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水稻同源异形盒基因的研究进展
    郝好1 2, 崔永涛2, 钱前2*, 马伯军1, 胡兴明2
    2016, 22(1): 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01
    摘要 ( )   PDF(926KB) ( )  
    真核生物中同源异形盒基因是指共含一个保守的DNA序列的基因,即同源异形盒。该序列长180bp,编码含有60个左右氨基酸的同源异形盒结构域,编码一大类具有转录特征蛋白的基因家族,对于维持生物个体形态建成、生殖发育、非生物胁迫等基本生命活动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模式植物拟南芥、水稻上已经识别并克隆出越来越多的同源异形盒基因,并根据这些基因的同源异型框和具有的其他保守基因结构域对其进行了正确的分类。本文基于人们对植物中现有这些基因的认识,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对于水稻同源异型盒基因的分类、基因结构类比、各同源异型盒基因突变体功能,并对水稻中同源异形盒基因功能和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综合信息
    江西省2014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6, 22(1): 9-,21.  DOI:
    摘要 ( )   PDF(237KB) ( )  
    专论与研究
    稻米品质形成和调控机理概述
    王惠贞,吴瑞芬*,李丹
    2016, 22(1): 10-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02
    摘要 ( )   PDF(671KB) ( )  
    针对国内外稻米品质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稻米品质的形成机制,探讨了不同生育期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之下,如何适应CO2浓度和温度增高的影响将是今后提高稻米品质的研究方向之一。
    水稻病虫防控节药增效技术适用性研究
    刘见平1, 唐涛1,刘都才1,邱发进2,赵明平2,吴远国3
    2016, 22(1): 14-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03
    摘要 ( )   PDF(587KB) ( )  
    2014年采用大区试验示范,研究了水稻病虫防控节药增效技术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区)及醴陵市(机插秧稻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及机插秧稻区,水稻病虫防控节药增效技术能有效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及稻飞虱的危害,对其防效分别达95.70%~100.00%、60.36%~84.84%、80.73%~90.41%、95.77%和74.31%~82.06%。此外,该技术的用药量比常规施药技术减少55.62%~78.25%,种稻效益增加209.73~289.35元/667 m2。
    湖南有色稻米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建议
    闵军1,王子平1,阳标仁1,刘三雄1,刘利成1,黎用朝1*,邓建军2
    2016, 22(1): 19-2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04
    摘要 ( )   PDF(483KB) ( )  
    从企业、品种、种植面积、生产基地及开发效益等方面,就湖南近年有色稻米产业化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梳理了湖南有色稻米产业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3个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黑龙江省主栽糯稻遗传背景研究
    刘宇强,刘晴,高世伟,聂守军,谢树鹏,魏中华,王翠玲,刘立超
    2016, 22(1): 22-2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05
    摘要 ( )   PDF(477KB) ( )  
    选取黑龙江省近年审定的糯稻品种,对其遗传背景进行分析,试图挖掘其系谱中的骨干亲本,为糯稻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部分通过审定的糯稻品种都含有日本水稻的血缘;一些骨干亲本能够直接育成或衍生出糯稻品种,为优秀的糯稻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今后,应加强骨干亲本的筛选和利用,以为糯稻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提供帮助。
    综合信息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5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6, 22(1): 24-,38,58.  DOI:
    摘要 ( )   PDF(374KB) ( )  
    专论与研究
    水稻籽粒硝态氮和铵态氮积累特性及氮肥调控研究
    孙璐璐,朱立楠,郑冠龙,朱方旭, 郭雪冬,Lugo Oke,张忠臣,金正勋*
    2016, 22(1): 25-2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06
    摘要 ( )   PDF(551KB) ( )  
    选用5个粳稻品种,通过田间和盆栽试验,分析水稻籽粒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品种间差异和籽粒中分布特点、灌浆过程中积累动态变化及其与施氮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精米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品种间有显著差异,铵态氮含量高于硝态氮;硝态氮和铵态氮主要分布在籽粒的米糠层里,在籽粒中呈由外到内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精米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都大幅度增加,增幅高达114.1%~203.0%,但增加的幅度因品种不同而异;随灌浆进程的推进,籽粒硝态氮含量逐渐增多直至成熟,但硝态氮的日积累量和铵态氮含量随灌浆进程逐渐上升,达到峰值后又逐渐下降,呈单峰曲线变化,抽穗后25 d达到峰值,硝态氮含量高的品种日积累量显著大于含量低的品种,铵态氮含量高的品种灌浆前期积累量少于含量低的品种,而灌浆后期的积累量高于含量低的品种;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与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及硝态氮日积累量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硅氮配施对水稻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及产量的影响
    汪本福,黄金鹏,赵锋,陈少愚,李阳
    2016, 22(1): 30-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07
    摘要 ( )   PDF(670KB) ( )  
    为探明氮肥和硅肥用量对水稻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调控效应,及氮硅配施调控水稻光合作用的内在生理基础。以超级稻品种广两优476为供试材料,采用2个氮肥水平、3个硅肥水平的大田试验,研究氮硅互作对水稻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和硅肥均能提高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低氮水平下高硅肥处理光合作用最强,高氮水平下中硅肥处理光合作用最强,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水稻叶片降低非辐射能量耗散,将更多的吸收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低氮水平下增施硅肥能有效改善叶绿素荧光参数指标,提高水稻叶片光合性能,但在高氮条件下,随着硅肥用量的增加,初始荧光(F0)、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表现为先减后增,而PSⅡ潜在活性(Fv/F0)、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表现为先增后减,表明硅肥过量会导致水稻光化学效率下降。硅氮互作对水稻光合生理指标影响显著,低氮水平下增施硅肥能有效改善水稻叶片光合性能,高氮水平下适宜的硅肥用量为37.5 kg/hm2,此时水稻叶片光能利用效率最高,利于光合产物的形成和积累,可为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磷肥用量对超级早稻生长、产量及磷吸收利用的影响
    向镜1,徐旱增2,陈惠哲1,张玉屏1,张义凯1,朱德峰1*
    2016, 22(1): 35-3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08
    摘要 ( )   PDF(460KB) ( )  
    以超级早稻中早39和普通早稻金早09为材料,研究比较了不同施磷量对超级早稻生长、产量及磷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中期,在P0和P1处理条件下,中早39的生物量显著低于金早09,但是齐穗期以后,所有磷肥用量处理下,中早39的生物量及产量均高于金早09。施用磷肥能显著提高2个品种的有效穗数,但P1和P2处理间中早39的有效穗数无显著差异。P1和P2处理下中早39的氮、磷吸收量显著高于金早09,磷肥吸收利用率和磷肥偏生产力也高于金早09,但是磷肥农学利用率低于金早09。随着施磷量的增加,中早39的有效穗数和产量增加量均小于金早09,同时中早39的磷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磷肥偏生产力下降程度均高于金早09。综上所述,超级稻中早39对磷肥的敏感性低于普通早稻金早09,最适磷肥(纯P)用量为30 kg/hm2。
    黑龙江省稻花香品种品质现状分析
    段传玲1,赵琳2,张瑞英2,张宏坤1,兰静2*
    2016, 22(1): 39-4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09
    摘要 ( )   PDF(600KB) ( )  
    针对黑龙江省稻花香品种品质逐年退化的趋势,对黑龙江省不同来源的稻花香品种进行品质性状分析,目的在于摸清稻花香品种品质现状,探讨影响稻花香品种品质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稻花香品种,因土壤、施肥或降水量等不同其食味品质有较大差异,来源于五常市的稻花香品种食味品质较好;品尝评分超过对照空育131的品种占样品总数的75.00%,说明目前稻花香品种品质总体优良;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糊化温度、峰值时间等对稻花香品种食味品质影响较大。
    综合降镉(VIP)技术对降低糙米镉含量的影响研究
    王蜜安1,尹丽辉2,彭建祥1,聂凌利1,李翊君1,何杰1,张文1,敖和军1*
    2016, 22(1): 43-4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10
    摘要 ( )   PDF(568KB) ( )  
    以镉低积累型水稻品种湘晚籼1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3年在长沙、衡南、湘潭和湘阴的12个试验点,比较了以VIP技术(V,Variety,选用低镉型水稻品种;I,Irrigation,优化水分管理;P,土壤pH值,施用石灰以提高土壤pH值)为主的5种控制技术在不同成土母质和土壤污染程度下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5种控制技术在各试验点的总效应中,以“VIP+Se”和“VIP+Se+Bi”的处理效果最为明显,其糙米镉含量均为0.15 mg/kg,与对照相比降镉效果显著。
    我国稻米价格的历史变化及影响与今后调控对策的探讨
    庞乾林,徐春春, 林海,周锡跃,王志刚,李凤博
    2016, 22(1): 48-5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11
    摘要 ( )   PDF(1032KB) ( )  
    本文分五个时期概述了建国以来我国稻米价格体系发展的历程,对影响较大的三次稻米价格变动事件进行了概述和研究,并分析了导致稻米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包括供求关系和货币影响等;对近期国内外稻米价格变化亦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近期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最后探讨了今后国内稻米价格的调控政策。
    品种与技术
    氮肥运筹对超级稻五丰优T025养分吸收、转运和分配的影响
    肖小军1,2,肖国滨2,刘小三2,叶川2,贺晓鹏1,李亚贞2,郑伟2,余跑兰2,黄天宝2, 陈国钧2,陈明2,雷嫒元2,彭小松1*
    2016, 22(1): 55-5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12
    摘要 ( )   PDF(489KB) ( )  
    为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超级杂交晚稻五丰优T025养分吸收、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各养分及其与产量的相互关系,开展了本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氮肥运筹条件下,水稻各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转运均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且合理的氮肥运筹能促进各养分的吸收及转运。在本试验条件下,随分蘖肥比例的提高,孕穗期至成熟期水稻叶片及茎鞘各养分转运总量和穗部来源于叶片及茎鞘各养分转运的贡献率均有增大的趋势。孕穗期至成熟期叶片和茎鞘氮、磷、钾养分转运量最高分别达17.1%、21.2%、14.8%。在纯氮用量为195 kg/hm2时,基肥、蘖肥、穗肥最佳施肥比例为5∶2∶3。
    孕穗期干旱及复水对水稻叶片生理生化和产量的影响
    陈亮1,汪本福1,江元元1,曹凑贵1,2,李萍1,2*
    2016, 22(1): 59-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13
    摘要 ( )   PDF(664KB) ( )  
    现有关于水稻干旱胁迫期间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和对叶片细胞的伤害机理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和全面,但是对于干旱胁迫结束复水后的生理变化研究却较少。本文以水稻品种中旱3号和黄华占为材料,在孕穗期进行淹水、轻度干旱、中度干旱和重度干旱4个处理,研究了干旱胁迫对水稻叶片生理生化性状(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等)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度和重度干旱使水稻叶片光合速率下降12.9%~43.9%,这主要与气孔导度变化有关;处理结束复水后,中旱3号的生理生化指标均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而黄华占在重度干旱后,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以及抗氧化酶活性不能再恢复;干旱处理导致水稻产量降低14.3%~47.9%,主要是由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的降低。
    稻鸭共作有机稻生产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技术探讨
    王坚纲1,许德美1,周燕1,董桂春2*
    2016, 22(1): 65-6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14
    摘要 ( )   PDF(460KB) ( )  
    2011-2013年在江苏省江阴市开展了稻鸭共作有机稻生产与鸭子安全放养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栽插密度是稻鸭共作有机稻取得高产的关键;40.0 ℃是稻田鸭子生存的极限高温,在36.0 ℃~38.5 ℃的连续高温条件下,通过灌20 cm左右的深水层,并采用边灌边排的方法可有效防止鸭子中暑死亡;将两块稻田隔成一个围养单元,通过两块稻田轮流搁田的方法可有效解决水稻中后期的水分管理。
    新疆南疆垦区水稻机械精量旱穴直播1 000 kg/667 m2超高产栽培技术
    王奉斌1,章秀福2,吴文俊3,袁杰1,张燕红1,文孝荣4,罗锡文5*
    2016, 22(1): 67-6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15
    摘要 ( )   PDF(420KB) ( )  
    2013-2014年连续2年在新疆南疆垦区兵团第一师一团进行水稻机械精量旱穴直播百亩连片示范,经农业部科教司组织相关专家现场实割测产,2013年示范方平均产量1 029.4 kg/667 m2,2014年示范方平均产量 1 042.9 kg/667 m2,一举创造了水稻机械精量旱穴直播大面积单产全国纪录。本文总结了南疆垦区水稻机械旱穴直播技术,以期为当地水稻高产稳产提供参考。
    甬优12对N、P、K养分需求规律及施肥效应模型研究
    蒋尚军1,蔡建军2,王会福3*
    2016, 22(1): 70-7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16
    摘要 ( )   PDF(590KB) ( )  
    为探明甬优12对N、P、K养分的需求规律和互作机制,明确肥料施用量与产量的关系,充分发挥甬优12的增产潜力,采用“3414”试验设计对其N、P、K养分需求效应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甬优12施用N、P、K后一般可增产20%以上,对N、P、K养分需求呈幂次函数变化规律,并且N+P+K(M)整体维度需求量明显大于N、P、K单维度需求量之和,其数学模型分别为Y=-0.7744N2 +18.565N+510.01(r=0.9634*),Y=3.0931P2-8.6161P+604.66(r=0.9999**),Y=-3.3975K2+35.733K+521.45(r=0.9841*);Y=-0.1239M2 +8.4834M+489.36(r=0.8010**)。通过对上述模型和通用N、P、K比例分析,甬优12对N+P+K组合互作最佳需求量为34 kg/667 m2,即纯N 14 kg、P2O5 7 kg、K2O 13 kg,其超高产栽培应在整体维度最佳需求量模型的基础上,加大有机肥配套和微量营养的合理促成,以健全群体与个体的关系,推动攻大穗、保多穗的超级栽培预期实现。
    不同播种量和壮秧剂用量对中早39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吴美娟1,黄洪明1,汪暖1,刘新华2,曹春信2
    2016, 22(1): 74-7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17
    摘要 ( )   PDF(307KB) ( )  
    以常规早籼稻中早39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不同播种量与壮秧剂用量对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来确定中早39在当地的最佳播种量和壮秧剂使用量。结果表明,机插秧播种量以125~150 g/盘为宜,壮秧剂适宜用量为50~75 g/m2。
    规模生产条件下优质食味粳稻南粳9108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吴爱国1,路志坚2
    2016, 22(1): 77-7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18
    摘要 ( )   PDF(317KB) ( )  
    通过试验、示范,总结了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水稻种植大户在南粳9108机插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模生产件下南粳9108配套栽培技术。
    新型肥料“丰卉尿素”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初探
    姚义1,谢成林1*,吴嘉点2,周兴涛1,王汝利1
    2016, 22(1): 79-8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19
    摘要 ( )   PDF(356KB) ( )  
    以普通尿素用量为对照,探讨“丰卉尿素”减量使用对水稻武运粳20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用量相比,水稻施用“丰卉尿素”减量20%处理产量与其相当,减量30%处理产量下降22.5 kg/667 m2,但减产不显著,减量50%的处理减产极显著。
    不同栽插密度对D优3138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申关望1, 祁玉良1, 鲁伟林1,徐士库1,吴悦2,沈光辉1,李慧龙1
    2016, 22(1): 82-8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20
    摘要 ( )   PDF(277KB) ( )  
    为进一步研究与探索杂交水稻新组合D优3138合理的种植密度,设计了6种不同插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D优3138在密度为18.75万丛/hm2时产量最高,与7.50万丛/hm2、11.25万丛/ hm2及26.25万丛/hm2处理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规模种植大户机插连作晚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探讨
    傅丽青1,房玉伟2,薛占奎2
    2016, 22(1): 84-8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21
    摘要 ( )   PDF(488KB) ( )  
    以连作晚稻为研究对象,选取规模种植大户典型的高产田和低产田为试验点,通过土壤理化性质化验,制定肥料运筹方案,开展了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对比试验,探讨配方施肥技术在机插连作晚稻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连作晚稻机插田,通过测土配方施肥,调整氮肥总量,利用尿素等速效肥代替复合肥作追肥,增施穗肥,可以达到节本、增产、增效的目的,在生产上有应用价值。
    高柱头外露率中粳不育系春江99A的选育和利用
    林建荣,吴明国*,宋昕蔚
    2016, 22(1): 87-8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22
    摘要 ( )   PDF(392KB) ( )  
    春江99A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利用滇型粳稻不育系春江16A为母本,以粳稻保持系春江99B(春江19B×春江099)作父本杂交,经连续多代选择回交和育性鉴定,转育成的中粳不育系,2014年9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不育系鉴定。春江99A育性稳定,柱头外露率高,花时较早,异交结实率高,株型好,叶色浅绿,配合力好。利用春江99A配制的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组合表现出杂种优势强,叶色较淡,抗倒性好,全生育期短,后期转色好等特点。
    不同施氮处理对绥粳4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刘立超1,2,张广彬2,谢树鹏1,2*,门龙楠2,符强2,王宝力2
    2016, 22(1): 90-9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23
    摘要 ( )   PDF(306KB) ( )  
    以绥粳4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提高绥粳4号的产量,以施氮量162 kg/hm2、基蘖肥和穗粒肥比例为8∶2时产量最高;增施氮肥可提高绥粳4号的加工品质,但食味品质降低;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7∶3时绥粳4号的加工品质最好,比例为10∶0时食味评分最高。
    极端高温天气对杂交中籼稻生育特性的影响
    张文杰1,赵元凤1,宋早芹1,孔祥英1 ,朱志凌1,吴正宝2
    2016, 22(1): 92-9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24
    摘要 ( )   PDF(299KB) ( )  
    在极端高温天气下,对大面积杂交中籼稻生长情况进行跟踪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水稻生产中杂交中籼品种抗高温能力较强;不同杂交中籼品种抗高温能力有差异;在一定范围内,播期越早,极端高温天气对杂交中籼稻产量影响越大。
    高直链淀粉含量杂交水稻新组合川香优3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罗俊涛1,2,曾正明1,2*,况浩池1,2,蒋钰东1,2,杨扬1,2,陈光珍1,2,何兴材1,2,付均1,2
    2016, 22(1): 95-9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25
    摘要 ( )   PDF(292KB) ( )  
    川香优37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应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育成的三系不育系川香29A与自育恢复系泸恢37组配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稻新组合,2013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具有直链淀粉含量高,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抗稻瘟病能力较强等特点,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区种植。
    综合信息
    内蒙古自治区2015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6, 22(1): 96-96.  DOI:
    摘要 ( )   PDF(153KB) ( )  
    品种与技术
    高抗稻瘟病三系杂交稻恢复系泸恢37的选育及应用
    况浩池1,2,曾正明1,2* ,蒋钰东1,2,罗俊涛1,2,杨扬1,2,陈光珍1,2,何兴材1,2,付均1,2
    2016, 22(1): 97-9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26
    摘要 ( )   PDF(362KB) ( )  
    泸恢37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利用蜀恢527/多恢57的杂交后代F7优良株系与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提供的抗稻瘟病种质资源04R-1051杂交育成的籼型恢复系。泸恢37含有Pikm和Pik-1基因,具有高抗稻瘟病、恢复力和配合力强、制种产量高的特点。泸恢37于2012年8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利用该恢复系配制的组合产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广,其中,川香优37于2013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寒地优质水稻新品种牡丹江32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柴永山,孙玉友,魏才强,李洪亮,解忠,刘春光,孙国宏,张巍巍,曲金玲,姜龙
    2016, 22(1): 100-10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27
    摘要 ( )   PDF(291KB) ( )  
    水稻新品种牡丹江32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中熟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病、耐冷、适应性强等特点,于2013年通过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
    综合信息
    宁夏回族自治区2015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6, 22(1): 101-101.  DOI:
    摘要 ( )   PDF(156KB) ( )  
    品种与技术
    高产优质香稻野香优9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莫海玲1,唐梅1,孙富1,罗敬昭2
    2016, 22(1): 102-,10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28
    摘要 ( )   PDF(284KB) ( )  
    在2012-2014年连续3年的示范推广中,籼型三系杂交稻野香优9号表现出高产、优质、茎秆粗壮、穗长粒多等特点。本文总结了野香优9号高产栽培技术的要点: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施足基肥、早施回青肥、补施分蘖肥,浅水勤灌、多露轻晒,注意病虫害防治。
    海南岛乐东盆地黑米育种实践与展望
    周斗1,林雄1,郑文飞1* ,包劲松2
    2016, 22(1): 103-10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29
    摘要 ( )   PDF(410KB) ( )  
    黑米是全谷物食品,营养丰富,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在海南岛乐东盆地,笔者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开展黑米育种研究。主要采用多重复合杂交,结合群体选择的技术路线,10余年来共审定了2个黑米新品种,并有多个品系参加区试。本文总结了黑米育种技术、品种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并对未来黑米育种的方向及花青素利用提出了建议。
    高海拔粳稻新品种丽粳14号的选育及应用
    杨洪,和立宣, 张雪梅,杨继先,和忠,李燕萍,张雨航
    2016, 22(1): 106-10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30
    摘要 ( )   PDF(450KB) ( )  
    丽粳14号是以靖粳12号为母本,丽粳04-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后经系谱法选育而成。在2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618.1 kg/667 m2和693.2 kg/667 m2,分别比对照凤稻23号增产21.82%和9.53%。该品种2014年4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云南省1 850~2 200 m的高海拔稻区种植推广。
    南粳9108在淮安市机插栽培的生长特性及技术规程
    徐继梅,李必忠,方书亮*,刘忠红,张永进,庾跃东,周耘,杜乃通
    2016, 22(1): 109-11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31
    摘要 ( )   PDF(444KB) ( )  
    为进一步推进江苏淮安市优质稻米产业发展,2011-2014连续4年在全市开展了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优质粳稻南粳9108群特特征、生育特性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初步研明淮安市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南粳9108的产量结构、生育性状及品质参数,并集成了相关栽培技术规程,以期为淮安市及相似生态条件地区规模种植南粳9108提供技术参考。
    中粳稻新品种淮香粳15号的选育及利用
    王健,袁彩勇*,孔宪旺,李刚,高平中,徐卫军
    2016, 22(1): 112-1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32
    摘要 ( )   PDF(257KB) ( )  
    淮香粳15号是江苏省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一个迟熟中粳稻新品种,2014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在种植过程中表现出食味品质优、产量高、稳产性好等优点。本文总结了淮香粳15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
    单季晚稻防治稻飞虱药剂筛选试验
    黄福旦,李斌,陈尤嘉,王国荣*
    2016, 22(1): 114-1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33
    摘要 ( )   PDF(380KB) ( )  
    6种药剂防治稻飞虱试验结果表明,呋虫胺20%可湿性粉剂30 g/667 m2、烯啶·吡蚜酮60%水分散粒剂12 g/667 m2、烯啶·吡蚜酮80%水分散粒剂10 g/667 m2对单季晚稻稻飞虱均有不错的防治效果,尤其是对低龄若虫。烯啶·吡蚜酮60%水分散粒剂12 g/667 m2、烯啶·吡蚜酮80%水分散粒剂10 g/667 m2对高龄若虫表现最为突出,速效性好,同时对天敌几乎无影响。吡蚜酮50%可湿性粉剂30 g/667 m2速效性较一般,但持效性较好。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50 g/667 m2的防效较差,对高龄若虫几乎不起作用。毒死蜱40%水乳剂100 mL/667 m2加氟啶虫胺腈22%悬浮剂14 mL/667 m2速效性一般,持效性较差,却对天敌影响较大。以六(4)代褐飞虱为主的稻田为例,需掌握低龄若虫或卵孵高峰期,科学选用吡蚜酮50%可湿性粉剂、呋虫胺20%可湿性粉剂、烯啶·吡蚜酮60%水分散粒剂、烯啶·吡蚜酮80%水分散粒剂进行轮换防治。
    大理州水稻高产创建中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宋天庆, 赵慧珠
    2016, 22(1): 116-1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1.034
    摘要 ( )   PDF(277KB) ( )  
    介绍了大理州水稻高产创建工作中重点推广应用的水稻高产稳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该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旱育带蘖壮秧,合理稀植浅插,测土配方精确施肥,科学管水,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六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