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2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1-03-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论与研究
    品种与技术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2020年我国水稻产业形势分析及2021年展望
    徐春春, 纪龙, 陈中督, 方福平
    2021, 27(2): 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01
    摘要 ( )   HTML ( )   PDF(550KB) ( )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2020年我国水稻面积恢复增长至3 007.6万hm2,比2019年增加38.2万 hm2;受灾害偏重发生影响,水稻平均单产7 044.0 kg/hm2,降低15.0 kg/hm2,但仍为历史第2高;水稻总产2.1186亿t,增加225.0万t,连续10年稳定在2亿t以上。国内稻米市场价格持续上涨,特别是晚籼稻市场走势明显强于2019年,2020年12月稻谷收购价格2 740.3元/t,同比上涨9.0%;优质稻和普通稻价格分化明显,黄华占、丰两优等优质稻价格比普通品种每kg高0.2元以上。大米进口量恢复增长,2020年我国进口大米294.3万t,同比增长15.6%;出口大米230.5万t,减少16.1%。2020年品种审定数量继续大幅增加,市场结构持续优化,国审品种的总体优质化率超过50%。绿色发展稳步推进,绿色生产技术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分析了我国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展望了2021年水稻产业发展趋势:预计水稻面积小幅增加,单产稳定在7 050.0 kg/hm2,品种结构继续优化,大米市场平稳运行,绿色品种和技术推广应用加快。

    创新开展“浙江农业之最” 推动粮油作物高产创建的实践与成效分析
    厉宝仙, 吴黄娟, 秦叶波, 杨盼盼, 陈进红
    2021, 27(2): 5-1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02
    摘要 ( )   HTML ( )   PDF(639KB) ( )  

    通过总结“浙江农业之最”粮油亩产挑战赛的具体实践,梳理了浙江省粮油作物高产纪录的类型及水平,分析了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浙江农业之最”粮油亩产挑战赛的持续健康发展,及进一步推动粮油生产的绿色高质高效发展提供参考。

    江苏省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探讨
    李阳阳, 江军梁, 陈泽, 窦志, 邢志鹏, 高辉
    2021, 27(2): 11-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03
    摘要 ( )   HTML ( )   PDF(612KB) ( )  

    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绿色高效的生态循环农业方式,近年因其模式多元、多产融合和收益显著而得以大面积快速推广应用。本文阐述了江苏省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该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而基于高质量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水稻镉污染相关农艺调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张燕, 黄奇娜, 邵国胜, 王宏航
    2021, 27(2): 15-2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04
    摘要 ( )   HTML ( )   PDF(711KB) ( )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稻米安全生产正受到农田镉污染的严重威胁,减少水稻镉污染的农艺技术发展也备受关注。本文简要阐述了水分管理技术、合理施肥技术、叶面阻控技术、原位钝化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种植制度调整以及种植镉低积累品种等农艺调控技术控制水稻镉污染的研究与应用,并对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与展望,以期为更有效调控水稻镉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我国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分子遗传研究进展及在育种上的应用
    李潜龙, 王慧, 方玉, 张从合
    2021, 27(2): 21-2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05
    摘要 ( )   HTML ( )   PDF(845KB) ( )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在人口快速增长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传统的育种技术已经很难满足当前水稻育种的需求,分子育种技术逐渐成为育种工作者解决当前困境的主要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科学家不仅在水稻遗传学和功能基因组学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还在水稻分子育种方面为提高粮食产量、营养质量和环境效益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本文主要综述了我国科学家在水稻分子遗传和分子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进行讨论。

    稻米食味品质形成及其响应氮素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吴家青, 熊若愚, 解嘉鑫, 蒋海燕, 谭雪明, 潘晓华, 曾勇军, 石庆华, 曾研华
    2021, 27(2): 28-3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06
    摘要 ( )   HTML ( )   PDF(1128KB) ( )  

    稻米食味品质是消费者评价稻米优劣的关键品质,决定了大米的档次与市场定位。本文阐述了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淀粉晶体结构、淀粉颗粒粒径分布、支链淀粉链长分布、淀粉溶解及膨胀特性、热力学特性、糊化特性及回生特性等稻米食味品质评价体系,从稻米淀粉合成相关酶(AGPase)、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GB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淀粉分支酶(SBE)、淀粉脱分支酶(DBE)及蛋白组分概述了稻米食味品质的遗传调控。着重综述影响蛋白质含量的重要栽培因素——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及氮肥形态对稻米食味品质形成的调控途径,对水稻食味品质的遗传研究及栽培调优进行了探讨与展望,可为水稻优良品种选育与生产、稻米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提升提供参考。

    江西“优质晚稻早种”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余艳锋, 余永琦, 尹建华, 刘生
    2021, 27(2): 38-4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07
    摘要 ( )   HTML ( )   PDF(781KB) ( )  

    在农业科技和促粮政策双向推动下,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产量实现多年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早稻作为南方稻区第一季粮食,“低质低效”长期困扰着生产。近年来,江西创新和大力示范推行“优质晚稻早种”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推行中仍存在困难与挑战,需从良种选育、示范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龙头企业引领带动等角度进行推动,促进南方稻区早稻可持续发展。

    高温和肥水调控对川东南杂交水稻结实率的影响
    徐富贤, 张林, 熊洪, 周兴兵, 朱永川, 蒋鹏, 刘茂, 郭晓艺
    2021, 27(2): 44-4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08
    摘要 ( )   HTML ( )   PDF(340KB) ( )  

    以5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智能人工气候室条件下,研究了极端高温对杂交中稻结实率的影响与肥水调控效果。结果表明,孕穗期和抽穗期日均温33℃以上对结实率的影响显著,38℃以上时结实率急剧下降,抽穗期遇38℃高温,参试品种的结实率均在10%以下;孕穗期受高温影响明显比抽穗期小,33℃条件下,孕穗期高温产量损失在10%以内,抽穗期高温产量损失65%左右,38℃条件下孕穗期和抽穗期高温产量损失分别在80%和90%左右。在高温条件下,植株叶绿素含量和土壤相对持水量与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提高植株的营养水平和稻田保持浅水层,有显著的缓解高温造成的产量损失的作用。

    不同播期、收获期和储存期对优质长粒籼稻整精米率的影响
    邹禹, 钱宝云, 占新春, 郑乐娅, 梅德勇, 张培江
    2021, 27(2): 47-5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09
    摘要 ( )   HTML ( )   PDF(500KB) ( )  

    整精米率是影响优质长粒籼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明确长江中下游稻区优质长粒籼稻适宜的播期、收获期和储存期,以3个长粒优质常规籼稻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播期(5月10日、5月20日、5月25日、5月30日)、收获期(90%谷粒成熟、完全成熟、完全成熟后6 d)、储存期(10 d、40 d、60 d)对水稻整精米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灌浆成熟期气温降低,全生育期明显缩短,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且日均温与整精米率、垩白度、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优质长粒籼稻在完全成熟收获,且储存40 d以后加工整精米率较高。

    水稻赖氨酸含量测定方法改进及其最优动态分类研究
    陈庭木, 李景芳, 邢运高, 徐波, 王宝祥, 徐大勇
    2021, 27(2): 51-5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10
    摘要 ( )   HTML ( )   PDF(473KB) ( )  

    赖氨酸是水稻营养成分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优化赖氨酸的测定方法,设置了本试验,通过超声振荡器取代普通振荡器,进行300W超声功率下酰化用时及染料结合反应用时的研究。结果表明,最佳酰化用时为15 min,染料结合用时为90 min。与国标法相比,优化后的方法酰化用时变长、染料结合用时变短,测定总用时明显缩短,但测定结果和试验精度更高。可见,采用超声波振荡代替传统振荡器振荡能改进赖氨酸的测定方法。另外,采用最优动态聚类法对赖氨酸含量进行分类,能防止人为分类的不确定性,做到分类方案的最优化。

    石灰对稻田麦草熟化及稻米安全的影响初探
    姜兴余, 夏敏, 陈继文, 宋亚红
    2021, 27(2): 55-5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11
    摘要 ( )   HTML ( )   PDF(250KB) ( )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作物秸秆产量也相应提高,尤其是小麦与水稻轮作地区,小麦秸秆和稻秸秆年产量高达18 t/hm2左右。泗阳县从2006年开始推广秸秆全量还田,连续实施12年,累计秸秆还田量达216 t/hm2。本研究通过增施石灰、石膏、生物菌剂等措施,探讨这些措施对农田土壤的影响,以及如何促进还田秸秆的熟化,同时开展了水稻生产的安全性监测。结果表明,各处理比对照(不增施石灰、石膏、生物菌剂等)增产3.41%~20.80%,且各处理土壤、稻谷的重金属含量均不超标。

    UPLC-MS/MS法测定水稻中噁唑酰草胺和氰氟草酯及其代谢物的残留及膳食风险评估
    陈国峰, 尤红梅, 滕瑶, 刘峰, 张晓波, 董见南, 廖辉
    2021, 27(2): 57-6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12
    摘要 ( )   HTML ( )   PDF(866KB) ( )  

    建立了使用分散固相萃取的QuEChERS前处理方法,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对糙米、稻壳和秸秆样品中的噁唑酰草胺和氰氟草酯及其代谢物成功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表明,水稻于2叶1心期施药1次,收获后测定稻谷和糙米中噁唑酰草胺、氰氟草酯及其代谢产物的残留量,均未被检出。通过将国家估算的每日摄入量与可接受的每日摄入量进行比较,评估了这些农药的风险系数(Risk Quotients,RQ)。膳食风险评估的结果显示,在糙米中的噁唑酰草胺和氰氟草酯的RQ分别为0.87%和1.90%,表明在GAP条件下施用噁唑酰草胺和氰氟草酯对消费者的健康风险较低。

    多年生稻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李鹏林, 秦世雯, 张石来, 黄光福, 张静, 吕建平, 胡凤益
    2021, 27(2): 63-6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13
    摘要 ( )   HTML ( )   PDF(442KB) ( )  

    利用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已经成功,并在生产上进行了示范推广。为明确多年生稻品种(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表现,通过田间病情调查、抗性水平鉴定和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检测3种方法,对多年生稻品种(系)多年生稻23(简称PR23,下同)、云大24(PR24)、云大25(PR25)、云大101(PR101)、云大107(PR107)及其父本长雄野生稻、母本RD23和F1(RD23/长雄野生稻)的白叶枯病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长雄野生稻高抗白叶枯病;尽管PR23、PR24、PR25、PR107携带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1Xa4Xa23xa25的等位基因,但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均易感白叶枯病,说明这几个抗性基因对这4个多年生稻品种(系)不起抗病作用;而PR101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表现为抗白叶枯病,并含有白叶枯病抗性等位基因xa25Xa27,说明这2个基因可能是PR101抗白叶枯病的基因。本研究结果为明确多年生稻对白叶枯病菌的抗病反应,以及抗白叶枯病育种和多年生稻生产布局提供了一定依据。

    苟当1号在不同海拔生态环境种植的蒸煮食味品质分析
    张志斌, 龙思芳, 吴娴, 彭强, 王倩, 徐海峰, 张习春, 罗秦欢, 王忠妮, 龚记熠, 朱速松
    2021, 27(2): 68-7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14
    摘要 ( )   HTML ( )   PDF(545KB) ( )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受品种遗传特性、生长环境和栽培条件等因素共同作用,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RVA(快速粘度仪)谱特征值是评价稻米食味品质优劣的重要理化指标。为探究不同海拔地区苟当1号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在贵州省从江县242~857 m的海拔范围内选取了5个不同海拔高度的地点种植苟当1号,对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主要理化指标进行差异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苟当1号的蛋白质含量在5.23%~7.07%之间、直链淀粉含量在1.61%~2.87%之间,海拔高度与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VA谱特征值多重比较表明,回复值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崩解值随海拔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消减值随海拔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此外,不同海拔的土壤基本成分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速效氮含量与崩解值呈显著负相关,与消减值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H值与回复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综上,苟当1号在从江地区242~857 m的海拔范围内种植,蒸煮食味品质随海拔升高而变优。

    不同土壤背景下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解文孝, 李建国, 刘军, 吕军, 梁传斌, 史鸿儒, 李蒙杉
    2021, 27(2): 73-7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15
    摘要 ( )   HTML ( )   PDF(511KB) ( )  

    为了探明北方地区不同土壤背景下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辽粳2501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比较分析了在总施纯氮200 kg/hm2条件下不同处理(砂壤土、砂壤土+秸秆、盐碱土、盐碱土+秸秆、棕壤黏土、棕壤黏土+秸秆)辽粳2501的产量结构和品质表现。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棕壤黏土背景下秸秆全量还田处理产量提高4.45%,而在砂壤土和盐碱土背景下秸秆全量还田处理表现为显著减产,减产幅度分别为2.20%和3.84%;秸秆全量还田均能显著提高不同土壤背景下的每穗颖花数,尤其是二次枝梗颖花数,但降低了盐碱土和砂壤土背景下的有效穗数;秸秆全量还田显著增加了稻米胶稠度和米饭食味值,但降低了盐碱土和砂壤土背景下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上海软米品种品质性状分析与评价
    李茂柏, 王萃, 顾玉龙, 李刚, 王冬兰, 余飞宇
    2021, 27(2): 77-7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16
    摘要 ( )   HTML ( )   PDF(307KB) ( )  

    以上海近年推广种植的8个软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稻米品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8个软米品种均未达到部颁优质稻米标准,主要是因为透明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3项指标未达到部颁优质米标准。各性状相关性分析复杂,整精米率与粒长呈极显著负相关,糙米率和碱消值呈显著负相关,胶稠度与蛋白质含量成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发现,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2.795%,整精米率、糙米率、垩白度、胶稠度、碱消值为最有代表性的品质指标。

    天津“小站稻”振兴展望
    赵飞, 刘建, 杜锦, 曹高燚, 向春阳, 吴秀茹, 杨娅坤
    2021, 27(2): 80-8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17
    摘要 ( )   HTML ( )   PDF(627KB) ( )  

    通过天津“小站稻”的今昔对比,肯定了“小站稻”历史上的领先地位,对其研究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剖析,并赋予了新的定义和诠释。明确了“小站稻”振兴的机遇和所面临的挑战,为全面振兴天津“小站稻”乃至我国今后水稻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宁夏水稻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思考
    冯伟东, 张益民, 杨明进, 桂林国, 王兴盛, 胡春香, 吴瑞, 马洪文, 张文银, 王昕, 贺奇
    2021, 27(2): 84-8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18
    摘要 ( )   HTML ( )   PDF(688KB) ( )  

    要实现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调整水稻产业结构是当务之急。本文从宁夏水稻发展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宁夏水稻产业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稻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途径和保障措施,重点突出了水稻产业结构调整要重视“种”,更要重视“销”,从全产业链的角度进行思考,提出可行的途径和建议。

    品种与技术
    冬水田播期对不同熟期杂交稻产量及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周兴兵, 周虹, 徐富贤, 蒋鹏, 熊洪, 张林, 朱永川, 刘茂, 郭晓艺
    2021, 27(2): 89-9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19
    摘要 ( )   HTML ( )   PDF(437KB) ( )  

    为探明冬水田区播期对不同熟期直播杂交稻产量和光能利用率的影响,以早熟杂交稻川作优8727、中熟杂交稻辐优838、迟熟杂交稻内6优107为材料,于2019年进行不同播种期(5个播种期分别为3月15日、3月20日、3月25日、3月30日、4月4日)大田试验,研究播种期对不同熟期直播稻产量、产量构成、干物质量、光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川作优8727、内6优107产量和光能利用率影响显著,对辐优838产量和光能利用率影响不显著。随播种期推迟,川作优8727产量和光能利用率呈增加趋势,以4月4日播种的处理产量和光能利用率最高,较高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干物质量、收获指数是其增产的重要原因;辐优838和内6优107产量和光能利用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以3月20日播种的处理产量和光能利用率最高,其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每穗粒数、结实率、干物质量、收获指数上;与川作优8727相比,辐优838、内6优107产量分别增加14.6%、33.0%,光能利用率分别提高9.0%、20.5%。综上所述,冬水田区早熟杂交稻品种适宜播种期为4月4日,中熟杂交稻品种适宜播种期为3月20日。

    富硒肥对膜下滴灌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赵双玲, 银永安, 黄东, 贾世疆, 钱冠云, 李丽, 刘小武, 钱鑫, 包芳俊
    2021, 27(2): 93-9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20
    摘要 ( )   HTML ( )   PDF(285KB) ( )  

    利用膜下滴灌水稻旱作栽培技术,研究喷施硒肥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硒肥能够缩短膜下滴灌水稻的生育进程,促早熟;能够提高膜下滴灌水稻品种的SPAD值,避免水稻出现早衰现象;能够改善水稻的农艺性状、提高产量和稻米品质。

    麦茬稻撒播麦秸覆盖免耕栽培的生育规律和产量
    范永强, 李际会, 郑士崔, 刘延刚
    2021, 27(2): 95-9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21
    摘要 ( )   HTML ( )   PDF(295KB) ( )  

    为简化麦茬稻栽培流程并促进小麦秸秆有效还田,在小麦收获前,麦茬稻撒播于大田(简称“撒播”,下同)且小麦收获后麦秸覆盖和土壤免耕栽培。结果表明,麦茬稻撒播栽培的播种期较插秧栽培推迟32 d(插秧栽培的育秧期),各生育期推迟天数随着生育期的发展逐渐减少,即出苗期、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别推迟31.0 d、24.7 d、18.7 d和12.7 d;全生育期也相应缩短19.3 d。撒播方式下,麦茬稻无分蘖穗,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较插秧栽培增加3.36粒和0.27 g,产量仅降低1.60%。可见,麦茬稻撒播栽培方式简化了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并高效利用小麦秸秆。

    氮肥施用对优质晚粳稻浙禾香2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张世玺, 张玉屏, 王亚梁, 金海刚
    2021, 27(2): 98-10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22
    摘要 ( )   HTML ( )   PDF(397KB) ( )  

    通过不同基蘖肥及穗肥施用量试验,研究在高产、品质及高产品质均衡条件下浙禾香2号的叶片含氮量、籽粒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浙禾香2号倒4叶叶片含氮量随着基蘖肥用量提高而提高,倒1叶叶片含氮量随穗肥用量变化而变化;同样施氮量,穗肥用量对叶片含氮量影响更大;基蘖肥低氮条件下,不同处理营养品质及外观品质没有显著性差异,基蘖肥纯氮0.12 t/hm2以上,减施穗肥可以降低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提高直链淀粉含量;氮肥(纯N)0~0.24 t/hm2范围内,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穗肥的施用对产量的影响较大,但减施穗肥能明显提高食味值。综合考虑品质与产量,浙禾香2号穗肥施用量以0.045 t/hm2为宜。

    一次性安全除草剂剂量的优化及除草效果研究
    李晓辉, 张金成
    2021, 27(2): 102-10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23
    摘要 ( )   HTML ( )   PDF(342KB) ( )  

    试验比较了几种除草剂不同剂量的除草效果。结果表明,施药后45 d,葱封200 mL/667 m2处理(T4)、葱封160 mL/667 m2处理(T3)的鲜质量防效分别为99.99%为99.29%;T3处理的产量为640.31 kg/667 m2,较常规对照(机插前5~7 d每667 m2施秋之宝125 mL、西草净80 mL,机插后15 d每667 m2施马歇特125 mL、西草净50 mL)高29.12 kg/667 m2;T3处理的效益较常规对照高32.51元/667 m2,其余处理均比常规对照低;T3处理的糙米率、整精米率分别为83.3%和76.2%,其中,整精米率较常规对照高1.0个百分点。

    籼粳杂交稻新组合长优2号的选育与应用
    虞涛, 章志兴, 沈希宏, 方加海, 金育成, 陈晓阳, 周建霞, 卞晓波
    2021, 27(2): 105-10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24
    摘要 ( )   HTML ( )   PDF(381KB) ( )  

    长优2号是以三系不育系长粳1A为母本、恢KF2为父本配组选育而成的籼粳杂交稻新组合。该品种具有群体整齐、株型适中、穗大粒多、后期转色好、丰产性好等特点,2017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长优2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抗稻瘟病恢复系黔恢101选育及安优101的应用
    张习春, 孙建华, 王倩, 王洪亮, 李佳丽, 张大双, 朱速松
    2021, 27(2): 108-11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2.025
    摘要 ( )   HTML ( )   PDF(357KB) ( )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已经成为选育抗病品种的重要方法。本研究以含有广谱抗性基因pi9的DW808为供体亲本,导入区域适应性好的受体亲本R894;经过分子标记检测、田间自然鉴定、人工接种鉴定,选育出中抗稻瘟病的恢复系黔恢101;其组合安优101于2017年参加贵州省水稻区域试验,2019年通过贵州省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