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2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论与研究
    品种与技术
    各地稻米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机收再生稻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王飞, 黄见良, 彭少兵
    2021, 27(1): 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1.001
    摘要 ( )   HTML ( )   PDF(720KB) ( )  

    确保粮食安全和资源环境安全是当前中国作物生产面临的两大挑战,劳动力短缺和气候变化进一步增加了这些挑战的严峻性。构建机械化和轻简化的新型水稻集约化栽培技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产目标是转型期水稻栽培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再生稻模式作为一种古老的种植技术,具有省工、省力、省种、品质优和增产增效等优点。本文介绍了机收再生稻模式的优势与发展历程,总结了机收再生稻技术在品种选育、肥水管理、留桩高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机收再生稻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全球水稻生产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朱德峰, 王亚梁
    2021, 27(1): 7-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1.002
    摘要 ( )   HTML ( )   PDF(195KB) ( )  

    全球水稻生产数据分析表明,1961年至2018年全球水稻面积、单产和总产年均增幅分别为0.67%、1.65%和2.33%,受多种因素制约,近年单产和面积增长幅度变小。水稻在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均有种植,其中,亚洲水稻种植面积占比为87.9%,非洲占7.7%、美洲占4.0%,欧洲和大洋洲不到0.5%。近10年与上世纪60年代相比,全球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区域间分布已发生变化,非洲水稻面积增长,亚洲水稻面积下降。1961年至2018年全球水稻总产增长因子分析表明,总产增长的60%~70%来自单产的提高,各洲水稻总产增长贡献因子存在较大差异。

    多年生稻稻瘟病抗性评价
    何奕霏, 秦世雯, 张石来, 黄光福, 张静, 杨勤忠, 胡凤益
    2021, 27(1): 9-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1.003
    摘要 ( )   HTML ( )   PDF(452KB) ( )  

    利用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Perennial Rice, PR)已经成功并开始示范推广。多年生稻表现出一定的稻瘟病抗性,但其所具有的稻瘟病抗性来源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田间病情调查、接种鉴定以及抗性基因检测等3种方法,对育成的多年生稻23(PR23)、云大24(PR24)、云大25(PR25)、云大101(PR101)、云大107(PR107)、父本长雄野生稻、母本RD23、(RD23/长雄野生稻)F1进行稻瘟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父本长雄野生稻、(RD23/长雄野生稻)F1代及5个多年生稻品种(系)表现为高抗稻瘟病,而母本RD23表现高感稻瘟病,推测PR23、PR24、PR25、PR101和PR107这5个多年生稻品种(系)的稻瘟病抗性可能来源于长雄野生稻。其中,PR23、PR25稻瘟病抗性基因可能来自于长雄野生稻的Pi5基因和Pita-2位点,PR24稻瘟病抗性基因可能是来自长雄野生稻的Pita-2位点,PR107稻瘟病抗性基因可能来自于长雄野生稻的Pi5基因和Pish位点;PR101中未检测到本文中涉及到的基因或位点,推测其稻瘟病抗性来自长雄野生稻内未知的稻瘟病抗性基因。本研究结果将为多年生稻稻瘟病抗病育种、品种布局、植保技术制定等提供一定参考。

    优质籼稻品种黄华占和扬稻6号稻米理化特性和淀粉精细结构比较
    陈飞, 张昌泉, 周少川, 李爱宏, 刘巧泉
    2021, 27(1): 14-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1.004
    摘要 ( )   HTML ( )   PDF(866KB) ( )  

    以携带相同Wxb基因的籼稻品种黄华占和扬稻6号为试验材料,系统分析了这2个优质籼稻品种的理化特性和淀粉精细结构。结果表明,黄华占稻米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扬稻6号,而表观直链淀粉含量高于扬稻6号,其他理化品质如胶稠度、总淀粉含量和碱消值两者无显著差异;黄华占稻米具有较高的糊化温度和热焓值。黄华占和扬稻6号稻米淀粉粘滞曲线较为接近,但黄华占稻米具有较高的崩解值和较小的回复值。扫描电镜分析表明,淀粉粒形态和结构在2个样品间无明显差异;但淀粉精细结构分析表明,黄华占稻米淀粉含有较少的支链淀粉短链以及较多的支链长链和较多的直链淀粉短链;淀粉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黄华占和扬稻6号淀粉均为A型晶体,但黄华占稻米淀粉的长程有序结构较扬稻6号淀粉高,而短程有序结构样品间无显著差异。上述研究为选育优质籼稻提供了参考。

    生物炭与氮肥施用对双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汪勇, 吕茹洁, 黎星, 胡水秀, 商庆银
    2021, 27(1): 20-2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1.005
    摘要 ( )   HTML ( )   PDF(815KB) ( )  

    以我国南方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生物炭与氮肥施用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不施生物炭(N0B0)、单施40 t/hm2生物炭(N0B2)、单施氮肥(N1B0)、氮肥配施20 t/hm2生物炭(N1B1)、氮肥配施40 t/hm2生物炭(N1B2)。采用静态暗箱-气象色谱法连续监测稻田CH4与N2O排放情况,分析生物炭施用对稻田CH4与N2O累积排放量、综合温室效应(GWP)、周年水稻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或不施氮条件下,施用生物炭均显著降低稻田CH4排放量,显著增加N2O累积排放量。与N1B0处理相比,N1B1与N1B2处理CH4累积排放量分别下降32.43%和41.0%,N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109.93%和106.54%。各处理综合温室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N1B0> N0B0> N0B2> N1B1> N1B2。晚稻收获后,土壤pH值、总炭与C/N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呈递增趋势,且N1B2处理较N1B0处理显著增加。综上所述,与单施氮肥和单施生物炭相比,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更有利于南方双季稻田固碳减排,其中,氮肥配施40 t/hm2生物炭处理效果最佳。本研究为生物炭运用于缓解稻田温室效应提供了参考。

    滨海盐碱地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干物质转运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侯红燕, 董晓亮, 周红, 张茂林, 魏立兴, 朱德峰
    2021, 27(1): 27-3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1.006
    摘要 ( )   HTML ( )   PDF(509KB) ( )  

    为探讨滨海盐碱地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稻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常规中粳中晚熟品种圣稻2620为试验材料,在含盐量3‰~6‰条件下研究了6种氮肥施用方式(N5,40 kg/667 m2;N4,32 kg/667 m2;N3,24 kg/667 m2;N2,16 kg/667 m2;N1,8 kg/667 m2;N0,不施氮肥)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及产量、品质的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的提高,水稻生殖生长期占全生育期的比例由N0的23.67%增长至N5的25.00%,营养生长期占全生育期的比例由N0的76.33%减少至N5的75.00%,全生育期由N5的180 d减少至N0的169 d。干物质积累盛期在返青期后25 d至抽穗后20 d,总体干物质积累速度表现为N5>N4>N3>N2>N1>N0。茎鞘、叶片的干物质输出率、转化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减少20%的氮肥用量,不影响干物质的输出和转化。氮肥用量的提高可以显著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但显著降低了其食味品质,食味值由N0的72分降低至N5的67分。氮肥用量提高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由N0的388.34 kg/667 m2升高至N4的525.83 kg/667 m2,减少20%氮肥用量的N4处理比全氮量的N5处理产量提高4.39%。

    冬季轮茬作物养分还田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和稻田水环境的影响
    杭杰, 肖敏, 原海燕, 郝小燕, 吴悠, 李海涛, 郭智
    2021, 27(1): 32-3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1.007
    摘要 ( )   HTML ( )   PDF(734KB) ( )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冬季轮茬种植模式下作物养分还田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和稻田表水环境主要参数的影响,并对各轮茬种植模式下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冬季轮茬作物产量差异较大,且其养分含量差异亦较大,导致各轮茬种植模式下养分还田量差异显著。“红花草-水稻”模式下,N、P素还田量均最高。从短期效应来看,冬季作物轮茬对后茬水稻株高、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均不显著。然而,从环境效应角度考量,不管何种轮茬种植模式,均应充分考虑水稻季基肥到分蘖肥期间的稻田水环境效应,监测发现,稻田表水总磷(TP)、可溶性总磷(DP)平均含量几乎都超过了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临界水平(溶解磷0.05 mg/L和总磷0.1 mg/L)。同时,从周年经济效益角度考量,“青饲小麦-水稻”和“蚕豆-水稻”种植模式具有较高收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籼稻食味品质与其他品质性状的关系
    王志东, 周少川, 王重荣, 陈宜波, 李宏, 黄道强, 周德贵, 龚蓉, 赵雷, 吴玉坤, 潘阳阳, 杨义强
    2021, 27(1): 38-4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1.008
    摘要 ( )   HTML ( )   PDF(754KB) ( )  

    以12个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的软米和8个高直链淀粉含量的硬米为研究材料,分析了两类稻米食味品质与其他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低的软米食味优于直链淀粉含量高的硬米;硬米食味值与整精米率呈显著负相关,与粒长和粒型呈显著正相关,软米食味与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的相关性不显著;硬米和软米食味值与胶稠度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硬米食味值与RVA谱相关性不显著,软米食味值与崩解值和最高黏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消减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在今后的稻米食味品质评价工作中,应根据不同直链淀粉含量进行分类,再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食味品质指标进行测定,以便能更加准确地评价不同类型稻米的食味品质。

    基于高光谱数据的晚籼稻品种剑叶SPAD值估测
    田容才, 高志强, 周昆
    2021, 27(1): 45-5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1.009
    摘要 ( )   HTML ( )   PDF(698KB) ( )  

    本研究测定了长江中下游不同晚籼稻品种的剑叶SPAD值及反射光谱数据,分析了原始光谱及其变换数据与SPAD值的相关关系,建立了不同晚籼稻品种剑叶SPAD值估测模型,并采用平均偏差率对模型精度进行品种间验证。结果表明,水稻剑叶SPAD值与原始光谱的敏感波段位于710~720 nm之间,与一阶微分光谱的敏感波段为690~700 nm,各光谱参数中以红边幅值(Dr)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达0.6~0.8;在回归模型类型的选取上,指数模型和二次曲线模型的估测效果较优;715 nm处的原始光谱反射率建立的指数模型y=85.512e-2.392x的估测效果最好,进行品种间验证的平均偏差率最小,仅为5.01%。说明以单一晚籼稻品种叶片光谱参数建立的模型在品种间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系)节水抗旱栽培下的抗倒性研究
    陈书强, 薛菁芳, 杜晓东, 周通, 杨丽敏, 赵海新, 蔡永盛
    2021, 27(1): 51-5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1.010
    摘要 ( )   HTML ( )   PDF(589KB) ( )  

    倒伏是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与品质的一个因素。通过常规灌溉和节水抗旱栽培模式下与水稻抗倒性密切相关的性状指标的变化,探讨了黑龙江省各积温带水稻主栽品种(系)的抗倒性。结果表明,节水抗旱处理使部分品种(系)的倒伏指数减小,倒2节带鞘抗折力增加,节间干物质量增加,节间横切面积减少,茎壁增厚;抗倒性、抗旱力指数和实测产量等指标表现均较高的品种(系)第一积温带有龙稻16和龙稻24,第二积温带有绥粳4号、绥粳17、绥粳18、北稻7号、绥锦089290,第三积温带有绥粳15、龙粳56、龙粳51、龙粳58、龙粳20、龙交08119、龙丰12500、龙粳3100和龙粳1424,第四积温带有龙粳24、龙粳1525、龙交13S6,第五积温带有龙粳4344。通过对倒伏性状的调查研究,了解各积温带主栽品种(系)的抗倒性情况,可为黑龙江省水稻节水抗旱栽培和抗倒伏种质的研究与利用奠定基础。

    我国稻文化精神实质及时代价值探讨
    庞乾林, 林海, 王志刚
    2021, 27(1): 59-6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1.011
    摘要 ( )   HTML ( )   PDF(445KB) ( )  

    本文探讨了我国稻文化的组成、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稻文化内容上涉及稻的起源、种植、加工、流通、消费、科技等,表现上包括了物质文化、历史故事、成语典故、诗词画影和知识信仰等。稻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和理念。提出了我国稻文化的精神实质是“精耕细作、家国情怀、忧患意识、和合人间”,充分体现着中国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典型代表,在乡村振兴、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和精致社会、提高公民意识、心怀天下共建命运共同体等方面都有厚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江西水稻主产区农户熟制选择行为分析——基于上饶市万年县农户调查的研究
    唐海鹰, 郑琴, 刘英, 麻巧迎, 梁效贵, 黄国勤
    2021, 27(1): 62-6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1.012
    摘要 ( )   HTML ( )   PDF(709KB) ( )  

    江西是我国双季稻的优势产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世界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古时贡米之乡的江西省万年县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收集,分析了万年县水稻生产的熟制结构和农户在熟制选择中的考虑因素。结果表明,与近40年江西省水稻种植面积呈现正反“W”型变化特点相似,万年县双季稻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变化特点,而单季稻呈现出持续增加的特点;农户熟制选择受地块特征和地理位置影响较大,城郊和滨湖平原地区的双季稻面积占绝对优势,而丘陵地区的单季稻种植面积在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和政策因素是农户水稻熟制选择的重要原因,而绿肥种植主要依靠政府政策的引导;劳动力状况和农业生产技术也是农户熟制选择的两大因素。因此,要加强冬闲田的开发利用、恢复绿肥生产、提高复种指数,努力做到土地用养结合、地力常新。调整作物结构、优化种植模式、引导农户遵循“绿色协调发展” 的原则选择合适的种植模式,进行合理的熟制配置,以此构建水稻生产绿色发展结构体系。

    品种与技术
    不同生育时期施用硅肥对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杨国英, 郭智, 盛婧, 王国栋, 王鑫, 陈留根
    2021, 27(1): 68-7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1.013
    摘要 ( )   HTML ( )   PDF(780KB) ( )  

    探究不同生育时期施用硅肥对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可为优质食味粳稻合理施硅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以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以不施肥(CK1)和常规施肥(CK2)为对照,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分别设置硅肥浸种(T1)、硅肥浸种+苗期喷施硅肥15 kg/hm2(T2)、硅肥浸种+拔节期喷施硅肥15 kg/hm2(T3)、硅肥浸种+抽穗期喷施硅肥15 kg/hm2(T4)、硅肥浸种+苗期20%、拔节期30%、抽穗期50%喷施硅肥15 kg/hm2(T5)、硅肥浸种+苗期1/3、拔节期1/3、抽穗期1/3喷施硅肥45 kg/hm2(T6)处理,比较不同施硅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T6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T5、T4、T3处理,T1和T2处理产量较CK2增幅较小;不同硅肥处理单位面积穗数、每穗颖花数、千粒重和结实率较不施硅处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施硅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每穗颖花数>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结实率,T3、T5和T6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颖花数增幅较大。与CK2相比,T3、T4、T5和T6处理增加了水稻库容量、源强度及源库比,提高了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同时降低了垩白粒率、垩白度及蛋白质含量。T6处理稻米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较CK2显著提高,而其他处理对稻米淀粉黏滞谱特性的影响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硅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的大小依次为T6>T5>T4>T3>T2>T1。综合考虑硅肥投入、水稻产量及品质,在常规施肥加硅肥浸种基础上,优质食味粳稻推荐硅肥施用方式为:喷施量15 kg/hm2,苗期占20%、拔节期占30%、抽穗期占50%。

    不同水平Cd胁迫下低累积Cd水稻品种筛选
    王萍, 罗沐欣键, 刘静, 田茂苑, 柴冠群, 秦松
    2021, 27(1): 75-7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1.014
    摘要 ( )   HTML ( )   PDF(588KB) (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10个水稻品种在不同水平Cd胁迫下稻米对Cd的吸收累积情况。结果表明,水稻对Cd具有很强的吸收累积能力,但不同品种对Cd的吸收存在显著差异,相同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稻米的Cd最高与最低含量差异值高达7.36 mg/kg;通过测定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发现,随着添加的外源Cd浓度增加,水稻SPAD值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说明低浓度Cd可促使水稻生长,高浓度Cd则会抑制其生长;经聚类分析筛选出1个低累积Cd水稻品种——F优498,其稻米Cd含量仅为0.15 mg/kg(不添加外源Cd条件下),低于国家食品卫生安全标准规定的限定值(0.20 mg/kg)。相关性研究发现,水稻普遍对土壤Cd有良好的吸收作用,稻米会随着土壤Cd含量的增加大量累积Cd,因此,筛选得到的Cd低累积水稻品种也只适合栽种于无污染或Cd轻度污染区域。

    川东南轻简栽培方式再生稻产量构成特征和经济效益分析
    蒋鹏, 周虹, 徐富贤, 熊洪, 张林, 朱永川, 周兴兵, 郭晓艺, 刘茂
    2021, 27(1): 80-8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1.015
    摘要 ( )   HTML ( )   PDF(519KB) ( )  

    为了探明轻简栽培方式对中稻+再生稻产量构成特征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黄华占和金农丝苗为材料,于2017年在四川泸州进行不同栽培方式(翻耕移栽、翻耕直播、免耕移栽)的大田试验,分析了中稻-再生稻干物质生产特性、产量、产量构成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间头季稻产量差异不显著。翻耕直播头季稻产量较翻耕移栽平均增加3.5%,免耕移栽头季稻产量与翻耕移栽相当。再生季产量表现为翻耕移栽>免耕移栽>翻耕直播的趋势,但各栽培方式间差异不显著。与翻耕移栽相比,翻耕直播头季稻有效穗数较多而每穗粒数较少,成熟期干物质较高而收获指数较低。翻耕直播再生季有效穗数较多而每穗粒数和结实率较少。免耕移栽与翻耕移栽在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干物质和收获指数上差异不显著。不同栽培方式之间产值差异较小,但经济效益差异较大。与翻耕移栽相比,翻耕直播、免耕移栽的经济效益分别增加0.4%和6.2%。可见,头季稻高产途径是培育足够的有效穗数和提高千粒重,再生季高产途径是在足穗的基础上,协同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轻简化栽培技术具有节本、省工、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在川东南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不同缓(控)释肥料及运筹对双季稻生产特性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蒋琪, 陈少杰, 王飞, 秦方锦, 俞国君, 汪东东
    2021, 27(1): 85-8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1.016
    摘要 ( )   HTML ( )   PDF(411KB) ( )  

    为减少化肥用量,提高种粮经济效益,以双季稻为材料,评价了不同类型缓(控)释肥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早稻上,施控释肥的处理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增加4.49%,施木质素肥及缓释配方肥的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减产0.60%~6.05%;在连作晚稻上,各缓(控)释肥处理比常规施肥处理增产1.01%~3.59%。从全年氮肥农学利用率及化肥减量增效情况看,除施缓释配方肥处理外,施木质素肥和施控释肥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施控释肥的处理在减氮9.82%情况下,还增产增收2.01%;施木质素肥的处理在减氮19.44%和21.44%情况下,效益仅下降0.67%和1.07%。综合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等表现,控释肥和木质素肥在减少氮肥用量的情况下仍能够实现稳产增产,在经济效益不下降的情况下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前景。

    肥密处理对优质杂交粳稻粳优653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
    张城, 张雪, 陈亚君, 丁芬, 苏玉安, 李春凯, 王彦荣, 李跃东
    2021, 27(1): 89-9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1.017
    摘要 ( )   HTML ( )   PDF(650KB) ( )  

    杂交粳稻品种粳优653食味品质优异,适宜在辽宁省中早熟稻区作优质稻生产。本研究采用规范化设计,分析了插秧丛距、施肥量对粳优653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和插秧穴距对粳优653产量影响较大,在生产中应适当减施氮肥和磷肥、增加插秧丛距和增施钾肥,进而控制群体分蘖数,防止倒伏,提高成粒率,增加每穗实粒数,提高千粒重,从而实现高产。粳优653的高产目标为9 750 kg/hm2,适宜的肥密方案为插秧丛距17.23~18.14 cm,施氮量109.62~117.48 kg/hm2、施磷量30.29~32.74 kg/hm2、施钾量162.94~172.92 kg/hm2

    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稻瘟病恢复系R153
    朱玉君, 黄得润, 樊叶杨, 庄杰云, 沈波
    2021, 27(1): 95-9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1.018
    摘要 ( )   HTML ( )   PDF(393KB) ( )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培育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是减少因病害损失的有效方法。本研究以携带稻瘟病抗性等位基因Pi25的品系BL108为供体、恢复系恢11-32为受体,应用该抗性基因的连锁标记Si13070C和功能标记CAP3/BglⅡ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出携带Pi25抗性等位基因的恢复系R153,经福建省上杭县茶地国家水稻新品种稻瘟病抗性区试点鉴定,表现为抗稻瘟病。该恢复系的选育为杂交稻新组合选育提供新的亲本资源。

    江汉平原高档优质米品种适应性筛选
    王松, 王毅, 伍振华, 汪胜勇, 胡勤政, 高园, 穆麒麟, 田小海
    2021, 27(1): 98-10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1.019
    摘要 ( )   HTML ( )   PDF(524KB) ( )  

    缺乏高品质品种是湖北省优质稻生产的瓶颈问题。本研究征集了全国26个高档优质稻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从产量、关键品质指标、食味、抗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试图选出在本地区适应性良好的高档优质稻品种。结果表明,有14个品种综合表现优异,关键品质指标达到国标1级优质稻标准、食味分85分以上;参试品种整体平均产量为519.7 kg/667 m2;部分品种抗逆性表现良好,但占总数约50%左右的品种在抗倒伏性和在高温下的品质表现较差,部分品种对主要病害的耐性较弱。由此可见,我国已培育一批在江汉平原适应性良好的高品质水稻品种,有望在采取配套技术条件下达到水稻生产的品质和产量“双优”的目的。

    2008—2019年安徽省审定的水稻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马晓春, 章忠贵, 范凌, 张俊江, 高前宝
    2021, 27(1): 104-10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1.020
    摘要 ( )   HTML ( )   PDF(451KB) ( )  

    分析了2008—2019年通过安徽省审定水稻品种的生育期、产量、抗性、米质等性状。结果表明,2008—2019年共有314个水稻品种通过安徽省审定,其中,籼稻257个、占比81.8%,粳稻57个、占比18.2%;种业企业是选育单位的主体,其参与选育的品种占比高达75.2%;随着年代的推进,除中粳稻品种外,通过审定品种的生育期总体呈延长趋势,晚籼稻和晚粳稻生育期表现更加明显;随着年代的推进,产量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晚粳稻增幅更加显著;对稻瘟病抗性的表现总体较为理想,大部分品种处于“中感”至“中抗”水平,但“抗”级以上品种占比仅为3.8%;对稻曲病抗性的表现同样较为理想,大部分品种处于“感”至“中抗”水平,“抗”级以上品种占比38.7%;米质达部颁标准3级及以上的品种占比83.1%,但达2级及以上的品种仅占36.3%。因此,要围绕“抗性更强、米质更优”进行安徽省的水稻育种。

    香血稻515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许峰, 宋学堂, 陈露, 徐玉峰, 涂荣文, 张兆成
    2021, 27(1): 109-11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1.021
    摘要 ( )   HTML ( )   PDF(279KB) ( )  

    香血稻515是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利用含有高微量元素的香血糯335,运用生物学技术转入稻瘟病抗性基因,与丰产性较好的中间品系605杂交选育而成。与亲本香血糯335相比,香血稻515提高了丰产性、抗倒性,在保持高微量元素不变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了稻米的适口性。

    优质高产常规粳稻新品种金粳698的选育及主要特征特性
    孙林静, 孙玥, 佟卉, 刘燕清, 王胜军, 刘学军, 苏京平
    2021, 27(1): 111-1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1.022
    摘要 ( )   HTML ( )   PDF(300KB) ( )  

    金粳698是天津市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常规粳稻新品种,具有株型理想、稳产性好、熟期早、综合抗性优良等特点。稻米品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7.1%,垩白度4.9%,垩白粒率22%,直链淀粉含量16.2%,胶稠度63 mm,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于201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可在江苏淮北、山东南部、河南沿黄及信阳地区、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本文介绍了该品种的亲本来源和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等内容。

    各地稻米
    南通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现状与对策建议
    李世峰, 任海建, 陆建, 刘蓉蓉
    2021, 27(1): 114-1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1.023
    摘要 ( )   HTML ( )   PDF(595KB) ( )  

    稻米产业由稻米生产、加工、物流、贸易等环节构成,是保证国民营养安全健康的民生产业。新时代,稻米生产要适应消费者由“吃饱”到“吃好”的转变,要适应供给侧改革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面向消费市场生产优质大米。稻米产业作为南通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南通稻米产业化开发的基础、优势和薄弱环节,提出了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构建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优质稻米产业体系,从根本上保障粮食安全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