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顾道健, 薛朋, 陆希婕, 张耗, 刘立军, 王志琴, 杨建昌*
    2014, 20(3): 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01
    摘要 ( )   PDF(708KB) ( )  
    秸秆是一种传统的能源物质,营养丰富,秸秆还田可培肥地力,增加作物产量。本文综述了秸秆及其制成的有机物料还田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机制、秸秆还田对培肥土壤的作用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讨论了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
    培养条件下秸秆还田对水稻土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裴鹏刚1, 张均华12, 朱练峰1, 禹盛苗1, 胡志华1, 金千瑜1*
    2014, 20(3): 6-1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02
    摘要 ( )   PDF(653KB) ( )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通过监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矿质氮、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和主要微生物类群数量,研究了水稻秸秆直接还田(SF0)与氯仿熏蒸预处理后还田(SF1)稻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经过28 d恒温培养,秸秆还田处理(SF0和SF1)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矿质氮含量显著降低;SF0和SF1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而且微生物量氮对秸秆介入的响应更为敏感;与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繁殖,SF0和SF1处理的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SF0处理的土壤DOC含量、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SF1处理,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熏蒸预处理后还田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秸秆腐解程度均显著降低。
    综合信息
    2014年通过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
    2014, 20(3): 10-10.  DOI:
    摘要 ( )   PDF(657KB) ( )  
    专论与研究
    迟播迟栽对不同类型粳稻品种机插产量及生育期的影响
    邢志鹏1, 胡雅杰1, 张洪程1*, 龚金龙1, 戴其根1, 霍中洋1, 许轲1, 魏海燕1, 张强1, 王文婷1, 李德剑2, 刘国林2, 刘国涛1, 朱佳炜1
    2014, 20(3): 11-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03
    摘要 ( )   PDF(730KB) ( )  
    以杂交稻和常规稻为试验材料,在苏南常熟、苏中兴化和苏北东海3个试验点同时开展播期试验,探讨迟播迟栽条件下机插稻稳产、增产问题。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各试验点水稻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群体颖花量和结实率不断下降,生育期延迟且全生育期缩短。分析发现,每穗粒数受播期影响最大,其余依次为结实率、穗数、千粒重。甬优2638依其大穗优势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但随着播期的推迟,其产量优势减小。甬优2638在各稻区均表现出抽穗较早、群体库容大、生物产量高等优势,具有在迟播迟栽生产条件下获取稳产、高产的潜质。迟播迟栽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生育期具有较大影响。据此,从安全生育性及稳产角度考虑,对不同类型品种在不同稻区生产的最晚播期进行了初步拟定,以为大面积生产提供参考。
    行株距比对超高产晚稻产量和上部三叶的影响
    林洪鑫, 袁展汽, 彭春瑞, 肖运萍, 刘仁根, 汪瑞清
    2014, 20(3): 17-2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04
    摘要 ( )   PDF(630KB) ( )  
    2011和2012年,采用再裂区设计,以超高产晚稻淦鑫688和五丰优T025为材料,在31.20万丛/hm2密度下,研究了行/株距比对不同品种产量和上部三叶形态特征的影响及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淦鑫688不施氮时,RS/IS(行株距比值)为2.0和2.8的处理产量显著高于比值为5.0和1.3的处理;在施氮时,RS/IS为5.0和2.0的处理产量显著高于2.8和1.3的处理。五丰优T025不施氮时的产量表现为RS/IS为1.3的处理显著高于5.0和2.8的处理;而在施氮时表现为RS/IS为5.0的处理显著高于2.0和1.3的处理。施氮时,RS/IS为2.0的处理提高了氮素积累总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而RS/IS为5.0的处理降低了籽粒需氮量;不论施氮与否,两个品种在RS/IS为2.0时,倒1至倒3叶的基角、开张角和叶长较小。
    综合信息
    海南省2012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续)
    2014, 20(3): 22-22.  DOI:
    摘要 ( )   PDF(634KB) ( )  
    专论与研究
    淹涝胁迫对杂交中稻生长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周兴兵, 张林, 熊洪, 蒋鹏, 朱永川, 郭晓艺, 刘茂, 徐富贤*
    2014, 20(3): 23-2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05
    摘要 ( )   PDF(626KB) ( )  
    以近年审定的20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分蘖期和抽穗期淹涝胁迫对杂交中稻的某些生理指标、生长发育、产量及干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淹没胁迫对杂交中稻的生育期有显著影响。分蘖期受淹没胁迫,头季稻和再生稻的抽穗期分别平均延长了3.25 d和3.95 d,成熟期分别平均延长了1.85 d和2.75 d;而抽穗期受淹没胁迫,成熟期会提前,平均提前1.60 d,且品种间差异较大。(2)淹没胁迫对杂交中稻的产量有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分蘖期受淹没胁迫,分蘖期叶干重、有效穗数、每穗粒数降低,使其平均减产59.0%;齐穗期受淹没胁迫,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显著降低,使其平均减产57.6%。(3)分蘖期受淹没48 h后,不宜割苗蓄留再生稻,应以加强田间管理保留头季稻为主,耐淹性较强的品种有川谷优6684、冈优169和乐优198;抽穗期受淹没48 h后,则以割苗蓄留再生稻较佳,其中冈优169、内5优317、蓉优22和川谷优6684的产量较高。(4)分蘖期和抽穗期耐淹组合间没有相关性,生产上应分别在各时期筛选相应耐淹能力较强的品种。
    云南三种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研究
    陈玲, 殷富有, 李维蛟, 李定琴, 张敦宇, 钟巧芳, 陈越, 柯学, 黄兴奇, 程在全*
    2014, 20(3): 30-3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06
    摘要 ( )   PDF(868KB) ( )  
    采用ISSR标记,对云南三种野生稻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并以竹类、栽培稻粳稻02428和籼稻金刚30以及非洲长雄野生稻为对照进行聚类分析,探讨云南三种野生稻遗传进化方向。结果表明,33条ISSR引物,在所有的材料中总共扩增出464个等位基因,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4.1条;从总体水平上看,云南三种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三种野生稻的多态位点数NP、多态位点百分率p、有效等位基因数Na、观察等位基因数Ne、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香农指数I分别为357、76.74%、1.7694±0.4217、1.3391±0.3637、0.2037±0.1851和0.3180±0.2532;三种野生稻品种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5194,品种间的基因流Nm为0.4627,说明三种野生稻之间基因交流水平低,品种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三种野生稻的进化过程中,疣粒野生稻分化最早,其次为药用野生稻,普通野生稻分化最晚。
    不同指示剂对稻谷脂肪酸值及滴定终点pH值的影响
    赵东霞
    2014, 20(3): 36-3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07
    摘要 ( )   PDF(357KB) ( )  
    采用酚酞、百里酚蓝、百里酚酞3种指示剂对25份稻谷进行脂肪酸值及滴定终点pH值测定,并利用统计学进行方差分析及T测验。结果表明,3种指示剂对稻谷脂肪酸值及滴定终点pH值测定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指示剂的选择直接影响脂肪酸值的测定结果。
    稻文化的再思考(5):稻与粮政——改革开放后
    庞乾林, 李西明, 林海, 王志刚
    2014, 20(3): 39-4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08
    摘要 ( )   PDF(688KB) ( )  
    在前文介绍我国古代到改革开放前的稻与粮政的基础上,本文概要介绍和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稻与粮政的关系。改革开放后,国家对粮食管理经历了计划和逐步放开管理到粮食市场化和宏观调控的转变,具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979年开始的粮食统购统销的改变和1982-1986年5个“一号文件”带来粮食生产的快速发展时期;1994年工业化发展农业滑坡后国家的再次重视和控制时期;2004年开始的粮食宏观调控和放开市场及补贴发展时期。
    综合信息
    天津市2013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4, 20(3): 43-43.  DOI:
    摘要 ( )   PDF(692KB) ( )  
    品种与技术
    西南杂交水稻抽穗开花期耐热性筛选
    张林, 熊洪, 徐富贤, 朱永川, 郭晓艺, 刘茂
    2014, 20(3): 44-4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09
    摘要 ( )   PDF(461KB) ( )  
    利用人工气候室,以相对受精率为耐热能力评价指标,对西南地区生产上大面积使用的62个杂交水稻品种进行抽穗开花期耐高温特性鉴定。筛选出相对受精率≥60%的品种9个,并通过聚类分析将62个杂交水稻品种分为耐热能力不同的3类,为水稻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江苏水稻机插秧发展现状与技术对策
    颜士敏
    2014, 20(3): 48-49,5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10
    摘要 ( )   PDF(875KB) ( )  
    本文简述了江苏省机插秧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水稻机插在江苏省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品种应用、育秧环节、栽插规格、肥水运筹等方面阐述了机插秧的高产栽培技术对策。
    留胚米加工专用品种筛选研究
    孟庆虹12#, 严松1#, 王少元1, 张志宏1, 袁超1, 周野1, 卢淑雯1
    2014, 20(3): 50-5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11
    摘要 ( )   PDF(726KB) ( )  
    针对留胚米产业化生产时出现的留胚率低、碎米率高、食味差等问题,以2011年收获的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的60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SATAKE-TM05试验级碾米机进行留胚米加工试验,筛选留胚率较高的品种,并对留胚率高的品种测定留胚米饭的感官评分和食味综合评分,选出留胚率高且感官评分高的品种;对样品的碾磨品质如糙米率、碾白率及外观品质如糙米白度、精米白度、碎米率、不完善粒率等进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60个样品中留胚率较高且感官评分较高的品种有6个,即龙稻10号、牡丹江27、牡丹江28、牡丹江30、吉粳95和松粳9;留胚率与碾白率和精米白度相关性较好,与碾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精米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糙米率呈显著负相关,与不完善粒率呈显著正相关。
    还田稻草的钾素利用及其增产效应研究
    田卡, 钟旭华*, 黄农荣, 潘俊峰
    2014, 20(3): 54-5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12
    摘要 ( )   PDF(512KB) ( )  
    为研究还田稻草的增产效应及稻草还田后水稻对钾素吸收利用情况,笔者以杂交稻粤杂889和常规稻合丰占为材料,开展了盆栽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稻草全量还田可以替代50%的化学钾肥,“稻草全量还田+化学钾肥减半”处理比全量施用化学钾肥增产6.55%,达显著水平,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稻草还田促进了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增加了每穗粒数。
    超级稻甬优12单产13.5 t/hm2以上超高产栽培技术
    陈叶平, 毛国娟, 王岳钧
    2014, 20(3): 58-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13
    摘要 ( )   PDF(287KB) ( )  
    甬优12具有全生育期长,个体茎秆粗壮,群体苗穗较少,穗大粒多等特点,生产应用表现高产水平和超高产潜力。随着对其品种特征特性的了解,单产超13.5 t/hm2的高产攻关田和示范方逐年增多。根据各地高产攻关经验,总结形成了“一早二减三增四防”的甬优12单产13.5 t/hm2以上超高产栽培技术,即适期早播,减少播种量,减少种植丛数,增施有机肥,增开丰产沟,增施穗肥,防稻曲病,防止早衰,防断水过早,防割青。
    鄂中地区水稻配方施肥的农艺和生态效果研究
    邓中华, 李小坤*, 任涛, 丛日环, 徐正伟, 张洋洋, 鲁剑巍
    2014, 20(3): 60-6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14
    摘要 ( )   PDF(519KB) ( )  
    通过多点田间试验,研究了当前生产条件下施用配方肥对水稻产量、养分积累、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相比,尽管配方施肥处理增加了肥料投入(N、P2O5、K2O分别增加48、7.5、30 kg/hm2),但平均增产691 kg/hm2,N、P2O5、K2O积累量分别增加17.3%、15.1%、14.4%,肥料贡献率和农学效率增加7.8个百分点和1.0 kg/kg,纯收入增加1 257元/hm2。
    综合信息
    农业行业标准《有机水稻生产质量控制技术规范》(NY/T 2410-2013)宣贯培训与研讨班在杭州举办
    金连登
    2014, 20(3): 63-63.  DOI:
    摘要 ( )   PDF(523KB) ( )  
    品种与技术
    “头季稻-再生稻-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
    李贵勇1, 刘玉文2, 袁江华3, 王耀伟2, 王枝富3, 夏琼梅1, 邓安凤1, 龙瑞平1, 杨从党1*
    2014, 20(3): 64-6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15
    摘要 ( )   PDF(397KB) ( )  
    为了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探索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双丰收的高效途经,通过3年的研究,创建了“头季稻-再生稻-马铃薯”高效种植模式。结果表明,该模式增产又增收,总产量为63.25 t/hm2,其中头季稻产量为13.14 t/hm2,再生稻产量为2.68 t/hm2,马铃薯产量为47.43 t/hm2,总产值16.98万元/hm2,总纯收入12.03万元/hm2。并分析总结了头季稻、再生稻、马铃薯关键栽培技术。
    杂交中稻广两优香5的营养特性与施肥效应研究
    杨利1, 贺 峰2, 刘 凯3, 游艾青3, 范先鹏1, 丁亨虎4, 吴家琼4, 张国栋4
    2014, 20(3): 67-7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16
    摘要 ( )   PDF(467KB) ( )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杂交中稻广两优香5的营养特性与施肥效应。结果表明,在生育前期广两优香5对氮、磷需求量大,中后期钾素吸收增加;养分对其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上表现为氮>钾>磷;结合模拟的最佳施肥量和经济施肥量,推荐了江汉平原地区中等肥力条件下的施肥量为氮170~200 kg/hm2、磷70~100 kg/hm2、钾105~135 kg/hm2。
    青蛙放养个体大小对稻蛙共育效益的影响
    俞光荣1, 袁德明2
    2014, 20(3): 71-7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17
    摘要 ( )   PDF(266KB) ( )  
    稻蛙共育是一种新的生态稻作模式,高产高效,但在青蛙繁育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造成稻田可套养时单体质量低于100 g的青蛙数量较多。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对稻田放养单体质量低于100 g青蛙对治虫、养殖效益的影响开展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蛙共育中采用单体质量75g的青蛙放养是可行的,能基本达到100 g单体质量青蛙的放养效果。
    综合信息
    安徽省2013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4, 20(3): 72-,74,79.  DOI:
    摘要 ( )   PDF(394KB) ( )  
    品种与技术
    稻、鳖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探讨
    周爱珠, 刘才高, 徐刚勇, 黄永明
    2014, 20(3): 73-7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18
    摘要 ( )   PDF(281KB) ( )  
    为提高农田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农民收入,继稻田养鱼、稻田养鸭之后,衢州市衢江区又推出稻鳖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经过两年的试验探索发现,该模式不但稳定发展了粮食生产,又大幅度增加了种粮农民的收入,是一条生态循环农业的新路子。
    食用菌菌渣作水稻育秧基质育成秧苗的优势比较及关键技术
    何青石
    2014, 20(3): 75-7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19
    摘要 ( )   PDF(256KB) ( )  
    以食用菌菌渣作水稻育秧基质,开展了水稻菌渣基质育秧、专用育秧基质育秧以及菜园土育秧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材料作育秧基质各有优缺点。用食用菌菌渣作育秧基质能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和机插质量,且育秧成本适中,并提出了食用菌菌渣作水稻机插育秧基质的关键技术。
    杂交粳稻春优84的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禹盛苗1, 朱练峰1, 张均华1 2, 吴明国1, 金千瑜1
    2014, 20(3): 77-7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20
    摘要 ( )   PDF(402KB) ( )  
    春优84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合作,用春江16A与C84组配而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表现出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穗大粒多、丰产性好,米质较优等特点。2013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晚稻种植。本文总结了该组合的生育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003-2011年江西省审定早稻品种产量分析
    李永辉1, 张福群2, 蔡怡聪3, 聂元元1, 毛凌华1, 颜满莲1, 蔡耀辉1*, 颜龙安1
    2014, 20(3): 80-82,8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21
    摘要 ( )   PDF(746KB) ( )  
    对2003-2011年通过江西省审定早稻品种的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江西省审定早稻品种的平均产量随着年度推进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产量为6.98 t/hm2,变幅为6.04~7.70 t/hm2;杂交早稻产量高于常规早稻;迟熟组平均产量高于早中熟组和优质组;高产品种仅24个,平均产量7.09 t/hm2。在一定范围内,早稻品种的生育期和株高与其单产存在一定的正比关系。
    功能稻天丰优紫红的开发应用及绿色生产技术
    刘建萍1, 朱福文2, 周芳2, 邱箭1, 李国林1
    2014, 20(3): 83-8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22
    摘要 ( )   PDF(746KB) ( )  
    介绍了功能型杂交稻天丰优紫红特征特性及其开发应用情况,并针对其特征特性,总结形成了一套天丰优紫红的绿色稻谷生产技术,有利于产品的产业化开发。
    株1S系列组合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关系研究
    周昆1, 傅黎明1*, 王艳红2, 黄为1
    2014, 20(3): 86-8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23
    摘要 ( )   PDF(285KB) ( )  
    温敏核不育系株1S是育种上广泛应用的优良早籼型水稻不育系,1999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自审定以来,以其为母本所配组合在湖南省区域试验早稻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大批组合通过审定,并在湖南省及南方各省区得到大面积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本文通过对历年湖南省区域试验中株1S系列组合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对其产量性状、农艺性状等进行了相关分析,为选育高产优质的理想株型品种和合理的栽培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撑。早中熟品种产量与米质、感病性显著负相关。
    优质抗稻瘟病杂交水稻新品种中9优恩66的选育及应用
    李继辉, 李洪胜, 杨隆维, 王光建, 姚昌顺, 李春勇, 黄海清, 段太品
    2014, 20(3): 89-90,9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24
    摘要 ( )   PDF(409KB) ( )  
    中9优恩66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以自育的早熟籼型恢复系恩恢66为父本,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不育系中9A为母本配组选育而成的优质、抗病、早中熟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品种。201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鄂审稻2013013)。
    5个优质籼型不育系的选育策略及应用研究
    袁振中1, 李伊良1, 杨宏1, 钟许成1, 杨盅波1 2, 王蔚风1, 罗晓玲1, 周小平1
    2014, 20(3): 91-9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25
    摘要 ( )   PDF(516KB) ( )  
    对常德市1985年至2012年育成的5个籼型优质不育系的选育策略与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思考。地方优良品种基因的引入是杂交稻品质改良的关键;三系育种存在对抗性育种未予重视,遗传基础狭窄,常规育种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了三系育种今后努力的方向,即加强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适当延长不育系的生育期,对不育系的性状进行形态改良。
    旱稻新品种郑旱10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王生轩1, 尹海庆1, 王越涛1, 王大用2
    2014, 20(3): 95-9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26
    摘要 ( )   PDF(276KB) ( )  
    郑旱10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旱稻新品种,具有高产、耐旱、适应性强等特点,201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总结了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综合信息
    海南省2013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4, 20(3): 96-,98,102.  DOI:
    摘要 ( )   PDF(475KB) ( )  
    品种与技术
    香禾新品种苟当3号的选育
    刘业海, 潘宗东, 郑桂云
    2014, 20(3): 97-9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27
    摘要 ( )   PDF(305KB) ( )  
    苟当3号是从贵州省从江县谷坪乡帮土村收集的地方禾糯品种,经单株提纯定向系谱选育而成,于2013年7月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稻2013013号)。该品种属贵州省黔东南州特有“禾”类品种,全生育期160.4 d,比对照农虎禾迟熟30.8 d。株高151.8 cm,每667 m2有效穗数8.5万左右,每穗总粒数189.3粒,结实率88.8%,千粒重27.3 g。适宜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及广西三江接壤的禾类地区种植。
    浅析褐飞虱对吡蚜酮的抗药性及其对策
    李建群1, 包云峰2, 陈永全3
    2014, 20(3): 99-10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28
    摘要 ( )   PDF(282KB) ( )  
    褐飞虱是一种水稻生产上危害较严重的害虫。吡蚜酮作为防治稻飞虱的首选长效药剂,使用频繁。为此,笔者结合平湖当地近年来相关田间试验和防治实践,分析了褐飞虱对吡蚜酮较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从抗性治理角度提出加强抗性监测、调整防治策略、筛选新药剂、合理轮换和混用,以及推进病虫统防统治等对策建议。
    籼粳杂交稻甬优538在余姚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杨立武1, 韩娟英2
    2014, 20(3): 101-10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29
    摘要 ( )   PDF(304KB) ( )  
    甬优538是浙江省宁波农科院与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育成的超高产籼粳杂交稻新组合,2013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甬优538具有超高产潜力和良好的丰产稳产性;适宜的株高和生育期;株型优,兼有籼型杂交稻的长势和粳稻的长相、熟相、米质、耐寒性以及抗倒能力。试种示范表明,甬优538适宜在余姚作单晚或早插连晚种植。本文总结了其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迟熟新组合特优269的高产制种技术
    王彩先1, 黄坚2, 陈颖1, 易小林1, 董世祥1, 秦延春1
    2014, 20(3): 103-10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30
    摘要 ( )   PDF(549KB) ( )  
    特优269是玉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桂东南分院用龙特浦A与自选抗性强的玉269配组育成的早籼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2012年5月通过广西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产量高、抗性好,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文章总结了特优269的高产制种技术,以为特优269制种获得高产提供参考。
    各地稻米
    如东县机插稻专业化集中育秧发展现状与对策
    李华, 陆亚琴, 於永杰
    2014, 20(3): 106-10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3.031
    摘要 ( )   PDF(454KB) ( )  
    如东县是江苏省机插水稻大县,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展,专业化集中育秧模式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更好地促进水稻种植机械化,对如东机插稻专业化集中育秧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综合信息
    信息集锦
    2014, 20(3): 109-109.  DOI:
    摘要 ( )   PDF(189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