )   HTML ( )   PDF(408KB) ( )  

    节水抗旱稻是同时具有水稻高产优质和旱稻节水抗旱特性的一种新的栽培稻类型。沪旱7A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与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武香B/内香B//沪旱1B为亲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籼型三系不育系,具有育性稳定、抗旱性强、米质优良、配合力好等特点。以沪旱7A为亲本选配的节水抗旱稻组合旱优73、旱优3015等表现出很强的杂种优势,已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本文介绍了沪旱7A的特征特性,分析评价了其所配组合的生育期、抗性、产量等指标,提出了使用沪旱7A配组新组合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改良的方向,为沪旱7A作为节水抗旱稻核心亲本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GGE双标图分析籼粳杂交稻新品种浙粳优27的丰产稳产性和适应性
    侯凡, 陈佑源, 林建荣, 吴明国, 宋昕蔚, 孙一鸣, 湛立伟
    2024, 30(4): 93-9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18
    摘要 ( )   HTML ( )   PDF(602KB) ( )  

    水稻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充分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培育丰产稳产广适性新品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为全面了解籼粳杂交稻浙粳优27的生产特性并有效挖掘其生产潜力,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采用 GGE双标图对其区试数据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浙粳优27的丰产稳产性及适应性均较好,品质较优(部标优质2级),是一个理想的籼粳杂交稻新品种。

    单季稻开花结实期高温热害特征及防控对策
    方文英, 陈佳麒, 楚岱蔚, 丁梦佳, 姚平, 金益民, 罗天子, 沈兴连, 莫红华, 黄玉英, 郑孝孝, 朱德峰
    2024, 30(4): 98-10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19
    摘要 ( )   HTML ( )   PDF(320KB) ( )  

    近年,长江流域稻区单季稻开花结实期高温频发重发。本文分析了高温年水稻开花结实期高温热害特征及高温对结实率的影响。高温年日最高温度高,持续时间延长;高温年7月上旬至8月上旬日最高温度较常温年高4.3℃~4.8℃;水稻开花结实期遇到高温热害结实率下降28.2~43.4个百分点;品种间耐高温热害特性差异较大。根据开花结实期高温热害特征及高温引起结实率下降的特点,提出高温预警及播期调整、耐热品种选择、高温期间田间灌水、喷施生长调节物质等开花结实期高温热害防控对策。

    20%环丙氟虫胺悬浮剂飞防早稻二化螟技术要素探析
    陈红, 吴家乐, 叶徐豪, 方辉, 汤学军
    2024, 30(4): 101-10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20
    摘要 ( )   HTML ( )   PDF(512KB) ( )  

    为探析20%环丙氟虫胺悬浮剂飞防早稻二化螟的效果,笔者于2023年选用极飞P100PRO型植保无人机,设定了作业参数,开展了不同单位面积药液用量和商品制剂用量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单位面积喷施额定商品制剂用量的前提下,对二化螟的防效并不随着药液用量的增加而提高,最佳药液用量为39.00 L/hm2;在单位面积喷施额定药液用量的前提下,对二化螟的防效随着单位面积商品制剂用量的增加而上升,其单位面积最优商品制剂用量为378.69 mL/hm2,施用1次后的持效期在15 d左右。

    杂交水稻新组合卓两优1126百亩片单产17.79 t/hm2超高产栽培技术
    李建武, 辛业芸, 李文友, 王福昌, 李君, 李浩华, 张玉烛
    2024, 30(4): 105-10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21
    摘要 ( )   HTML ( )   PDF(557KB) ( )  

    卓两优1126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湖南农业大学用小粒不育系卓201S与大粒恢复系R1126选配而成的强优势新组合。该组合株叶形态好,剑叶挺直,穗层相对较低,根系发达,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稻米品质好,具有优异的抗倒伏能力和较大的高产潜力。同时,该组合的小粒型不育系可进行轻简机械化制种,实现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全程机械化,降低种子成本,促进水稻生产方式转型。2023年卓两优1126在云南省蒙自市进行百亩超高产攻关示范,平均单产达17.79 t/hm2。本文详细阐述了卓两优1126百亩片单产17.79 t/hm2超高产栽培技术,并提出栽培种植过程中获取高产的关键措施。

    稻文化
    稻作文化视域下的稻草民俗
    马云雷
    2024, 30(4): 108-1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4.04.022
    摘要 ( )   HTML ( )   PDF(729KB) ( )  

    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基础形成的稻作文化,历史悠久,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关涉众多民间习俗。稻草作为水稻的副产物,与稻米一体两身、相伴而生,亦见于各类民俗之中。然而纵观先学,却鲜有人聚焦于稻草民俗进行研究。故本文将稻草民俗纳入稻作文化视域之下,通过整理各地与稻草相关的民俗,明确了稻草民俗的三大意象;通过比较中日韩等国的稻草民俗,佐证了稻作文化的东传路径。

    广告·书评
    基层图书馆在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万真真
    2024, 30(4): 113-114. 
    摘要 ( )   HTML ( )   PDF(262KB) ( )  
    基于OBE理念下农业类高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盛桂敏, 盛树英, 张恒艳, 王春红
    2024, 30(4): 115-116. 
    摘要 ( )   HTML ( )   PDF(271KB) ( )  
    语言传播视角下农业英语翻译课程建设
    刘小凤
    2024, 30(4): 117-117. 
    摘要 ( )   HTML ( )   PDF(141KB) ( )  
    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运营探索
    龙作联
    2024, 30(4): 118-118. 
    摘要 ( )   HTML ( )   PDF(155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