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1年, 第1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1-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我国水稻主栽品种跨省推广分析
    杨仕华;夏俊辉;胡小军;程本义
    2011, 17(1): 1-3.  DOI:
    摘要 ( )   PDF(247KB) ( )  
    对1986~2008年我国水稻年推广面积在6.67万hm2以上的1565个(次)主栽品种的跨省推广情况分析表明,我国水稻主栽品种推广平均跨省数为2.8个。总体上,不同时期无明显变化趋势,但品种类型、南北稻区、审定级别之间差异明显,无论是推广平均跨省数还是单个品种年均推广面积,籼稻品种均明显大于粳稻品种,杂交稻品种均明显大于常规稻品种,南方稻区品种均明显大于北方稻区品种,国家审定品种均明显大于省级审定品种。
    利用SSR分子标记构建水稻品种DNA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
    李茂柏;王 慧;白建江;朴钟泽
    2011, 17(1): 4-6.  DOI:
    摘要 ( )   PDF(260KB) ( )  
    SSR分子标记具有数量丰富、共显性遗传、操作简单、结果稳定等优点,已成为水稻品种指纹图谱构建的理想标记。本文综述了水稻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原理、技术要点、发展趋势及其在水稻科研和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并就SSR分子标记构建水稻指纹图谱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水稻叶片衰老研究进展
    翟荣荣;冯 跃;曹立勇;程式华;吴伟明*
    2011, 17(1): 7-12.  DOI:
    摘要 ( )   PDF(545KB) ( )  
    叶片的衰老是植物生长发育的最后阶段,是一种基因编码的程序性事件。但在农业生产上,水稻叶片的过早衰老已经成为制约水稻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水稻叶片的早衰对水稻育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水稻叶片衰老研究结果,主要包括水稻叶片衰老的机理、特征、影响叶片衰老的因子、常用的水稻叶片衰老的生理生化指标等,同时介绍了近年来有关水稻叶片衰老遗传研究进展。
    水稻光温敏核质互作型不育系的选育
    刘金波;徐大勇;潘启民;秦德荣;方兆伟;陈庭木;卢百关;樊继伟;李 健;刘 艳;迟 铭;王宝祥;杨 波;樊宁声
    2011, 17(1): 13-16.  DOI:
    摘要 ( )   PDF(407KB) ( )  
    杂交水稻的种子纯度影响杂交水稻的发展。少部分三系不育系遇高温自交结实,两系不育系遇低温自交结实。两者结合产生的光温敏核质互作水稻不育系则在高温、低温状态时仍为不育状态,保证杂交种的纯度。本文介绍了当前杂交水稻存在的问题,以及光温敏核质互作杂交水稻不育系的选育、育性稳定性和杂种优势利用。
    养分管理模式对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彭建伟;丁哲利;钟胜蓝;田 昌;刘 强;荣湘民
    2011, 17(1): 17-20.  DOI:
    摘要 ( )   PDF(339KB) ( )  
    为建立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技术体系,本文研究了5种施肥模式对晚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处理3的实际产量最高,与其它处理的差别也较大。这说明水稻生产中,在均衡施用氮、磷、钾肥的情况下,有机、无机肥适当配施比单施无机肥能更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基肥、分蘖肥、穗肥按一定比例分施增产效果好;不同养分管理模式下氮素利用率情况差异明显。处理3的氮肥利用率比其他养分管理模式都高,所得结果可为水稻养分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贵州省2010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1, 17(1): 20-20.  DOI:
    摘要 ( )   PDF(91KB) ( )  
    安徽省部分水稻品种(组合)对纹枯病的苗期抗性评价
    黄雯雯;王 玲;刘连盟;刘恩勇;;范锃岚;黄世文;*
    2011, 17(1): 21-24.  DOI:
    摘要 ( )   PDF(287KB) ( )  
    为了解安徽省水稻品种(组合)对纹枯病的抗性现状,用5个不同致病力的水稻纹枯病菌,对收集来自该省的87个水稻品种(组合)进行了苗期抗性鉴定。基于参试的水稻品种(组合)的平均病情指数,仅有3个组合表现为抗病,分别是纯王优2号、辐优136和中优9801,占总材料数的3.44%;中抗、中感和感病的品种(组合)分别占总数的21.84%、62.07%和12.64%。基于聚类分析,抗、中抗、中感和感的材料分别占3.44%、20.69%、43.68%和32.18%。相关分析表明,两个分类结果间达极显著相关(r = 0.85,P<0.01)。结果说明安徽省大多数品种(组合)对纹枯病表现为中感或感病级别,抗性总体较差,生产上应加强对纹枯病抗性品种的选育。
    湖北省2010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1, 17(1): 24-24,43.  DOI:
    摘要 ( )   PDF(159KB) ( )  
    旋光法测定稻米淀粉含量的改进研究
    卢 林;段彬伍
    2011, 17(1): 25-27.  DOI:
    摘要 ( )   PDF(218KB) ( )  
    对国家规定的用旋光法测定原淀粉中淀粉含量的方法(GB/T 20378-2006)进行了改进,预先除去样品中的可溶性糖,再测定净旋光度。当稻米淀粉含量在71.1%~83.9%之间时,改进法的相对标准差(RSD)为0.51%~1.21%,与国标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改进法的重现性良好,且操作简单、快速,非常适合于稻米淀粉含量的测定。
    第九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在杭成功举行
    2011, 17(1): 27-27.  DOI:
    摘要 ( )   PDF(100KB) ( )  
    2010年12月11日上午,第九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在浙江省杭州市隆重开幕。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王连铮宣布稻博会开幕,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许智宏院士、朱英国院士、谢华安院士、陈温福院士,种植业管理司司长叶贞琴、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渭山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夏敬源主持开幕式。
    本届稻博会经农业部批准,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主办,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厅、中国水稻研究所承办,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种植业管理司为支持单位,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产业分会、中国高校伙食专业委员会、亚洲临床营养学会等单位协办。本届“稻博会”组织开展了产品展示、金奖评比、高层论坛、信息交流、产品交易等活动,集中展示了稻米生产、加工、科研的新进展、新成果,重点推介了一批稻米新产品、新品牌。据统计,共有来自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业生产、农技推广、科研教学等单位的5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近100家稻米加工、农资生产、农机制造、品种繁育等企业、单位参加了展览;在开幕式当天,参观人数近万人次。11日下午,稻博会举办了“稻米产业与粮食安全高层论坛”。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温福教授、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研究员、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中心主任朱德峰研究员、湖南金健种业总经理王建龙教授、亚洲临床营养学会沈立荣教授等分别作了学术报告。近200位会议代表参加了高层论坛,聆听了专家们精彩的学术报告。
    2010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七连增,水稻增产起了关键作用。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面积约占粮食总面积的27%,总产约占粮食总产的37%。水稻也是我国最主要的口粮品种,全国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每年稻谷消费量占粮食消费总量的35%,占口粮总消费的65%。因此,发展稻米产业对促进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国优质稻米产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优质品种不断推出,栽培技术不断创新,稻谷加工不断改进,配套机械不断更新。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正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兴起发展起来的,以“发展稻米产业、促进粮食安全”为主题,以“面向全国、服务三农、产销衔接、和谐发展”为宗旨,对推动我国稻米优质化、安全化、产业化,提升我国优质稻米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高温胁迫对武运粳7号A育性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王小虎;苏月红;王雪刚;季向东;赵品恒;李 标;俞 良;端木银熙;孙菊英
    2011, 17(1): 28-31.  DOI:
    摘要 ( )   PDF(311KB) ( )  
    通过对BT型粳稻三系不育系武运粳7号A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处理Ⅰ)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处理Ⅱ)进行高温(≥35℃)处理试验,观察其花粉粒的染色程度和套袋自交结实情况,研究武运粳7号A育性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武运粳7号A在高温处理与大田自然生长条件下,黑染花粉率越大,套袋自交结实率就越高,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高温处理和大田自然对照都出现了少量套袋自交结实现象,但套袋自交结实率都非常低,变化幅度分别为0~0.13%、0~0.034%,表明在高温条件下武运粳7号A育性仍很稳定,少量自交结实现象基本不会影响其制、繁种纯度达标。
    四川省2006~2009年审定中籼迟熟杂交稻组合特征特性分析
    罗俊涛;曾正明*;况浩池;杨 扬;陈光珍;何兴材;付 均
    2011, 17(1): 32-37.  DOI:
    摘要 ( )   PDF(326KB) ( )  
    对2006~2009年通过四川省审定的41个中籼迟熟三系杂交稻组合的生产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2个组合的丰、优、抗和适应性综合生产特性结合较好,有8个组合的丰产性突出和适应性强,有4个组合的稻米品质优良,有4个组合的抗稻瘟病能力较强。同时提出了上述组合的适宜应用区域。
    新型调节剂碳超能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初探
    刘茂秋;龙继锐;马国辉;许文燕
    2011, 17(1): 38-40.  DOI:
    摘要 ( )   PDF(230KB) ( )  
    以常规稻湘晚籼13号为材料,研究了5种不同碳超能(CP40)用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碳超能(CP40)能促进水稻早生快发,增加有效穗数;碳超能(CP40)在0~2.0 L/hm2范围内随着用量增加,水稻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以施1.0 L/hm2处理产量最高;碳超能还能明显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其中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效率的提高达极显著水平,5种氮肥利用效率均以1.0 L/hm2处理的最高。结合水稻分蘖发生和产量水平等综合因素,提出碳超能(CP40)最佳施用量为1.0~1.5 L/hm2。
    沙漠种稻高产栽培优化数学模型研究
    包红霞;张力焱;王 健;杨 媛;白那仁图雅
    2011, 17(1): 41-43.  DOI:
    摘要 ( )   PDF(189KB) ( )  
    为进一步探讨沙漠种稻高效技术体系,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丛距和氮、磷、钾肥等主要栽培因素与产量间的关系,建立产量与栽培因素间的数学模型。经模拟寻优,决策出平均产量达500 kg/667 m2以上的最佳实施方案为:丛距12.13~12.86 cm,氮肥(N)用量13.70~14.27 kg/667 m2,磷肥(P2O5)用量6.71~7.02 kg/667 m2,钾肥(K2O)用量12.92~13.83 kg/667 m2。各因素对产量影响大小顺序为:氮肥>磷肥>钾肥>丛距。
    两系杂交稻1892S系列组合纯度海南田间种植鉴定方法探讨
    张效忠;陈 浩;易保兵;钱 征;杨联松;台德卫
    2011, 17(1): 44-46.  DOI:
    摘要 ( )   PDF(260KB) ( )  
    系统介绍了两系杂交稻1892S系列种子在海南种植进行纯度鉴定的步骤和方法,以及2010年的鉴定结果。2010年有鉴定样共计209个,其中147个皖稻153鉴定样,纯度96%以上的95个,占皖稻153样本总数的64.6%,纯度98%以上的41个样,占27.9%;42个徽两优6号鉴定样,纯度96%以上的21个,占50%,纯度98%以上的14个,占33.3%;20个徽两优3号鉴定样,纯度96%以上的15个,占75%,纯度98%以上的9个,占45%。根据温敏核不育系在海南表现和农艺性状表现特点,提出了提高其鉴定准确度的方法。
    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产业分会举行换届会议 程式华研究员当选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
    2011, 17(1): 46-46.  DOI:
    摘要 ( )   PDF(93KB) ( )  
    2010年12月11日上午,在第九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举办期间,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产业分会同时进行了换届选举工作,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研究员当选为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产业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
    换届会上,受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产业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翟虎渠教授的委托,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产业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程式华研究员代表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产业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向大会作了题为“迎接挑战,科技强稻,不断提升国家水稻产业综合竞争能力”的工作报告。在报告中,程式华所长回顾了第一届水稻产业分会和理事会所做的工作,分析了当前我国水稻产业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提出了下一届产业分会和理事会的工作设想。程式华研究员指出,第一届水稻产业分会成立后,先后多次组织水稻产业技术发展报告会、水稻科技发展情况调研和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观摩活动等,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水稻科技交流、科技创新和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当前,全国水稻生产已实现“七连增”,但持续增产的难度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但关键性制约因素仍有待突破;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不能忽视跨国公司全面布局国内种业和米业市场。为此,全国水稻产业界必须秉承“创新、合作、和谐和发展”的理念,努力推进国家水稻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程式华所长最后说,展望未来,水稻产业分会一定能在促进水稻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宏伟大业中作出更大的贡献。作为水稻产业分会的挂靠单位,中国水稻研究所也愿意为产业分会的会员和会员单位做好服务,共同促进水稻产业的创新、合作、和谐、发展!
    会上,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产业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秘书长胡培松研究员代表换届筹委会向大会作了新一届理事会理事和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提名的说明。经到会120多会员代表投票表决,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研究员当选为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所长万建民教授等17人当选为副理事长,湖南省农科院水稻所所长黎用朝研究员等24人当选常务理事,四川省农科院水稻所熊洪研究员等91人当选为理事。经程式华理事长提议,第二届理事会决定聘请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袁隆平院士、朱英国院士、颜龙安院士、谢华安院士、陈温福院士为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产业分会顾问。
    会上,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所长万建民教授还代表中国作物学会讲话,殷切希望水稻产业分会的专家们勤奋工作,不断进取,共同推进水稻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大会在开放、和谐气氛中落幕。
    超级早稻中早22机插精确定量栽培单产超600 kg/667 m2技术
    寿建尧;黄铁军
    2011, 17(1): 47-49.  DOI:
    摘要 ( )   PDF(237KB) ( )  
    中早22是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首个超级常规早稻品种。通过2008~2010年3年中早22机插精确定量栽培的试验攻关和示范印证,总结完善了中早22机插精确定量栽培单产超600 kg/667 m2的配套技术体系。
    上海市2010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1, 17(1): 49-49.  DOI:
    摘要 ( )   PDF(73KB) ( )  
    连续免耕对土壤氮、有机质及物理性状的影响
    姜心禄;郑家国;*;池忠志;王少华;张庆玉;张 冀
    2011, 17(1): 50-51.  DOI:
    摘要 ( )   PDF(164KB) ( )  
    采用免耕撬窝移栽高产栽培技术4年后,测定0~20 cm土层的速效氮、全氮、有机质、容重和总孔隙度。结果表明,速效氮0~5 cm土层与CK差异小,5~15 cm土层比CK高出40 %左右;全氮0~5 cm土层比CK低0.019个百分点,5~10 cm、15~20 cm土层比CK高0.010个百分点左右,10~15 cm土层比CK高0.016个百分点;有机质0~5 cm土层比CK低0.5个百分点,5~20 cm土层比CK高0.2个百分点左右;土壤容重0~10 cm土层低于CK,10~20 cm土层则高于CK;0~20 cm土层的总孔隙度逐层降低,0~10 cm土总孔隙度高于CK,10~20 cm土层则相反。
    安徽省2010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1, 17(1): 51-51,63,67.  DOI:
    摘要 ( )   PDF(241KB) ( )  
    优质籼稻不育系嘉育02A的选育及其繁种技术
    杨尧城;蔡金洋
    2011, 17(1): 52-53.  DOI:
    摘要 ( )   PDF(150KB) ( )  
    嘉育02A是由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优质早籼不育系,2009年9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本文介绍了该不育系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及其繁种技术要点。
    高海拔粳稻区650 kg/667 m2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
    杨 洪;罗正东;和立宣;和 忠;卫泽华;和绍租;李冬生
    2011, 17(1): 54-56.  DOI:
    摘要 ( )   PDF(280KB) ( )  
    通过百亩连片高产创建活动的实施,对云南省丽江市高海拔粳稻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集成方案进行单项技术分解,组装配套形成了“壮秧、扩行、浅插、调肥、控水”为核心的“十字”栽培方针,从而形成了适于云南省同类高海拔粳稻区应用的单产达650 kg/667 m2以上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应用该技术体系可大面积增产15%~28%。
    杂交水稻新组合全优5138的选育与应用
    黄利兴;谢美珠;吴志源;张以华;雷上平;胡荣华;游年顺*
    2011, 17(1): 57-59.  DOI:
    摘要 ( )   PDF(282KB) ( )  
    全优5138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的不育系全丰A与自育的恢复系福恢5138配组育成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稳产、中抗稻瘟病、后期转色好、适应性广、稻米品质好等优点。2010年3月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全优5138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高产专用早籼中早35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马良勇;李西明;杨长登;季芝娟;曾宇翔
    2011, 17(1): 60-61.  DOI:
    摘要 ( )   PDF(151KB) ( )  
    中早35是中国水稻研究所从中早22/嘉育253杂交组合中经多代选育而成的高产早籼新品种,2008~2009年参加国家区试和江西省区试,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8.75%~8.99%,2009年和2010年分别通过江西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杂交水稻钱优0618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
    李春寿;黄福灯;向永新;董莉清
    2011, 17(1): 62-63.  DOI:
    摘要 ( )   PDF(149KB) ( )  
    钱优0618是浙江省农科院作核所用自选优质不育系钱江1号A和自选恢复系浙恢0618组配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生育期适中、株型适中、生长整齐、分蘖力中等、剑叶较短且较挺、叶色浅绿、穗大粒多、谷粒长粒型、颖尖呈紫红色、落粒性中等、后期转色较好等特点,2009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浙江省作连作杂交籼稻种植。
    机械直播稻单产稳定超过700 kg/667 m2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谢正荣;翟超群
    2011, 17(1): 64-67.  DOI:
    摘要 ( )   PDF(316KB) ( )  
    依据昆山市锦溪镇周伟民大户百亩机械直播稻示范方资料,分析了产量稳定超过700 kg/667 m2的产量结构形成,及其高产形成原因:①适宜的播期与生育期,②高产稳产的茎蘖动态,③协调的穗粒结构,④较强的抗性;总结了包括选用杂交晚粳稻、严格种子处理、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合理水浆管理、科学施肥技术、杂草防除、倒伏防止、综合防治病虫害、适时收割等内容的高产、稳产、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中嘉早17在湖南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黎 彬;朱建宇;闵 军 *
    2011, 17(1): 68-70.  DOI:
    摘要 ( )   PDF(241KB) ( )  
    2009年从中国水稻研究所引进超高产早稻新品种中嘉早17,在湖南省29个县(市、区)共示范种植约100 hm2。本文主要介绍了该品种在湖南宁乡、长沙、湘潭、汨罗、湘阴、赫山等地试种示范表现,并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2010年度工作总结和考评会在杭州召开
    2011, 17(1): 70-70.  DOI:
    摘要 ( )   PDF(91KB) ( )  
    2010年12月26~28日,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2010年度工作总结和考评会在浙江杭州召开。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谢华安院士,浙江省农业厅陶冠军副处长,以及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及其团队成员近170人参加。会议期间,中国水稻研究所领导周晓震书记、李西明副所长、姜仁华副书记也到会看望了会议代表。
    在述职报告中,首席科学家程式华研究员按照任务书中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向大会详细通报了一年来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所组织开展的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效,详细汇报了作为首席科学家身份在对产业发展的决策咨询,对本产业技术研发的全国统筹,对本体系的组织管理和各机构、人员的工作协调,以及对本体系运行机制的创新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进展情况。程式华研究员指出,2010年,在农业部的直接领导下,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全体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站长紧紧围绕体系年度任务和工作目标,以科技促增产为己任,积极应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为水稻总产“七连增”和单产连续第四年创出历史新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筛选培育了内5优8015、株两优173、龙粳29等新品种110余个,育成不育系509S、炳1A等一批不育系,筛选了宁粳1号等93个品种被农业部和各省推荐为2010年我国水稻主导品种;利用分子标记辅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创造大量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育种中间材料。建立了150余个万亩示范区、240余个千亩示范方和550余个百亩示范片,筛选各类品种6 000多个、示范品种600多个、展示品种1 200多个。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在各稻区试验示范取得明显成效,试验示范面积不断扩大;进一步完善了各稻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发各类栽培技术18套,并编制了技术规程;研制出“水稻工厂化育秧精密播种流水线”优化样机等,育秧技术、机插秧技术及机具研制取得新进展;组织各类培训班、技术讲座和实地指导820余期(次),培训岗位人员3 000余人次、基层技术人员2余万人次、种稻大户和农民11万余人次以上,发放水稻高产技术示范规程、各类明白纸、技术手册、技术资料、科技简报329万余册(份),接受电话和网络咨询5 000人次以上。积极开展抗灾减灾技术服务,及时为农业行政部门、水稻生产技术人员及广大稻农提供应急技术指导意见及政策建议550余项次;组织学术报告会、现场观摩交流会或技术论坛会等5次。此外,水稻生产气候数据库、氮肥利用率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已初步建成并可在线查询,基础性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会上,各研究室主任、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依次按照考核要求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工作汇报,并进行了现场考核打分。考评会后,各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分五组围绕执行专家组提出的三大研究方向进行了深入讨论,全面研讨“十二五”水稻产业体系重点任务,共同促进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健康、快速发展。各组组长还在全体会议上对本组讨论情况进行了汇报交流。
    会议结束前,首席科学家程式华研究员对会议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并部署了下一阶段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
    优质富铁香稻新品种中广香1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徐建龙*;石瑜敏;陈志坚;黎志康;王威豪;高用明;周永力;朱苓华;陈喜莹;陈应鹏
    2011, 17(1): 71-72.  DOI:
    摘要 ( )   PDF(155KB) ( )  
    中广香1号是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和广东省东莞市凤冲水稻科研站联合育成的感温型优质、富铁常规香稻新品种。该品种表现株叶型好、适应性广、米质优、高产稳产、抗病性较好、稻米铁含量较高,一般产量420~500 kg/667m2,高产达540 kg/667 m2以上。2010年5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广西桂南、桂中稻作区作早、晚稻,桂北作中、晚稻栽培。
    安乡双季稻直播技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田祖庆;胡正军
    2011, 17(1): 73-75.  DOI:
    摘要 ( )   PDF(242KB) ( )  
    早晚稻直播技术虽然在生产中存在一定的潜在的风险,但由于具有省工节本的优势,在生产中应用面积较大。本文通过介绍该技术的应用现状、主要操作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为今后该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与推广提供借鉴。
    信息集锦
    中稻宣
    2011, 17(1): 76-76.  DOI:
    摘要 ( )   PDF(978KB) ( )  
    ●我国超级稻2010年推广超667万hm2(1亿亩),实现大面积丰产 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5 464亿kg,比上年增加156亿kg,增长2.9%,再创历史新高。由此,我国粮食总产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七连增”,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5 000亿kg以上。据统计,经农业部认定的80个超级稻品种2011年推广面积达673.3万hm2,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近四分之一,每667 m2增产59.3kg、节本增效114.5元,为2010年水稻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福建省转基因水稻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承担的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转基因水稻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通过了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该项目选取了BT类抗虫基因cry1Ac、cry1Ca、cry30FAa1基因,以及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与潮霉素磷酸转移酶标记基因hpt,构建细菌表达载体并纯化了目的蛋白,制备了Cry1Ac、Cry1Ca、Hpt、CPTI蛋白的多克隆抗体,进行了Cry1Ab、Cry1Ac、Hpt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建立了胶体金标记检测试纸条技术体系,针对试纸条制备中胶体金颗粒的大小,胶体金标记蛋白最适用量与pH值,不同膜材的选择,试纸条规格,包被液与胶体金重悬液组分等进行了优化,探索了最佳制备工艺,制备了Cry1Ac、Cry1Ca与CPTI的转基因检测试纸条,并制订了试纸条中试生产技术资料与检测说明书。通过该技术制备的胶体金试纸条检测转cry1Ac与cpti基因水稻植株,与ELISA结果比较发现,Cry1Ac试纸条灵敏度为96.0%,特异性为100%,符合率为96.1%;CPTI试纸条灵敏度为91.8%,特异性为94.8%,符合率为93.0%。为转基因水稻选育过程中的检测奠定基础。
    ●湖北“抗倒伏”水稻技术拿到“牌照” 我国大多优质和高产的水稻品种属于高秆易倒伏品种,水稻育种专家和农民总是为水稻倒伏的问题所烦恼。湖北移栽灵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历经10年破解了这一难题,研制成功新型水稻抗倒增产剂——立丰灵。经过严格的药检试验和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试验示范,最近获得农业部此项产品的市场准入“牌照”——农药原药和制剂两张登记证,即将大面积推广使用。
    ●河南培育成功“玉米稻” 这种抗倒伏能力强、抗病虫害能力强而且超高产的水稻新品系是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培育的。新技术成功地把玉米的DNA片段导入水稻,使水稻发生了丰富的有利于提高抗性和产量的变异。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姬生栋老师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他们将在两三年内将“玉米稻”培育成单产突破850 kg/667 m2的水稻新品种。
    推广正宗五常稻花香大米 福临门誓做消费者信赖品牌
    2011, 17(1): 77-77.  DOI:
    摘要 ( )   PDF(120KB) ( )  
    2010年12月16日,黑龙江省五常市政府携手中粮米业在西安市华润万家超市卖场开展“品福临门稻花香,识正宗五常大米”消费者现场体验活动。此次活动是继11月份五常市政府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正宗五常原粮大米推荐发布会”后的又一场重要活动。活动邀请消费者现场品尝“福临门”稻花香系列大米产品,并请专业导购员为消费者讲解鉴别正宗五常稻花香大米的常识。此次“福临门”大米体验活动得到广大市民的一致认可。
    活动启动仪式上,中粮集团大米部副总经理鲁英对“福临门”大米的正宗品质向广大消费者作出庄重承诺:“中粮‘福临门’品牌系列大米均采用正宗原粮,保证产品质量与安全。中粮米业将一如既往地履行央企的社会责任,规范管理,诚信经营,打造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的放心大米产业链,为消费者奉献营养、健康、优质、安全的大米产品。”西安市粮食局局长李西安、五常市市委常委、副市长何晓刚等领导共同见证承诺仪式,并表示为保护“五常大米”品牌,维护消费者利益,规范市场秩序共同作出努力。
    五常水稻种植已有165年历史,因其一直是皇室独享的御贡米而誉满天下。采用正宗五常稻花香原粮加工的中粮“福临门”稻花香大米以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模式为品质保障,因此受到五常市政府的肯定与重点推介。“保护正宗五常大米品牌形象需要诚信经营、有品质保障的大品牌行业领军企业树立榜样。”五常市市委常委、副市长何晓刚在致辞中表示。
    中粮米业自2008年以来就与五常大米产区农户签订合同,实行订单种植,形成了中粮米业在五常地区的专属种植区,从源头保证粮源的稳定、可靠。可以说,中粮旗下的“福临门”稻花香小包装米产品是正宗五常稻花香大米卓越品质的代表,一直深受消费者信赖。
    据中粮集团大米部副总经理鲁英介绍,2009年以来,中粮米业以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标准,悉心监管大米从田间到餐桌的7大环节,并坚持稻花香单品米种植、单米种采收、单米种加工、单米种储运。在生产加工环节,中粮米业在五常建立了“福临门”专属大米加工厂,全线引进国际领先生产线,实行全程封闭生产,做到原地种植、原地采收、原地加工,将正宗的五常大米从田间送到了消费者的餐桌。
    “中粮米业全产业链管控下的产品品质以及诚信经营的企业信誉不仅赢得了消费者信赖,也为正宗五常稻花香大米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形象。”何晓刚在讲话中表示,希望以中粮集团负责任的企业形象和旗下“福临门”稻花香大米的卓越品质,增强“五常大米”品牌的美誉度。
    记者在现场看到,“福临门”稻花香的试吃台前人头攒动,前来咨询、品尝的消费者络绎不绝。据介绍,辨别正宗五常稻花香大米的技巧在于“一看、二搓、三闻”。比如“福临门”稻花香大米,米粒颜色清白、半透明,呈尖细状。把大米放在手里搓一下,手上有非常清淡的香味,米上则会越来越香。做成米饭后,米饭色泽油亮,香味浓郁,清淡略甜,棉软略粘,芳香爽口,而且剩饭不回生。
    据了解,作为五常稻花香大米原粮的重点推介产品,“福临门”稻花香大米将随五常大米推介行动在全国主要市场开展推广、品鉴活动,“福临门”稻花香产品在北京各大超市均有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