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2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5-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论与研究
    品种与技术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我国稻米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进展
    王曦, 张磊, 陆建飞
    2021, 27(3): 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01
    摘要 ( )   HTML ( )   PDF(679KB) ( )  

    在梳理近5年来我国稻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献基础上,总结了稻米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从经营主体、服务支撑、科技创新、运行机制、政府政策、品牌建设等方面归纳了目前稻米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对策建议,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稻-鱼-鸭”共生模式的技术设计与思考
    孟祥杰, 邹紫茵, 梁玉刚, 王忍, 黄璜, 陈灿
    2021, 27(3): 6-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02
    摘要 ( )   HTML ( )   PDF(583KB) ( )  

    为解决稻、鱼、鸭共生的难题,提出了一种水稻种植下混养鱼鸭的技术方案,并于2019—2020年在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实施。通过2年的观察发现,“稻-鱼-鸭”共生模式保证水稻生长发育的同时,也保持了鱼的水下生存环境及鸭的田间、水面活动空间;通过鱼鸭的活动及捕食,能有效防控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减少除草剂的施用;同时鱼鸭的粪便能够直接还田减少肥料的施用,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减轻农田污染有着重要作用;稻田中的深水域还有蓄水、缓解灌溉水短缺等作用。“稻-鱼-鸭”共生模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

    水分管理调控水稻镉污染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张燕, 江建锋, 黄奇娜, 邵国胜, 王宏航
    2021, 27(3): 10-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03
    摘要 ( )   HTML ( )   PDF(757KB) ( )  

    我国稻田镉污染严重,稻米安全问题突出,发展能够有效调控水稻镉污染的产品与措施尤为迫切。稻田生态系统高度复杂,并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水稻镉污染调控难度大。大量研究表明,合理的水分管理不仅能够保障水稻正常的生长发育、产量和稻米品质,同时还能有效减少水稻镉积累。本文综述了水分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动态变化以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阐述了水分管理降低水稻镉积累的主要机理,总结和展望了目前水分管理模式相关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实际生产上通过优化水分管理技术降低镉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更有效实现水稻安全生产。

    长期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王子阳, 陈婉华, 袁伟, 周正萍, 刘世平
    2021, 27(3): 17-2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04
    摘要 ( )   HTML ( )   PDF(460KB) ( )  

    通过稻麦两熟制下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连续秸秆还田及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翻耕+秸秆不还田”(对照,CT)相比,“免耕+秸秆还田”处理(MTS)和“翻耕+秸秆还田”处理(CTS)改善了抽穗期水稻上3叶的氮素水平,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2年试验水稻产量CTS处理比CT处理增加6.9%~14.8%。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MTS和CTS处理的有效穗数都显著提高,实粒数也有所增加;从稻米品质来看,MTS和CTS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及蒸煮食味品质。但“连续免耕+秸秆还田”处理(NTS)降低了水稻产量,产量比对照(CT)低10.9%~11.8%;与对照(CT)相比,NTS处理的每穗实粒数显著下降,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变劣。

    基于冠层高光谱遥感的杂交水稻植被指数氮素营养诊断模型
    王晓珂, 刘婷婷, 许桂玲, 冯跃华, 彭金凤, 李杰, 罗强鑫, 韩志丽, 卢苇, PHONENASAY Somsana
    2021, 27(3): 21-2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05
    摘要 ( )   HTML ( )   PDF(921KB) ( )  

    以杂交水稻为研究对象,进行两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品种,副区为施氮水平,分析了4个植被指数(VIs)分别与叶片氮素含量(LNC)、叶片氮素积累量(LNA)和地上部氮素积累量(APNA)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了以VIs为自变量的氮素营养诊断模型。结果表明,4个VIs和LNC、LNA之间均存在决定系数大于0.7的波段区域且波段区域一致,4个VIs和APNA之间的决定系数均较低,仅在0.2左右;比值植被指数(RVI)和LNC之间的决定系数最大值为0.886,对应的波段组合为 694 nm和763 nm;垂直植被指数(PVI)和LNC之间的决定系数最大值为0.869,对应的波段组合为 864 nm和483 nm;差值植被指数(DVI)和LNC之间的决定系数最大值为0.883,对应的波段组合为1 292 nm和1 258 nm;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LNC之间的决定系数最大值为0.881,对应的波段组合为1 296 nm和1 220 nm。最佳的氮素营养诊断模型为叶片氮素含量诊断模型,其模型表达式为LNC=1E+03NDVI2- 132.55NDVI+3.72,建模集R2、RMSE和RE分别为0.879、0.357%和16.267%,测试集R2、RMSE和RE分别为0.895、0.331%和15.136%。

    超级杂交稻叶片光合特性、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
    彭金凤, 刘婷婷, 许桂玲, 冯跃华, 王晓珂, 李杰, 罗强鑫, PHONENASAY Somsana, 韩志丽, 卢苇
    2021, 27(3): 30-3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06
    摘要 ( )   HTML ( )   PDF(716KB) ( )  

    为探明超级杂交稻叶片光合特性、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特征,以Q优6号(V1)、宜香优2115(V2)为材料,于2019年在贵州省黄平县进行了不同施氮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在孕穗期,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和单位叶面积氮含量(Narea)呈上升趋势,表观光量子效率(AQE)、净光合速率(Pn)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PNUE)(除N0处理外)呈先升后降趋势,而光补偿点(LCP)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表现相反;在抽穗期,气孔导度(Gs)、LCP和Narea呈先升后降趋势,而PNUE呈相反趋势。每穗粒数和实际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而有效穗数呈上升趋势,千粒重和结实率呈下降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在孕穗期,Q优6号的Pn、Narea和AQE呈先升后降趋势、Ci与之相反,宜香优2115的Pn、Narea和AQE呈上升趋势、Ci呈下降趋势;在抽穗期,两个品种的Narea均呈上升趋势,LCP均呈先升后降趋势。此外,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个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变化趋势一致,千粒重和结实率均呈下降趋势,实际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两个品种间,水稻孕穗期的PNUE,抽穗期的Pn、Narea和PNUE,以及千粒重和结实率均为宜香优2115显著高于Q优6号,每穗粒数和实际产量表现相反。在本试验条件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Q优6号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188.13 kg/hm2,最高产量可达13 237.89 kg/hm2;宜香优2115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107.16 kg/hm2,最高产量可达10 027.35 kg/hm2。总的来说,在75~225 kg/hm2的施氮量范围内,增施氮肥能促进叶片气孔张开和吸收CO2参与光合作用,促进CO2转化成稳定的碳水化合物,同时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进而实现高产。

    盐胁迫对粳稻品种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黄洁, 黄晶, 梁青铎, 金千瑜, 朱练峰, 曹小闯, 朱春权, 孔亚丽, 张均华
    2021, 27(3): 37-4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07
    摘要 ( )   HTML ( )   PDF(618KB) ( )  

    以津原85、金穗26、隆粳27、辽粳76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盐胁迫浓度对这4个品种生长和抗逆性的影响,以期为盐碱地适宜水稻品种的筛选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盐胁迫显著抑制水稻幼苗的生长,金穗26受到的影响最小。在盐胁迫下,津原85离子选择吸收性较强,有利于提高耐盐性。盐胁迫对水稻的主要伤害是破坏膜质结构,进而影响细胞正常功能。盐胁迫浓度较高时,细胞丙二醛含量表现为辽粳763>隆粳27>津原85>金穗26。耐盐性水稻品种和盐敏感水稻品种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也有差别。综合来看,耐盐性高低依次表现为金穗26>津原85>隆粳27>辽粳763。

    60Co-γ射线辐射对寒地粳稻种子活力的影响
    刘宝海, 刘晴, 付立新, 王明泉, 聂守军, 高世伟, 刘宇强, 常慧林, 马成, 王洪彬, 薛英会, 白瑞
    2021, 27(3): 41-4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08
    摘要 ( )   HTML ( )   PDF(1320KB) ( )  

    为探索60Co-γ射线辐射对寒地粳稻种子活力的影响,采用3个剂量(220 Gy、250 Gy、280 Gy)对6个粳稻品种(V1~V6)进行辐射处理,分析不同品种种子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在0~280 Gy剂量条件下,辐射对种子发芽率、芽长和根活力指数有抑制作用;发芽势因品种不同而表现不同;供试品种间的种子活力辐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种子芽长受辐射剂量主效应影响最大,V3芽长最长, V4、V2、V5的芽长受辐射抑制作用较大;其次是辐射剂量对根活力指数效应影响,V3根活力指数最大, V4、V5根活力指数受辐射抑制较大;第三是品种对发芽势效应影响,V3、V4发芽势较大,V6发芽势最小;第四是品种×剂量互作对发芽势的影响,辐射对V2、V3发芽势有显著抑制作用,对 V1、V5、V4发芽势有显著促进作用。V6的发芽率、芽长、根活力指数均最小,可能是品种本身特性和辐射抑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结果可为寒地水稻辐射诱变育种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浙北稻麦连作区稻田糠稷发生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对除草剂敏感性研究
    徐伟东, 黎菊, 陆强
    2021, 27(3): 47-5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09
    摘要 ( )   HTML ( )   PDF(532KB) ( )  

    调研了浙北稻麦连作区稻田糠稷发生及分布状况,并考察了糠稷种子萌发特性和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植株对不同除草剂的敏感性,旨在为有效防治糠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糠稷在浙北稻麦连作区直播田发生的相对优势度在0~2.8%、机插田发生的相对优势度在0~3.6%;糠稷种子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光照36℃(12 h)/黑暗28℃(12 h)条件下,浓度为1 000 mg/L、500 mg/L的GA3溶液和浓度为0.2%、0.1%的NaOH溶液浸种24 h,糠稷的发芽率超过90%,较清水处理差异显著,说明糠稷种子存在休眠特性;田间糠稷发生密度越高,对水稻株高抑制率和水稻减产量越明显,当糠稷密度达125株/m2时,对水稻株高抑制率达4.17%,水稻减产率达61.42%;低龄或高龄糠稷植株对恶唑酰草胺和敌稗·丁草胺二种除草剂均较为敏感,低龄糠稷植株对五氟磺草胺较为敏感。

    气候变暖和降水分配变化导致盘锦地区水稻早熟增产
    张美玲, 周莉, 周广胜
    2021, 27(3): 51-5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10
    摘要 ( )   HTML ( )   PDF(898KB) ( )  

    利用盘锦地区1980—2018年水稻生育期资料和气象观测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累计距平、M-K检验和一阶差分等方法分析了盘锦地区气候特征、水稻生育期特征、水稻生育期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生育期降水分配指数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2018 年盘锦地区水稻生长季日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积温均呈上升趋势,降水量、日照时数均呈下降趋势。1980—2018年,盘锦地区水稻播种期、出苗期和成熟期呈推后趋势,推后速率分别为1.9 d/10 a、1.8 d/10 a、0.8 d/10 a,而水稻分蘖期和抽穗期呈提前趋势,提前速率分别为2.1 d/10 a、0.7 d/10 a;水稻全生育期呈缩短趋势,缩短速率为1.1 d/10 a,其中播种至出苗期和出苗至分蘖期呈缩短趋势,缩短速率分别为0.1 d/10 a和3.9 d/10 a,分蘖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呈延长趋势,延长速率分别为1.4 d/10 a和1.5 d/10 a,这表明水稻存在早熟趋势,主要反映在营养生长期缩短、生殖生长期延长,有利于水稻增产。导致盘锦地区水稻早熟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生育期的温度升高、播种至出苗期的充足水分和出苗至分蘖期的降水减少。

    水稻规模化经营主体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以浙江省建德市为例
    秦叶波, 王琦, 邵美红, 黄玉韬, 曹栋栋, 程楚, 王岳钧
    2021, 27(3): 57-6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11
    摘要 ( )   HTML ( )   PDF(521KB) ( )  

    近年来,随着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粮食规模生产主体开始延长产业链,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以增加种粮效益,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建德市位于浙江省西部,粮食生产面积较小,但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全面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培育“粮二代”,带动了全市粮食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稻米品质、增加种粮效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粮食生产取得显著成效,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浙江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本文分析了建德市粮食生产以及水稻规模化生产的现状,提出水稻规模化经营主体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品种与技术
    优质抗病高配合力中籼两用核不育系隆科638S的选育及应用
    符辰建, 胡小淳, 符星学, 秦鹏, 王凯, 黎琛子, 吴挺飞, 刘珊珊, 杨远柱
    2021, 27(3): 61-6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13
    摘要 ( )   HTML ( )   PDF(722KB) ( )  

    利用传统育种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有机结合,成功培育出了株型理想、不育转换起点温度低于23.5℃、育性稳定、异交性好、配合力强的两用核不育系隆科638S,于2014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隆科638S含有约56.0%的早籼稻遗传背景,以及约8.7%的粳稻遗传背景,为充分利用“早晚生态型间和籼粳亚种间”双重杂种优势奠定了遗传基础。依据分子设计和杂种优势群理论,按“双亲抗性基因互补”和“双亲品质基因一致性”配组原则,高效培育出一批绿色、优质、广适、高产的隆两优系列品种,迅速成为我国南方杂交水稻主栽品种,推动了长江流域杂交中籼品种的更新换代。

    虾稻共作模式下履带自走式旋耕机应用效果
    汪本福, 李进兰, 张枝盛, 李阳, 杨晓龙, 程建平
    2021, 27(3): 67-6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12
    摘要 ( )   HTML ( )   PDF(340KB) ( )  

    为解决虾稻共作模式下稻田土壤淤泥层较深、易陷机等问题,开展了履带自走式旋耕机与轮式拖拉机配套旋耕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履带自走式旋耕机作业效率略低于轮式拖拉机,但碎土率提高4.9个百分点、耕深增加2.3 cm、机体下陷深度减少11.1 cm,作业后平整度优于轮式拖拉机,且履带自走式拖拉机未出现田间陷机现象,减少了耕整机具对田间土壤的碾压,保护了耕作层的土壤结构。

    新型酸碱平衡剂对膜下滴灌水稻土壤盐渍化的改良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
    张晓峰, 王肖娟, 黄东, 贾世疆, 包芳俊, 李高华, 钱冠云
    2021, 27(3): 70-7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14
    摘要 ( )   HTML ( )   PDF(356KB) ( )  

    土壤盐渍化加剧会导致稻田水肥利用效率下降,对水稻产量造成较大影响。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市场上已有的新型酸碱平衡剂,试验分析施用不同用量(7.5 kg/hm2、15.0 kg/hm2、22.5 kg/hm2)酸碱平衡剂后稻田土壤pH值和电导率的变化,及对膜下滴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新型酸碱平衡剂能显著降低土壤pH值和电导率,且在20~30 cm土层改良效果最佳;显著提高了膜下滴灌水稻有效穗数,达到增产的目的。综合考虑施用后的经济效益,15.0 kg/hm2的用量较为适宜。

    江淮稻-麦周年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及其效果
    韦刚, 吴文革, 周永进, 郑兆阳, 许有尊, 孔令聪
    2021, 27(3): 73-7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15
    摘要 ( )   HTML ( )   PDF(719KB) ( )  

    江淮地区温光水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该地区地处南北气候过度地带,病虫草害类型复杂,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是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措施。江淮地区作物周年种植,模式多样,其中以稻-麦轮作种植模式为主。本研究根据安徽粮丰项目试验示范成果,结合江淮稻-麦周年生产实际,针对稻-麦周年生长不同生育期主要靶标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集成了以农业生态技术措施为前提、绿色防控投入品综合应用为基础、药械联用精准减量高效防控靶标生物技术为突破口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并成功示范推广。本文就该技术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为区域粮食绿色安全可持续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北方寒地绿色功能型水稻栽培技术试验
    怀宝东, 闫凤超, 曹有鑫, 隋文志, 赵晓锋, 李佩然, 叶志峰, 刘士昌
    2021, 27(3): 78-8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16
    摘要 ( )   HTML ( )   PDF(598KB) ( )  

    为解决北方寒地绿色水稻栽培生产中存在的单一绿色防控能力弱和模式组装应用效果差等问题,采用核心区、辐射区和常规区示范推广方式,探讨了不同绿色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区相比,核心区与辐射区水稻产量要低,其中核心区差异达显著水平;功能性元素镁、硒、锌含量显著提高,稻米加工品质改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核心区和辐射区较常规区经济效益分别增加17 682元/hm2和5 670元/hm2,且核心区稻米符合A级绿色产品标准。可见,绿色栽培技术模式是适于寒地水稻推广的一种模式。

    四川盆地东南部杂交中稻开花期高温伤害的风险预测
    徐富贤, 袁驰, 王学春, 韩冬, 廖爽, 张志勇, 陈琨, 曾世清, 谢戎, 周兴兵, 曾正明, 张林, 杨波, 蒋鹏
    2021, 27(3): 83-8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17
    摘要 ( )   HTML ( )   PDF(642KB) ( )  

    准确预测不同区域杂交中稻开花期与自然极端高温发生期相遇的概率,有利于制定当地水稻生产避险高产稳产技术。以四川省推广的22个杂交中稻新品种为材料,在四川盆地东南部不同生态点开展品种生态适应性试验,研究了基于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的杂交中稻开花期受自然极端高温伤害风险的预测方法。结果表明,杂交中稻齐穗后第5天日序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纬度相关性不显著。建立的基于经度(x1)和海拔(x3)预测水稻齐穗后第5天日序的回归模型,F值为13.25**~13.56**,决定程度高达0.8688~0.8715。该模型经多个品种连续2年在6个生态点的验证,实测值与预测值1∶1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高达0.8362~0.8641,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均方根差(RMSE)值为0.83%~1.18%,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将本研究建立的齐穗期与地理位置关系模型与作者等先期建立的基于地理位置(纬度:x2、海拔:x3)预测≥35℃最早发生期预测模型相结合,探明了不同地理位置杂交中稻开花期受极端高温伤害的机率。利用地理位置信息可准确预测杂交中稻开花期受极端高温伤害的风险程度,具有较好的生产适用性。

    氮肥用量和栽插密度对杂交粳稻辽优5206生长与产量性状的影响
    代贵金, 于广星, 刘宪平, 陈盈, 宫殿凯, 王彦荣, 王之旭
    2021, 27(3): 89-9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18
    摘要 ( )   HTML ( )   PDF(754KB) ( )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氮肥用量和插植密度对杂交粳稻辽优5206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为北方粳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水稻分蘖数、抽穗期干物质量、拔节期SPAD值、株高和穗长显著增加,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虽增加但不显著;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水稻分蘖数、干物质量、有效穗数明显增加,灌浆期SPAD值、株高、穗长、穗粒数显著降低,抽穗期SPAD值、结实率和产量则先增后降;氮肥用量和密度在产量等多数性状上互作效应不显著;取得高产的最佳肥密组合是240 kg/hm2和16.7万丛/hm2

    不同减氮模式下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的产量和肥料利用率
    汪峰, 谌江华, 陈若霞, 史骏, 任少鹏, 金树权, 姚红燕
    2021, 27(3): 93-9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19
    摘要 ( )   HTML ( )   PDF(698KB) ( )  

    于2019年在浙东单季稻区2种不同类型土壤中开展了不同减氮模式下甬优1540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差异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人工撒施肥处理相比,机械侧深施处理每穗粒数显著提高,稻谷平均增产3.0%~8.2%;氮肥减量20%(192 kg/hm2),撒施条件下会导致水稻一定程度减产,但侧深施方式下可以保证水稻稳产并大幅提高氮肥利用率,平均产量达11.8 t/hm2,氮肥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达36.9%、15.0 kg/kg和61.7 kg/kg。因此,在浙东地区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宜推广应用氮肥减量侧深施模式,肥料可为基肥和穗肥2次施用。

    浙江台州地区早籼稻产量与干物质生产特征研究
    胡继杰, 房玉伟, 陈孝赏, 刘守坎
    2021, 27(3): 98-10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20
    摘要 ( )   HTML ( )   PDF(535KB) ( )  

    对7个早籼稻品种(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干物质积累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产量高于常规稻,平均较常规稻高10.0%。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总颖花数和有效穗数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与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总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均为正效应,其中,总颖花数贡献最大,结实率次之,千粒重作用最小。随生育期的推进,干物质积累量品种间差异逐渐减小,完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以陵两优106表现最高,金早47表现最低。干物质总积累量和干物质平均日积累量与总颖花数和产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相关度高于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综上所述,台州地区早稻生产宜选用两系杂交早籼稻品种在生产上推广。生产中注重提高单位面积穗粒数,促进干物质积累量,更有利于早稻获得高产。

    不同器械施药对水稻白叶枯病防效比较及无人机飞防新技术
    应俊杰, 杨俞娟, 周奶弟, 项加青, 王艺澎, 王会福
    2021, 27(3): 103-10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21
    摘要 ( )   HTML ( )   PDF(284KB) ( )  

    以甬优12为材料,进行了水稻白叶枯病不同器械施药防效试验。结果表明,选用相同药剂和药量(20%噻唑锌悬浮剂125 mL/667 m2),用植保无人机飞防施药对白叶枯病的防效达84.36%,极显著优于用担架式喷雾机或背负式智能电动喷雾器施药,且安全性好。植保无人机施药在水稻生产上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文章小结和讨论了无人机飞防白叶枯病新技术。

    黑龙江省水直播田杂草药剂系统防控技术
    马军韬, 李文华, 张国民, 王永力, 张丽艳, 邓凌韦, 高洪儒, 肖明纲, 赵北平, 任洋, 宫秀杰
    2021, 27(3): 105-11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22
    摘要 ( )   HTML ( )   PDF(698KB) ( )  

    本文应用“二封一补”的策略完成黑龙江省水直播田杂草的药剂系统防控试验,结果表明,在16个有效处理中,处理5(25%噁草酮EC+25%丙炔噁草酮OD+10%吡嘧磺隆WP,50%丙草胺EC+33%嗪吡嘧磺隆WG,5%五氟磺草胺OD+30%氰氟草酯OD)防控效果最好,对总杂草的株数相对防效和鲜质量相对防效均为100%,产量也最高,达到7.77 t/hm2;处理6(25%噁草酮EC+25%丙炔噁草酮OD+10%吡嘧磺隆WP,50%丙草胺EC+33%嗪吡嘧磺隆WG,5%五氟磺草胺OD+48%灭草松AS)防控效果次之,对总杂草的株相对防效和鲜质量相对防效分别为99.92%和99.74%,产量也较高,达到7.65 t/hm2。此外,从首次出苗率、分蘖动态、株高动态、千粒重和结实率等指标来看,各处理间差别很小,无药害问题。

    19%丙环·嘧菌酯SE与生物刺激素混合防治水稻后期综合性病害及增产效果
    王会福, 王永才, 余山红
    2021, 27(3): 111-1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23
    摘要 ( )   HTML ( )   PDF(261KB) ( )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丙环·嘧菌酯+天然螯合硼钙”组合对水稻后期综合性病害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及增产效果。在水稻分蘖末期、孕穗中期每667 m2连续使用19%丙环·嘧菌酯SE 50 mL+天然螯合硼钙50 mL后,对稻瘟病、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分别高达95.1%和97.8%,极显著优于施用75%肟菌·戊唑醇WG 10 g和32.5%苯甲·嘧菌酯SC 30 mL的处理,且安全性好、增产效果明显。“丙环·嘧菌酯+天然螯合硼钙”组合在当前水稻生产上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优质常规早稻新品种泉珍12号在闽南地区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王志明
    2021, 27(3): 113-1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24
    摘要 ( )   HTML ( )   PDF(383KB) ( )  

    闽南地区是福建省经济发达地区,其主要粮食作物为双季水稻,限于市场价格和产量瓶颈,早稻种植效益较低。常规早稻以种植泉珍10号、佳辐占等品种为主。南安市种子管理站引进了符合当地食用习惯、经济价值和产量相对较高的优质常规早稻新品种泉珍12号,并分别在英都镇和码头镇开展了无公害绿色栽培试验和高产栽培试验。本文对泉珍12号在南安市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摸索,总结出一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高产栽培技术。

    节水抗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沪旱5 A的选育与应用
    余新桥, 刘国兰, 张安宁, 潘忠权, 罗星星, 罗利军
    2021, 27(3): 116-1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3.025
    摘要 ( )   HTML ( )   PDF(327KB) ( )  

    沪旱5A是以沪旱1B与川香29B杂交,在F4代选择优良单株与沪旱1A测交并经多代回交转育而成的节水抗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于2013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沪旱5A保持了沪旱1A抗旱性好、米质优良的特点,柱头外露率、异交结实率显著提高,与旱恢49、旱恢840配制的组合沪优549、旱优540于2019年分别通过湖北省和上海市品种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