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水稻理想株型的遗传基础研究
    冷语佳, 钱前*, 曾大力*
    2014, 20(2): 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01
    摘要 ( )   PDF(744KB) ( )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20世纪50年代矮源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和70年代杂种优势的利用使水稻产量实现了两次飞跃。近年来,虽然水稻产量徘徊不前,但基于理想株型的综合设计让水稻产量的新突破成为可能。本文从水稻根、茎、叶、穗、分蘖等几部分的遗传进展综述了水稻理想株型的设计塑造。
    超级杂交稻Y两优900攻关片14.82 t/hm2产量结构分析及优化栽培途径探讨
    李建武1, 张玉烛2, 肖利民3, 吴俊1, 庄文1, 邓启云1, 4*
    2014, 20(2): 7-1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02
    摘要 ( )   PDF(565KB) ( )  
    Y两优900是利用广适性光温敏不育系Y58S为母本,籼粳交强优恢复系R900为父本选育的第四期超级杂交稻苗头组合,2013年在湖南创造了较大面积单产14.82 t/hm2的世界纪录。该组合根系发达、耐肥抗倒,穗大粒多,结实率高,具有株叶形态理想、熟期适中、适应性广、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等特点。本文对Y两优900与Y两优2号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其叶龄及苗穗数动态,提出优化栽培的技术途径。
    综合信息
    广西区2013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中稻宣
    2014, 20(2): 10-,19,22.  DOI:
    摘要 ( )   PDF(349KB) ( )  
    专论与研究
    小苗机插大穗型杂交粳稻增产优势及形成特征
    张强1, 张洪程1*, 常勇1, 戴其根1, 霍中洋1, 许轲1, 魏海燕1, 赵乐天1, 徐宗进2, 汪洪洋2, 张立智2
    2014, 20(2): 11-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03
    摘要 ( )   PDF(628KB) ( )  
    为探明小苗机插大穗型杂交粳稻在淮北地区的增产优势及其产量形成特征,选用在苏中地区表现较好的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2640、甬优2638和甬优1640为试验材料,并以当地种植面积较大的超级稻品种连粳7号、新稻18和宁粳4号作为对照,在高产栽培条件下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大穗型杂交粳稻的产量显著高于中穗型超级常规粳稻品种,因为其每穗粒数较多能形成群体足够总粒数,且结实率较高。中穗型超级稻虽群体穗数较多,但因每穗粒数不够多,造成总粒数明显少于大穗型杂交粳稻,故影响到产量的提高。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形成的鲜明特点是成穗率高,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群体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显著大于中穗型常规粳稻。两年试验结果显示,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其次是总颖花数。在淮北地区小麦茬田小苗机插采用大穗型杂交粳稻有显著的增产优势,增产幅度在7.68%~12.14%。
    不同高产杂交水稻氮利用率差异与分析
    阮新民, 施伏芝, 从夕汉, 罗志祥
    2014, 20(2): 16-1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04
    摘要 ( )   PDF(416KB) ( )  
    对目前主推的高产杂交水稻氮利用率进行大田评比试验。结果表明,在中低氮条件下杂交水稻协优52、Y两优2号表现出较高的产量与氮利用率;协优52、Y两优2号产量均较对照增加5%以上,氮利用率协优52增加10%以上、Y两优2号增加5%以上。高产杂交水稻产量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受氮肥影响较大。在中低氮条件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少、氮积累总量低而单株稻谷质量高的杂交组合具有较高的氮利用率。
    嘉早324中一个主效稻瘟病抗性基因的鉴定
    蔡金洋
    2014, 20(2): 20-2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05
    摘要 ( )   PDF(382KB) ( )  
    采用6个不同的稻瘟病菌代表性菌株对嘉早324进行抗性分析,并利用1个代表性菌株对其抗性进行遗传分析,发现其对该菌株的抗性由主效单基因控制,并通过微卫星标记将其对应的抗性基因定位于水稻第6号染色体短臂RM136和RM7213之间。研究结果对嘉早324的利用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水稻贮藏蛋白质各组分在高温条件下的积累动态研究
    马启林1, 李阳生2, 邓用川1, 袁潜华1, 韦双双1, 翟金玲1, 罗越华1
    2014, 20(2): 23-2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06
    摘要 ( )   PDF(289KB) ( )  
    稻米蛋白质的含量及组成是稻米品质和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它既受遗传因素控制,也受到环境和栽培技术的影响。穗肥的施用明显提高了成熟期稻米粗蛋白的含量,但对各组分之间相对含量的影响不显著。高温胁迫处理较大程度改变了贮藏蛋白质组分的积累动态过程,包括57 kD以上多肽在内的溶于稀酸或稀碱的组分(被认为是谷蛋白的前体物质和谷蛋白聚合体),从灌浆一开始就维持在较高水平,高温胁迫后成熟的种子中谷蛋白多以高分子的聚合体状态存在,谷蛋白单体含量及醇溶蛋白含量降低。
    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籼型杂交水稻组合稻米品质及相关性研究
    况浩池, 杨扬, 曾正明*, 罗俊涛, 陈光珍, 何兴材, 付均
    2014, 20(2): 25-2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07
    摘要 ( )   PDF(351KB) ( )  
    对2012年四川省水稻区试的86个中等直链淀粉含量籼型杂交稻组合的主要品质性状及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86个组合的品质性状中差异最大的是垩白度,变异系数为33.22%;其次是垩白粒率,变异系数为23.32%;差异最小的是糙米率,变异系数为1.01%。按优质稻米标准衡量单个品质性状,除直链淀粉含量外,达标率较高的是胶稠度和整精米率,达3级优质米以上标准的品种比例为94.19%和86.05%;达标率较低的是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达3级优质米的品种比例仅为3.49%和4.65%。在86个组合中仅有2个组合综合品质性状指标达3级优质米标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中等直链淀粉含量(15%~24%)范围内,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粒率、垩白度极显著正相关;胶稠度与蛋白质含量极显著负相关;垩白度与长宽比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垩白粒率极显著正相关;长宽比与整精米率、垩白粒率极显著负相关。在改良稻米品质的选择上必须以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为主攻目标,并注意耐碾磨力强的粒型选择。
    豫南稻区再生稻发展的再探索
    刘祥臣, 丰大清*, 李平, 张应香, 乔利, 余贵龙, 范学军
    2014, 20(2): 29-31,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08
    摘要 ( )   PDF(560KB) ( )  
    通过对豫南发展再生稻的适应性与发展前景的分析,提出了以选择生育期适中的品种、利用保护设施提前育秧、合理均衡的施肥水平、适宜的栽插密度、间歇灌溉、加强再生季管理等为主要措施的再生稻发展策略。
    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稻米中氟含量
    何小嫣, 方长云, 孙成效*
    2014, 20(2): 32-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09
    摘要 ( )   PDF(365KB) ( )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改良的利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来测定稻米样品中氟含量的方法。通过在前处理中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同时改进了氟离子浓度的计算方法,建立了一种新的稻米中氟含量的测定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测定方法的精密度为2.9%~8.4%,平均回收率为90.8%~102.5%;同时该方法与离子色谱法测定的结果的相对偏差都小于等于10%,符合检测要求。该方法具有检测成本低、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回收率高、结果可靠的优点,能满足对稻米样品的测定需要。
    浅析植物模型在水稻育种和栽培上的应用
    李冬1, 丁新泉2, 王俊敏3, 周斌4*, 闫翠香2
    2014, 20(2): 35-3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10
    摘要 ( )   PDF(579KB) ( )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以水稻模型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水稻生产和育种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植物模型进行分类,并阐述了每类模型在水稻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水稻功能模型能够预测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包括产量在内的群体指标,能够结合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为农场主或农业决策部门提供支撑,同时能够进行虚拟实验,完成田间实际难以完成或者消耗较大的科学实验;水稻结构模型能够描述水稻的空间结构变化,用以对水稻冠层进行分析,进行冠层光合潜力的计算,评估理想株型等;水稻功能结构模型可以模拟生物量在器官间的分配,用以进行模拟实验,寻找更为合理的根冠比等,培育优质高产水稻。本文还探寻了制约模型推广应用的各种原因,并且给出一定的解决办法。
    稻文化的再思考(4):稻与粮政——改革开放前
    庞乾林, 林海, 王志刚, 王磊
    2014, 20(2): 40-4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11
    摘要 ( )   PDF(798KB) ( )  
    粮食的发展与国家的粮食政策息息相关。粮食政策如果促进粮食生产,则社会稳定繁荣,人民生活幸福;如果粮食政策阻碍粮食生产,税捐过多,将导致有田无人耕种,造成社会和政局不稳。从古至今,我国许多粮食政策更是由稻米引发建立,有些甚至以米命名,如“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等。本文概要介绍和分析了我国自古代、近代和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的粮食政策。
    品种与技术
    不同肥料配置对机插稻群体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姜心禄1 2, 李旭毅1 2, 池忠志1 2, 郑家国12*, 王少华3, 林世友3, 叶利3
    2014, 20(2): 45-4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12
    摘要 ( )   PDF(535KB) ( )  
    以超级稻德香4103、Q优8号和Ⅱ优602为材料,在13.0 kg/667 m2的氮肥供应水平下,研究了传统施肥、机插稻改进型施肥、机插稻优化型施肥等三种肥料配置方式对机插稻群体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稻优化型施肥方式有利于机插稻优化群体,改善穗部产量性状,从而获得更高的产量。机插稻采用优化型施肥方式后本田分蘖更快,分蘖数能提早一周左右达到18万/667 m2,有效穗数虽有所降低,但穗部产量性状明显改善,表现为一次枝梗数增多,着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提高,最终平均产量较传统施肥和机插稻改进型施肥方式高8.20%和3.78%。
    综合信息
    江苏省2013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中稻宣
    2014, 20(2): 49-,55.  DOI:
    摘要 ( )   PDF(235KB) ( )  
    品种与技术
    川南水稻开厢免耕节水强化栽培集成技术
    袁亚莉1, 潘世江1, 杨齐1, 张正荣2, 罗利2, 李德辉2, 张红莲2, 陈小刚2
    2014, 20(2): 50-5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13
    摘要 ( )   PDF(393KB) ( )  
    为探索川南冬水田水稻增产节支新模式,从利用冬水田季节性休耕自养特性出发,结合当前适用先进技术、生产利用情况和年度循环特点,以轻简高效为目标,研究出水稻开厢免耕节水强化栽培技术体系,取得了每667 m2增收稻谷100 kg、节约生产成本100元的良好效果,为川南地区水稻高效种植提供了实践示范和技术支持。
    超声波处理对水稻种子萌发、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袁经天1, 严锦璇2, 汪德锋1, 曹明1, 柯用春1*
    2014, 20(2): 53-5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14
    摘要 ( )   PDF(372KB) ( )  
    以杂交水稻品种隆优619和常规水稻南育红籼、南育黑籼为试验材料,采用20 kHz和40 kHz混合频率超声波对水稻种子处理30 min,以不用超声波处理作为对照,通过温室培养和田间试验,研究混合频率超声波处理对水稻萌发、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提高了南育红籼和隆优619的产量,较对照分别增产13.7%和26.2%;超声波处理的隆优619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对照增加12.8%,而南育红籼无显著差异;超声波处理的南育红籼千粒重较对照增加10.3%,达显著水平,而处理后的隆优619千粒重与对照相比差异不大;超声波刺激对南育红籼和隆优619的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均无显著影响;超声波刺激后隆优619种子发芽率降低了8.43个百分点,而南育红籼和南育黑籼的发芽率无明显变化。
    “小麦-水稻”一年两熟每667 m 2超“双千”种植制度及关键栽培技术
    虞振先1, 周斌山2
    2014, 20(2): 56-5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15
    摘要 ( )   PDF(446KB) ( )  
    “小麦-水稻”一年两熟每667 m2超“双千”种植制度,经3年的试验研究和4年示范推广,技术熟化,已成为余姚市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主导种植制度。实现每667 m2超“双千”关键措施是“选好优良品种、优化栽培方式、推行机械作业、熟化栽培技术”。
    适宜冬水田不同栽培模式的杂交中稻高产品种鉴定
    胡小刚1, 张林2, 范青华1, 熊洪2, 朱永川2, 郭晓艺2, 周兴兵2, 刘茂2, 徐富贤2*
    2014, 20(2): 59-60,6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16
    摘要 ( )   PDF(362KB) ( )  
    以2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冬水田高密低肥、中密中肥和低密高肥3类栽培模式下,研究了产量及库源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产量在3个栽培模式间、20个杂交组合间及栽培模式与杂交组合间的交互作用均达极显著水平,20个杂交组合在3种栽培模式的平均产量表现为高密低肥>中密中肥>低密高肥,分别筛选出了适宜3种栽培模式和同时适宜3种栽培模式的杂交组合。
    甬优12号江西引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程飞虎
    2014, 20(2): 61-6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17
    摘要 ( )   PDF(285KB) ( )  
    甬优12号是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共同选育的三系籼粳杂交稻组合。2011-2012年江西省引进种植,表现出穗大粒多、高产稳产、耐肥抗倒等特点。本文介绍了该品种在江西的种植表现及作单季稻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
    机插粳稻不同丛苗数对分蘖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王启兰1, 于淮洲2*, 谢鹏飞2, 杨树彬1
    2014, 20(2): 63-6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18
    摘要 ( )   PDF(305KB) ( )  
    以淮稻9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丛苗数对机插粳稻的分蘖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粳稻的分蘖节位、分蘖发生率、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随丛苗数增加而减少,分蘖成穗率随丛苗数增加则呈先高后低再增的趋势。
    超级稻桂两优2号在广西多个生态点作早晚稻种植的产量差异分析
    王强1, 梁天锋1*, 唐茂艳1, 陈雷1, 张晓丽1, 陈仁天1, 陈彩虹1, 李炜2, 吕荣华1, 张宗琼1
    2014, 20(2): 66-6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19
    摘要 ( )   PDF(364KB) ( )  
    两系籼型杂交水稻桂两优2号是广西首个超级稻品种,由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具有高产、稳产、抗倒伏、适应性广等特点。桂两优2号可作早、晚稻两用,并且早稻产量高于晚稻。试验结果表明,结实率高和单位面积颖花量大是桂两优2号作早稻比作晚稻产量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缩小晚稻与早稻产量差距的栽培管理技术。
    优质抗病水稻新品种粤农丝苗的选育及应用
    何秀英, 廖耀平*, 陈钊明, 程永盛, 陈粤汉, 刘维
    2014, 20(2): 69-7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20
    摘要 ( )   PDF(244KB) ( )  
    粤农丝苗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近年育成的优质抗病常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丰产性较好,广东省区试初试和复试平均产量分别为420.72 kg/667 m2、437.82 kg/667 m2,均比对照显著或极显著增产,米质达国标优质2级,高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株型紧凑、抗倒性强、后期熟色好。2011年通过广东省审定,2012-2013年成为广州市主导品种,在广东省累计推广9 200 hm2。
    多基因型种群品种多集新3号的选育和相关问题说明
    徐超飞1, 李华军1, 李晓方1, 2*
    2014, 20(2): 71-7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21
    摘要 ( )   PDF(389KB) ( )  
    以第一个商业化的多基因型种群水稻品种多集新3号为例,从育种技术、种子生产和种子执法3个层面,澄清了人们对精准化多基因型种群品种所存在的一些疑惑问题,并分析了精准化多基因型种群育种对作物育种的价值和种业发展的意义。
    综合信息
    河北省2013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中稻宣
    2014, 20(2): 73-73.  DOI:
    摘要 ( )   PDF(135KB) ( )  
    品种与技术
    光身软香米新品种嘉5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高荣村, 陆金根, 李鹏, 李金军
    2014, 20(2): 74-7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22
    摘要 ( )   PDF(312KB) ( )  
    嘉58是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联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单位杂交育成的我国第一个光身晚粳稻新品种。本文介绍了嘉58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吉粳511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郭桂珍1, 张奎林2, 杨春刚1, 邱志刚1
    2014, 20(2): 76-7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23
    摘要 ( )   PDF(239KB) ( )  
    吉粳511系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多抗粳稻新品种,2012年3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总结了其品种来源、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综合信息
    山东省2013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中稻宣
    2014, 20(2): 77-77.  DOI:
    摘要 ( )   PDF(104KB) ( )  
    品种与技术
    优质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圣稻1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朱文银1, 徐凤文2, 姜明松1, 陈峰1, 徐建第1, 朱其松1, 杨连群3*, 马加清1
    2014, 20(2): 78-7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24
    摘要 ( )   PDF(268KB) ( )  
    圣稻18是山东省水稻研究所利用系谱法选育的常规粳稻新品种。该品种全生育期160 d左右,株高96.5 cm,植株生长清秀,熟色好;直立型穗,每穗总粒数153.4粒,实粒数135.3粒,结实率88.2%,千粒重25.4 g;稻米品质达国标2级优质稻谷标准,食味品质好;抗条纹叶枯病、稻瘟病。2013年5月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适宜在鲁南、鲁西南麦茬稻区及东营稻区种植。
    水稻新品种连粳10号的选育和应用
    方兆伟, 李健, 迟铭, 樊继伟, 陈庭木, 杨波, 周振玲
    2014, 20(2): 80-8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25
    摘要 ( )   PDF(306KB) ( )  
    连粳10号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农科院以连粳321为母本,以浙405为父本杂交,经8代系统选择于2007年育成的中熟中粳稻品种,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地区种植。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型偏大,分蘖力中等,群体整齐度好,熟期转色佳,综合抗性特别是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较好,黑条矮缩病田间发病轻。
    寒地粳稻品种龙粳35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王瑞英
    2014, 20(2): 82-8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26
    摘要 ( )   PDF(278KB) ( )  
    龙粳35系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水稻研究所、黑龙江省龙粳高科有限责任公司和黑龙江省龙科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育成,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抗病、耐冷等特点,2012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龙粳35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综合信息
    贵州省2013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中稻宣
    2014, 20(2): 83-83.  DOI:
    摘要 ( )   PDF(148KB) ( )  
    品种与技术
    优质抗病粳稻新品种沪粳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闫影, 陆家安, 赵志鹏, 万常照, 吴书俊*
    2014, 20(2): 84-8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27
    摘要 ( )   PDF(291KB) ( )  
    沪粳1号系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选育的中熟晚粳新品种,2011年7月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优质、高产、高抗条纹叶枯病等特点,适宜在上海、浙北和苏南等长三角周边地区种植。
    高产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培两优330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宗伟勋1, 邓汉儒2, 郑溪1, 林建勇1, 陈明霞1
    2014, 20(2): 86-87,8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28
    摘要 ( )   PDF(409KB) ( )  
    培两优3309是广东省清远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常规水稻育种理论指导下,以综合性状优良、配合力高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为母本,以穗大粒多、高产的恢复系3309为父本,采用两系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丰产、抗病、抗倒、耐寒等特点,2010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本文主要介绍了培两优3309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及制种要点,以期为促进该品种大范围推广和应用奠定基础。
    优质超级稻新品种楚粳28号的选育及应用
    李开斌, 张天春, 阮文忠, 徐加平, 黄文兴, 王正伟
    2014, 20(2): 88-8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29
    摘要 ( )   PDF(270KB) ( )  
    楚粳28号系云南省楚雄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育成的水稻新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广适性等特点,2008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2年被国家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本文总结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高产香型粳稻新品种玉粳1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普双有1, 李贵勇2*, 沈祥宏1, 李泉清1, 钱荣青1, 施立安1, 张玉荣1, 封军华3
    2014, 20(2): 90-,9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30
    摘要 ( )   PDF(294KB) ( )  
    玉粳13号是玉溪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高产香型粳稻新品种,亲本为南99-8/96IRNTP94-10。2012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产量高,株叶型好,高抗稻瘟病,米饭清香浓郁,食味品质优。
    平湖市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初探
    潘秋波1, 陈永全2, 杨强1, 李建群1
    2014, 20(2): 91-9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31
    摘要 ( )   PDF(281KB) ( )  
    本文介绍了2012年平湖市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实施情况、主要做法和技术,并对进一步促进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东至县水稻土养分状况分析
    吴传胜
    2014, 20(2): 93-9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32
    摘要 ( )   PDF(1563KB) ( )  
    2006-2012年每年秋收后,东至县土壤肥料工作站都对全县稻田土壤进行取样化验,共采集土壤农化样3 780个。化验结果表明,东至县土壤有机质平均为26.78 g/kg、全氮平均为1.67 g/kg、有效磷平均为19.16 mg/kg、速效钾平均为88.42 mg/kg、pH值平均为5.23;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养分状况相比,目前东至县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均有所提高,增幅大小依次为有效磷>速效钾>全氮>有机质,土壤pH值呈下降趋势。
    “多肽保”拌营养土增产试验初报
    陈国艳, 朱大权, 葛林钦
    2014, 20(2): 96-9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33
    摘要 ( )   PDF(223KB) ( )  
    对不同用量“多肽保”拌营养土对水稻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使用“多肽保” 1.0 kg、1.5 kg、2.0 kg拌营养土,秧苗素质与对照相比差异不大,但均比对照增产;表现最好的是1.5 kg/667 m2“多肽保”拌营养土处理,产量比药剂对照增产4.57%、比空白对照增产10.21%,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建议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不同育苗基质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张云江
    2014, 20(2): 98-99,10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34
    摘要 ( )   PDF(1069KB) ( )  
    壮苗培育对于水稻生产来说至关重要。在寒地特殊的生态环境下,由于苗床土取土量大、取土困难等,使苗床营养基质的研究成为旱育壮秧技术的关键环节。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碳化稻壳+牛粪+营养土”作为苗床基质,更有利于提高水稻秧苗充实度和促进秧苗干物质积累,比“秸秆+牛粪+营养土”配方更适合作为苗床基质。
    水稻软盘半旱式育秧技术
    张羽
    2014, 20(2): 100-10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35
    摘要 ( )   PDF(449KB) ( )  
    在传统软盘旱育秧基础上,针对客土资源有限、消毒和调酸技术难度大等问题,根据生产实践,结合农户操作实际,发展并总结出了一套水稻软盘半旱式育秧技术。本文介绍了该技术要点。
    噻呋酰胺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
    王晓蔷, 李晓光, 董本春, 刘长平
    2014, 20(2): 103-10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36
    摘要 ( )   PDF(107KB) ( )  
    对噻呋酰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用噻呋酰胺处理后,水稻纹枯病病穗率及病情指数均明显低于清水对照,但与对照药剂井·唏·三环唑处理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噻呋酰胺是一种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优良制剂,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和应用。
    各地稻米
    对洋县黑米产业发展的思考
    石荣波, 邓邦华, 代国红, 何俊英
    2014, 20(2): 104-10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37
    摘要 ( )   PDF(316KB) ( )  
    阐述了洋县黑米生产和产业发展的特点、存在问题,提出了洋县黑米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广西有色稻米育种研究进展
    罗同平12
    2014, 20(2): 106-10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2.038
    摘要 ( )   PDF(537KB) ( )  
    概述了广西有色稻的类型、特种营养成分,并针对广西有色稻的育种情况、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综合信息
    信息集锦
    中稻宣
    2014, 20(2): 109-109.  DOI:
    摘要 ( )   PDF(196KB) ( )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   《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5.5亿t以上,油料、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等生产稳定发展。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全面提升食物质量,优化品种结构,稳步增强食物供给能力。
    ●2014年水稻最低保护价每50 kg提高3~5元   2014年水稻最低收购保护价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准,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每50 kg 135元、138元和155元,比2013年分别提高3元、3元和5元。此前,2014年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格已向社会公布,每50 kg提至118元,比2013年提高6元。
    ●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名单   江苏盐城等31个市、县被农业部授牌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生产基地,具体名单如下:江苏省盐城市、四川省绵阳市、湖南省怀化市、福建省建宁县、湖南省绥宁县、江苏省大丰市、四川省梓潼县、贵州省岑巩县、江苏省建湖县、海南省乐东县、四川省罗江县、湖南省靖州县、江苏省金湖县、湖南省武冈市、四川省彭山县、海南省临高县、湖南省溆浦县、湖南省攸县、四川省东坡区、四川省邛崃市、四川省安县、湖南省洪江市、湖南省零陵区、江西省宜黄县、江苏省阜宁县、四川省江油市、湖南省芷江县、重庆市垫江县、四川省泸县、湖北省公安县、海南省三亚市。
    ●水稻杂种劣势遗传机理研究获进展   日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林鸿宣研究组与姜里文、韩斌研究组合作,在水稻杂种劣势遗传调控机理研究中获重要进展,他们证明了两个遗传座位上的3个基因共同控制水稻种间杂种劣势的发生,为阐明水稻种间生殖隔离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线索。相关研究在《自然—通讯》上发表。杂种劣势是一种被科学家长期忽略但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重要生殖隔离形式。对杂种劣势遗传和分子机理的研究,将加深我们对生殖隔离和物种形成的理解。此外在杂交育种过程中,育种家在许多作物中都发现了杂种劣势现象,从而阻碍了我们对杂种优势的充分利用。
    ●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贮藏蛋白运输奥秘   日前,《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率领的科研团队最新研究发现:一种植物特有的GPA3蛋白作为调控水稻贮藏蛋白运输的关键因子,参与稻米的蛋白品质形成。科研人员还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角度阐明了GPA3在水稻贮藏蛋白定向分选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为未来育种家改良稻米蛋白品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湖南3亿元打造千家水稻现代农机合作社   湖南将在2年内扶持建设1 000家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现代农机合作社,2014年要建成500家,以此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据湖南省农机局局长王罗方介绍,这1 000个农机合作社的定位是,集中经营水稻34 hm2以上,按照耕、种、收、植保、运输、烘干6个环节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的要求配置先进适用机具,打造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样板。在此基础上,着力提高农机合作社建设规模和档次,全省建设50家“机具千万元、覆盖上万亩”的大型农机合作社。
    ●全国农技中心:噻嗪酮已不适于防控水稻褐飞虱   2013年,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广西农科院植保所等单位,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全国10省(区)28个监测点的褐飞虱田间种群对噻嗪酮的抗性。结果表明,江苏无锡,安徽潜山、和县,福建福清,湖北枣阳,湖南宁乡、芷江,广东韶关、雷州,广西南宁、永福等11地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的抗性倍数>160倍,已处于极高水平抗性。噻嗪酮对褐飞虱田间实际防治效果也已大幅降低,绝大部分稻区防治效果不到65%,已不适于防控水稻褐飞虱。
    ●2014年国内稻米市场展望   预计2014年稻谷总产量仍将保持在2亿t以上。预计国内稻米消费稳中略增,2014年国内稻谷供需关系仍将保持宽松,年度结余预计在200万t左右。预计进口总量仍将保持在高水平,预计进口大米在230万t以上,出口大米将在50万t左右。预计土地休养政策将实施。预计稻米价格波动幅度不大。2014年,我国稻米在高库存的压力下,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将不会很大。目前我国政策性稻谷库存较大,粗略估算各品种临储和托市库存有可能超过3 000万t,国家对于市场价格的调控能力明显增强。一旦开始有计划投放政策粮入市,则价格向上空间也不大。因此,预计2014年稻米市场整体将呈前高后低,但总体稳定窄幅运行的方式。前期上涨的原因在于粮源被大量锁定在储备库,市场有效供给粮源减少。
    ●美国农业部预测2014年大米供需   2月预计全球2013/2014年度大米产量为4.7151亿t,比1月预计数4.7115亿t调增36万t,比2012/2013年度增加200万t;供给量为5.7836亿t,比1月预计数5.7826亿t调增10万t,比2012/2013年度增加445万t;贸易量为4 039万t,比1月预计数 4 016万t调增23万t,比2012/2013年度3 865万t增加174万t;消费量为4.7333亿t,比1月预计数4.7308亿t调增25万t,比2012/2013年度增加626万t;期末库存为1.0503亿t,比1月预计数1.0518亿t调减15万t,比2012/2013年度减少182万t。大米出口国中,预计2013/2014年度泰国大米产量为2 050万t,比2012/2013年度增加30万t;出口预计为850万t,比2012/2013年度增加180万t。越南产量预计为2 770万t,与上年度持平;预计出口750万t,比2012/2013年度增加70万t。印度产量预计为1.03亿t,减少140万t;出口预计为1 000万t,减少90万t。巴基斯坦产量预计为640万t,增加60万t;出口预计为340万t,增加10万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