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籼改粳”的相对优势及生产发展对策
    龚金龙,邢志鹏,胡雅杰,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 轲,魏海燕,高 辉
    2013, 19(5): 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01
    摘要 ( )   PDF(932KB) ( )  
    “籼改粳”是目前稻作生产领域的研究热点。围绕“籼改粳”,阐述了“籼改粳”的概念,回顾了我国“籼改粳”的发展历程,并对“籼改粳”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生产优势以及新时期“籼改粳”的可能性进行了总结分析,最后探讨了促进“籼改粳”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综合信息
    “全国第十五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于8月21-23日在昆明召开
    2013, 19(5): 6-6.  DOI:
    摘要 ( )   PDF(164KB) ( )  
    8月21-23日在昆明云安会都召开的本次大会由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产业分会联合主办,云南省作物学会、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承办。出席大会专家和代表共350余人,收到大会交流论文及摘要116余篇(结集出版,部分仅会议交流),另有专著、论文集多套,凌启鸿教授、张洪程教授、潘晓华教授、丁艳锋教授、朱德峰研究员等40位专家和代表在大会上作了报告。大会报告和交流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重点突出,包括精确定量栽培、群体质量调控、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稻米品质改良、稻田环境改善、分子生物学、遥感、模拟、食品安全、合作社集约经营等的研究和探讨,并有高产典型经验介绍,其中水稻机械化生产和直播栽培的论文较多。这表明水稻栽培研究领域越来越广,越来越联系生产实际,正在加速水稻生产向现代农业转化,并突出创新。本次大会还得到了扬州大学、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云南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中国稻米》编辑部、云南威鑫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协助。 经大会组委会和全体与会代表共同研究决定:全国第十六届水稻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2015年在贵阳召开,由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筹办。
    专论与研究
    江苏省中粳稻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变化
    陈 露, 赵 康,杨凯鹏, 张 耗,王志琴,杨建昌*
    2013, 19(5): 7-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02
    摘要 ( )   PDF(752KB) ( )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 12 个中粳稻品种(含超级稻)为材料。依据种植推广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其分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以后6个类型,进行纯氮0(不施氮, 0N)、240 kg/hm2(中氮,MN)和360 kg/hm2(高氮,HN)3种氮肥用量处理,研究氮肥用量对不同年代中粳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比较不同年代中粳稻品种对氮肥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总施氮量0~360 kg/hm2条件下,90年代以前的品种产量表现为MN>HN>0N,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则表现为HN>MN>0N,总颖花量、每穗粒数与产量保持同步增加;80年代以前的品种有效穗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90年代的品种和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有效穗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年代品种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在品种更替过程中,生物量和收获指数保持同步增长。总吸氮量、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吸收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偏生产力和N吸收的产谷利用率均随着品种更替呈现增加的趋势。在不同施氮量水平下,各个年代品种N吸收的产谷利用率均表现为0N>MN>HN,而N吸收的产谷吸收量则与产谷利用率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
    综合信息
    辽宁省2012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韩 勇
    2013, 19(5): 12-12.  DOI:
    摘要 ( )   PDF(137KB) ( )  
    专论与研究
    持续低氧环境下铵硝混合营养对水稻苗期生长及氮素代谢的影响
    赵 霞,徐春梅*,王丹英,陈 松,计成林,陈丽萍,章秀福
    2013, 19(5): 13-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03
    摘要 ( )   PDF(605KB) ( )  
    以国稻6号(杂交籼稻)和秀水09(粳稻)为材料,研究了持续低氧环境下不同氮源处理(NH4+∶NO3-比例为100∶0和50∶50)对水稻苗期生长和氮素吸收同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铵硝混合营养显著提高植株生物量、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国稻6号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活力较铵营养分别增加21.06%、26.01%和2.42%;秀水09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活力分别增加4.76%、25.68%和4.48%。不同基因型水稻在铵硝混合营养下氮素累积量增幅不同,主要是由于其生物量、氮素含量的增幅不同;铵硝混合营养可增强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的活力,促进水稻对NH4+和NO3-的同化利用,从而增加了氮素在植株地上部的同化积累。在本试验条件下,籼稻(国稻6号)与粳稻(秀水09)相比,前者在氮素吸收利用上表现出更明显的优势。
    综合信息
    福建省2013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3, 19(5): 17-17.  DOI:
    摘要 ( )   PDF(107KB) ( )  
    专论与研究
    西南地区水稻产业技术需求与发展对策研究
    张 鸿,樊红柱,任光俊
    2013, 19(5): 18-2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04
    摘要 ( )   PDF(563KB) ( )  
    水稻是我国西南地区各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在对西南地区水稻产业技术需求进行专题调查的基础上,凝练出了20项重大技术需求,最后提出了西南地区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
    综合信息
    云南省2013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3, 19(5): 21-21.  DOI:
    摘要 ( )   PDF(135KB) ( )  
    专论与研究
    浙江省水稻高产创建的成效及经验启示
    秦叶波1, 陈叶平 2
    2013, 19(5): 22-2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05
    摘要 ( )   PDF(455KB) ( )  
    浙江省从2008年起开始实施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项目,通过这几年的项目开展,浙江省水稻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通过分析浙江省水稻高产创建5年的实施情况,总结了高产创建的经验做法和创新措施,以供各地参考。
    综合信息
    广东省2013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3, 19(5): 25-25.  DOI:
    摘要 ( )   PDF(105KB) ( )  
    专论与研究
    发展生态农业要充分考虑农产品的地域特性
    石 勇
    2013, 19(5): 26-2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06
    摘要 ( )   PDF(435KB) ( )  
    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有许多地方结合当地实际,摸索出了一条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发展成生态农业的典范;而有些地方不顾实际,盲目模仿,结果惨败,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农产品的地域特性。本文论述了农产品的地域特性的7个成因,并对发展生态农业提出了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以供参考。
    稻文化的再思考2:稻与社稷——日本
    庞乾林,林 海,王志刚,玄松南
    2013, 19(5): 29-3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07
    摘要 ( )   PDF(550KB) ( )  
    稻在日本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日本文化的基石,日本人对稻米的情感比较强烈,虽然现在稻米消费减少,但其国内大米价格却高出国际市场很多,稻米生产在日本的经济意义不大,但日本政府仍设置了较高的关税和技术壁垒,政府和民众也乐意对国内水稻生产给予较多的补贴。本文介绍了日本的稻米贸易、消费、生产制度和生产,以及与稻米有关的文字和神社的意义。
    综合信息
    刊物征订
    2013, 19(5): 32-32.  DOI:
    摘要 ( )   PDF(130KB) ( )  
    品种与技术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云粳30号淀粉RVA谱特性影响
    赵国珍,陈于敏,苏振喜,邹 茜,世 荣,袁平荣,朱振华
    2013, 19(5): 33-3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08
    摘要 ( )   PDF(332KB) ( )  
    在基肥相同的条件下,设置不同施氮量(纯N 0、90、150、210 kg/hm2)和栽插密度(75万丛、60万丛、45万丛/ hm2)对云粳30号淀粉RVA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消减值以及到达最高黏度时间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开始糊化温度受施氮量的影响较小;不同栽插密度间云粳30号淀粉RVA谱特性变化较小,除最高黏度和崩解值在高栽插密度下比中、低密度下显著增加外,其余淀粉RVA谱特性受栽插密度的影响均较小;淀粉RVA谱特征值在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共同影响下,变异大小依次是消减值>崩解值>热浆黏度>最高黏度>最终黏度>到达最高黏度时间>开始糊化温度。
    “十一五”国审适宜四川种植的中籼迟熟优质杂交稻特征特性分析
    况浩池1,曾祥瑞2*,罗俊涛1,曾正明1,杨 扬1,陈光珍1,何兴材1,付 均1
    2013, 19(5): 36-4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09
    摘要 ( )   PDF(385KB) ( )  
    对“十一五”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19个中籼迟熟优质杂交稻组合的主要特征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优、丰、抗结合较好的组合是内5优5399和T优6153,其次是川香优178。笔者提出这些杂交组合的适宜种植区域,并针对这19个组合垩白度高和结实率低的共性问题,提出生产中应注意的事项和进一步提高品质、产量的突破口。
    综合信息
    2011年全国及各省(市、区)粮食及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
    2013, 19(5): 40-40.  DOI:
    摘要 ( )   PDF(100KB) ( )  
    品种与技术
    杂交水稻甬优12作单季晚稻种植的 主要农艺措施数学模型及其优化
    林飞荣1,刘伟明2,林和顺3,陶永刚1,贝道正1, 章秋波1,徐加湖4,孙 标4
    2013, 19(5): 41-4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10
    摘要 ( )   PDF(314KB) ( )  
    试验采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选择单季杂交晚稻甬优12的插秧丛数、基蘖肥尿素用量、穗肥尿素用量、钙镁磷肥用量和氯化钾用量等5个因素,布置田间参数试验,以产量和净产值为目标函数,研究建立了5个主要农艺因子对产量和净产值的回归数学模型,综合分析了5个主要农艺因子对产量和净产值的影响,结合计算机模拟寻优,获得了本试验条件下5个供试农艺因子的优化组合方案为: 插秧丛数1.00~1.15万/667 m2,基蘖肥尿素用量18~20 kg/667 m2,穗肥尿素用量17~20 kg/667 m2,钙镁磷肥用量30 kg/667 m2,氯化钾用量20~25 kg/667 m2。
    寒地粳稻不同穗质量类型品种穗部性状分析
    马 瑞
    2013, 19(5): 44-46,5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11
    摘要 ( )   PDF(409KB) ( )  
    以松06-307、东农416、合选99-7、龙粳26、垦稻12、青系102、龙盾02-72、龙粳18、合选99-1作为供试品种(系),按穗质量大小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轻穗型、中穗型、重穗型。通过研究不同穗型品种的着粒密度、穗粒数、一次枝梗粒数、二次枝梗粒数、枝梗数、穗颈大维管束数目、穗颈小维管束数目等性状指标,分析不同穗型品种间各穗部性状的异同。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品种的着粒密度不同,趋势是重穂型>中穗型>轻穗型;不同穗型品种的一、二次枝梗着生平均粒数相对稳定,分别为3粒和6粒;不同穗型水稻的穗粒数间存在明显差异,穗粒数多少主要由二次枝梗粒数的多少决定;水稻的一次枝梗数主要与穗颈大维管束有关,而二次枝梗数是由穗颈大、小维管束共同决定的。
    超级杂交稻甬优12直播栽培单产超900 kg/667 m2技术
    寿建尧1,戚航英1,陈建瑜2
    2013, 19(5): 47-48,5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12
    摘要 ( )   PDF(357KB) ( )  
    经2011-2012年连续2年同户同田甬优12直播栽培试验,完善了甬优12直播栽培单产超900 kg/667 m2的技术体系。
    寒地水稻不同品种空秕粒率调查及降低空秕粒率的栽培管理措施
    顾春梅
    2013, 19(5): 49-5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13
    摘要 ( )   PDF(527KB) ( )  
    介绍了水稻空秕粒涵义的同时,指出寒地水稻空秕粒形成的原因,并针对2012年黑龙江垦区水稻不同品种实际空秕粒调查结果,提出了降低寒地水稻空秕粒率的栽培技术措施。
    淮北地区偏大穗型中粳水稻品种株型特征和稻米品质
    杜 永1,王 艳1, 黄生元1,刘群松1,王学红1,刘 辉 1,孙成军1,杨建昌2
    2013, 19(5): 53-5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14
    摘要 ( )   PDF(491KB) ( )  
    根据水稻品种穗型大小,将江苏省淮北地区近20年来选育的主要水稻品种分成两类,一类为穗数型品种,另一类为偏大穗型品种,并且对两种类型品种进行了株型、产量和品质的观察测定。偏大穗型品种与传统穗数型品种相比,表现出“一低多高”的特点,即结实率低,分蘖成穗率高、平均每穗总粒数高、一次和二次枝梗多、株高高、顶三叶高效叶面积大。偏大穗型品种米质与淀粉粘滞谱特性与穗数型品种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垩白粒率高是穗数型品种和偏大穗型品种米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江苏省淮北地区偏大穗型水稻品种的株型和产量构成指标:株高100 cm以上,全生育期155 d左右;有效穗数315~345个/m2,每穗总粒数140粒以上,结实率>85%,千粒重>26 g;穗长17cm左右,一次枝梗数12~15个,二次枝梗数30~38个;倒1叶、倒2叶、倒3叶叶长分别为25~30 cm、40~45 cm和30~35 cm,剑叶角度20°左右,收获指数为0.5。
    稻田冬季作物秸秆还田的养分含量分析
    张叶大1,陈炎忠1,朱德峰2,陈惠哲2*,张玉屏2,向 镜2
    2013, 19(5): 57-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15
    摘要 ( )   PDF(363KB) ( )  
    冬闲稻田种植紫云英、油菜、小麦和马铃薯等作物,研究比较了不同作物秸秆还田的氮素含量。结果表明,紫云英作绿肥还田的氮素含量最高,可达187.11 kg/hm2,其次是成熟期油菜秸秆,可达136.20 kg/hm2;成熟期马铃薯茎叶、小麦秸秆和冬闲杂草翻耕还田的氮素含量在40.37~64.25 kg/hm2;不同时期冬闲田单位面积内杂草还田的总氮量差异较小;不同生长时期的紫云英植株含氮百分比随着时间延长呈现下降趋势,而单位面积总氮量在盛花期达到最高,盛花期及花后10 d内还田的总氮量相对较高,此期间对紫云英进行翻耕还田对土壤养分改善的效果较好。
    不同寒地水稻优质品种对比研究
    苗得雨1,2,郑桂萍1
    2013, 19(5): 59-6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16
    摘要 ( )   PDF(326KB) ( )  
    对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上的一些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综合性状表现比较好的11片叶品种为龙粳31、龙粳29、龙粳26、龙粳25,12片叶品种为垦鉴稻6号、龙粳21,这些品种可以作为空育131的搭配品种在黑龙江垦区进行种植。在栽培过程中,应注意各品种的自身特点,加强田间管理。
    武运粳24秸秆还田机插800 kg/667 m2生育指标及生产技术规程
    姚 义,谢成林*
    2013, 19(5): 63-6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17
    摘要 ( )   PDF(417KB) ( )  
    秸秆还田机插是一项具有保护环境、资源再利用特点的轻简、高产、高效稻作技术,研制武运粳24号秸秆还田机插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对指导当前水稻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小区试验与大田示范、田间定点观察与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探明了武运粳24号秸秆还田机插800 kg/667 m2的生育指标,并制定了相应的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以期为大面积生产提供参考。
    江苏省主要优质粳稻品种特征特性分析
    许 莉1,杨红梅1,殷 琴2,吴爱国3
    2013, 19(5): 66-6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18
    摘要 ( )   PDF(202KB) ( )  
    为筛选适宜姜堰市种植的粳稻品种,对江苏省主要优质粳稻品种进行了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迟熟中粳宁粳5号、武运粳24适宜作为主体品种在姜堰市扩大种植;早熟晚粳扬粳4227、扬粳4038可重点在姜堰市通南地区作为主体品种推广;南粳49、武运粳24可作为高产创建主推品种示范种植;南粳5055可作为优质米开发;晚茬口可选择武运粳21和武运粳27。
    江汉平原水稻氮肥与硅肥交互效应初探
    邹家龙1,王中原2*, 张开惠3
    2013, 19(5): 68-69,7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19
    摘要 ( )   PDF(343KB) ( )  
    2012年在江汉平原水稻主产区开展田间试验,验证高产栽培模式下氮肥、硅肥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合理施用量。结果表明,氮肥和硅肥单独施用对水稻增产效果均不显著,但二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提出江汉平原合适的氮硅配合为氮肥165 kg/hm2、硅肥60 kg/hm2,此时产量最高;而氮用量提高到210 kg/hm2时,施硅无法获得更高的产量。
    剪叶秧苗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
    胡焕春
    2013, 19(5): 70-7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20
    摘要 ( )   PDF(218KB) ( )  
    对剪叶后的徒长秧苗和不剪叶的徒长秧苗与正常素质的秧苗的生育进程和最终产量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未剪叶的徒长秧苗,剪叶处理对水稻机插后的最终产量影响不明显,说明剪叶处理在实际生产上是可行的;相对于正常生长的秧苗来说,剪叶和未剪叶的徒长秧苗的产量偏低。因此,在育秧的过程中应加强管理,以育成高素质的正常秧苗。
    水稻抗倒专用肥对杂交稻Y两优2号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余伟秀1,余慧亨2
    2013, 19(5): 72-7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21
    摘要 ( )   PDF(379KB) ( )  
    用水稻抗倒专用肥(一种新型生物有机复合肥)对超级杂交稻Y两优2号在插后12 d进行撒施处理,研究该肥料对水稻株高、节间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肥料处理后Y两优2号的株高降低,地上部1~3节间缩短;每667 m2用1包(1 kg/包)水稻抗倒专用肥混和10 kg尿素于插后12 d进行撒施,可提高Y两优2号的成穗率和结实率,增加有效穗数,显著增加水稻产量。
    早籼品种中早39机械化插种密度试验研究
    杨立武1,韩娟英2
    2013, 19(5): 74-7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22
    摘要 ( )   PDF(220KB) ( )  
    对早籼品种中早39机械化插种抓秧泥块大小、秧盘播种量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机插规格30 cm×12 cm的情况下,机插秧盘播种量以150 g为宜,机械抓秧以中等泥块为好。
    杂交水稻强化栽培优势分蘖研究
    李云武
    2013, 19(5): 76-77,8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23
    摘要 ( )   PDF(333KB) ( )  
    为了探讨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应用于杂交水稻的增产机理,进行了杂交水稻在稀植条件下不同叶龄移栽的优势分蘖研究。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在稀植栽培条件下,以4叶~5叶时移栽为最佳,分蘖成穗节位多产生在11节位以下;在3叶~6叶之间移栽的易上升到高节位成穗;有效穗位与产量贡献主要靠第7节位以下的优势分蘖,其占总产量的86%以上。水稻在稀植条件下,一般最多只能形成第三次分蘖,产量的形成主要靠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蘖成穗,其占产量的80%以上,其中第二次分蘖产量占比达51%以上;第三次分蘖产量只占20%左右。
    精确肥水管理措施在水稻机械条播生产中的应用
    顾国俊1,赵晓斌1*,杨步琴2,季仁达1
    2013, 19(5): 78-8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24
    摘要 ( )   PDF(384KB) ( )  
    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叶龄诊断为方法,根据水稻生长生理特性,应用精确定量栽培理论,通过重施“断奶”肥、拔节肥以及苗期早搁、多次轻搁、拔节前重搁等肥水管理措施,满足水稻生产“两黑两黄”条件,能够实现水稻机械条播大田生产的高产目标。
    减氮增磷施肥技术对高寒地区水稻产量及物质积累的影响
    商全玉
    2013, 19(5): 81-8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25
    摘要 ( )   PDF(320KB) ( )  
    为给高寒地区水稻生产提供施肥技术方案,研究了减氮增磷施肥技术对高寒地区水稻产量及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在N1(45 kg/hm2)、N2(90 kg/hm2)和磷肥在P1(45 kg/hm2)、P2(90 kg/hm2)、P3(135 kg/hm2)和P4(180 kg/hm2)用量下,在产量上体现出氮肥和磷肥互作关系明显,表现出N2P4>N2P3>N1P4>N1P3>N2P2>N2P1>N1P2>N1P1>CK规律,每穗粒数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表现与这一规律一致。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和株高表现出N2P4>N2P3>N2P2>N2P1>N1P4>N1P3>N1P2>N1P1>CK规律。
    综合信息
    宁夏自治区2012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3, 19(5): 83-83.  DOI:
    摘要 ( )   PDF(116KB) ( )  
    品种与技术
    黑木耳废菌棒用于稻田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杨金云,翁金宝,王忠林
    2013, 19(5): 84-8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26
    摘要 ( )   PDF(277KB) ( )  
    与按测土配方施肥方法施用化肥相比,每667 m2稻田连续两年施入黑木耳废菌棒7 000段,再分别施入化肥及减施化肥,水稻有效穗数增加,增产极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有一定程度提高。本文还讨论了龙泉市稻田生产利用废菌棒代替商品有机肥或农家肥的意义,及废菌棒连续用于稻田的年限和用量。
    中稻栽培不同配方施肥试验结果报告
    林席跃1,郭善明2
    2013, 19(5): 87-8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27
    摘要 ( )   PDF(216KB) ( )  
    对中稻栽培中不同配方施肥的效果进行了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处理2施肥方案(N∶P∶K=1∶0.5∶1.2)为最佳,增产幅度最大,产出率最高,效益最明显。稻瘟病等病害的发生与施肥量呈正相关。而单纯施用商品有机肥当季增产增效不明显。
    水稻机插秧温室培育技术
    陶建明1,冯国斌2
    2013, 19(5): 89-90,9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28
    摘要 ( )   PDF(351KB) ( )  
    育秧的好坏是机插秧能否取得成功与获得高产的关键。温室培育水稻机插秧秧苗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所育秧苗具有秧龄短,根系发达,抗逆性强,成秧率高等特点,且该技术省工、省肥、省种、省秧田,是摆脱自然束缚,战胜低温冷害,解决烂秧的有效手段。
    12%优多水溶剂对水稻的增产效应及其应用技术
    吴树业1,郑晓微1,林朝法2
    2013, 19(5): 91-9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29
    摘要 ( )   PDF(200KB) ( )  
    对12%优多水溶剂在早稻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早稻破口期和齐穗期喷施2次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优多水溶剂,水稻成熟期表现为秆青籽黄、谷粒饱满,每667 m2较对照增产70.1 kg,增幅15.6%,增产效果显著。
    花期预测及调节技术在杂交粳稻花优14制种中的应用
    刘奎刚
    2013, 19(5): 93-9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30
    摘要 ( )   PDF(243KB) ( )  
    针对杂交粳稻花优14亲本申9A和繁14的特征特性,结合上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保证父母本花期相遇为目的,介绍了几种花期预测及调节技术在花优14制种上的应用,以提高其制种产量。
    “马铃薯-超级晚稻”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及其关键技术
    戚航英
    2013, 19(5): 95-9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31
    摘要 ( )   PDF(262KB) ( )  
    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超级晚稻”种植新模式能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提高种植效益,实现薯粮双丰收。完善和总结此模式相应的高产高效配套技术,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中嘉早17在湖北浠水的种植表现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皮楚舒,范绍斌,朱风华
    2013, 19(5): 97-,10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32
    摘要 ( )   PDF(265KB) ( )  
    中嘉早17在湖北浠水的试验示范过程中,表现出产量高、抗性强、综合性状好、熟期适中的优点。实际栽培中,必须结合品种的特征特性与当地的生态气候条件,抓好关键环节的落实到位才能获得高产。
    优质两系杂交中稻新组合两优669的选育及应用
    施伏芝, 阮新民,从夕汉,罗志祥*
    2013, 19(5): 98-10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33
    摘要 ( )   PDF(408KB) ( )  
    两优669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自育恢复系 R669 与自育两系不育系5306S 组配的两系杂交中稻新组合,具有稻米品质优、产量较高、生育期适宜等特点,2011 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杂交稻新组合培两优612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陈红旗,王跃星,倪 深,朱旭东*
    2013, 19(5): 101-10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34
    摘要 ( )   PDF(241KB) ( )  
    综合信息
    河南省2013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3, 19(5): 102-102.  DOI:
    摘要 ( )   PDF(133KB) ( )  
    品种与技术
    特种优质稻品种新稻30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布哈丽且木1,王奉斌1,袁 杰1,张燕红1,文孝荣2,梁乃亭1
    2013, 19(5): 103-10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35
    摘要 ( )   PDF(259KB) ( )  
    新稻30号由新疆农科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从引进的香稻品种中经系统选育而成。2007-2008年参加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水稻区域试验,比对照增产11.47%;2009年参加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水稻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11.89%。2010年3月通过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其主要特点是高产稳产、香味适中、稻米外观品质优、食味口感好,适合作特种稻米精加工生产。
    不同播种期对再生稻丰源优272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何水清,周明火,王玉猛
    2013, 19(5): 104-10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36
    摘要 ( )   PDF(187KB) ( )  
    对常山县再生稻主栽品种丰源优272适宜播种期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早播早栽能促进丰源优272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的提高,适宜播种期最好掌握在4月10日前。
    云南高海拔粳糯稻新品种凤稻25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宋天庆,赵慧珠
    2013, 19(5): 106-10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5.037
    摘要 ( )   PDF(261KB) ( )  
    凤稻25号系通过凤稻银光//凤稻14/凤稻9号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高海拔粳糯稻新品种。历经品比,省、州区试鉴定,表现出早熟、耐寒、高产、稳产的特性,一般单产650 kg/667 m2左右,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凤稻12号等高海拔稻区原主推品种,2012年7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于在云南省1 950~2 250 m的高海拔稻区推广种植。
    综合信息
    信息集锦
    2013, 19(5): 108-108.  DOI:
    摘要 ( )   PDF(171KB) ( )  
    ●我国科学家为超级杂交稻产量相关位点的解析提供了理想平台 8月12日,《PNAS》杂志在线发表了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科研成果。这篇题为“Dissecting yield-associated loci in super hybrid rice by resequencing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and improving parental genome sequences”的论文,为超级杂交稻产量相关位点的解析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和有效的途径。基于高密度物理图谱,研究人员不仅更新了两优培九的父本品种93-11和新组装的母本品种培矮64s的基因组序列,还检测到43个与水稻产量密切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其中包括20个尚未报道的新QTL。同时,利用大规模重组自交系群体,结合亲本基因组间大量精确的单核苷酸多态标记和插入缺失标记对两个QTL--qSN8和qSPB1加以精细定位,分别确定DTH8和LAX1为候选基因,其中qSN8通过互补实验证实为DTH8基因。该项研究还为进一步阐明超级稻产量的遗传基础以及分子育种应用搭建了理想平台。 ●爪哇稻杂种优势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报消息,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获悉,该所科学家对爪哇稻及其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爪哇稻主要分布于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热带山区。爪哇稻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作用很重要。由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研究员肖国樱领衔的研究团队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首次研究了引进爪哇稻资源在中国的表现和籼爪、粳爪交杂种优势,并发现爪哇稻的品质优点正好弥补现有杂交稻的品质弱项。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利用爪哇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技术策略--爪中求质:选用爪哇稻或者籼爪中间型的长粒优质材料,与籼稻配组,培育米质为籼型的亚种间杂交稻;选用爪哇型或粳爪中间型的短粒型材料,与粳稻配组,培育米质为粳型的亚种间杂交稻。 ●渔塘稻创新中国水稻种植新方式 近年来,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大学联合开展研究渔塘稻技术,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记者了解到,渔塘稻已在浙江、湖北、江西、江苏、江西、安徽、广西、广东等水产养殖大省的青虾、甲鱼、青蟹、小龙虾、泥鳅、鱼类(草鱼除外)等不同养殖塘体进行了试验,相继取得了成功。以杭州为例,2012年,杭州渔塘种稻面积46.5 hm2,创利597.39万元,在此基础上,2013年杭州渔塘种稻79.9 hm2。9月8日,中国水稻研究所在浙江杭州举行渔塘种稻专题研讨会,不少专家认为,渔塘种稻创新了中国水稻种植的新方式,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但他们担心,渔塘稻在大面积种植后,水稻收割或成难题。“饲料喂鱼,鱼粪肥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吴殿星说,这就是鱼与水稻共生的好例子,这样的水稻种在渔塘里,可以不用施肥和打农药,因渔塘水深,寄生在水稻根部的病虫也无法存活。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方福平认为,渔塘种稻可让水稻吸收底泥和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起到显著改善水质的作用,适度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面对创新型的这种水稻种植方式,也有人提出疑问。唐建清认为,现在收割渔塘稻是通过人力进行收割,但如今劳动力价格趋贵,该如何应对?浙江海洋与渔业局渔业处工作人员梅凯先也认为,水稻在渔塘内种植,收割确实不便,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解决。 ●成都开设杂交稻制种保险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印发了《成都市2013年政策性特色农业杂交水稻制种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开展杂交水稻制种保险,承保工作将于2013年11月30日前完成。《方案》规定,凡是愿意保险的杂交水稻制种企业和农户均可参保,保险金额为2 200元/667 m2,比普通水稻保险金额的5倍还多。在保费分摊上,成都市级财政承担70%、县级财政承担10%、投保人自付20%。以667 m2杂交水稻制种保险为例,保险金额为2 200元/667 m2,费率为6%,保费为132元/667 m2,成都市财政补助保费92.4元/667 m2、县级财政补助保费13.2元/667 m2、投保人自付26.4元/667 m2。业内人士认为,杂交水稻制种保险的实施,将极大地调动企业、农户的积极性,对做大做强成都杂交水稻制种业、发展高端种业、实现“产业倍增计划”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美联社:大米含微量砷对人无害 据美联社9月6日报道,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当天公布了对 1 300个大米和大米制品样本的研究报告,这是迄今关于大米中的致癌原(砷)的最大规模的研究。 研究发现,不同大米和大米制品的砷含量不同。其中糙米最高,速食大米最低。婴幼儿麦片和米粉的砷含量也较低。FDA称,大米的砷含量非常低,消费者可以安全食用,而不必担心对健康产生即时和短期的不利影响。但FDA表示将继续研究食用大米的长期影响。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和公共健康机构一直鼓励消费者饮食多样化以将风险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