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我国粮食“九连增”的因素及“十连增”的可能性分析
    陈庆根,王 磊
    2013, 19(6): 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01
    摘要 ( )   PDF(755KB) ( )  
    我国粮食总产量自2004年以来实现了“九连增”,在此期间,连续6年登上5亿t的台阶后,近两年均在5.5亿t以上,2012年达到了5.8957亿t。文章分析了我国粮食实现“九连增”的主要因素,包括科技、投入、政策保障与气候影响等,认为科技创新是源泉、科技投入是关健、政策措施是保障、气候不利有阻力、联动机制促合力;并认为2013年尽管面临气候灾害多发、频发的现实,但在国家对科技、投入、政策等保障措施实施及财政支持力度增强的影响下,粮食总产量仍将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实现“十连增”。
    2012年我国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林海,庞乾林,王志刚,鄂志国
    2013, 19(6): 7-10,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02
    摘要 ( )   PDF(439KB) ( )  
    2012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有411个,其中,籼型常规稻30个、籼型三系杂交稻181个、籼型两系杂交稻66个、粳型常规稻102个、粳型杂交稻14个、不育系18个;每667 m2产量籼型常规稻为461.77 kg、籼型三系杂交稻为537.62 kg、籼型两系杂交稻为548.86 kg、粳型常规稻为585.77 kg、粳型杂交稻为658.86 kg;品质优质达标率粳稻明显好于籼稻,常规稻明显好于杂交稻,粳稻品质优质达标率为56.03%、籼稻为35.02%,常规稻为58.33%、杂交稻为32.57%,达国标优质1级的品种有5个,分别为新稻22、南粳49、辽粳132、辽粳212、川优8377;抗性评价较为复杂,本文未作详细分析,只列举了几个对稻瘟病、白叶枯病和条纹叶枯病抗性表现较好的品种。
    江苏省粳稻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和米质的变化
    剧成欣,张 耗*,董晶晶,王志琴,杨建昌
    2013, 19(6): 11-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03
    摘要 ( )   PDF(692KB) ( )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型水稻品种为材料,依据品种株型和基因型,结合种植年代将其分为6个类型,研究了江苏省粳型水稻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和米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品种演进过程中,稻米的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有所降低,消减值和米粉中氮素、硫素含量降低,氮碳的稳定同位素比值降低,整精米率和崩解值提高;产量随品种演进而增加,其主要原因在于每穗粒数的增加。说明江苏粳型水稻品种改良实现了水稻优质、高产的协同提高。
    水稻粒重的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阮班普1,3# ,田福宽2,3#,马伯军1,高振宇3*
    2013, 19(6): 17-20,2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04
    摘要 ( )   PDF(589KB) ( )  
    水稻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而粒重又是水稻产量的构成因子。揭示水稻粒重的遗传规律,对于粮食产量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综述了现阶段水稻粒重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粒重的影响因素和遗传特点,以及粒重相关数量性状位点(QTL)的定位克隆和在分子育种上的应用,并提出了该研究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水稻实割产量验收工作的规范化建议
    吕高强
    2013, 19(6): 21-2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05
    摘要 ( )   PDF(224KB) ( )  
    水稻实割产量验收工作是检验与确认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实施成绩的关键环节,应以追求真相、反映实绩为行为准则。在《浙江省水稻产量验收办法》细则的基础上,根据8年实践经验提出进一步规范化的11点建议。
    水稻锌指蛋白基因研究进展
    吴程英1# ,钟时伟2#
    2013, 19(6): 23-2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06
    摘要 ( )   PDF(625KB) ( )  
    对已报道的43个水稻锌指蛋白基因进行归类,综述了锌指蛋白类型、锌指蛋白结构特点及其基因功能等研究进展,并对锌指蛋白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中国稻米生产与社会稳定
    柏芸1,黄丽2,余小映2,韩文芳2,朱菲菲2,熊善柏2,赵思明2*
    2013, 19(6): 29-3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07
    摘要 ( )   PDF(382KB) ( )  
    充足的稻米供应能够有效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稻米的高产、丰收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持;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对水稻种植加以合理的技术指导和政策引导以保证足够的稻米产量对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稻米产业形势与企业发展策略
    孔宪琴,董翠,张克勤,毛一剑,张小惠,李春生
    2013, 19(6): 32-34,3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08
    摘要 ( )   PDF(534KB) ( )  
    通过对国内外稻米产业现状、特点及近期市场行情分析,发现“稻强米弱”一直困扰着我国稻米行业的发展,这种情况使稻米加工企业更难以从宏观上把握市场规律,造成小企业微利、大企业亏损的现状。针对国内稻米产业形势,我国稻米加工企业不但要把握行业特点,稳步发展,更要从品种入手,提升稻米品质,创新思路,开发新产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稻米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日本的水稻长毯秧苗机插技术及启示
    张玉屏1,朱德峰1,徐一成1,李革2
    2013, 19(6): 35-3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09
    摘要 ( )   PDF(255KB) ( )  
    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现代水稻生产技术体系,是水稻生产技术进入转型升级期的必然选择,而育秧是水稻机插的关键生产技术环节。本文通过对长毯育苗机插方法、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探索新的轻型育秧方法,为水稻机插节本省工提供基础理论与方法。
    品种与技术
    膜下滴灌水稻产量与生理性状及产量构成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银永安,陈林*,王永强,赵双玲,李高华
    2013, 19(6): 37-3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10
    摘要 ( )   PDF(341KB) ( )  
    为更加清晰的揭示膜下滴灌水稻产量与生理特性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关系,本研究对主栽的4个水稻品种不同发育阶段株高、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进行测定,并对收获时田间产量因子进行调查与测定。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膜下滴灌水稻的产量与株高、穗长、实粒数、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呈极显著正相关。
    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机插稻技术研究
    姜心禄1,2,李旭毅1,2,池忠志1,2 ,王少华3,郑家国1,2*
    2013, 19(6): 40-43,4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11
    摘要 ( )   PDF(500KB) ( )  
    水稻机插技术的应用将促进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规模化。以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机插稻为研究对象,以超级稻Ⅱ优602为试验材料,从播种量、播期、机插密度、氮肥及氮肥运筹等几个方面研究机插稻的配套技术。结果表明,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机插稻以播种量70 g/盘、播期4月10-15日、机插密度20.83丛/m2的处理产量最高;氮肥以180 kg/hm2水平较为适宜,且以底肥∶追肥∶穗肥=5∶2∶3运筹产量最高。
    籼型杂交水稻组合加工与外观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况浩池#,杨扬#,曾正明* ,罗俊涛,陈光珍,何兴材,付均
    2013, 19(6): 44-4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12
    摘要 ( )   PDF(238KB) ( )  
    对2012年四川省水稻区试的127个籼型杂交稻组合的加工和外观品质性状及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27个组合的加工和外观品质性状中差异程度最大的是垩白度,其次是垩白粒率,最小的是糙米率;优质达标率最高的是糙米率为100%,其次是整精米率为81.89%,较低的是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仅为4.72%和7.87%;整精米率与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垩白粒率高、垩白度大是提升籼型杂交稻组合米质的重要制约因素,建议从提高整精米率和增大长宽比来降低或减少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同时加强高密度、无裂纹和宽厚比小的米粒选择,增强稻米的耐碾磨能力,使所选育材料和组合在加工和外观品质上得以同步改良。
    湖南省审定的金优系列组合品质性状分析
    袁振中
    2013, 19(6): 46-4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13
    摘要 ( )   PDF(349KB) ( )  
    对1994-2011年湖南省通过省级审定的41个金优组合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优系列品种中,早籼组合和晚籼组合品质性状达到国标优一级的达标率较高,表现出晚籼>中籼>早籼的趋势;要选育出垩白粒率较低的金优系列组合需选用无垩白恢复系资源进行配组。
    2001-2012年上海市水稻品种审定及推广现状分析
    徐建军1,李刚2,陆铭昌1,姚麒麟1,金菊花1,黄慧珍1,毛瑷璇1
    2013, 19(6): 50-5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14
    摘要 ( )   PDF(208KB) ( )  
    水稻品种是水稻产量、抗性、品质的基础,审定和推广优良水稻品种对发展水稻生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2001-2012年上海市水稻品种的审定及推广情况,以期为上海市优良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审定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新型高效尿素在水稻上的施用效果
    邬明伟1,杜洪艳2,陈守用2,李东升2
    2013, 19(6): 52-53,5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15
    摘要 ( )   PDF(336KB) ( )  
    为探讨高效尿素在水稻上的施用效果,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新型高效尿素对水稻产量、农艺性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效尿素的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尿素,施60%常规用量的高效尿素、50%常规用量的高效尿素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吸收利用率分别比施常规用量的常规尿素处理提高5.09 kg稻谷/kg N、6.04 kg稻谷/kg N和14.79%、22.41%。60%常规用量的高效尿素处理水稻产量与当年正常产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仅比正常产量少86 kg/hm2,50%常规用量的高效尿素处理水稻产量显著低于当年正常产量。高效尿素对水稻农艺性状也有一定影响,高效尿素处理的水稻穗下节间显著长于常规尿素处理,生长更为健壮。
    水稻插秧栽培丛苗数精确定量研究
    冯伟东1,王兴盛1,王晓娟2,刘红3,俞宏彪4,马生春4
    2013, 19(6): 54-5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16
    摘要 ( )   PDF(445KB) ( )  
    通过对宁夏两种不同类型主栽水稻品种分蘖能力的研究证明,依靠增加每丛插植苗数来增加基本苗,并不能起到增产的作用,而通过缩小行距从而增加单位面积栽插丛数来增加基本苗可以有效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从而增加产量。
    超级稻甬优12高产高效技术途径分析
    秦叶波1,陈叶平2,张 胜3,黄根元4,王岳钧1
    2013, 19(6): 58-59,6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17
    摘要 ( )   PDF(330KB) ( )  
    为进一步发挥超级稻甬优12的增产增效潜力,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甬优12作单季晚稻栽培的穗粒结构,利用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提出了单季杂交晚稻甬优12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途径:在保证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适当兼顾粒重。
    水稻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生产力比较研究
    李 华,陆亚琴,祝志刚,於永杰
    2013, 19(6): 60-6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18
    摘要 ( )   PDF(260KB) ( )  
    以武运粳24号为材料,研究了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两种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钵苗秧苗素质明显优于毯状苗,栽后早发,分蘖成穗率高,群体干物质生产能力强,穗大粒多,钵苗机插比毯苗机插产量明显提高。
    超秧龄条件下增施氮、钾肥对甬优9号产量的影响
    傅丽青1,丁祥海2,薛占奎2,房玉伟2
    2013, 19(6): 62-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19
    摘要 ( )   PDF(307KB) ( )  
    以籼粳杂交晚稻甬优9号为对象,从生育期、群体茎蘖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方面,比较研究了超秧龄移栽条件下,增施氮、钾肥对连作晚稻甬优9号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甬优9号作连作晚稻栽培,适宜移栽秧龄为35 d左右,最长不宜超过40 d;在35 d秧龄移栽时产量最高,可达8 910 kg/hm2,且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35 d秧龄时在基施和第1次追施尿素合纯氮(N)210.0 kg/hm2、磷肥(P2O5)82.5 kg/hm2、钾肥(K2O) 112.5 kg/hm2时,已能满足其生长需求;超秧龄条件下增施氮、钾肥有利于增加有效穗数,但每穗实粒数下降,产量降低。
    综合信息
    浙江省2013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3, 19(6): 64-,69,83.  DOI:
    摘要 ( )   PDF(376KB) ( )  
    品种与技术
    底铺不同厚度育秧基质对水稻秧苗素质及机插质量的影响
    王光俊1,谢小平2,高云峰1,邓国建1,万玉成1
    2013, 19(6): 65-6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20
    摘要 ( )   PDF(218KB) ( )  
    以水稻育秧基质为材料,对底铺同基质不同厚度(1.0 cm、1.5 cm、2.0 cm)及不同盖籽土(专用基质、稻田营养土)对水稻秧苗素质及机插质量的影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机插稻应用专用基质育秧,底铺同基质育秧的厚度以1.5 cm为宜;专用育秧基质和稻田营养土均可用作盖籽土。
    稀播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韩正光1,朱祥林1,吕宏飞1,陈新红2,周 青2,吕元荣1,张安存1*
    2013, 19(6): 67-6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21
    摘要 ( )   PDF(345KB) ( )  
    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对机插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稀播长秧龄与常规秧龄相比,秧苗素质得到改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产量提高;稀播长秧龄在机插水稻上应用具有秧龄弹性大、大田生育期进程提早等特点。
    沿淮稻区基质毯苗机插密度效应研究
    季仁达1,石广跃2,赵晓斌1,顾国俊1,杨步琴3
    2013, 19(6): 70-7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22
    摘要 ( )   PDF(336KB) ( )  
    2012年在江苏沿淮稻区开展了基质毯苗机插密度效应试验。结果表明,行距从30 cm缩小到25 cm、 株距从14 cm减小到12 cm,或丛苗数从3苗增加到6苗,对提高机插水稻有效穗数、实收产量无显著作用;机插稻确保足穗和高产的主要途径不是通过减小行株距、增加丛苗数等措施增加基本苗数,关键在于促进大田早发、增加分蘖成穗率。
    施氮量对机插常规晚粳稻秀水134产量的影响
    肖玉苹,徐建强,郭恒德,唐奇财
    2013, 19(6): 73-7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23
    摘要 ( )   PDF(238KB) ( )  
    软盘机插条件下,以常规晚粳稻秀水134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机插常规晚粳稻秀水134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以纯N用量为 255 kg/hm2的处理最高;生育期、最高苗数和株高呈增加趋势;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表现为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减少。综合来看,机插常规晚粳稻秀水134施氮量以255 kg/hm2为宜。
    提高施钾水平对改良重穗型籼粳杂交稻农艺性状的试验研究
    刘正忠
    2013, 19(6): 75-7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24
    摘要 ( )   PDF(229KB) ( )  
    重穗型籼粳杂交稻库容大,具有超高产的潜力,但由于亲本间差异大,品种的F1性状表现存在缺陷,提高施钾水平对改良其性状具有明显的作用。以重穗型籼粳杂交稻代表品种甬优6号为材料,开展了重穗型籼粳杂交稻施钾效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可延长甬优6号剑叶功能期3~5 d,增加千粒重0.3~1.2 g,减轻稻曲病穗发病率39.1%~54.6%、粒发病率45.2%~63.4 %,每667 m2产量提高31.7~56.7 kg,农学效率平均值6.13 kg/kg。
    提高施钾水平对改良重穗型籼粳杂交稻农艺性状的试验研究
    刘正忠
    2013, 19(6): 75-7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24
    摘要 ( )   PDF(229KB) ( )  
    重穗型籼粳杂交稻库容大,具有超高产的潜力,但由于亲本间差异大,品种的F1性状表现存在缺陷,提高施钾水平对改良其性状具有明显的作用。以重穗型籼粳杂交稻代表品种甬优6号为材料,开展了重穗型籼粳杂交稻施钾效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可延长甬优6号剑叶功能期3~5 d,增加千粒重0.3~1.2 g,减轻稻曲病穗发病率39.1%~54.6%、粒发病率45.2%~63.4 %,每667 m2产量提高31.7~56.7 kg,农学效率平均值6.13 kg/kg。
    提高施钾水平对改良重穗型籼粳杂交稻农艺性状的试验研究
    刘正忠
    2013, 19(6): 75-7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24
    摘要 ( )   PDF(229KB) ( )  
    重穗型籼粳杂交稻库容大,具有超高产的潜力,但由于亲本间差异大,品种的F1性状表现存在缺陷,提高施钾水平对改良其性状具有明显的作用。以重穗型籼粳杂交稻代表品种甬优6号为材料,开展了重穗型籼粳杂交稻施钾效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可延长甬优6号剑叶功能期3~5 d,增加千粒重0.3~1.2 g,减轻稻曲病穗发病率39.1%~54.6%、粒发病率45.2%~63.4 %,每667 m2产量提高31.7~56.7 kg,农学效率平均值6.13 kg/kg。
    永浩液肥水稻浸种效果初报
    张文杰,谢仁康,孔祥英,宋早芹,谢兆伟,尹棣棣
    2013, 19(6): 77-7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25
    摘要 ( )   PDF(187KB) ( )  
    对永浩液肥、恶线清的浸种效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用永浩液肥浸种后水稻发芽率和成苗率均有所提高,并促进了水稻苗期根系生长及栽后发苗。
    姜堰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
    杨爱国,张银贵,李莲,李爱国,张海燕
    2013, 19(6): 79-8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26
    摘要 ( )   PDF(377KB) ( )  
    2009年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姜堰的发生呈加重趋势,且在不同水稻品种上表现一致。2011年其发生程度和发生面积为姜堰历史最高。分析其重发原因,主要是:(1)传毒媒介灰飞虱虫量大,且带毒率高、传毒几率大;(2)姜堰主推的水稻品种淮稻5号为高感黑条矮缩病品种。2012年通过统一机插秧、无纺布全程覆盖切断毒源、带药移栽、吡虫啉(高巧)拌种保直播稻田等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形势得到有效控制。
    超级稻武运粳24恶苗病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李 华,刘永忠
    2013, 19(6): 82-8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27
    摘要 ( )   PDF(241KB) ( )  
    超级稻武运粳24丰产性好,适宜在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但作为机插稻其恶苗病发生较重。优化药剂浸种技术、改善浸种和育秧环境,可有效降低恶苗病发病条件,减轻发生程度。
    单季稻不同品种与不同播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调查分析
    陈将赞,丁灵伟,戴以太,杨廉伟
    2013, 19(6): 84-8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28
    摘要 ( )   PDF(325KB) ( )  
    通过单季稻不同品种与播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分析白背飞虱发生量监测与带毒率检测,掌握了不同单季稻品种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耐)病性差异以及不同播种期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季稻不同品种抗(耐)病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以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春优618、C两优369品种抗(耐)病性较好,品种间总体抗(耐)病性表现为杂交晚籼好于杂交晚粳;不同播种期是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还受白背飞虱发生量与带毒率影响,在预测预报过程中应综合分析水稻播种移栽期、白背飞虱发生量与带毒率三者吻合情况,提高防治指导准确性。
    综合信息
    湖南省2013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3, 19(6): 86-,88.  DOI:
    摘要 ( )   PDF(211KB) ( )  
    品种与技术
    宜香优系列杂交水稻米质指标分析
    包灵丰,林 纲,赵德明,李云武,贺 兵
    2013, 19(6): 87-8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29
    摘要 ( )   PDF(192KB) ( )  
    对48个宜香优杂交水稻品种的米质指标(数据来源于国家水稻数据中心)进行分类分析后发现,品种米质除了受自身的遗传因素影响外,环境条件对品质也有很大影响,同一品种的品质在不同省份有很大差异;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稻米品质等级提高的主要因素,是选育优质稻优先考虑的指标。
    早籼新品种株两优175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罗来宝1,宋富根1,陈茶光1,喻吉生1,周小玲1,罗慧敏2
    2013, 19(6): 89-,9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30
    摘要 ( )   PDF(269KB) ( )  
    株两优175系江西省吉安市农科所用两系不育系株1S与自育的恢复系40175配组选育而成的两系杂交早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广、生长势旺、后期落色好、千粒重较大等特点,2012年12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该组合的特征特性和在江西省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的高产栽培技术。
    寒地早粳稻新品种(系)抗稻瘟性鉴定与评价
    刘凤艳,高红星,师国义
    2013, 19(6): 90-9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31
    摘要 ( )   PDF(360KB) ( )  
    2012年对适宜建三江种植的28个水稻品种(系)的抗瘟性及农艺性状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参试材料抗瘟性差异显著,叶瘟和穗颈瘟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
    水稻优质不育系中早A 的选育及其繁种技术
    陈红旗,王跃星,倪 深,朱旭东*
    2013, 19(6): 93-9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32
    摘要 ( )   PDF(266KB) ( )  
    中早A 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利用九龙B 和金23B 杂交选育的优质不育系,所配组合F1生育期偏短,较适宜于早杂和晚杂组合的配组。2010 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该不育系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其繁种技术。
    综合信息
    重庆市2013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3, 19(6): 94-,99.  DOI:
    摘要 ( )   PDF(295KB) ( )  
    品种与技术
    优质常规稻新品种新源占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吴拥军,欧阳恋,赖明建
    2013, 19(6): 95-,9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33
    摘要 ( )   PDF(260KB) ( )  
    新源占是广东省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新山软占/早源籼选育而成的优质常规稻新品种,2012年6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0年、2011年晚季参加广东省水稻区试,平均单产为432.5 kg/667 m2和437.0 kg/667 m2,比对照优优122分别增产7.46%、10.96%,均增产极显著,丰产性突出;米质晚季鉴定为国标优质2级和省标优质2级;中抗稻瘟病,大田生产及试验纹枯病均为轻。本文介绍了新源占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要点。
    姜堰市水稻基质育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丁桂珍1,王 显2,李亚伟2
    2013, 19(6): 96-9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34
    摘要 ( )   PDF(314KB) ( )  
    近年来基质为集中化、规模化、工厂化的育秧提供了良好的原料,但是由于厂家不同、产品工艺不同,致使产品使用表现差异较大,造成了农技推广的困惑。姜堰市在推广使用基质育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云南高海拔粳稻新品种凤稻26号选育与应用
    宋天庆,赵慧珠
    2013, 19(6): 98-9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35
    摘要 ( )   PDF(276KB) ( )  
    凤稻26号系云南省大理州农科所通过凤稻11///超级稻//凤稻12/鹤16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高海拔粳稻新品种,具有早熟、耐寒、高产、稳产等特点,一般单产650.0 kg/667 m2左右,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凤稻17号等高海拔稻区原主推品种,2012年7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于在云南省海拔1 950~2 250 m的高海拔稻区推广种植。本文介绍了凤稻26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稳产栽培技术。
    各地稻米
    三明市水稻生产变化趋势及其发展建议
    胡万星
    2013, 19(6): 100-10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36
    摘要 ( )   PDF(374KB) ( )  
    对统计部门提供的1985-2012年三明市水稻生产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明市水稻生产面积和总产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单产呈现上升趋势。生产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双季稻区“双改单”和烟叶种植面积的增加。总产量下降的原因是水稻生产面积的下降,单产的提高相对减缓了总产量的下降速度。针对三明市的实际情况,从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三个方面提出发展水稻生产的建议。
    太湖县水稻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王浩东,朱启明,殷美琴
    2013, 19(6): 103-10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6.037
    摘要 ( )   PDF(400KB) ( )  
    阐述了安徽省太湖县水稻生产现状,分析了其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加快水稻机械化进程、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水稻种植大户、发展水稻产业化经营”等发展对策。
    综合信息
    刊物征订
    2013, 19(6): 105-105.  DOI:
    摘要 ( )   PDF(139KB) ( )  
    信息集锦
    2013, 19(6): 106-106.  DOI:
    摘要 ( )   PDF(190KB) ( )  
    总目录
    2013, 19(6): 107-109.  DOI:
    摘要 ( )   PDF(634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