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基于GC-MS分析的水稻代谢组学研究策略
    陈冬梅#, 李忠#, 张志兴, 林文雄*
    2015, 21(6): 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01
    摘要 ( )   PDF(1300KB) ( )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系统生物学方法在植物研究中的运用。本研究以水稻籽粒为材料,基于GC-MS的代谢组学方法,结合统计学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热点图、PCA、S-Plot和MetPA等),提出了一套适合水稻代谢物的提取方法,探讨了适用于水稻代谢组学研究的策略。本研究为未来揭示植物发育机理及适应逆境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技术支持。
    2014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特性分析
    林海,庞乾林,王志刚,鄂志国
    2015, 21(6): 7-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02
    摘要 ( )   PDF(573KB) ( )  
    对2014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有469个次(有5个品种在2个省份省审定),其中,籼型三系杂交稻185个、籼型两系杂交稻94个、籼型常规稻36个、粳型三系杂交稻17个、粳型常规稻122个;籼型三系杂交稻区试平均产量为543.45 kg/667 m2、比对照增产5.56%,籼型两系杂交稻为557.84 kg/667 m2、比对照增产5.95%,籼型常规稻为479.02 kg/667 m2、比对照增产4.83%,粳型杂交稻为617.97 kg/667 m2、比对照增产9.16%,粳型常规稻为612.86 kg/667 m2、比对照增产7.45%;粳稻品种品质要明显好于籼稻,常规稻要明显好于杂交稻,粳稻品质优质达标率为63.31%、籼稻为39.38%,常规稻为61.39%、杂交稻为38.87%。病虫害综合抗性较好的品种不多,但有些品种对单个病害的抗性表现较突出。
    北方不同气候条件对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王娇1 2 3, 王洁2, 强爱玲3, 官景得4, 孙国才5, 孙建昌3, 齐国锋6, 王兴盛3*, 韩龙植2*
    2015, 21(6): 13-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03
    摘要 ( )   PDF(736KB) ( )  
    以2001-2013年北方水稻区域试验宁夏永宁点和辽宁开原点的中、早熟组参试品种为材料,进行7个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开原点的整精米率和胶稠度极显著高于永宁点,永宁点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极显著低于开原点,糙米率、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两个点间差异不显著;7个主要稻米品质性状中,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的变异系数较大,其次是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糙米率和精米率变异系数较小。对永宁和开原两个点水稻灌浆结实期(8-9月份)的气象因子进行比较,发现两地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基本相似,降水量和相对湿度永宁点明显低于开原点。分别对两地灌浆结实期气象因子与稻米品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稻米品质性状与水稻灌浆后期(9月份)气象因子的关系比与灌浆前中期(8月份)更为密切;在糙米率和整精米率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整精米率与最高气温的相关性、糙米率与降水量的相关性等方面,在永宁点与开原点呈现相反的结果,这可能是两地相对湿度和降雨量不同所致,反映了不同气候生态背景下多种气候因子耦合作用于稻米品质形成的复杂性。
    冬水田栽培模式对杂交中稻源库特征和营养吸收利用的影响
    徐富贤1,2 张林1,2 熊洪1,2 朱永川1,2 刘茂1,2 蒋鹏1,2 郭晓艺1,2 周兴兵1,2
    2015, 21(6): 19-2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04
    摘要 ( )   PDF(888KB) ( )  
    以2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冬水田条件下,研究了高密低肥、中密中肥和低密高肥3类栽培模式对产量、库源性状、地上部干物质及氮、磷、钾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模式和杂交组合对产量、地上部干物质量的影响较大,对氮、磷、钾在各器官中含量作用相对较小;其中栽培模式的影响大于杂交组合的作用。产量和干物质量表现为高密低肥>中密中肥>低密高肥,收获指数则表现为高密低肥<中密中肥<低密高肥。氮和磷主要分配到穗部,钾主要分配到茎;3种栽培模式氮的利用效率表现为高密低肥>中密中肥>低密高肥,而磷和钾则表现为高密低肥<中密中肥<低密高肥。齐穗期叶绿素含量低和粒叶比高、成熟期千粒重和产量高的中、大穗型杂交组合,其氮、磷、钾稻谷生产效率高。
    综合信息
    2013年全国及各省(市、区)粮食及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
    2015, 21(6): 27-27.  DOI:
    摘要 ( )   PDF(82KB) ( )  
    专论与研究
    生化试剂对机插水稻产量及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朱聪聪1,邓建平1,张洪程2,汪洪洋3,王维屯3
    2015, 21(6): 28-3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05
    摘要 ( )   PDF(624KB) ( )  
    以南粳9108为材料,始穗期通过喷施劲丰(1.5 L/hm2)、碧护(60 g/hm2)、矮壮丰(675 g/hm2)、磷酸二氢钾(750 g/hm2)、赤霉酸(15 g/hm2)处理,比较研究生化试剂对毯苗机插和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及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矮壮丰、磷酸二氢钾、碧护处理后的水稻抽穗后叶面积大,干物质积累多,群体生长率、光合势显著高于对照。喷施矮壮丰能够显著增加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两种机插方式实产分别较对照增加12.71%和10.39%,可有效缓解水稻生育中期持续低温阴雨天气的不利影响。钵苗机插稻后期群体生长优势明显,光合物质积累多,较毯苗机插平均增产6.95%,有利于抗逆减灾和大面积平衡高产。
    水稻不同时期群体指标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张巍巍,柴永山*,孙玉友,魏才强,解忠,李洪亮,刘丹,刘春光
    2015, 21(6): 32-3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06
    摘要 ( )   PDF(566KB) ( )  
    以牡丹江32及牡响1号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肥料、栽插密度和插秧株数条件下,水稻群体指标中叶面积指数、茎鞘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及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不同时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所呈的抛物线关系推断,水稻在灌浆期最适叶面积指数最小,较易达到,此时期叶面积指数过大反而会使产量降低,成熟期最适叶面积指数虽较小但因叶片衰老,亦难以达到;在产量性状中,叶面积指数与有效穗数极显著正相关,而对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有一定的降低作用,是产量不随叶面积指数无限增大的原因;茎鞘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与产量、有效穗数极显著正相关,不同时期相关性不同;研究还发现,在整个生育期叶面积指数、茎鞘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之间极显著正相关,干物质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在成熟期最小,总干物质量与茎鞘干物质量的相关性在灌浆期最小。不同时期叶面积指数、茎鞘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变异系数差异较大,说明应分时期确定叶面积指数、茎鞘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与产量的关系;在水稻群体的变化过程中千粒重变异最小,每穗粒数次之,二者是较稳定的性状,产量与有效穗数的变异较大。
    浙江省水稻生产效益比较研究
    章蓉蓉,徐春春*
    2015, 21(6): 37-40,4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07
    摘要 ( )   PDF(640KB) ( )  
    以2004-2013年期间浙江水稻生产的成本、效益数据为依据,比较分析了不同年份、不同品种以及不同季节的水稻生产成本效益。结果显示,浙江省水稻生产的成本增幅高于谷价涨幅,成本推动型特征明显;双季籼稻成本利润率低于单季粳稻,“单季化”、“粳稻化”趋势将更加明显;成本利润率相对较高,规模增效是提高种稻收益的根本途径;种稻净利润持续下滑,稳定水稻面积的难度越来越大,最后提出了如何提高浙江水稻生产效益的政策建议。
    新疆水稻育种研究进展
    布哈丽且木,张燕红,袁杰,赵志强,马盾,王奉斌*
    2015, 21(6): 41-4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08
    摘要 ( )   PDF(436KB) ( )  
    以1977-2014年新疆审定的水稻品种相关数据为基础,分析新疆水稻育种的发展及稻米品质改良的变化,对新疆水稻可持续发展,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稻农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品种与技术
    稻曲病防治药剂筛选及防控技术研究
    汪爱娟1,王国荣2,孙磊3,李路3,刘连盟3,黄世文3*
    2015, 21(6): 45-5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09
    摘要 ( )   PDF(859KB) ( )  
    针对生产上危害日益严重的稻曲病,在大田开展了防治药剂筛选试验,探讨了不同施药时期和施药方法对稻曲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用量为750 g/hm2时,药剂NXF2014-12对稻曲病的防效最好,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78.32%和83.30%,极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3%醚菌酯·氟环唑SC(尊保);在大多数稻株处于“叶枕平”或“叶枕距0”生育期时施第1次药,破口期或始穗期(本试验为籼粳杂交稻组合甬优12,实际为第1次施药后10 d)施第2次药,对稻曲病不论是穂防效还是病情指数防效均极显著优于主穗“叶枕平”时施第1次药的防效;在大多数稻株“叶枕平”时采用细雾喷雾打第1次药,破口期打第2次药对稻曲病的穗防效和病情指数防效均无大的差异。生产上要根据防控对象及其发生的部位,选用专化性药剂,在用足药量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施药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控效果。
    综合信息
    首届全国水稻病害流行新趋势暨治理对策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2015, 21(6): 51-51.  DOI:
    摘要 ( )   PDF(154KB) ( )  
    品种与技术
    近5年重庆市审定和推广的水稻品种分析
    张现伟,唐永群,李经勇*,肖人鹏,李超明
    2015, 21(6): 52-5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10
    摘要 ( )   PDF(276KB) ( )  
    对重庆市审定和推广水稻品种的选育模式、品种成分、类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就今后的水稻育种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以期为重庆市水稻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寒地水稻不同穗型品种产量品质的比较
    冯锐1,刘百龙1,李红宇2,周健2, 刘梦红2*
    2015, 21(6): 54-5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11
    摘要 ( )   PDF(479KB) ( )  
    以34个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推广的水稻品种为材料,比较了寒地水稻不同穗型品种产量、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产量表现为密穗型>中穗型>稀穗型的趋势。密穗型品种的每穗粒数、一二次枝梗数和一二次枝梗粒数均高于稀穗型和中穗型品种。稻米品质中,蛋白质含量表现为密穗型>中穗型>稀穗型,直链淀粉含量和米饭食味评分与蛋白质含量的表现相反。
    黑龙江省香稻品种现状分析
    聂守军1,高世伟1,刘晴1,刘宇强1,刘宝海1,景玉良1,隋喜友2
    2015, 21(6): 58-6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12
    摘要 ( )   PDF(431KB) ( )  
    对黑龙江省审定通过的22个香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每穗粒数有利于提高香稻品种产量,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较小;没有香稻品种品质达到国标一级,应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和增加胶稠度长度来提高食味口感。这些香稻品种主要是以五优稻1号、绥粳4号为亲本育成的品种,五优稻1号衍生品种占36.0%,绥粳4号衍生品种占59.0%,说明黑龙江省香稻遗传基因狭窄,应拓宽香稻种质资源,丰富遗传基础。
    综合信息
    云南省2014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5, 21(6): 61-,97.  DOI:
    摘要 ( )   PDF(200KB) ( )  
    品种与技术
    不同栽培方式对连作晚稻产量和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
    陆惠斌,陈少杰
    2015, 21(6): 62-6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13
    摘要 ( )   PDF(437KB) ( )  
    以中熟晚粳宁81为材料,对机插、抛秧和手插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产量、干物质积累、茎蘖动态、成穗规律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栽培方式稻谷产量表现为手插>抛秧>机插,与机插相比,手插和抛秧分别增产4.25%和2.00%;在茎蘖利用上,抛秧方式的苗峰较高但成穗率低,手插和机插成穗率较高,均大于70%,机插和抛秧以利用主茎第4~7叶位上的分蘖穗为主,而手插主茎第6~8叶位上的分蘖穗对产量的贡献更大;在物质生产上,前期抛秧物质积累量较多,至拔节期干物质量抛秧>手插>机插,拔节至抽穗期,手插方式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超过抛秧,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机插略高于抛秧和手插。
    松粳20和松08378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区的高产优质群体探讨
    高洪儒,闫平,张君,赵北平,宋丽娟,武洪涛,于艳敏
    2015, 21(6): 66-71,7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14
    摘要 ( )   PDF(810KB) ( )  
    以水稻新品种松粳20和松08378为材料 ,探讨了其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区适宜的高产优质群体构成指标。结果表明,松粳20和松08378均以24丛/m2、5苗/丛为最佳配置,可获得较高产量;产量与株距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基本苗数相关不显著;不同株距和基本苗数处理对水稻穗部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有较大影响。
    优化肥水管理对直播稻产量形成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周正权1,周波2,陈奇3,徐子强1,马晓红1
    2015, 21(6): 72-7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15
    摘要 ( )   PDF(600KB) ( )  
    以武运粳23号为材料,研究比较了优化肥水管理和常规肥水管理对直播稻产量形成与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获得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优化肥水管理增加了直播稻的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平均实产达619.5 kg/667 m2,比常规肥水管理增产44.5 kg/667m2,增幅达7.74%;优化肥水管理通过合理的水肥管理,控制主茎低位分蘖发生和促进中位分蘖成穗,降低了高峰苗数,提高了成穗率,促进了壮秆大穗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了直播稻产量。
    中早39攻关田单产超700 kg/667 m2栽培技术
    寿建尧1 2,杨长登2,戚航英1,吴森贤1
    2015, 21(6): 77-7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16
    摘要 ( )   PDF(404KB) ( )  
    为充分发挥中早39的增产潜力,加快推广步伐,在2010-2012年中早39机插精确定量栽培试验、攻关和示范、推广应用高产高效技术体系的基础上,2013年进行了中早39攻关田单产超700 kg/667 m2攻关和配套技术研究应用,2块攻关田单产均超过攻关指标,刷新了由江山市2007年创造的浙江早稻单产吉尼斯纪录。本文总结了超级早稻中早39攻关田单产超700 kg/667 m2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不同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对超级稻产量的影响
    陆秀明,黄庆*,刘怀珍,张彬,李惠芬,邹积祥
    2015, 21(6): 80-8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17
    摘要 ( )   PDF(434KB) ( )  
    以超级稻天优3618为材料,研究不同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对天优3618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蘖肥、穗肥比例为7∶3、6∶4、5∶5的处理产量较高,比10∶0、9∶1、8∶2处理增产显著,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穗数增加、成穗率和收获指数高、籽粒饱满。因此,适当增加穗肥施用比例,有利于超级稻产量的增加,考虑到中期施肥安全性问题, 7∶3是超级稻天优3618比较适宜基蘖肥与穗肥比例。
    不同收获方式和催芽肥施用时间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张羽1,刘习中2,钱伟宏1
    2015, 21(6): 83-84,8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18
    摘要 ( )   PDF(357KB) ( )  
    比较分析了头季稻不同收获方式和催芽肥施用时间对中稻再生季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头季稻采用机械收获相比,头季稻采用人工收获,再生季可获得更高产量;再生季催芽肥以头季稻收获前7~10 d施用效果较好,再生季能获得较高产量。
    土壤调理剂在酸化稻田连作晚稻上的应用效果
    蔡建军,林采舜,叶斌斌,何杰,许剑锋
    2015, 21(6): 85-8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19
    摘要 ( )   PDF(396KB) ( )  
    为了探明土壤调理剂对酸化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及连作晚稻产量的影响效应,挖掘甬优538高产潜力,设置了土壤调理剂32%氨基质钙镁肥不同用量试验。结果表明, 施用土壤调理剂对甬优538有明显增产效应,其中每hm2施600 kg、900 kg、1 125 kg的处理比未施用对照增产8.31%~9.52%,达显著水平;其增产效应主要在于增加有效穗数和提高千粒重;施用土壤调理剂还能有效改善酸化稻田土壤理化性状,促进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的释放利用和有机质提升。通过一系列数学关系模型分析后发现,在生产上土壤调理剂施用量以600~900 kg/hm2为宜。
    硅酸盐菌剂对水稻生物学性状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庄钟娟1,杜迎辉1,朱瑞艳1,肖艳1,张均华2
    2015, 21(6): 88-90,9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20
    摘要 ( )   PDF(553KB) (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硅酸盐菌剂对水稻成熟期生物性状及主要生育时期养分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硅酸盐菌剂处理的水稻根系及穗部干质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0.3%、10.1%;硅酸盐菌剂可显著增加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养分含量,与对照相比,水稻植株全氮增加7.4%~31.7%,全磷增加7.4%~14.3%,全钾增加3.7%~18.3%,全硅增加5.9%~7.9%。硅酸盐菌剂处理后土壤有效硅含量可维持在较高水平,水稻收获后土壤有效硅含量增加2.8%。因此,硅酸盐菌剂介入土壤环境后,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及主要生育时期养分积累,增加土壤有效硅含量,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缓释肥对机插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赵胜利,周凯,黄卫群,张星,王业文,李小刚
    2015, 21(6): 91-9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21
    摘要 ( )   PDF(368KB) ( )  
    在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通过施用缓释肥,减少了机插稻的施肥次数,增加了机插稻的分蘖数、有效穗数和中后期叶绿素含量,但成穗率明显降低。缓释肥加1次尿素追肥处理的机插稻产量最高,但与常规分次施肥处理相比产量差异不明显,与常规一次性施肥处理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施肥调节对水稻病虫害发生和产量的影响
    王国荣1,韩尧平2,沈蔷3,杨稳堂3,王国迪4,吕仲贤5,郑许松5*
    2015, 21(6): 94-9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22
    摘要 ( )   PDF(485KB) ( )  
    以单季稻浙粳88和春优84为材料,试验比较了不同施肥方案对杭州市萧山区水稻主要病虫害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调节处理水稻主要害虫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主要病害纹枯病和稻曲病的发生和为害均较对照显著减轻;同时,浙粳88和春优84分别增产7.21%和1.68%。施肥调节的具体措施包括氮肥后移、增加氮肥中穗粒肥的使用比例和增施磷钾肥。
    “更多早稻”病虫全程解决方案示范与探索
    王会福1,余山红1,方辉2
    2015, 21(6): 98-9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23
    摘要 ( )   PDF(301KB) ( )  
    田间试验及示范结果表明,“更多早稻”用药方案对水稻大田整体病虫防控效果较理想,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平均增产15.6%,增收141.6元/667 m2,农药使用量减少195 g/667 m2。而且该用药方案低毒、低残留,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常优粳6号超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王雪刚1,2,赵品恒1,2,路森3,路遥3,端木银熙1,2,季向东1,2,李标1,2,王小虎1,2,李秀凤3
    2015, 21(6): 100-10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24
    摘要 ( )   PDF(375KB) ( )  
    以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为指导,通过应用仲元公司技术体系和公司生产的土壤调理剂、植物氨基酸肥料和营养调理剂,旨在研究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常优粳6号的超高产栽培技术,以为常优粳6号的大面积推广积累经验。
    综合信息
    江苏省2015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5, 21(6): 102-102.  DOI:
    摘要 ( )   PDF(130KB) ( )  
    品种与技术
    优质杂交籼稻金谷优3301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余玉1,周清明2,何体洪3,黄建华4
    2015, 21(6): 103-10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25
    摘要 ( )   PDF(268KB) ( )  
    金谷优3301系由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组配选育而成的优质“抗耐型”杂交籼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生育期适中、中抗稻瘟病、抗热耐旱、抗冷耐寒、抗倒性强、适应性广、稳产性好、产量高、米质优等特点。本文介绍了其生育特点,同时小结了其主要栽培技术。
    综合信息
    安徽省2015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5, 21(6): 104-104.  DOI:
    摘要 ( )   PDF(157KB) ( )  
    品种与技术
    高档优质中籼稻鄂中5号在孝感的种植表现
    郑明1,2,3
    2015, 21(6): 105-10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26
    摘要 ( )   PDF(311KB) ( )  
    鄂中5号于2004年经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 全生育期148 d左右,属迟熟中籼型常规稻,高产稳产,米质优。生产上要严格按照湖北省制定的地方标准《优质中稻鄂中5号高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执行。
    综合信息
    重庆市2015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5, 21(6): 106-,108.  DOI:
    摘要 ( )   PDF(297KB) ( )  
    品种与技术
    紫米型新品种丽人紫的选育
    闵军,黎用朝*,刘三雄,李小湘,黄海明,黄为,阳标仁,刘利成,张黎光
    2015, 21(6): 107-10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27
    摘要 ( )   PDF(294KB) ( )  
    丽人紫是从紫米132/优丰162后代中定向选育的新品种。该品种糙米紫黑色,品质达到国标一等黑糯米标准,并具有稳产性较好、植株矮、株型好等特点,2013年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审定。
    武运粳3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徐洁芬,朱邦辉,张庆
    2015, 21(6): 109-11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28
    摘要 ( )   PDF(256KB) ( )  
    武运粳31号系由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以运2608(淮稻9号×武运粳23号)作母本,繁103(武运粳7号×宁粳3号)作父本进行杂交配组,经8代系谱选择育成的早熟晚粳稻新品种。在3年中间试验和示范试种中,表现出穗型大、产量潜力高、米粒外观佳、适口性好、熟期适宜、容易栽培等优点,受到广泛的好评和关注。
    “常农粳”系列粳稻品种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
    沈雪林1,赵品恒2,邱枫3,周建明1,朱正斌1
    2015, 21(6): 111-1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29
    摘要 ( )   PDF(367KB) ( )  
    “常农粳”系列粳稻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倒等优点。本文介绍了"常农粳"系列品种的特征特性,并详细阐述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时播种、培育壮秧,合理移栽密度、提高群体质量,科学肥水运筹以及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
    不同施肥方法对优质稻滇屯502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苏昌龙1,曾涛2,钟芳芳1
    2015, 21(6): 114-1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30
    摘要 ( )   PDF(345KB) ( )  
    在贵州省黄平县水稻主产区,进行了不同施肥方法对优质稻滇屯502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以处理4(农家肥+化肥)的产量最高,其次是处理1(油枯+牛粪),再其次是处理5(化肥);处理1的品质表现最佳。
    综合信息
    浙江省2015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5, 21(6): 116-116.  DOI:
    摘要 ( )   PDF(114KB) ( )  
    品种与技术
    太湖稻区机插水稻温室基质育秧技术规程
    周培南1,全坚宇2
    2015, 21(6): 117-1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31
    摘要 ( )   PDF(403KB) ( )  
    水稻温室育秧可规避育秧期间雨水对秧板质量的影响,可按时保质提供秧苗,保证机插顺利进行。通过基质育秧,能减少或避免营养土育秧对耕地的破坏,同时减轻秧板质量,降低劳动强度,更易于发挥机插水稻的高产潜力。本文介绍了太湖地区机插水稻温室基质育秧的生产技术规程,包括温室标准、基质指标、操作流程和育秧管理等。
    吸泥浆集中育水稻机插商品秧技术
    朱锦乐1, 陈秋香2
    2015, 21(6): 120-12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32
    摘要 ( )   PDF(297KB) ( )  
    通过总结莆田当地农机合作社农民创新利用河沟淤泥,集中育好水稻机插商品秧技术,介绍了该技术的优势和需要抓好的四个关键环节,即精细整地、精选种子、精量播种、精心管理,以供类似地区种植户参考应用。
    宁都县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郑冬梅,陈隆添,刘荣秀,魏小渊
    2015, 21(6): 122-12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6.033
    摘要 ( )   PDF(288KB) ( )  
    江西省宁都县是水稻种植大县,又是稻瘟病重发区,全县每年都有成百上千亩的稻田因遭受稻瘟病危害而导致严重减产或绝收。摸清和掌握稻瘟病发生和流行规律是有针对性防控该病害的关键。本文从品种抗性、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栽培措施等方面阐释稻瘟病易发、重发的原因,并针对发病原因提出防治对策和一些具体措施,以控制或减轻稻瘟病的发生与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