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1年, 第1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1-03-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近10年我国审定通过的粳稻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
    林 海;庞乾林;阮刘青;王志刚;鄂志国
    2011, 17(2): 1-5.  DOI:
    摘要 ( )   PDF(310KB) ( )  
    以2001~2010年通过国家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审定的粳稻品种资料为依据,对其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0年我国通过审定的粳稻平均产量有提高,但产量不稳;北方稻区产量比南方稻区产量略高,但差别不大;杂交粳稻相对常规粳稻具有一定的产量优势,平均增幅4.83%,但杂交粳稻产量优势有逐年减小的趋势。这10年,通过审定的粳稻品种品质有稳步提高的趋势;北方稻区粳稻品质优于南方稻区,优质达标率高23.6个百分点,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性状两稻区相差不大,但外观品质性状北方稻区明显好于南方稻区;常规粳稻稻米品质要比杂交粳稻好,优质达标率高17.8个百分点,但两者的垩白米率、垩白度和整精米率都相对较低,是今后粳稻品种品质改良的重点,另外,杂交粳稻育种还应加强对透明度和精米率的改善。
    吉林省2010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中稻宣
    2011, 17(2): 5-5,8.  DOI:
    摘要 ( )   PDF(153KB) ( )  
    同源四倍体籼粳亚种间杂种第一代的产量潜力研究
    黄群策;李新奇;李玉峰
    2011, 17(2): 6-8.  DOI:
    摘要 ( )   PDF(227KB) ( )  
    以不同染色体组倍性的籼粳亚种间杂种第一代为试验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潜力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染色体组倍性的籼粳亚种间杂种第一代在单株穗数和每穗颖花数上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然而,在千粒重和结实率上,不同染色体组倍性的籼粳亚种间杂种第一代所表现出的差异特别明显。同源四倍体籼粳亚种间杂种第一代在千粒重和结实率上所表现出的特点是挖掘其产量潜力的性状基础。在二倍体水平籼粳杂种第一代所表现出来的优势效应很难按照现有的技术程序得到应用,而在同源四倍体水平籼粳亚种间杂种第一代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杂种优势效应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挖掘。
    早季超级稻品种开花期抗高温特性研究
    林贤青;朱德峰
    2011, 17(2): 9-10.  DOI:
    摘要 ( )   PDF(150KB) ( )  
    我国南方双季早稻存在高温胁迫危害,尤其是开花期高温对水稻品种结实影响较大。本文对农业部认定的7个超级稻品种和其他10个品种进行人工气候箱高温抗性鉴定。明确了超级稻品种高温抗性相对较强,尤其是超级稻品种株两优819在35℃高温下处理5 d,结实率和高温危害指数影响较低。金优463抗35℃高温特性是参试品种最强的。
    国际稻瘟病圃种质稻瘟病抗性的鉴定与评价
    袁筱萍 徐 群 余汉勇 王一平 魏兴华
    2011, 17(2): 11-13.  DOI:
    摘要 ( )   PDF(219KB) ( )  
    分别采用苗期喷雾接种和成株期注射、涂抹接种对375份国际稻瘟病圃材料进行稻瘟病抗性人工接种鉴定,发现苗瘟与叶瘟抗性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而苗瘟、叶瘟与穗颈瘟间相关性不显著,结果筛选出一批抗性较好的材料,可供育种部门在选配亲本时应用。
    鄱阳湖流域双季稻最佳水肥管理方式研究
    张亦涛;张继宗*;徐昌旭;彭春瑞;刘光荣;刘宏斌;刘卫东
    2011, 17(2): 13-16.  DOI:
    摘要 ( )   PDF(312KB) ( )  
    以鄱阳湖流域双季稻为研究对象,基于灌溉、施氮量和施肥方式等3因素设置田间试验,从经济和环境效益两方面综合分析,探索最佳水分和施氮管理方式。结果表明,以每季氮肥150 kg/hm2为最佳施氮量,按5∶2∶3比例分基肥、分蘖肥、孕穗肥3次施用为最佳施氮方式;以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浅灌水,其他时间湿润灌溉为最佳灌溉方式。该水肥管理方式下,双季稻总产量、吸氮量及氮肥利用率分别为12 016 kg/hm2、268 kg/hm2和24.72%,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稻季氮素损失风险最小,仅为213 kg/hm2;获得产量最高,为18 140 kg/hm2。
    高纬度寒地水稻品种的选育与创新
    杨秀峰;商全玉;王万霞;王舒
    2011, 17(2): 17-18.  DOI:
    摘要 ( )   PDF(163KB) ( )  
    综述了高纬度寒地典型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水稻品种近60年的选育历史,讨论了该地域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进一步提高的限制因素,提出了今后寒地水稻品种选育的方向和目标。
    杂交中稻氮素稻谷生产效率与组合间植株性状关系研究
    徐富贤;张林;张乃周;郭晓艺;朱永川;熊 洪;周兴兵;刘 茂
    2011, 17(2): 19-23.  DOI:
    摘要 ( )   PDF(362KB) ( )  
    以16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正常施氮和不施氮两个施氮水平下研究了杂交中稻氮素稻谷生产效率与组合间植株地上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施氮水平下16个杂交组合间的茎叶含氮量、籽粒含氮量、籽粒产量及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影响氮素利用率的植株性状不尽相同,其中收割指数、有效穗和成穗率3个性状,在两种施氮水平下对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的偏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在众多性状中,收割指数与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相关程度最高,并在两种施氮水平下表现较稳定。收割指数可作为预测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的鉴定指标。
    用原子荧光法测量大米中硒的不确定度评定
    姜诚;张平
    2011, 17(2): 23-25.  DOI:
    摘要 ( )   PDF(190KB) ( )  
    本文参照国家标准GB 5009.93-2010[1],采用原子荧光法测定大米中硒的含量。通过对大米中硒的测定进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实验,介绍了一种标准曲线法的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方法,表达出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为大米中硒的质量控制提供有效、可靠、可溯源的测量数据。本次实验的扩展不确定度为8.473 ng/g。
    大米精白度计在稻米透明度指标检测上的应用
    方长云;段彬伍;孙成效;张婷婷
    2011, 17(2): 26-28.  DOI:
    摘要 ( )   PDF(205KB) ( )  
    大米精白度计由日本佐竹公司生产,用于检测大米的精度、透明度、白度。本文利用该仪器对132份稻米样品的透明度进行了分析测定,并与国产透明度仪的测定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以农业部标准《米质测定方法》NY/T 83-1988为依据,可以将大米精白度计测定结果划分等级,仪器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比稻米透明仪稍差。
    黑龙江省2010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1, 17(2): 28-28.  DOI:
    摘要 ( )   PDF(83KB) ( )  
    对养分胁迫下水稻叶片蛋白质组影响的图谱分析
    唐秀英;邵彩虹;谢金水
    2011, 17(2): 29-31.  DOI:
    摘要 ( )   PDF(286KB) ( )  
    从蛋白质组学角度分析了在养分胁迫下用6-BA培养的水稻的叶片蛋白质组变化,以揭示6-BA维持养分胁迫下水稻生长的分子机理。分别提取用6-BA和蒸馏水培养的水稻叶片的蛋白质,经双向电泳进行分离,应用Image MasterTM 2D platinum 5.0软件对所得到的双向电泳图谱进行分析比较,共得到24个明显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点。蛋白质是细胞功能的执行者,受细胞功能或细胞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上述蛋白质发生变化应与在养分胁迫下6-BA维持水稻叶片生长的作用有关
    立丰灵增强粳稻抗倒性的机理
    张丰转;金正勋*;马国辉
    2011, 17(2): 32-35.  DOI:
    摘要 ( )   PDF(253KB) ( )  
    以超级粳稻松粳9号和优质粳稻五优稻1号为试材,分析了立丰灵对粳稻的形态指标、力学指标及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立丰灵能显著的降低粳稻株高和节间长度,增加茎粗,增加茎鞘中钾、硅、可溶性糖等化学成分含量,进而提高各个节间的抗折力,降低倒伏指数;相关分析也表明,倒伏指数与株高和节间长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茎粗、鞘中的硅、可溶性糖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拔节前10 d叶面喷施立丰灵能够改善粳稻的株型,提高其抗倒伏能力。
    黄淮地区超高产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技术研究
    王学红;黄国兵;高云;杜永
    2011, 17(2): 36-39.  DOI:
    摘要 ( )   PDF(300KB) ( )  
    研究并建立了水稻超高产实地氮肥管理模式。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为:应用Stanford公式(依据土壤养分的有效供给量、水稻的目标产量和稻株对养分的吸收量、当季的氮肥利用率)确定氮、磷、钾总施肥量,依据叶色或叶片含氮量与SPAD值或LCC读数的对应关系,确定主要生育期(分蘖期、穗分化始期和雌雄蕊形成期)水稻需氮供氮的SPAD和LCC指标值,并结合品种的源库特征,对氮肥追肥的施用期和施用量进行调节;穗数型品种或库限制型品种,注重施用促花肥或促(花肥)、保(花肥)结合,大穗型品种或源限制型品种,注重施用粒肥或保(花肥)、粒(肥)结合。建立的实地氮肥管理模式可以显著增加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云南省2010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1, 17(2): 39-39,44.  DOI:
    摘要 ( )   PDF(180KB) ( )  
    不同调理剂对水稻湿润育秧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何金旺;唐兆顺
    2011, 17(2): 40-41.  DOI:
    摘要 ( )   PDF(155KB) ( )  
    于2009年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旱育保姆、壮秧剂和多效唑3种调理剂在水稻湿润育秧上的应用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调理剂均能创造出适宜秧苗生长的条件,实现增根、增叶、壮秧目的。其中,以旱育保姆处理的秧苗各项指标最好,秧苗健壮整齐,根系发达,抗逆性强;其次为壮秧剂处理。以上2种调理剂的增产效果较好,分别比多效唑处理增产15.74%和12.88%,可在水稻湿润育秧上大力推广应用。
    广西常规稻与杂交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比较分析
    杨行海;吴艳艳;范大泳*
    2011, 17(2): 42-44.  DOI:
    摘要 ( )   PDF(208KB) ( )  
    以2006~2009年通过广西审定的156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对杂交稻和常规稻在广西区试中的平均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常规稻平均产量为6.80 t/hm2,杂交稻为7.86 t/hm2,杂交稻比常规稻高15.59%,差异极显著;杂交稻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优质达标率高于常规稻,而常规稻整精米率、米粒长宽比、垩白米率、垩白度和胶稠度优质达标率均高于杂交稻。直链淀粉含量是常规稻稻米品质改良的重点,而米粒长宽比、垩白米率和垩白度是杂交稻稻米品质改良的重点。
    催枯剂敌草快在单季晚稻上的应用效果初探
    陈 轶;张倩倩
    2011, 17(2): 45-46.  DOI:
    摘要 ( )   PDF(162KB) ( )  
    试验示范了水稻专用催枯剂20%敌草快AS对活株稻穗的脱水效果,结果表明,喷施敌草快7 d后,稻谷含水量由22%降至17%,如能与烘干设备相配合使用,可以降低稻谷收割后的烘晒成本,有利于短期安全贮存。使用催枯剂是抵御稻谷收获期遭遇连阴雨天气的有效避害方法,解决了当前水稻规模化生产后稻谷烘晒的问题,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揭示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11, 17(2): 46-46.  DOI:
    摘要 ( )   PDF(95KB) ( )  
    如东县水稻主体品种精确施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
    缪桂红
    2011, 17(2): 47-50.  DOI:
    摘要 ( )   PDF(220KB) ( )  
    试验结果表明,如东县水稻所确定的氮肥施肥量比目前如东县生产上所需的纯氮用量每hm2偏低15~30 kg,磷、钾肥用量比较合理。目标产量9 750 kg/hm2也符合目前如东县水稻生产实际。在大面积推广过程中必须增施适量的有机肥,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氮肥利用率,充分挖掘中低产田的增产潜力,才能实现水稻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
    机插秧模式在稻鸭共作中的应用与推广
    吴金书;贺长征;刘冬平;赵伯康;邹国民;周铭成
    2011, 17(2): 51-53.  DOI:
    摘要 ( )   PDF(248KB) ( )  
    通过10年来对稻鸭共作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筛选出适合稻鸭共作的优质水稻品种和役用鸭品种,确保水稻产量水平达到7 500 kg/hm2;并探讨了机插秧模式在稻鸭共作中的应用效果,总结了其具体技术措施。
    噻呋酰胺与井冈霉素复配对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增效作用
    朱卫刚;胡伟群;陈杰
    2011, 17(2): 54-55.  DOI:
    摘要 ( )   PDF(158KB) ( )  
    通过在活体稻苗上对水稻纹枯病进行复配药剂筛选,发现噻呋酰胺与井冈霉素(质量比分别为1∶1、1∶3、1∶5、1∶7、1∶9)复配剂的共毒系数CTC值分别为96.76、122.89、127.32、111.31和100.29,综合增效作用和经济效益两方面考虑,两者配比以1∶5为佳。
    临稻16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张明红;刘延刚;刘德友;刘丽娟;马宗国
    2011, 17(2): 56-57.  DOI:
    摘要 ( )   PDF(161KB) ( )  
    临稻16号为山东省沂南县水稻研究所以临稻11号为母本、淮稻6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中晚熟常规粳稻新品种。在多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总结出其优质高产栽培策略:在培育适龄壮秧的基础上,通过扩行减苗、调肥控水、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措施,实现穗粒重最佳组合与高产优质的统一。
    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新丰占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何志劲
    2011, 17(2): 58-59.  DOI:
    摘要 ( )   PDF(148KB) ( )  
    新丰占是广东省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感温型中熟籼稻新品种,具有米质好、产量高、抗稻瘟病的特点。该品种于2010年5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宜广东省各稻作区晚季和粤北以外稻作区早季种植。
    抗病两系杂交中籼稻明两优6号高产制种技术
    张德文;杨前进;朱启升;王士梅;汪婉琳
    2011, 17(2): 59-60.  DOI:
    摘要 ( )   PDF(155KB) ( )  
    明两优6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绿敏S与优质恢复系L24组配的杂交中籼稻新组合。该组合生育期适中,株叶形态较好,高产稳产,抗性较强,米质中等,制种产量高。本文阐述了明两优6号亲本的特征特性,以及 “制种田安排、合理安排播差期、搭好丰产苗架、提高异交结实率、花期预测与调节和去杂”等高产制种技术。
    新两优6号特征特性及其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
    刘逊忠;何万福;陈同聪;黎彩凤
    2011, 17(2): 61-62.  DOI:
    摘要 ( )   PDF(167KB) ( )  
    在传统旱区和失灌旱区对超级稻新两优6号作再生稻栽培的试验表明,新两优6号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较强、高产较优质的特点,作再生稻栽培,大田连片示范早季和晚季合计总产12 708.0 kg/hm2,比早、晚季对照合计总产(11 079.0 kg/hm2)增产14.7%。新两优6号可作为广西钦州及类似生态区作再生稻栽培。
    水稻新品种九稻69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刘才哲;张群;马东传
    2011, 17(2): 63-64.  DOI:
    摘要 ( )   PDF(146KB) ( )  
    九稻69号是吉林省吉林市农业科学院水稻所以九稻18为母本,以通319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后代经过在吉林省稻瘟病重发区与海南三亚两地穿梭选育,系谱法处理育成的大穗型中早熟粳稻新品种,2010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吉审稻2010024)。本文重点介绍了九稻69号的产量表现、抗病性、米质、主要农艺性状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要点。
    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泸香8134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刘成元;谢 戎;李永洪;罗 婧;向箭羽
    2011, 17(2): 64-65.  DOI:
    摘要 ( )   PDF(153KB) ( )  
    泸香8134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利用自育香型不育系泸香078A与自育恢复系泸恢134配组的迟熟杂交稻新组合。该品种具有产量高,适应范围广,米饭适口性好等特点。2007~2008年参加重庆市区试,平均单产572.06 kg/667 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20%;2009年参加重庆生产试验,平均单产574.20 kg/667 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8.90%;2010年2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主要介绍了泸香8134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优质杂交稻新组合绵优5240的选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刘 洁;袁小珍;陈小龙;刘兴义;付唯;李 耘*
    2011, 17(2): 66-66,68.  DOI:
    摘要 ( )   PDF(136KB) ( )  
    绵优5240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利用四川省绵阳市农科所育成的不育系绵5A 与自育恢复系泸恢5240组配的中籼迟熟杂交稻新组合,具有优质、抗病、产量高等特点。
    优质香稻玉柱香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张世辉;彭伟正;赵正洪;周 斌;庞伯良
    2011, 17(2): 67-68.  DOI:
    摘要 ( )   PDF(140KB) ( )  
    玉柱香是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中熟晚稻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优良、田间抗性较好等特点;适宜在湖南省的常德、益阳、长沙、永州、郴州、衡阳等地,以及湖北、江西等省的类似生态区域种植。本文介绍了玉柱香的选育经过及特征特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
    优质高产杂交晚籼稻新组合赣6优88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邱在辉;杨正威;唐 犁;吴斯骏;张爱武;杨启生;张善华*
    2011, 17(2): 69-69,72.  DOI:
    摘要 ( )   PDF(138KB) ( )  
    赣6优88系江西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杂交晚籼早熟新组合,其母本为不育系赣6A,父本为恢复系早测8-8。 该组合具有熟期早、米质优、高产稳产、制种易获高产等特点,于2009年12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水稻新品种通禾856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孟令君;李彦利;贾玉敏;时羽;严永峰;严光彬
    2011, 17(2): 70-70,72.  DOI:
    摘要 ( )   PDF(140KB) ( )  
    通禾856是吉林省通化市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中晚熟水稻新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优、抗逆性强等特点。本文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Ⅱ优0514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
    黄福灯;李春寿;向永新;董莉清
    2011, 17(2): 71-72.  DOI:
    摘要 ( )   PDF(139KB) ( )  
    Ⅱ优0514是浙江省农科院作核所用不育系Ⅱ-32A和自选恢复系浙恢0514组配的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主要表现为生育期适中、株型较紧凑、剑叶较挺、叶色浅绿、分蘖力中等、穗型较大、结实率较高、谷粒椭圆型、后期转色较好,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杂交籼稻种植,2009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三系亲本水稻种子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以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为例
    管恩相
    2011, 17(2): 73-74,7.  DOI:
    摘要 ( )   PDF(255KB) ( )  
    阐述了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三系亲本水稻种子生产现状:亲本种子生产基地存在的缺陷;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户繁殖制种积极性不高,种植面积持续下降;基地技术力量薄弱,繁殖制种风险增大;繁殖制种成本较大,比较效益不明显等。并提出了5条解决措施:寻求政策扶持,为三系亲本种子生产提供保障;把亲本繁殖制种生产列入农业保险范围;研究推广全程机械化繁殖制种技术;适当提高种子收购价格;建立稳定高标准的种子生产基地,增强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稻田“早稻-晚慈菇”高效种植模式及其栽培技术
    罗华峰;罗奕云
    2011, 17(2): 75-76.  DOI:
    摘要 ( )   PDF(147KB) ( )  
    介绍了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坝镇近年来种植规模较大的“早稻-晚慈菇”高效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和栽培技术,透析出其推广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集锦
    中稻宣
    2011, 17(2): 77-77.  DOI:
    摘要 ( )   PDF(95KB) ( )  
    ●国家提高2011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格 国务院批准,2011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 kg 102元、107元、128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9元、10元、23元。白小麦(三等,下同)、红小麦和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 kg 95元、93元和93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5元、7元和7元。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22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会议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对于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改革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快速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全面提升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
    ●2011年“三农”财政投入比上年增1 304亿 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近日在与网友互动时表示,2011年中央财政拟安排用于“三农”的投入9 884.5亿元,比上年增加1 304.8亿元。这些投入将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我国粮食储备比较充足 2011年粮价不会暴涨 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3月10日表示,中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七年实现增收,保障粮食生产仍是2011年的首要目标,将努力夺取第八个丰收年。由于中国粮食连年丰收,国家粮食储备比较充足,2011年国内粮价不会出现暴涨。2010年中国粮食总产达到5 464亿kg,比上年增加156亿kg,增长2.9%,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近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七年增产,粮食产量连续四年稳定在5 000亿kg以上。
    ●粮食法有望年内出台 防粮患仍须市场开放 国家粮食局长聂振邦日前透露,备受关注的粮食法已列入人大的立法计划,而粮食法的框架也已起草完成,目前正在进行调研。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粮食法》有望在年内出台。
    ●我国科学家从水稻中分离出磷调控基因 LTN1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储成才课题组通过图位克隆方法,从重要农作物水稻中分离出磷饥饿应答反应的关键调控基因 LEAF TIP NECROSIS 1(LTN1)。该基因的突变导致水稻叶片中大量积累无机磷,进而导致磷毒害的表型。研究表明,LTN1能够影响磷转运子的表达进而调控了磷的吸收与转运。同时,LTN1还参与调控磷饥饿环境下的根形态改变、酸性磷酸酶和核糖核酸酶活性调控、脂类成份转变、氮及金属元素吸收调控等多种磷饥饿应答反应。该研究进一步证明,LTN1是microRNA399下游的靶基因,microRNA399通过介导其转录本的降解在转录后水平对其进行负调控。 该项研究鉴定出的调控水稻中磷饥饿应答反应关键基因LTN1,不仅为进一步揭示水稻乃至其他作物中磷饥饿应答反应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人们创制磷高效吸收利用的转基因作物提供了新思路。
    ●扬大水稻新技术获教育部一等奖 教育部201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月9日揭晓,由扬州大学牵头完成的“水稻高产与水分养分高效利用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一等奖。单产徘徊不前、肥水利用效率低是当前水稻生产的普遍问题。扬大农学院杨建昌教授带领的课题组通过10年研究,创建了水稻全生育期轻干-湿交替灌溉技术。与传统高产栽培相比,产量可增加7.04%;氮肥和水的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7.08%和39.68%。
    ●库伦旗:“沙漠”种“水稻”富了2万人 昔日流沙覆盖的不毛之地,如今成了单产水稻600 kg/667 m2的优质农田。沙下衬膜建水田、浸种插秧种水稻,这些过去想都没想过的新鲜事、新技术,如今却成了库伦旗北部沙区农牧民经常向外“炫耀”的致富经。沙地衬膜水稻技术:平整沙丘后挖30~40 cm深的畦田,在畦田底及四壁衬垫塑料膜形成容器防止跑、渗水,然后回填沙土,在畦田旁打井,运用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综合措施种植水稻;这样大大小小的水稻田散布在茫茫沙海间,既抑制了风沙,又改善了沙区生态。2010年库伦旗274 hm2衬膜水稻总产量达到246万kg,实现产值836万元,1 240个项目户户均实现增收6 7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