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2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论与研究
    广告·书评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强再生力水稻品种筛选与选育研究进展
    林强, 蔡秋华, 崔丽丽, 姜照伟, 蒋家焕, 吴方喜, 罗曦, 肖晏嘉, 谢华安, 张建福
    2022, 28(5): 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01
    摘要 ( )   HTML ( )   PDF(724KB) ( )  

    再生稻作为一种高效简约、高产经济的栽培模式,已在南方主要稻区形成较大规模。我国再生稻发展潜力大,生产方式正向机械化、轻简化、标准化和集约化过渡,而生产应用品种由高节位再生型向低节位再生型转变。本文综述了水稻再生力特性遗传、评价指标构建和强再生力水稻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再生稻品种选育的设想与展望。

    绿色超级稻品种培育及其发展
    莫伊凡, 吴伊宁, 余四斌
    2022, 28(5): 7-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02
    摘要 ( )   HTML ( )   PDF(861KB) ( )  

    粮食安全、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发展是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超级稻”的理念要求水稻新品种在高产优质的基础上兼有多种病虫害抗性、养分高效吸收利用、以及较强的抗旱性和抗逆性特性,实现水稻生产“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目标。“绿色超级稻”的理念与实践推动了绿色农业的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绿色超级稻”理念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研究进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节水抗旱稻的培育与产业发展
    罗利军
    2022, 28(5): 14-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03
    摘要 ( )   HTML ( )   PDF(765KB) ( )  

    节水抗旱稻(Water-saving and drought-resistance rice,WDR)是指既具有水稻高产优质特性,又具有旱稻节水抗旱特性的一种新的栽培稻类型(NY/T 2862-2015),是在水稻科技进步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整合现代优良水稻与旱稻品种的优良特性而成。节水抗旱稻的节水、抗旱和耐直播能力较强,可采用“旱直播旱管”的绿色栽培模式,可在水田不淹水栽培,大幅度节约灌溉用水,减少面源污染和甲烷排放,也可在旱地或山坡地种植,拓展水稻种植空间。本文简要介绍了节水抗旱稻的概念、特点以及培育与改良策略,表列了团队育成审定的23个节水抗旱稻品种及各自主要特点及适种区域,对节水抗旱稻的产业发展目标进行了讨论。

    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现状与技术突破
    唐文帮, 陈晓军, 张桂莲, 邓化冰, 胡远艺, 田妍
    2022, 28(5): 20-2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04
    摘要 ( )   HTML ( )   PDF(1812KB) ( )  

    杂交水稻为保障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较高的用种成本限制了其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方式已难以满足当前水稻轻简化栽培的需求,实现杂交水稻种子由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机械化生产方式转型是降低制种成本的一条理想途径。本文对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面临的难题,结合多年的研究实践,提出了解决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难题的技术途径,并对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实用籼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种质创制进展及未来主攻方向
    杨远柱, 王凯, 符辰建, 符星学, 吴亚先, 孙毛山, 谢志梅
    2022, 28(5): 28-3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05
    摘要 ( )   HTML ( )   PDF(1702KB) ( )  

    不育系是杂交水稻的“芯片”,不论三系法还是两系法,品种的不断突破都取决于不育系种质的发现与持续创新。自水稻光敏核不育种质农垦58S被发现以来,水稻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已历经50年,目前两系法杂交水稻已占据我国杂交水稻半壁江山。作者通过总结我国水稻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选育历程、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作者团队在制种安全实用籼型水稻温敏两用核不育系创制方面取得的一系列进展,提出未来实用型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种的主攻方向。

    多年生稻育种进展及展望
    张石来, 黄光福, 张玉娇, 廉小平, 张静, 陈蕊, 胡凤益
    2022, 28(5): 39-4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06
    摘要 ( )   HTML ( )   PDF(574KB) ( )  

    多年生稻是指头季稻成熟收割后,通过免耕保留稻桩,等到下一个生长季,稻桩地下茎腋芽发出新苗,重新成为可以收割的稻。笔者所在团队以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为母本,以来源于非洲的长雄野生稻(O. longistaminata)为父本,通过种间远缘杂交方式培育多年生稻。经过20多年的研究,发现了长雄野生稻地下茎遗传规律,发明了利用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创制了一批具有多年生性的育种材料,育成了3个多年生稻品种,创新了以越冬和免耕为核心的多年生稻轻简化生产技术,实现了只需耕种1次即可连续收获4~5年的稻作生产方式。从理论发现、技术发明、品种培育、栽培技术创新到产业化,形成了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多年生稻研发模式,为农作物尤其是多年生粮食作物的遗传改良与应用提供了借鉴。

    直播稻生产概况与品种选育策略
    刘利成, 闵军, 刘三雄, 李小湘, 潘孝武, 刘文强, 胡敏, 赵永, 黎用朝
    2022, 28(5): 44-4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07
    摘要 ( )   HTML ( )   PDF(647KB) ( )  

    近年,直播稻面积在我国迅速扩大。本文结合国内外直播稻生产概况,指出了直播稻在抗倒伏、出苗率、耐冷性、防治杂草以及生育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培育“生育期适中、抗倒伏、耐低温、耐低氧萌发”的适合直播的水稻新品种选育策略。

    我国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施勇烽, 刘鑫, 华宇峰, 宋昕蔚, 鄂志国, 吴明国, 林建荣
    2022, 28(5): 49-5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08
    摘要 ( )   HTML ( )   PDF(924KB) ( )  

    目前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绝大多数为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自第1个粳不籼恢亚种间杂交稻甬优6号在浙江省通过品种审定以来,利用粳型不育系与籼粳中间型广亲和恢复系配组,已选育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籼粳杂交稻,表现出超高产的产量潜力,在生产上广受欢迎。本文对我国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的发展历史、粳不籼恢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现状进行回顾与展望,以期为我国今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和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培育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水稻品种功能Plus赋能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吴殿星, 舒小丽, 张宁, 熊海铮, 夏英武
    2022, 28(5): 57-6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09
    摘要 ( )   HTML ( )   PDF(687KB) ( )  

    为满足未来农业及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未来水稻育种需采用先进及综合的生物技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凸显“一个农艺或经济性状就是一项技术一个产业”的特征。本文综述了水稻品种重要“芯”性状、营养功能品质、种养结合生态模式、创意农业及跨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我国水稻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浅析
    王跃星, 魏祥进, 徐春春, 方福平
    2022, 28(5): 62-6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10
    摘要 ( )   HTML ( )   PDF(553KB) ( )  

    种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水稻种源自主可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基础。我国水稻传统育种技术创新力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较为完善,但新兴育种技术仍存在发展空间。因此,未来我国仍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种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等,不断提高水稻种业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水稻百年育种的一些标志性品种
    赵健, 尹合兴, 朱承祺, 刘定富, 方福平, 沈志成, 应继锋
    2022, 28(5): 66-7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11
    摘要 ( )   HTML ( )   PDF(979KB) ( )  

    在中国水稻百年育种史上,水稻育种工作者根据不同时代的需求,培育出了一系列的优良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基本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1919—1949年期间,培育出了我国第1个大面积推广品种中大帽子头,世界上第1个具有野生稻血缘品种并开创国内水稻杂交育种先河的中山1号,以及推广面积最大的改良品种南特号。1950—1979年期间,培育出了以“绿色革命”为标志的矮脚南特、珍珠矮11、广陆矮4号、桂朝2号等为代表的矮秆耐肥的高产水稻品种。1973年以袁隆平领导的全国水稻杂优利用协作组成功实现了籼型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开始杂交水稻的产业化应用;此期间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1978年推广面积达到297.9万hm2。1980年以后,育成了常规稻品种浙辐802、杂交水稻品种汕优63、超级两系杂交水稻品种两优培九等。进入21世纪,育成以超级稻品种甬优系列品种、Y两优1号等为代表的高产品种,以中嘉早17为代表的优质高产多功能水稻成为我国稻区的主导品种。展望未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培育具有健康、环保等特性的优质高产多功能品种将成为水稻育种家的主攻方向。

    中国水稻种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展望
    徐春春, 闻军清, 纪龙, 陈中督, 方福平
    2022, 28(5): 74-7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12
    摘要 ( )   HTML ( )   PDF(596KB) ( )  

    “十二五”以来,我国水稻审定品种数量快速增加,结构类型逐步优化;杂交稻制种面积波动明显,制种结构不断优化;种子市场价格稳步上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大面积推广品种数量和面积双减,品种优质率明显提升;水稻种子出口贸易量窄幅波动,贸易金额稳步增长。但同时,我国水稻种业发展也面临育种创新能力有待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待提升、种子生产水平有待提高、杂交稻种子出口有待扩大等问题与挑战。从未来发展看,生物育种等新技术将加速发展,突破性新品种将加快推广应用,种子市场集中度将持续提升,杂交稻国际战略将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变。

    北方粳稻新品种培育与发展
    唐亮, 陈温福
    2022, 28(5): 79-8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13
    摘要 ( )   HTML ( )   PDF(413KB) ( )  

    北方粳稻生产直接影响我国粳米市场稳定,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历史重任。种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粮食丰收则需要优质的种子。近几十年来,北方粳稻新品种培育极大促进了北方粳稻生产的快速发展。新形势下,北方粳稻新品种培育应采用“高产与优质并重、轻简高效广适高抗相结合、常规育种和生物育种相结合、商业化育种与公益性育种并重”的策略,把优质的北方粳稻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之基。

    江苏省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培育的发展与启示
    王才林
    2022, 28(5): 82-9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14
    摘要 ( )   HTML ( )   PDF(1163KB) ( )  

    江苏是我国水稻主产省之一,水稻常年种植面积220万hm2左右,总产1 950万t左右,单产近9.0 t/hm2,在保障江苏乃至全国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长期以来,江苏省的水稻育种一直以高产为主要目标,进入21世纪以后,优质成为江苏水稻育种的首要目标。本文综述了江苏省水稻优质育种的背景、食味品质改良的途径和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培育的进展,剖析了江苏省优良食味粳稻育种的启示及今后江苏省水稻食味品质改良与优质育种发展的方向,以期为广大水稻育种工作者提供借鉴。

    西南稻区重穗型杂交稻发展现状及分子设计育种策略
    袁华, 陈薇兰, 王淏, 王玉平, 马炳田, 涂斌, 钦鹏, 李仕贵
    2022, 28(5): 92-10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15
    摘要 ( )   HTML ( )   PDF(1437KB) ( )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全国有60%以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西南稻区是我国六大稻区之一,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针对西南稻区“寡日照、高湿度、小温差”的生态条件,周开达院士等经历了艰苦的探索和反复实践,提出发展“重穗型”杂交稻是西南稻区实现水稻超高产的重要途径。本文总结了西南稻区重穗型杂交稻发展现状,列举了可用于重穗型杂交稻分子设计育种的基因资源,提出了重穗型杂交稻的分子设计育种策略,以期为培育新的高产优质“重穗协调型”品种提供参考,致力于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华南优质杂交水稻品种选育与发展
    王丰
    2022, 28(5): 107-1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16
    摘要 ( )   HTML ( )   PDF(996KB) ( )  

    本文针对华南广东、广西优质杂交稻育种的两个阶段进行了综述。第1个阶段为中等直链淀粉含量优质杂交稻发展阶段,育成了粒型较好、心腹白较少、透明度好的博A、秋A、美A、粤泰A、天丰A、五丰A、荣丰A和吉丰A等8个不育系,并利用其配组育成博优998、天优998、五优308等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杂交稻品种149个通过审定。此外,还利用两系不育系培矮64S配组育成培杂双七、培杂泰丰等9个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两系杂交稻品种通过审定。第2个阶段为低直链淀粉含量的优质杂交稻发展阶段,育成了粤丰A、泰丰A、野香A、广8A、丰田1A等15个优质不育系,并利用其配组育成泰丰优208、野香优莉丝、丰田优553等低直链淀粉含量优质杂交稻品种212个通过审定。同时,利用五山丝苗、粤农丝苗、五山油占等8个高产抗病兼用型优质常规稻作恢复系和优质恢复系华占与丙4114配组育成175个低直链淀粉含量优质杂交稻品种通过审定。从2015年开始,在每年的全国年推广面积前十大品种中,由华南直接育成或利用华南亲本合作育成的杂交稻品种占到一半以上,为我国优质籼稻产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最后还讨论了当前华南优质杂交稻存在问题和今后育种的发展方向。

    湖南省优质稻研发的历程、问题与展望
    赵正洪, 胡文彬, 汪丽, 周政, 刘腾飞, 刘烨
    2022, 28(5): 117-12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17
    摘要 ( )   HTML ( )   PDF(845KB) ( )  

    详细介绍了湖南优质稻研发的历史背景及相关对策,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优质稻新品种研发的主要历程,并根据研发重心变化将其归纳成四个主要发展阶段,详细列举了各阶段代表品种及特色。此外,本文还总结了40年来湖南优质稻品种研发、评价体系、配套技术和产业化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剖析了目前优质稻研发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黑龙江粳稻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潘国君, 郭俊祥
    2022, 28(5): 124-12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18
    摘要 ( )   HTML ( )   PDF(621KB) ( )  

    黑龙江是我国粳稻生产大省,总产量、商品量、商品率、商品调出量和人均生产稻谷量全国第一,这主要源自水稻新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近年来,黑龙江省粳稻育种取得了长足发展,创建了寒地早粳稻“一早三抗”半直立穗新株型育种理论和技术体系,培育出以龙粳31为代表的一批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结束了日本品种空育131独霸我国寒地早粳稻生产10多年的历史,2020年以龙粳31为代表的“寒地早粳稻优质高产多抗龙粳新品种”被评为国家“十三五”十大农业科技标志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寒地早粳稻育种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产量、抗性、适应性、应用面积等均超过国内外同类稻区的著名品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本文针对黑龙江粳稻育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和对策。

    高纬度寒冷地区水稻育种现状及展望
    商全玉, 刘安晋, 王松, 张习文, 刘显元, 吴俊彦, 张文忠
    2022, 28(5): 129-13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19
    摘要 ( )   HTML ( )   PDF(487KB) ( )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粳米的需求在稳步增长。黑龙江是我国粳稻主产区,对于保障我国粳稻市场稳定和全国人民的口粮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黑龙江以四、五积温带为代表的高纬度寒冷地区粳稻种植面积在70万hm2左右,这一地区生态条件特殊,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对水稻育种有特殊需求。文章小结了高纬度寒冷地区水稻育种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食用稻品质评价标准发展及其对稻米品质改善的影响
    胡贤巧, 卢林, 张卫星, 牟仁祥, 陈铭学
    2022, 28(5): 133-13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2.05.020
    摘要 ( )   HTML ( )   PDF(578KB) ( )  

    食用稻品质评价标准在增强我国人民稻米品质意识、促进我国稻米品质改良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全面了解我国优质食用稻品质评价标准的发展及其在水稻品质改良中的实际作用,本文比较了我国不同时期优质食用稻的品质评价标准,并结合我国稻米优质率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以期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优质稻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广告·书评
    就业创新导向下农村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方针策略研究
    王芳, 董若雯
    2022, 28(5): 139-139. 
    摘要 ( )   HTML ( )   PDF(168KB) ( )  
    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钱天红, 王芳
    2022, 28(5): 140-140. 
    摘要 ( )   HTML ( )   PDF(163KB) ( )  
    农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探究
    董若雯, 钱天红
    2022, 28(5): 141-141. 
    摘要 ( )   HTML ( )   PDF(141KB) ( )  
    音乐教育对新型农民培育的影响研究
    周恩泽, 黄冠
    2022, 28(5): 142-142. 
    摘要 ( )   HTML ( )   PDF(151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