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27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1-11-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论与研究
    品种与技术
    各地稻米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吉林大米品牌创建及政府行为研究
    瞿康洁, 陆建飞
    2021, 27(6): 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01
    摘要 ( )   HTML ( )   PDF(667KB) ( )  

    基于吉林大米品牌创建的案例,研究了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各阶段政府角色和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品牌萌芽阶段,政府重点为品牌建设提供规划和配套政策支持;在品牌形成阶段,政府重点为推动企业良性发展而加强对产业的支持与引导;在品牌发展阶段,政府重点加强品牌的监管与整合。研究结果对优化政府行为、促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具有启发价值。

    2020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特性分析
    林海, 李红英, 鄂志国, 庞乾林
    2021, 27(6): 6-1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02
    摘要 ( )   HTML ( )   PDF(508KB) ( )  

    归纳分析了2020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水稻品种的基本特性。2020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有1 936个次(574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籼型常规稻、籼型三系杂交稻、籼型两系杂交稻、粳型常规稻、籼粳交杂交稻和不育系分别为144、670、582、424、45和71个,其中,国审品种数比2019年增加54.30%,非国审品种数比2019年增加43.07%。2020年通过审定的籼型常规稻、籼型两系杂交稻、籼型三系杂产稻、粳型常规稻和粳型杂交稻区试产量分别为519.59、609.99、589.82、610.00和685.30 kg/667 m2,除粳型常规稻外,其他类型品种的区试产量相比2015—2019年均有一定程度提升。2020年国审品种优质达标率为78.57%,非国审水稻品种优质达标率为60.61%,均比2019年有提高,表现好。2020年通过审定的品种综合抗性表现总体仍不够好,国审品种中仅13.59%的品种对稻瘟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水平,仅5.11%的品种对白叶枯病表现为中抗,非国审品种中仅34.08%的品种对稻瘟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水平,仅20.09%的品种对白叶枯病表现为中抗以上水平,但有部分品种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表现出高抗。

    湖南省1985—2021年审定水稻品种分析
    朱练峰, 俞晓敏, 金建儿, 孙红伟, 汪玉军, 王磊, 鄂志国
    2021, 27(6): 12-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03
    摘要 ( )   HTML ( )   PDF(556KB) ( )  

    湖南是当前我国水稻播种面积最大的省份,野败型雄性不育系发现和利用为我国杂交稻三系配套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及时总结湖南省育种成果,有助于育种家高效选择亲本,减少配组盲目性。基于VBA的编写程序算法,分析了“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数据库”中收录的湖南审定品种。1985—2021年,湖南省级审定水稻品种共1 085个。分析发现水稻品种的单产稳步提高,食味品质有改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得到改良。

    辽宁省主栽水稻品种高产群体形成规律研究
    高虹, 李跃东, 马秀芳, 吕桂兰, 李睿, 董立强, 潘争艳, 张雪, 李小婉, 邱福林, 隋国民
    2021, 27(6): 16-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04
    摘要 ( )   HTML ( )   PDF(434KB) ( )  

    为构建东北平原南部水稻高产群体,揭示其产量形成规律,以辽宁省主栽高产水稻品种辽粳401和辽粳212为试材,进行了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高密度处理(行株距20.0 cm×13.3 cm)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水平,但与低密度处理(行株距30.0 cm×20.0 cm)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在低密度处理下,虽然有效穗数少,但每穗粒数增加,因此也具有相对较高的产量水平。高密度行株距配置可构建依靠增加群体分蘖数量和较多物质积累而获得高产的多穗型群体,低密度行株距配置可构建促进物质转移转化、提高收获指数形成大穗大粒而获得高产的大粒型群体。可见,通过平衡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二者之间的关系,保证群体颖花量,同时确保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可获得稳定高产群体。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东北粳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刘月月, 郑浣彤, 程兆伟, 耿艳秋, 邵玺文, 郭丽颖, 袁晴欣, 朱立群, 苏宇扬, 徐佳睿, 袁翊新, 张琦
    2021, 27(6): 20-2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05
    摘要 ( )   HTML ( )   PDF(796KB) ( )  

    以水稻品种吉粳8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东北稻区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降低了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了稻米蛋白质含量;与秸秆不还田条件下最佳氮肥运筹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最佳氮肥运筹处理产量分别提高7.50%(2018年)和11.63%(2019年);随基肥氮占比的下降,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综合来看,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配以基肥:蘖肥:穗肥为6:3:1的氮肥运筹模式可以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改善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

    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检测
    沈浙南, 邱结华, 解军辉, 时焕斌, 寇艳君
    2021, 27(6): 28-3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06
    摘要 ( )   HTML ( )   PDF(538KB) ( )  

    稻瘟病是水稻的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利用稻瘟病抗病基因进行新品种培育是控制稻瘟病发生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对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鉴定63个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的叶瘟和穗颈瘟抗性水平的基础上,利用Pi1Pi5Pi2Pi9PiaPiztPigmPibPikPikh等10个已克隆抗稻瘟病基因的特异分子标记,对这63个品种的抗稻瘟病基因组成进行了鉴定,并进一步分析了抗病基因与稻瘟病抗性之间相关性。抗性鉴定结果显示,63个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中,抗叶瘟品种占66.7%、抗穗瘟品种占50.8%。抗稻瘟病基因分析显示,有60个主栽品种聚合了多个抗病基因,含有PiztPib基因的品种45个、含有Pi2Pi5基因的品种43个,此外,抗病基因PiaPikPi1Pi2PiztPikhPi5Pib在浙江省主栽品种中分布频率整体较高,而PigmPi9分布频率很低,仅3.2%。本研究揭示了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及抗稻瘟病基因对稻瘟病抗性提高的贡献,为浙江省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

    江苏水稻均衡性增产的思考
    孙统庆, 李杰, 陈震
    2021, 27(6): 34-3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07
    摘要 ( )   HTML ( )   PDF(544KB) ( )  

    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稳定江苏水稻生产面积压力较大,稳定水稻产能须稳步提高单产,实现均衡增产。阐述了江苏均衡提高水稻单产的必要性,分析了江苏水稻单产非均衡性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提出了实现均衡性增产相应的策略与措施。

    安徽沿江平原区播期对稻麦周年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
    阮新民, 陈曦, 岳伟, 占新春, 从夕汉, 杜弘杨, 施伏芝, 吴德祥, 罗志祥
    2021, 27(6): 38-4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08
    摘要 ( )   HTML ( )   PDF(768KB) ( )  

    研究了安徽沿江平原稻区不同播期对稻麦周年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以为科学选用稻麦模式适宜水稻品种类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影响大小表现为迟熟中籼>中熟中粳>早熟晚粳>迟熟中粳>中熟晚粳;随播期推迟,迟熟中籼、早熟晚粳和中熟晚粳水稻产量均显著下降,播期对中熟中粳、迟熟中粳产量的影响则不明显。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与适播期春小麦接茬周年产量高低表现为“迟熟中籼稻-春小麦”>“中熟晚粳稻-春小麦”>“迟熟中粳稻-春小麦”>“早熟晚粳稻-春小麦”>“中熟中粳稻-春小麦”。在稻麦不同种植模式中,5月20日前播种的“迟熟中籼稻-春小麦”模式周年温光资源利用效率最高,较目前6月9日播种的“早熟晚粳稻-春小麦”模式的周年温光生产效率提高16.26%以上、周年光能利用效率提高18.06%以上。

    浸种剂对水稻种子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刘元辉, 徐春梅, 陈松, 褚光, 章秀福, 王丹英
    2021, 27(6): 47-4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09
    摘要 ( )   HTML ( )   PDF(501KB) ( )  

    以常规粳稻秀水134为材料,设置清水浸种(CK)和咪酰胺浸种(Soak)两个处理,采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和分离培养等方法,研究浸种剂咪酰胺对水稻种子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Soak处理水稻种子表面真菌数目显著减少,而对水稻种子内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包括细菌群落Shannon 指数、Chao1 指数、Observed OTUs、β多样性以及优势菌群相对丰度没有显著影响。可见,在农业生产中,咪酰胺浸种作为防治水稻种传病害的措施对种子内生菌群没有显著影响。

    盐碱地条件下机插秧与旱直播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比较
    吴秀茹, 刘建, 赵飞, 杨娅坤, 曹高燚, 杜锦, 向春阳, 郭淑玲
    2021, 27(6): 50-5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10
    摘要 ( )   HTML ( )   PDF(380KB) ( )  

    以天津市4个水稻主栽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机插秧和旱直播两种模式进行种植,比较了两种栽培模式水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子以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旱直播条件下的水稻株高显著低于机插秧,两种模式下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穂长、千粒重、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实际产量因品种而异。从经济效益来看,旱直播高于机插秧。

    减氮密植模式下常规粳稻产量形成特征
    张翔, 施天怡, 戴其根, 孟天瑶, 韦还和
    2021, 27(6): 53-5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11
    摘要 ( )   HTML ( )   PDF(477KB) ( )  

    以常规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为试材,探讨了减氮密植对常规粳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粳9108和南粳5718在T1处理(较常规栽培减氮10%、增密15%)下的产量与CK(常规高产栽培)条件下基本持平,在T2(较常规栽培减氮20%、增密30%)和T3(较常规栽培减氮30%、增密45%)处理下的产量则较CK显著下降;T1处理下参试品种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CK相当,T2和T3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群体颖花量与CK相比显著下降,结实率和千粒重亦低于T1处理和CK。本研究表明,适宜减氮密植处理可以实现常规粳稻节氮、高产栽培。

    拔节期不同涝淹程度对籼型两系杂交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及对策
    季雅岚, 张长海, 吴文革, 汪向东, 孙雪原
    2021, 27(6): 58-6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12
    摘要 ( )   HTML ( )   PDF(637KB) ( )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的洪涝常常导致安徽水稻生产田受淹并成灾。本文研究比较了不同淹水深度和淹水天数对两系杂交籼稻两优240生育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淹水深度和淹水天数的增加,两优240的生育期推迟、有效穗数减少、产量下降。该研究可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中稻在受涝后及时补改种提供参考。

    长期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杨胜玲, 黄兴成, 刘彦伶, 李渝, 张艳, 张雅蓉, 张文安, 蒋太明
    2021, 27(6): 63-6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13
    摘要 ( )   HTML ( )   PDF(893KB) ( )  

    基于25年定位试验,设置6个大田试验处理(CK,不施肥;NPK,常规施用化肥;1/4M+3/4NPK,25%有机肥替代化肥;1/2M+1/2NPK, 50%有机肥替代化肥;M,100%有机肥替代化肥;MNPK, 100%化肥+100%有机肥),研究了长期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对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地上部N素总积累量与产量大小均表现为MNPK>1/4M+3/4NPK> NPK>1/2M+1/2NPK>M>CK,与NPK处理相比,MNPK和1/4M+3/4NPK处理的地上部氮素总积累量增加20.11%~27.86%、产量增加2.04%~12.42%。各处理花前N素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69.54%~84.60%)显著高于花后积累量对籽粒贡献率(15.40%~30.46%),花前N素积累是水稻植株N素的主要来源。1/4M+3/4NPK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及氮收获指数均高于NPK处理,分别提高16.42%、10.29%。有机无机肥配施比单施化肥处理显著改善了稻米品质,提高了籽粒氨基酸含量,其中,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是必需氨基酸含量的2倍左右。长期施肥条件下,25%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在化肥减施基础上,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水稻养分吸收,是黄壤性水稻土地区实现水稻增产、品质提升的最佳施肥措施。

    石灰对红壤稻田油菜秸秆腐解、养分释放及早稻产量的短期效应
    吕伟生, 肖富良, 韩德鹏, 郑伟, 肖国滨, 李亚贞, 黄天宝, 肖小军
    2021, 27(6): 69-7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14
    摘要 ( )   HTML ( )   PDF(703KB) ( )  

    2018年早稻季在典型的酸性红壤双季稻田开展小区试验,探究石灰对红壤稻田油菜秸秆腐解、养分释放及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石灰或油菜秸秆还田均显著提高早稻产量,且二者具有显著的互作效应。施用石灰显著促进了油菜秸秆还田后前中期的腐解和氮素释放,而对磷和钾元素的释放无显著影响。油菜秸秆还田并配施石灰能促进早稻分蘖成穗、地上部养分(氮、磷、钾)吸收及干物质积累,提高总颖花量,从而扩大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可见,在酸性红壤稻田,油菜秸秆还田并配施石灰可加速自身腐解与氮素释放,实现水稻增产。

    煮饭水质结合加水量和浸泡时间对粳稻食味的影响
    李萍, 周广春, 崔晶, 李凤英, 李文敏, 谷新艳, 松江勇次
    2021, 27(6): 74-7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15
    摘要 ( )   HTML ( )   PDF(562KB) ( )  

    以津川1号和津原E28为材料,采用自来水和纯净水煮饭,通过米饭感官评价和质地测定,明确水质对其食味的影响,同时研究这种影响是否与煮饭时的加水量和浸泡时间有关。结果表明,随加水量的增加,米饭外观、饭香、味道和综合评价感官得分先增大后减小,米水质量比为1:1.50时上述指标得分最高,食味最好;米水质量比在1:1.25~1.50范围内,用纯净水蒸煮的米饭的味道和粘度感官得分要高于用自来水蒸煮的米饭。随煮饭加水量的增加,米饭的硬度下降、粘度增加,与感官评价结果一致。随大米浸泡时间延长,米饭外观、味道、粘度和综合评价感官得分先增加后减小,浸泡1.0 h,上述指标得分最高,食味最好。浸泡时间延长会降低米饭的饭香。在浸泡时间15.0 h内,与用自来水浸泡后蒸煮相比,用纯净水浸泡后蒸煮的米饭食味感官综合评价更高。综上,对津川1号和津原E28而言,米水质量比为1:1.50,浸泡1.0 h,使用纯净水煮饭可以获得更好的食味。

    牡丹江地区超级稻物质生产特性的研究
    王佰成, 孟祥海
    2021, 27(6): 80-8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16
    摘要 ( )   HTML ( )   PDF(647KB) ( )  

    为明确不同生态和施肥条件下超级稻干物质积累、干物质空间分配等特性,以牡丹江28(V3)为对照,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适宜种植、生产面积较为突出的超级稻品种龙稻5号和松粳9号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品种在不同肥力条件下干物质积累表现为低氮处理小于高氮处理,不同试验地区,超级稻干物质积累的变化规律相似,中后期干物质积累较快,总体表现为“前小、中稳、后高”的积累特征。水稻干物质在0~100 cm的空间范围内分布比较均匀,龙稻5号和松粳9号中上层干物质量大,单茎物质储存量明显高于牡丹江28。水稻茎秆各层干物质量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同一肥力不同品种间各层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底层是牡丹江28>龙稻5>松粳9,其余各层均表现为松粳9>龙稻5>牡丹江28。相同品种配合不同肥力的条件下,各层穗干物质积累量整体呈现低氮处理小于高氮处理现象。较高的穗粒数和结实率是超级稻高产的主要原因,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超级稻品种都表现出较高的喜肥和耐肥特性。

    吉林水稻品种耐冷性研究
    张振宇, 党姝, 龙桂英, 罗迪, 宫小桐, 高乾
    2021, 27(6): 86-8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17
    摘要 ( )   HTML ( )   PDF(502KB) ( )  

    冷害胁迫是造成水稻减产的重要因素。为探讨不同水稻品种的抗冷性,以吉林省25个主栽品种为材料,测定分析了在冷害胁迫条件下这些品种的脯氨酸、丙二醛、叶绿素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所有参试水稻品种在冷害胁迫下其游离氨基酸含量升高,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吉粳515、通禾66及秋田小町脯氨酸积累较多;与常温条件下相比,吉粳809、吉宏9和通禾66的叶绿素含量冷害胁迫下变化不是很显著,生长较好,耐冷性较为突出;吉粳515 、吉农大538和吉农大853在冷害胁迫条件下积累了更多的可溶性糖,进而提高了抗逆性;吉香6、宏科88抗冷性较弱,在栽培过程中,应注意对低温冷害的防御。

    近10年云南省育成的粳稻品种性状分析
    钏兴宽, 杨钏杰, 李国生, 康洪灿, 王锦艳, 周兴王, 李全衡
    2021, 27(6): 90-9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18
    摘要 ( )   HTML ( )   PDF(423KB) ( )  

    云南省近10年(2011—2020年)已育成粳稻品种98个,根据区域试验组别和品种类型可分为中海拔常规粳稻、高海拔常规粳稻、三系杂交粳稻、两系杂交粳稻4种类型,比较分析了这4种类型高原粳稻品种的产量、抗性和米质。结果表明,育成的品种以常规粳稻为主,占比73.47%;育种主体以科研院所为主,占比90.82%;杂交粳稻产量较常规粳稻高6.16%,中海拔常规粳稻产量较高海拔常规粳稻高6.42%,每穗实粒数增加是近年高原粳稻增产的主要因素;对稻瘟病抗性总体不足,而对白叶枯病具有较强抗性;稻米品质总体不佳,中海拔常规粳稻米质优于高海拔常规粳稻,限制云南高原粳稻米质的关键因素是整精米率、垩白粒率、精米率和垩白度。适当增大个体,构建更高层次的个体群体协调平衡是高原粳稻育种的重点方向。

    浙江省以“上山”为源头的稻作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
    卞晓波, 徐春春, 周建霞, 纪龙, 陈中督, 虞涛, 陈晓阳, 方福平
    2021, 27(6): 95-9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19
    摘要 ( )   HTML ( )   PDF(665KB) ( )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口粮作物,稻作文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拥有上万年稻作文化历史,稻作遗址数量众多,具备遗址年代最早、遗址数量最多、遗址脉络最全的显著特征。当前,保护和利用浙江省稻作文化遗址面临水稻面积大幅减少、价值挖掘不够充分、资源整合利用不足、保护利用程度不够等突出问题,需要通过建设浙江省水稻博物馆、加快稻作科技和文化研究基地建设、加强水稻种质资源的发掘与保护利用、加快打造稻文化产业品牌,深入挖掘与利用浙江省以“上山”为源头的稻作文化资源,推进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R语言及在农业试验数据分析中的基本应用(一)
    王磊, 闵佳鑫, 鄂志国
    2021, 27(6): 100-10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20
    摘要 ( )   HTML ( )   PDF(932KB) ( )  

    R语言已是科学研究中最流行的计算语言,但在我国农业试验数据分析的应用还不多。我们介绍R语言以及在农业试验数据分析中的基本应用。作为其中的第一篇,本文重点介绍R软件的下载、安装以及起步使用的一些基本知识,期望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对R语言有初步了解并尝试利用R语言分析试验数据。

    品种与技术
    植物营养剂提高稻米必需氨基酸含量及其开发前景
    李春艳, 张志元, 唐建洲, 张顺, 刘兴海, 张跃飞
    2021, 27(6): 108-11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21
    摘要 ( )   HTML ( )   PDF(471KB) ( )  

    高必需氨基酸营养米是指通过育种和栽培(喷施植物营养剂)技术,提高原粮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原粮经加工后,精米中组氨酸、苏氨酸、蛋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等8种必需氨基酸总量达到 2 750 mg/100 g以上的大米。本课题组致力于高必需氨基酸营养米的生产,目前已研制出用于生产高必需氨基酸营养米的植物营养剂,并田间运用,喷施植物营养剂后的稻米其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本文介绍了植物营养剂的基本概况和田间应用情况、高必需氨基酸营养米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并比较了不同水稻品种以及高必需氨基酸营养米与国内外几种优质米间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同时对高必需氨基酸营养米的开发前景进行展望。

    天津春稻和麦茬稻品质特性比较
    赵飞, 刘建, 杜锦, 曹高燚, 向春阳, 吴秀茹, 杨娅坤
    2021, 27(6): 112-1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22
    摘要 ( )   HTML ( )   PDF(369KB) ( )  

    以天津市培育的优质小站稻品种津川1号和隆优619为供试材料,分析了春稻和麦茬稻品质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津川1号作麦茬稻的整精米率明显低于作春稻,而垩白粒率显著高于春稻;津川1号麦茬稻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偏高,食味值显著低于春稻;隆优619作春稻和麦茬稻无论在外观、加工、食味还是营养品质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是较理想的麦茬连作品种。

    病虫草危害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朱友理, 何东兵, 邱晓红, 朱凤
    2021, 27(6): 115-1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23
    摘要 ( )   HTML ( )   PDF(484KB) ( )  

    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已成为农业科研和生产的热点。影响稻米品质的因素除了品种因素、环境因素、栽培措施等外,病虫草危害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概述了病虫草危害对稻米外观品质、碾磨品质、食味品质、营养品质和卫生品质的影响。建议采用以“种苗处理+生态调控+应急防控”为核心的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能有效控制病虫草危害、保障粮食产量安全、提高稻米品质。

    苏北地区粳稻生产中化学品投入普遍过量的原因及减投方案
    石广跃, 漆光荣, 刘乃森
    2021, 27(6): 119-12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24
    摘要 ( )   HTML ( )   PDF(551KB) ( )  

    通过调查发现,苏北地区粳稻生产中普遍存在化学品过量施用的现象,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减肥减药技术方案。方案主要包括:⑴选用适宜品种;⑵培育长秧龄壮秧、普施“出嫁药肥”;⑶麦秸全量还田;⑷浅耕地且防基肥渗漏;⑸抢早扩行移栽;⑹通气式灌溉、高质量搁田;⑺分蘖肥减量增效、施足穗肥;⑻综合防控。采用此减投技术,在化学品投入下降28%~42%的情况下,还能保障苏北地区粳稻成穗量充足、群体质量优良、病虫草害得到有效防控,进而实现“化投大降、产量不减、防效不降、安全高质”。

    寒地水稻插秧前寄秧应用效果探讨
    苗得雨, 李晓辉, 张金成
    2021, 27(6): 123-12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25
    摘要 ( )   HTML ( )   PDF(311KB) ( )  

    为探讨插前寄秧措施对水稻秧苗素质、产量的影响,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在16个分公司的试验田开展了水稻插前寄秧试验。结果表明,插前进行寄秧有利于缓苗、增加根量、促进早生分蘖,对产量形成有利;寄秧处理还能减少插后本田空穴少,减少了本田补苗用工量。其中,寄秧4 d的处理效果最好,产量比对照(现起现插)增产7.5 kg/667 m2,净增效益48.0元/667 m2

    高产优质长粒型粳稻新品种垦育25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杜琪, 耿雷跃, 邹拓, 张薇, 孟令启, 李建广, 韩民利, 张启星
    2021, 27(6): 126-12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26
    摘要 ( )   HTML ( )   PDF(256KB) ( )  

    垦育25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育成的长粒型粳稻新品种,具有丰产性好、米质优、抗病能力强等优点。河北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94.5 kg/667 m2,较对照增产11.4%,米质达到国家优质3级米标准,田间表现抗倒性和抗病性强,适宜机械化栽培。2020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被秦皇岛市列为主推水稻品种。

    杂交水稻覆膜旱作节水栽培技术在文山州的应用表现及栽培要点
    卢春玲, 周洪友, 胡跃翠, 王志万
    2021, 27(6): 128-12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27
    摘要 ( )   HTML ( )   PDF(273KB) ( )  

    杂交水稻覆膜旱作节水栽培具有节约水资源、减少化肥农药投入、管理简便等特点,有提质增效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杂交水稻覆膜旱作模式在文山州的示范表现,及其在当地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同时总结了适应文山州地理区域性的杂交水稻覆膜旱作节水高效栽培技术。

    叶龄和株距对机插常规晚粳稻产量的影响
    肖玉苹, 方明, 沈足金, 徐建强, 金建华, 刘春辉
    2021, 27(6): 130-13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28
    摘要 ( )   HTML ( )   PDF(333KB) ( )  

    以桐乡大面积应用的常规晚粳稻秀水134、秀水14和嘉6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叶龄和株距对机插常规晚粳稻产量及其构成、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叶龄的延长,有效穗数和总颖花量显著下降,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上升,结实率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3.0叶龄处理下机插常规粳稻产量最高(9.73 t/hm2),比3.5叶龄和4.0叶龄处理分别高5.99%和15.14%。随着密度降低,有效穗数、总颖花量及千粒重均显著下降,而每穗粒数增加不明显。14 cm株距处理下机插常规粳稻产量最高(9.34 t/hm2),比16 cm和18 cm处理分别高2.86%和10.66%。综合来看,在桐乡常规晚粳稻作机插栽培,以3.0叶龄移栽、行株距30 cm×14 cm为宜。

    晚稻叶片枯死成因及防治对策
    庞子千
    2021, 27(6): 133-1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29
    摘要 ( )   HTML ( )   PDF(200KB) ( )  

    近年,晚稻生产中后期常出现大面积叶片枯死现象,给晚稻生产带来严重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由白叶枯病或药害所造成。在防治对策上首先要选用优质抗病品种如泰两优1332,科学用药,做到以防为主,早防早治,重防重治,防止药害发生。

    粳稻新品种通院332选育与栽培技术
    朴燕, 田奉俊, 曹海珺, 马艺文, 曹海鑫, 刘海, 宋涛
    2021, 27(6): 135-13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30
    摘要 ( )   HTML ( )   PDF(251KB) ( )  

    通院332是吉林省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农大30为母本、07-151为父本杂交育成的常规粳稻品种,具有优质、高产、稳产、结实率高、抗倒伏、适应性广等特点,在吉林省水稻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以及大面积示范中表现优异,2018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各地稻米
    从嘉禾屯田到现代水稻发展
    王高峰, 顾晓鸿, 耿佩, 曹舒宁
    2021, 27(6): 137-13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6.031
    摘要 ( )   HTML ( )   PDF(450KB) ( )  

    水稻农耕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水稻成为嘉兴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介绍了嘉兴(嘉禾)屯田的历史和作用,屯田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军供和民食。简述了嘉兴现代水稻发展的成就及未来粮食发展的重要性,指出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