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2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1-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论与研究
    品种与技术
    广告·书评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新年寄语
    2023, 29(1): 0-0. 
    摘要 ( )   PDF(117KB) ( )  
    专论与研究
    中国野生稻种质资源利用与保护
    杨晓红, 周晋峰, 冯璐
    2023, 29(1): 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01
    摘要 ( )   HTML ( )   PDF(1097KB) ( )  

    野生稻是栽培稻的近缘野生种,可为栽培水稻育种提供重要的抗病、抗虫、耐旱、耐寒等抗逆基因,是水稻品种改良的宝贵基因库。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及气候环境变化,野生稻居群数量和分布面积正急剧减少,野生稻种质资源的损失难以估量。虽然近年来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利用与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系统总结了野生稻种质的优异基因发掘、育种应用以及资源保护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并综合分析目前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未来野生稻保护与利用的相关建议。

    我国杂交稻主产区种业特征与发展路径研究
    刘春青, 景琦, 程长林
    2023, 29(1): 9-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02
    摘要 ( )   HTML ( )   PDF(628KB) ( )  

    种业是农业发展的芯片,其发展质量是决定粮食安全的关键。本文应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范式,构建了我国杂交稻主产区种业的产业组织分析框架。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角度,对杂交稻主产区种业的经营规模、市场销售、运营模式、育种体系、营销渠道、价格分布及区域格局等进行分析。最后,基于“完善育种体系,加强资源整合;协调种企上中下游渠道,促进产内合理分工;提高行业管理水平,适度引导种企集群发展”等方面提出我国杂交稻种业发展的优化路径。

    我国籼稻区不同种植模式的效益比较及经营问题——以湖南省为例
    李俊杰, 纪龙, 梅冬, 李建平
    2023, 29(1): 13-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03
    摘要 ( )   HTML ( )   PDF(864KB) ( )  

    摘要:基于湖南省长沙县、岳阳县、临澧县和益阳市大通湖区4个主产县(区)水稻种植户微观调研数据,按早稻、双季晚稻、一季稻以及再生稻的种植模式分类,对不同模式成本效益的变化趋势、不同规模经营效益等进行了分析,并探析了不同模式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个性问题、共性问题和区域问题。结果发现,不同种稻模式和主体单位面积净利润均呈下降趋势,适度规模具有成本优势;再生稻效益较好,但面临制度和技术限制;籼稻区面临的共性和区域问题包括机械化率低、信贷成本高、品牌效应弱等。基于此,从政府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社会化服务、畅通信贷渠道、引导订单化生产、将再生稻纳入粮食统计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我国籼稻生产经营效益的政策建议。

    粮食安全视角下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研究
    黄大勇, 朱洋洋, 熊豪, 沈慧翠
    2023, 29(1): 19-2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04
    摘要 ( )   HTML ( )   PDF(934KB) ( )  

    提高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是贯彻落实“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新粮食安全观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长江流域612户水稻家庭农场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实证研究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农地细碎化程度等环境因素对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影响;水稻家庭农场的耕种面积和规模报酬呈现倒U型关系,且适度经营规模区间为8.0~9.3 hm2;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未达到有效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相对较低。基于此,本研究主要从规范农地流转市场、完善家庭农场市场竞争机制、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家庭农场主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有效提升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

    胚乳蛋白质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周翌城, 郭哈伦, 陆尧, 徐强, 窦志, 高辉
    2023, 29(1): 27-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05
    摘要 ( )   HTML ( )   PDF(968KB) ( )  

    蛋白质是稻米胚乳中仅次于淀粉的第二大贮藏物质,蛋白质含量、组分、形态以及分布特征对稻米品质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梳理了胚乳蛋白质与稻米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结果可为进一步解析胚乳蛋白质在稻米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和稻米品质改良提供参考。

    稻米淀粉影响食味品质机理的研究进展
    王晶, 戴常军, 王翠玲, 张瑞英
    2023, 29(1): 35-4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06
    摘要 ( )   HTML ( )   PDF(850KB) ( )  

    稻米食味品质是决定消费者选择和市场流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稻米食味品质主要是由淀粉(少量蛋白质和脂肪)在水和温度共同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独特的质构和滋味。本文介绍了稻米食味品质评价的发展历程,综述了淀粉组成结构、淀粉与其他成分互作、淀粉生物合成与分解对食味品质的影响,以及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稻米食味品质改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稻米食味品质提升、水稻品质育种提供参考。

    稻米品质遗传分析研究现状
    陈燕红, 胡标林, 张帆涛
    2023, 29(1): 44-5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07
    摘要 ( )   HTML ( )   PDF(972KB) ( )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65%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稻米品质的要求日趋提升,改善稻米品质尤为迫切。因此,优质水稻品种选育成为水稻育种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稻米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等性状的QTL定位、克隆和功能研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稻米品质改良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放养密度对稻渔(禽)共生模式水稻产量、品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
    戴林秀, 李京咏, 彭翔, 杨谦, 徐强, 窦志, 高辉
    2023, 29(1): 55-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08
    摘要 ( )   HTML ( )   PDF(603KB) ( )  

    当前,我国农业正面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等问题,稻田综合种养是推动现代农业绿色高效生态发展的重要生产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在国家的助力下迅速发展,但目前综合种养技术相对粗放,各地区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尤其是在稻渔(禽)共生模式下水产(禽)动物的规格和放养密度方面缺乏相关的标准,这严重制约了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提档升级与提质增效。本文阐述了目前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稻渔(禽)共生模式下不同水产(禽)动物放养密度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今后稻渔(禽)共生的发展方向,为提高稻渔(禽)共生模式的综合效益提供参考。

    高产味优粳稻分蘖特性及其与群体生产力的关系
    乔翊, 卢颢文, 戴其根, 韦还和, 孟天瑶
    2023, 29(1): 60-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09
    摘要 ( )   HTML ( )   PDF(438KB) ( )  

    以高产优质粳稻品种南粳5718和中产优质粳稻品种常农粳10号为参试材料,比较研究不同基因型品种分蘖发生与成穗特性的蘖位差异,明确高产味优基因型品种的优势叶位。结果表明,高产味优基因型与中产味优基因型在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性上存在明显差异。与中产味优基因型相比,高产味优基因型一次和二次分蘖发生率与成穗率高,单株与群体成穗数多,花后各蘖位光合特性好,促进了库容充实,最终产量较高,南粳5718产量较常农粳10号显著提高7.7%,较多的有效穗数是其产量优势形成的重要基础。与常农粳10号相比,南粳5718拔节期群体穗数较低,但抽穗期和成熟期则较高。南粳5718和常农粳10号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较为一致,一次分蘖中以4/0、5/0和6/0为主,二次分蘖则以1/4和1/5为主。南粳5718单株成穗数、一次和二次分蘖成穗个数显著高于常农粳10号。不同蘖位对单株成穗数和群体产量的贡献率均表现为一次分蘖>主茎>二次分蘖。南粳5718和常农粳10号产量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上,南粳5718在花后30 d一次分蘖和二次分蘖剑叶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常农粳10号。

    我国6个籼稻主产省93份水稻样品品质性状分析
    贾倩, 吴晓, 钱可峰, 蔡义忠, 叶荣建
    2023, 29(1): 65-7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10
    摘要 ( )   HTML ( )   PDF(701KB) ( )  

    以我国6个籼稻主产省的93份样品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蛋白质含量、RVA谱特征值以及米饭食味值。结果表明,所测定的22项品质指标中,15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大于10%,说明收集的样品范围比较广,处于不同的品质水平,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垩白粒率、垩白度的测定值变幅较大,分别为1.0%~68.5%、0.3%~31.7%,且变异系数相对较高,分别为57.56%、73.25%,说明不同省份不同籼稻品种间的外观品质差异较大,尤其是垩白性状,已成为影响籼稻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均与食味值呈显著负相关,胶稠度、长宽比与食味值呈极显著正相关,热浆黏度、冷胶黏度、回复值、消减值与食味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崩解值与食味值呈极显著正相关。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碱消值与RVA谱主要参数相关性较高。主成分分析表明,RVA特征值、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外观是影响籼稻食味品质特征的重要因素。

    关于高能重离子束辐射诱变北方粳稻育种方法的思考
    杨福, 李景鹏, 余丽霞, 周利斌
    2023, 29(1): 72-7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11
    摘要 ( )   HTML ( )   PDF(608KB) ( )  

    高能重离子束(80 MeV/u)辐射作为一种新的诱变育种技术,已在小麦、甜高粱等作物育种上得到了应用,但在北方粳稻育种领域研发及应用还不多。2013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利用国家大型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开展了高能重离子束(12C6+)辐射北方粳稻的诱变育种工作。经过10年的研发,创建了高能重离子束辐射北方粳稻“少而精”诱变育种技术体系。本文对辐射亲本选择、辐射参数确立、后代材料的种植和选择及新品种培育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辐射亲本的敏感性、M1代材料的天然杂交、高世代材料的“疯狂分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考,期望为今后水稻高能重离子束辐射诱变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水稻种质资源粒型的评价与筛选
    姜洁锋, 邱先进, 金林灿, 应泉盛
    2023, 29(1): 76-8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12
    摘要 ( )   HTML ( )   PDF(459KB) ( )  

    筛选粒型优异的种质资源是选育优质水稻品种的前提。本研究引进了546份籼稻种质资源和326份粳稻种质资源,于2019—2020年在宁波考察了这些种质资源的粒型表现。结果表明,籼型种质资源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23%、10.90%和18.17%,粳型种质资源则分别为12.62%、12.88%和24.22%,3个性状变异均十分丰富,其中长宽比的变异最丰富;籼型种质资源的粒长与粒宽的相关系数为-0.47(2019年)~-0.48(2020年)、粒长与长宽比的相关系数为0.84,粒宽与长宽比的相关系数为-0.86(2019年)~-0.87(2020年),而粳型种质资源则分别为-0.47(2019年)~-0.42(2020年)、0.82(2019年)~0.80(2020年)和-0.88(2019年)~-0.87(2020年),粒长与粒宽表现为中度负相关,长宽比受粒长和粒宽的影响程度相同。最终筛选出了18份粒型优异的籼稻种质资源和34份粒型优异的粳稻种质资源。育种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粒型种质资源作为亲本选育优质稻品种。

    “浙江好稻米”评价推荐的办法与成效
    纪国成, 厉宝仙, 秦叶波, 朱大伟, 张慧, 许剑锋, 李婧, 章林平
    2023, 29(1): 82-8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13
    摘要 ( )   HTML ( )   PDF(383KB) ( )  

    评价推荐优质稻米对于促进优质稻品种推广与优质稻米产业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采用一套科学的评价办法是优质稻米推荐的关键因素。本文介绍了“浙江好稻米”的评价推荐办法,分析了“浙江好稻米”评价推荐所取得的成效,提出了评价办法的完善改进意见。

    基于SWOT分析的重庆水稻产业绿色发展建议
    姚雄, 杨小艳, 张巫军, 段秀建, 唐荣莉, 李经勇
    2023, 29(1): 85-9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14
    摘要 ( )   HTML ( )   PDF(1047KB) ( )  

    为促进重庆水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落实,助推长江经济带水稻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基于SWOT方法分析了重庆水稻产业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以“增强优势、弥补不足、应对挑战、消除威胁”为目标,提出了针对性的重庆水稻产业绿色发展对策建议。研究认为,重庆水稻要实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十四五”期间,重庆水稻发展要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战略导向,以“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为发展目标,以“绿色发展、提质增效,构建高质量水稻产业经济体系”为发展重点,以“深化水稻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发展动力,推动水稻产业多种功能开发、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出的10条对策建议为:开展稻田宜机化整治工作、开展生计可持续性评估、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探索种植制度调整、构建特色绿色稻米产业、完善产业协同机制、提高科技支撑效应、构建多层级智慧管理服务体系、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健全监管保障制度。本研究结果为新形势下制定重庆水稻绿色生产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以及扶持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四川盆地东南部再生稻开花期受低温冷害的风险预测
    徐富贤, 袁驰, 王学春, 韩冬, 廖爽, 张志勇, 陈琨, 曾世清, 孔晓谦, 曾正明, 张林, 杨波, 蒋鹏, 周兴兵
    2023, 29(1): 92-9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15
    摘要 ( )   HTML ( )   PDF(741KB) ( )  

    为准确预测不同区域再生稻开花期受自然低温冷害的风险程度,并为开花期耐低温冷害品种的合理布局与制定相应的避(缓)高产稳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于2018年和2019年,以近几年四川省推广的22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分别在四川盆地东南部不同生态点开展试验,研究了基于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再生稻开花期受自然低温冷害风险的预测方法。结果表明,再生稻齐穗后第5日日序与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建立了基于经度和海拔高度预测再生稻齐穗后第5日日序的回归模型,F检验值为22.88**~65.11**,决定系数高达0.9196~0.9702。该模型经多个品种连续两年在6个生态点验证,实测值与预测值1∶1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高达0.8391~0.8638,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均方根差(RMSE)值为0.93%~1.21%,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将本研究建立的再生稻齐穗期与地理位置关系模型与作者等先期建立的基于地理位置(纬度、海拔)预测≤22℃最早发生期预测模型相结合,探明了不同地理位置再生稻开花期受低温冷害的机率。利用地理位置信息可准确预测再生稻开花期受低温冷害的风险程度,具有较强的生产适用性。

    安徽省水稻生产现状与产业发展思考
    孔令娟, 杨森, 潘广元
    2023, 29(1): 98-10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16
    摘要 ( )   HTML ( )   PDF(641KB) ( )  

    2021年笔者就种植结构、生产成本、技术需求与应用等水稻生产现状开展了深入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安徽水稻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益整体呈增长趋势,对绿色轻简增效生产技术需求强烈。针对当前安徽省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包括不断出台鼓励水稻生产的政策。

    2010—2020年吉林省国审水稻品种特征特性分析
    李莉, 孙辉, 姜兆远, 朱峰, 王继春, 任金平, 刘晓梅, 刘振蛟
    2023, 29(1): 103-10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17
    摘要 ( )   HTML ( )   PDF(495KB) ( )  

    对2010—2020年吉林省国审水稻品种基本特征特性进行了分析。2010—2020年,吉林省通过国审的水稻品种一共29个,均为粳型常规稻,大部分品种由科研或教学单位育成;区域试验产量、生产试验产量、株高和结实率分别以每年0.42%、0.56%、0.62 cm和0.46%的速度递增;整精米率和垩白度平均每年以0.39%和0.15%的速度递增,而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则以每年0.02%和2.83 mm的速度递减;稻瘟病抗性以中抗和中感为主,抗性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品种与技术
    “烟草-水稻”轮作模式耦合养鸡养鱼的技术要点
    廖欣, 梁玉刚, 陈治锋, 孟祥杰, 熊瑞, 黄璜, 余政军
    2023, 29(1): 108-1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18
    摘要 ( )   HTML ( )   PDF(651KB) ( )  

    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连作种植作为烟草的主要栽培方式,具有节省劳力、劳作时间、生产成本等优势,但烟草长期采用连作会导致土传病虫害增多、杂草群落较为单一、土壤肥力和微量元素下降等诸多问题,降低了烤烟产量和烟叶品质;加上烟草连作中烟叶采收后,农田基本处于闲置状态,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加重了烟粮争地的矛盾,导致烟农收入减少。针对烟草连作栽培所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烟草-水稻”轮作耦合养鸡养鱼的综合种植与养殖模式。该模式在烤烟采收后,将水稻直接种植在烟垄的两侧,实现烟垄免耕,节省了水稻生产成本。水稻种植后,垄肩保持湿润无水,便于鸡捕食等活动,垄沟灌水便于水稻生长和养鱼,通过鸡鱼在稻田活动可防控田间病虫草害,鸡鱼粪便可培肥土壤,利于降低农药和肥料用量,进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产出优质的稻米、鸡和鱼等农产品,显著提高稻作经济效益,并实现烟田土壤改良和烟农收入增加的双重目标。本文结合“烟草-水稻”轮作耦合养鸡养鱼的具体实施情况,论述了该模式的技术要点、综合效益和发展展望等,以期为“烟草-水稻”轮作下开展养殖提供技术借鉴。

    稻蟹生态种养模式水稻栽植方式筛选研究
    马亮, 董立强, 杨铁鑫, 潘争艳, 李志强, 孙富余
    2023, 29(1): 113-1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19
    摘要 ( )   HTML ( )   PDF(425KB) ( )  

    本研究在投放相同数量河蟹的基础上设置了“6比空”“12比空”和“18比空”3种水稻栽植方式,通过综合分析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河蟹产量等数据,明确适宜稻蟹生态种养模式下机械化操作的最优水稻栽植方式。结果表明,与普通稻蟹种养模式下的水稻产量相比,比空栽植方式通过边行效应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补充了一部分由于空行引起的水稻产量缺失,同时降低了稻米蛋白质含量,提高了整精米率和河蟹的回捕率。综合水稻和河蟹收入,以“12比空”栽植模式的产投比最高,达到2.83,比水稻单一种植模式增收13 575元/hm2,比普通稻蟹种养模式增收3 120元/hm2,是稻蟹生态种养经济效益较优的水稻栽植方式之一。

    稻鱼鳅、稻鱼甲鱼立体生态种养的效益与技术
    徐淑英
    2023, 29(1): 117-12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20
    摘要 ( )   HTML ( )   PDF(528KB) ( )  

    稻田立体种养技术已成为一种高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开展稻田立体种养技术的规范化研究,能够提高农田和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节省投入成本,有助于实现水稻产业绿色优质高产高效发展。但到目前为止,该种养模式在技术上尚未健全,极大限制了该模式的推广。基于龙岩市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本研究系统分析了稻田立体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因地制宜提出一套适合龙岩地区发展的“稻+稻花鱼+鳅” “稻+稻花鱼+甲鱼” “稻+鸭”立体生态种养技术。

    路明卫拌种处理对水稻生长和防治二化螟的效果
    徐春梅, 肖德顺, 章秀福, 陈松, 褚光, 刘元辉, 王丹英
    2023, 29(1): 121-12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21
    摘要 ( )   HTML ( )   PDF(596KB) ( )  

    水稻生产中,二化螟的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为害逐年加重。路明卫是一种防治水稻螟虫的悬浮种子处理剂,其主要成分是50%氯虫苯甲酰胺。为合理安全使用该农药,达到预期防治效果,开展了路明卫种子包衣处理对水稻发芽、出苗、秧苗素质以及二化螟防效的田间试验,同时进行了田间示范验证。结果表明,路明卫安全可靠,用其(10 mL/667 m2)处理干谷或芽谷,不影响种芽的伸长、种子发根和秧苗素质;且省工高效,用路明卫拌种后可减少水稻分蘖期间(播种至播后60 d)1次二化螟农药防治,不增加水稻枯鞘、枯心的发生,还表现出显著的抗卷叶螟优势。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Pi9基因改良水稻不育系桃农1A稻瘟病抗性
    李博文, 雷权强, 黄俊, 张婷, 邹玉莹, 车凡昊, 邓吉奇, 刘金灵, 刘雄伦
    2023, 29(1): 126-13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22
    摘要 ( )   HTML ( )   PDF(690KB) ( )  

    以籼稻品系75-1-127为广谱持久抗稻瘟病基因Pi9的供体亲本,先后以三系保持系桃农1B及其不育系桃农1A为受体亲本,利用Pi9基因内共显性InDel标记CoInDF1R2开展MAS回交育种以定向改良桃农1A稻瘟病抗性。分子标记CoInDF1R2在75-1-127基因组中扩增出1条大小为354 bp的条带,而在桃农1B和桃农1A基因组中扩增条带大小约为470 bp。分别以75-1-127与CO39作为抗病对照与感病对照进行室内人工接种,得到桃农1A、桃农1B及其改良不育系和保持系的抗菌谱,结果显示,75-1-127的抗性频率为86.67%,桃农1A与桃农1B的抗性频率均为6.67%,而改良不育系桃农1A-Pi9及其保持系桃农1B-Pi9的抗性频率同75-1-127,且田间病圃表现高抗苗瘟。经田间不育特性、农艺性状与产量结构调查分析,育成1个高抗稻瘟病、不育性彻底且稳定、柱头外露率高、包颈粒率低、农艺产量性状优良的新不育系桃农1A-Pi9-1及其配套保持系桃农1B-Pi9-1,实现了桃农1A稻瘟病抗性的定向改良。

    播种量与施氮量对早稻品种中组143机插栽培产量的影响
    俞斌, 李新敏, 陈哲雯, 吴俣
    2023, 29(1): 131-13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23
    摘要 ( )   HTML ( )   PDF(254KB) ( )  

    针对超级早稻中组143播种量略高、分蘖力中等的问题,本试验设置3个播种量和4个施氮量处理,研究播种量和施氮量对其机插栽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与平均产量成正相关,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与平均产量一定范围内成正相关,施氮量210 kg/hm2时平均产量达到最高值,高于此施氮量产量反而下降;播种量和施氮量双因子互作条件下,适量播种和适当增加氮肥用量有利于中组143机插获得高产,反之不利于高产,播种量120 g/盘、施氮量210 kg/hm2时平均产量最高。

    长粒优质粳稻鄂香2号示范表现及600 kg/667 m2高产栽培技术
    郝蓉蓉, 冯珺泽, 王松, 朱彩章, 王雪艳, 周梦, 党程成, 余思蝶, 穆麒麟, 田小海
    2023, 29(1): 134-13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1.024
    摘要 ( )   HTML ( )   PDF(557KB) ( )  

    本研究系统调查了鄂香2号在3个典型示范点的示范表现,并小结了其单产600 kg/667 m2的高产栽培技术:无人机飞播用种量6~7 kg/667 m2或机械移栽基本苗6~7万/667 m2,可保其有较高的成穗数;纯氮用量15~16 kg/667 m2,N、P、K比为2∶1∶1.5,采用底肥为主的分次施肥策略,可保其全周期平衡的营养需求;草害防控重点放在“一封二杀”上,对主要病虫重点放在预防和发生初期防治上,保证病虫草害的有效控制。在此前提下,合理规划栽培期避开高温灌浆,确保适温下长时间灌浆和全生育期健康栽培,配合后期良好的天气,是该品种取得更高产和更优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广告·书评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发展趋势
    王子鸣
    2023, 29(1): 138-138. 
    摘要 ( )   HTML ( )   PDF(169KB) (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农业振兴之相关性
    孙延冰
    2023, 29(1): 139-139. 
    摘要 ( )   HTML ( )   PDF(167KB) ( )  
    农业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研究
    董立柱
    2023, 29(1): 140-141. 
    摘要 ( )   HTML ( )   PDF(274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