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4年, 第2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4-01-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论与研究
    综合信息
    专论与研究
    品种与技术
    各地稻米
    综合信息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全面深化科企合作 助推种企做大做强——对我国水稻种业科企合作的若干思考
    倪建平, 陈乾, 李黎红, 李西明*
    2014, 20(1): 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01
    摘要 ( )   PDF(632KB) ( )  
    种业是我国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针对我国种业发展的新形势,本文分析了我国水稻种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着重讨论水稻种业科企合作的方式和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对科企双方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期为科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南方粳稻生产与发展研究及对策
    花劲1, 周年兵1, 张洪程1*, 霍中洋1, 许轲1, 魏海燕1, 高辉1, 郭保卫1
    2014, 20(1): 5-1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02
    摘要 ( )   PDF(1021KB) ( )  
    发展粳稻生产是我国稻作生产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本文重点阐述了南方稻区粳稻生产概况,分析了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南方粳稻发展对策,最后总结了南方粳稻生产发展需要注意的事项。
    综合信息
    国家2013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4, 20(1): 11-,16,35.  DOI:
    摘要 ( )   PDF(359KB) ( )  
    专论与研究
    水稻强、弱势粒灌浆差异的激素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曹转勤, 杨建昌*
    2014, 20(1): 12-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03
    摘要 ( )   PDF(697KB) ( )  
    水稻弱势粒充实差不仅影响产量和品质,而且还限制了对水分和养分的高效利用。本文概述了脱落酸、乙烯、细胞分裂素、吲哚乙酸、赤霉素、多胺和油菜素类固醇等植物激素对籽粒灌浆的调控作用,比较分析了强、弱势粒内源激素的差异;从激素时空分布对籽粒灌浆的调控作用、激素对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的调控、激素对环境的响应及其栽培调控途径等方面提出了水稻籽粒灌浆激素调控机理的研究展望。
    水稻株型相关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研究进展
    林泽川, 曹立勇
    2014, 20(1): 17-22,2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04
    摘要 ( )   PDF(782KB) ( )  
    水稻株型相关性状包括分蘖数、分蘖夹角、株高及穗部性状。株型相关性状都是重要的农艺性状,是水稻产量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株型形成涉及到一系列基因的表达和表达产物行使功能,因此对这些基因的挖掘和功能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虽尚未完全了解控制株型相关性状的基因及其功能,但也已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本文针对各个株型相关性状,综述了已鉴定的基因及其功能特点,以为分子育种运用及进一步遗传生理研究作理论基础。
    不同有色米品种色素含量及稳定性研究
    马钰, 李静, 孙波莲, 米佳佳, 王汝华, 华泽田*
    2014, 20(1): 23-2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05
    摘要 ( )   PDF(533KB) ( )  
    采用pH示差法研究了不同有色米色素水溶液中花色苷的含量。结果表明,P1的花色苷含量最高,为0.632 mg/g,P18的花色苷含量最低,为0.049 mg/g,其他品种的花色苷含量介于二者之间。采用比色法研究了光照及温度对黑米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4、P8的色素稳定性相对较好,P16、P17相对较差。最后,利用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的色素含量高且稳定性好的优质黑米品种为P4。
    四川省水稻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刘晓刚, 赵颖文, 李晓*
    2014, 20(1): 28-3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06
    摘要 ( )   PDF(562KB) ( )  
    以四川省2000-2012年水稻种业核心知识产权(水稻品种权和水稻发明专利)保护与管理状况为研究对象,重点对水稻核心知识产权的申请量、授权量、申请机构及技术领域分布等信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四川水稻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四川水稻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对加快推进江苏省水稻机插秧发展的思考
    李杰, 杨洪建, 邓建平, 孙统庆
    2014, 20(1): 32-3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07
    摘要 ( )   PDF(545KB) ( )  
    水稻是江苏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是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加快发展水稻机插秧,彻底改变传统稻作生产曲背弯腰的痛苦劳作方式一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现阶段提高江苏省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江苏省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更是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方向和未来水稻种植的主导性技术。本文概述了江苏省水稻机插秧的发展情况,总结分析了现阶段水稻机插秧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推进江苏省水稻机插秧发展的对策措施。
    辽宁省水稻栽培技术发展与展望
    马兴全, 侯守贵, 陈盈*, 于广星
    2014, 20(1): 36-4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08
    摘要 ( )   PDF(742KB) ( )  
    栽培技术是影响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简要综述了辽宁省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历程,包括育秧技术、移栽技术、节水稻作技术、施肥技术和稻田综合利用技术,探讨了目前辽宁省水稻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并展望了辽宁未来稻作技术的发展方向。
    成都平原超级稻超高产群体产量形成与物质生产特点研究
    兰汉军1, 李旭毅2, 姜心禄2, 池忠志2, 郑家国2*, 罗乐3, 邱传志1
    2014, 20(1): 41-4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09
    摘要 ( )   PDF(395KB) ( )  
    对Ⅱ优602、德香4103、Q优8号等3个超级稻品种不同产量级别群体的产量形成及干物质生产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级稻品种从中产(产量≤9.0 t/hm2)实现高产(产量9.0~10.5 t/hm2)关键在于每穗粒数提高后库容的增大,并同时提高结实率;而要实现超高产(产量≥10.5 t/hm2)则有赖于大库条件下结实率的进一步提高。此外,超级稻品种产量分别与分蘖临界期后各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超级稻品种高产群体获得高产的关键是提高抽穗后物质生产能力,而要进一步实现超高产则需要抽穗前后干物质生产能力的协同提高。
    农业循环经济下稻秸秆综合利用概述
    张文1, 蔡承智2*
    2014, 20(1): 44-4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10
    摘要 ( )   PDF(600KB) ( )  
    稻秸秆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资源,我国是一个具有丰富稻秸秆资源的国家。本文通过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下,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对稻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发展模式及产生的效益进行阐述,说明其多元利用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从粳稻的比较优势看豫南“籼改粳”
    宋世枝, 段斌, 何世界, 李慧龙, 宋晓华, 甄才红
    2014, 20(1): 48-50,5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11
    摘要 ( )   PDF(519KB) ( )  
    基于粳稻的品种特性和豫南稻麦耕作制度,在豫南种植粳稻相对于种植籼稻有产量高、品质优、茬口好三大优势。粳稻品种产量水平比籼稻高70 kg/667 m2左右,麦茬粳稻比麦茬籼稻高100 kg/667 m2以上;粳米适口性好,价格比籼米高30%~50%。种植粳稻技术上要求推迟播种,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麦茬稻秧龄过长导致的减产,适应机械插秧、抛秧和小麦套种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水稻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推动豫南稻麦耕作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本文对豫南地区“籼改粳”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并对江淮流域“籼改粳”的核心技术提出了建议。
    稻文化的再思考3:稻与社稷——印度、泰国等东南亚、南亚主要国家
    庞乾林, 林海, 王志刚
    2014, 20(1): 51-5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12
    摘要 ( )   PDF(837KB) ( )  
    东南亚、南亚地区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产区,稻米在民众饮食生活和国家社会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民众生活中也保存了非常悠久和丰富的稻作文化习俗及稻谷起源神话传说。本文分析了水稻在东南亚、南亚主要国家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孟加拉国、缅甸的作用、地位、生产、消费、文化等情况,并指出了印度、印度尼西亚稻文化的主要标志。
    品种与技术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稻瘟病恢复系R1198
    肖武名1, 罗立新1, 孙大元1, 刘永柱1, 王慧1, 张建国1, 郭涛1, 杨祁云2*, 陈志强1*
    2014, 20(1): 57-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13
    摘要 ( )   PDF(399KB) ( )  
    通过有限回交、自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广谱抗稻瘟病种质H4的一个主效抗病基因Pi46(t)转育到强恢复系广恢998中,从BC2F4代群体中选育到一个株叶型较好的单株,命名为R1198。分析结果表明,R1198比广恢998的抗谱明显拓宽,两者农艺性状大体接近,但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潜育化稻田品种耐潜性差异与栽培技术研究
    张瑞春1, 张玉屏2*, 周雪峰1, 谢小兵1, 蒋鹏1, 邹应斌1, 朱德峰2
    2014, 20(1): 60-6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14
    摘要 ( )   PDF(403KB) ( )  
    于2012年选取潜育化典型田块为试验田,研究了部分适合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的早晚稻的耐潜性。结果表明,耐潜型的早稻品种为湘早籼45和金优458,敏感型的早稻品种为中嘉早17和湘早籼3号;耐潜型的晚稻品种为湘晚籼13,敏感型的晚稻品种为黄华占和天优华占。通过翻耕及垄畦栽培的方式可提高潜育化稻田水稻品种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进而提高产量。
    超级稻甬优12产量1 000 kg/667 m2手插栽培技术初步集成
    孙永飞, 梁尹明*, 陈银根, 冯忠民, 陈金焕, 陈锋
    2014, 20(1): 63-6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15
    摘要 ( )   PDF(851KB) ( )  
    以甬优12在居于5 300℃积温线的浙江中部新昌县的试验实践为基础,提出了1 000 kg/667 m2手插栽培的基本技术思路、群体生育指标及主要集成技术。
    不同淹水时间对分蘖期中稻生育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王斌, 周永进, 许有尊, 陈刚, 胡琪峰, 吴文革*, 瞿贤梅
    2014, 20(1): 68-72,7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16
    摘要 ( )   PDF(666KB) ( )  
    通过盆栽定植试验,研究了中稻(徽两优6号、两优1128)在分蘖末期受不同淹水时间胁迫后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的动态变化,并同时考察了其产量结构。结果表明,淹水胁迫下,两个品种水稻生育期推迟,始穗到齐穗历时增加,且随淹水时间的增加而延长;淹水后短期内植株株高降低,但成熟前7 d时淹水2 d、4 d的处理株高反而略高于对照;植株绿叶数、绿叶面积、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系活力和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均随淹水胁迫加重而显著减少(淹水2 d处理植株根系活力升高);但经过恢复生长,淹水胁迫后20 d,各淹水处理SPAD值已和对照非常接近,并且一直保持到成熟前7 d,其他各指标数值在轻度淹水胁迫(淹水2 d和4 d)下和对照接近而无显著差异,重度淹水胁迫(淹水6 d、8 d和12 d)下和对照差距缩小,成熟前7 d,由于淹水胁迫早衰严重而差距重新拉大;两个水稻品种减产幅度均随淹水时间的延长而加剧,淹水6 d处理的产量已经降至对照的50%左右,产量下降的原因是总粒数减少、空秕粒数增加和结实率降低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麦秸还田埋深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殷世伟1, 吴子帅1, 张安存2, 叶玉秀1, 周青1, 陈新红1*
    2014, 20(1): 73-7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17
    摘要 ( )   PDF(384KB) ( )  
    以迟熟中粳稻宁9108 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麦秸不同埋深(0 cm、10 cm和20 cm)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表面还田相比,麦秸埋入土壤处理水稻有效穗数有所降低,每穗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提高,产量增加,同时改善了稻米的外观品质,直链淀粉含量降低,食味品质提高,其中以麦秸埋深10 cm处理的效果最佳。
    硒肥施用对稻米中镉等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谭旭生, 曾跃华, 李智谋, 管锋, 管恩相
    2014, 20(1): 76-7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18
    摘要 ( )   PDF(262KB) ( )  
    以优质常规水稻品种黄华占、星2号和湘阴县镉等重金属重度污染区土壤为试验材料,通过叶面施硒盆栽试验,研究硒对稻米中镉等重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华占以每667 m2施16 g硒的降镉效果最好,随着硒用量的加大,降镉效果下降,呈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曲线变化趋势;星2号随着硒用量的加大,降镉效果呈递减变化趋势。两个水稻品种施硒都能达到降镉的目的,但很难将稻米中镉控制在限量指标范围内,降镉效果一般。
    不同播量与培养土对机插连晚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
    郑晓微
    2014, 20(1): 78-8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19
    摘要 ( )   PDF(546KB) ( )  
    为探讨适宜连作晚稻机插秧标准化育秧技术,以天优华占和甬优9号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5种不同培养土和3个播种量水平对连晚机插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土和播种量培育出的秧苗素质不同,以播种量90 g/盘、“基质”或“黄泥土+基质母剂”作为床土更能培育出适合于机插的高素质秧苗,且实际产量较高。
    不同播量对机械精量直播水稻产量及其物质生产的影响
    吴桂成1, 宋秧泉1, 翟超群1, 谢勇2, 梁迎暖2
    2014, 20(1): 83-8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20
    摘要 ( )   PDF(365KB) ( )  
    以杂交晚粳稻甬优8号、常规粳稻武运粳19为材料,在机械化精量直播方式下,研究了不同播量对其产量及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每667 m2播种量甬优8号1.5~2.2 kg、武运粳19号2.2~3.0 kg处理的产量最高;其群体均能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够苗,拔节期达高峰苗,且数量适宜,最终成穗率较高(75%左右);最大叶面积指数均出现在孕穗期,数值适宜;抽穗后干物质积累多,成熟期生物学产量高。
    杂交中稻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米质的影响及其与头季稻米质的关系
    徐富贤1 2, 熊洪1 2, 张林1 2, 郭晓艺1 2, 朱永川1 2, 周兴兵1 2, 刘茂1 2
    2014, 20(1): 86-87,8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21
    摘要 ( )   PDF(338KB) ( )  
    以18个通过审定的三系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于头季稻收割时设留高桩(40 cm)和低桩(15 cm)两个处理,研究高桩与低桩对再生稻米质的影响,及再生稻品质与头季稻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6项主要品质指标中,再生稻的直链淀粉含量和整精米率2项指标比头季稻优;头季稻留高桩的处理与留低桩的处理相比,再生稻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变优。多数品质指标头季稻与再生稻之间、再生稻不同留桩高度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头季稻品种品质对再生稻品质有重要影响。
    寒地优质早粳稻三江5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刘凤艳
    2014, 20(1): 88-8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22
    摘要 ( )   PDF(270KB) ( )  
    三江5号系由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的粳稻新品种,具有优质、丰产、抗病、耐冷性好等特点,2013年通过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甬优8号机插900 kg/667 m2超高产栽培技术
    陆国平1, 沈新莲1, 蒋祖明2, 刁粉保1, 潘明庚1
    2014, 20(1): 90-9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23
    摘要 ( )   PDF(313KB) ( )  
    甬优8号系浙江省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杂交晚粳稻品种,该品种表现为穗大粒多、增产潜力大、米质优、抗倒性强等特点。2012年笔者对甬优8号机插进行试验示范,示范面积11.3 hm2,平均实收产量916.3 kg/667 m2,取得预期目标。介绍了甬优8号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
    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效益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丁华萍, 陈斌, 吉训风, 仲崇平, 钱钧, 沙捷亚
    2014, 20(1): 92-93,9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24
    摘要 ( )   PDF(345KB) ( )  
    对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机插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氮肥总量控制在300 kg/hm2时,机插水稻氮肥运筹方案以基肥30%、第1次分蘖肥10%、第2次分蘖肥10%和20%、穗肥50%和40%最为适宜,分别比对照增产7.21%和4.62%,提高效益7.97%和5.12%,提高N 肥吸收利用率、N 肥农学利用率、N 肥偏生产力41.7%和22.4%、7.3%和4.6%、21.1%和13.5%,且水稻土和潮土趋势一致。
    粳稻杂交种F1代条纹叶枯病抗性表现
    陈峰, 李华东, 王海凤, 陈博聪, 高洁, 孙公臣*
    2014, 20(1): 94-9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25
    摘要 ( )   PDF(369KB) ( )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我国黄淮及长江流域粳稻区的重要病害。以圣稻105、圣稻16、圣稻813、圣稻134、大粮202等5个抗条纹叶枯病品种(品系)与武21621、圣武糯0146、S19、1037、8311等7个感病品种杂交配制17个杂交组合,F1代条纹叶枯病抗性表现为:8个组合未发病,另外9个组合不同程度发病,病丛率14.3%~50.0%,病丛 的平均病蘖率17.4%~75.0%。相同抗性亲本与不同感病亲本、不同抗性亲本与相同感病亲本所配组合F1的抗病性存在差异。
    喷施宝和富硒剂在甬优9号穗期施用效果试验
    戚航英1, 吴森贤1, 寿建尧1, 陈建瑜2
    2014, 20(1): 97-9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26
    摘要 ( )   PDF(206KB) ( )  
    为探明喷施宝和富硒剂在连作晚稻穗期施用的增产效果,2011年笔者以籼粳杂交稻甬优9号为材料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穗期施用喷施宝和富硒剂具有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提高稻米中有机硒含量以及增加产量的作用。
    全量麦草还田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武运粳23号生育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谢仁康, 张文杰, 孔祥英, 殷朝珍, 宋早芹, 刘勇军
    2014, 20(1): 99-10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27
    摘要 ( )   PDF(375KB) ( )  
    在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对氮肥不同运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全生育期施氮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增加分蘖肥的比重,有利于促进水稻前期分蘖和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进而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提高单产。
    Y两优9918在金湖作麦茬稻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朱晓林, 林尔鼎
    2014, 20(1): 101-10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28
    摘要 ( )   PDF(301KB) ( )  
    通过引种示范进一步了解了Y两优9918的丰产性、抗逆性等生育特性,及其在金湖县作麦茬稻栽培的种植表现,并总结了其作麦茬稻的高产栽培配套措施,以期指导Y两优9918的推广应用。
    红米新品种金农3优3号的种植表现与栽培技术
    陈年镛, 夏品蒲, 高璐
    2014, 20(1): 103-,10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29
    摘要 ( )   PDF(260KB) ( )  
    金农3优 3 号是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用金农3A为母本、金恢 3 号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的籼型三系杂交稻,是福建省2012年审定的杂交红米新品种。该品种糙米红褐色,具有优质、高产、生育期适中等优点。
    优质高产抗病水稻新品种七佛占的选育
    何志劲1, 何建平2, 彭耀聪1
    2014, 20(1): 104-10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30
    摘要 ( )   PDF(250KB) ( )  
    七佛占是广东省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感温型中迟熟籼稻新品种,具有米质好、产量高、高抗稻瘟病的特点。该品种于2012年1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宜广东省粤北以外稻区作早、晚季种植。
    各地稻米
    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稻制繁种基地
    尹设飞1, 童晓翠1, 王仁杯2
    2014, 20(1): 106-10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4.01.031
    摘要 ( )   PDF(286KB) ( )  
    在国家要求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形势下,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遂昌,利用当地生态资源,以注重强化组织领导、注重管理机制创新、注重科技攻关、注重质量监管、注重扶持激励等为举措,合力建设水稻制繁种基地县。
    综合信息
    第13届全国粳稻米大会暨稻米展洽会、全国高端食味米峰会、第7届全国杂粮大会暨杂粮展洽会将于2014年4月17-18日在北京召开!
    2014, 20(1): 108-108.  DOI:
    摘要 ( )   PDF(222KB) ( )  
    上述两个大会的主题分别为“推广优质食味米,拓展大米高端市场”,“开发加工食品,拓展终端市场”,另外还将有鸭鹅、森林食品、鲜食玉米、辣椒大会。粳稻米大会内容包括全国高端食味米峰会、大米产品展洽会、供应经销商联谊会、优质食味米评选与赛米会、供需发布对接会、育种单位种子经销对接会等。欢迎全国大米、杂粮经销商与采购商、加工企业、农场、专业合作社、粮库、粮机与包装物企业、育种单位与种子经销商、农资企业、期货与电子商务机构、科研院校、各级粮食农业部门的领导、专家、企业家与会。
    时间地点   时间:2014年4月17-18日;地点:北京温都水城·湖湾西区酒店 
    主办单位   全国稻米产业联盟   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   农特网   吉林省农特产品加工协会
    大会组委会秘书处:
    电话:0431-86931008、13844085590;传真:0431-87835765;邮箱:ntcpjg@126.com;大会网站(农特网):www.nongtewang.org
    信息集锦
    2014, 20(1): 108-108.  DOI:
    摘要 ( )   PDF(222KB) (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关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会议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各项研究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水稻研究所于2013年12月26-28日在杭州主办了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2013年度工作总结与人员考评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谢华安院士,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张昭处长,地方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以及体系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及其团队成员近150人参加了会议。2013年突出亮点有:体系专家育成的粳稻龙粳31在黑龙江省推广面积近114万hm2,是北方粳稻也是全国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早稻中嘉早17种植面积达47万hm2左右,是我国籼稻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研发的病毒病检测试剂盒在安徽、江西、湖南、江苏、浙江等10余个省广泛使用,为全国水稻病毒病早期预警与科学防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在黑龙江、浙江、宁夏、湖南等20多个水稻主产省推广近200万hm2。
    ●扬州大学创国内稻麦两熟水稻高产纪录   扬州大学农学院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江淮下游(江苏)粳稻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项目——兴化市钓鱼镇杂交粳稻钵苗精确机插超高产栽培,专家组随机抽取代表性田块3块进行机收验产,平均单产961.2 kg/667 m2,其中最高田块单产达992.6 kg/667 m2,又一次刷新了我国稻麦两熟条件下水稻高产纪录,并创造了同一地点稻麦两熟连续8年百亩连片单产突破800 kg/667 m2的稳定超高产成绩。兴化市钓鱼镇杂交粳稻钵苗精确机插超高产栽培攻关方前茬为小麦,水稻品种为杂交粳稻甬优2640。
    ●《Nature》:对独角金内酯调控水稻分蘖分子机制研究获突破   2013年12月,国际著名刊物Nature连续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对独角金内酯(strigolactones)调控水稻分蘖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在一篇题为“DWARF 53 acts as a repressor of strigolactone signalling in rice”论文中,李家洋院士领导的课题组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徐华强课题组、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课题组合作,在解析独角金内酯信号转导分子机理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另一篇题为“D14-SCFD3-dependent degradation of D53 regulates strigolactone signaling”论文中,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教授科研团队及其合作者研究证实了D53蛋白能作为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的抑制子参与调控植物分蘖的生长发育。
    ●《Nature Communications》:揭示水稻结实率关键控制基因   2013年11月18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报道了我国科学家在水稻生殖发育和产量性状解析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在这篇题为“Natural variation in PTB1 regulates rice seed setting rate by controlling pollen tube growth”论文中,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一个控制水稻结实率的关键基因的图位克隆,综合利用组织细胞学、遗传学和生化分析等手段系统证实了PTB1基因是控制水稻花粉管生长、调控水稻结实率的关键基因,首次解析了水稻结实率这一重要产量性状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理解水稻花粉管生长和明确水稻结实率的相关调控通路提供了全新视点,并可能促进其在水稻高产稳产中的直接应用。
    ●英德牛栏洞遗址研究将岭南地区的稻作遗存年代推前至距今12000至14000年   2013年9月27日至29日,中国英德牛栏洞遗址学术研讨会暨珠江文化研究会岭南考古研究专业委员会12届年会在英德召开。开幕式当天,还举行《英德牛栏洞遗址——稻作起源与环境综合研究》专著首发式。牛栏洞遗址是“广东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英德市英红镇狮石山南麓牛栏洞内,于1983年英德县文物普查队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1996年以来,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会同英德市文博部门,共同对牛栏洞遗址开展复查、试掘、研究考证等工作。2011年,再对该遗址进行了补充挖掘,开展综合性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证实所出土的文物较好地显示了从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发展演变的形态。发现的非籼非粳水稻硅质体,首次将岭南地区的稻作遗存的年代推前至距今12000至14000年。
                                                               (中稻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