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不同超级稻品种产量形成及其氮素吸收差异研究
    吴建富1, 孙明株2, 王海辉1, 周春火1, 潘晓华1, 石庆华1
    2016, 22(3): 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01
    摘要 ( )   PDF(526KB) ( )  
    以江西省水稻生产上推广的几个超级早稻、超级晚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不同超级稻品种产量形成、干物质生产及其氮素吸收特性。结果表明,同一栽培条件下,不同超级早、晚稻品种间干物质生产与转运、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存在一定的差异,生产100 kg籽粒所需的氮量差异不大。相关分析表明,超级早、晚稻总干物质积累量、茎叶干物质输出率和转换率与其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适宜在江西地区种植的超级早、晚稻品种分别为陆两优996、金优458和钱优1号、天优华占。
    综合信息
    国家2015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6, 22(3): 5-,13,33.  DOI:
    摘要 ( )   PDF(325KB) ( )  
    专论与研究
    杂交粳稻甬优538与常规粳稻秀水134本田期适宜施氮比例探讨
    姚海根1,姚坚1,孔燕2,孙达3,李瑾3
    2016, 22(3): 6-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02
    摘要 ( )   PDF(423KB) ( )  
    应用混料回归设计,探讨了粳型杂交稻甬优538与粳型常规稻秀水134本田期氮化肥适宜施用比例,初步明确了施肥因子与产量的效应关系。结果表明,甬优538施肥因子对产量的作用效应大小为秆肥>苗肥>基肥>穂肥,秀水134为苗肥>基肥>秆肥>穂肥;甬优538的基肥×穂肥、基肥×苗肥×秆肥、基肥×苗肥×穂肥、苗肥×秆肥×穂肥,秀水134的基肥×穂肥、苗肥×秆肥、苗肥×穂肥、基肥×秆肥×穂肥等因子间互作具有显著的协同促进效应;在因子(∑xi=1)约束条件下,单因子比例水平与产量均呈抛物线关系,其中,对于这2个品种其穂肥曲线起伏幅度最大,不可过量施用;基肥、苗肥、秆肥、穗肥最优配比值,甬优538为31.0∶28.8∶21.4∶18.7,秀水134为24.9∶37.3∶11.5∶26.3。
    浙江省水稻产业科技发展成就及对策建议
    应兴华,曹立勇*
    2016, 22(3): 10-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03
    摘要 ( )   PDF(621KB) ( )  
    以对应水稻全产业链构建水稻科技创新链的视角,分析了浙江省水稻产业科技发展的成就,重点分析了水稻育种、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科技发展成就,探讨并提出了推进浙江省水稻产业科技发展的对策,以期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决策以及提升浙江省水稻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水稻抛植苗“泥质法”育秧优势机理研究综述
    宋晓华1,刘秋员2,段斌1,何世界1,李慧龙1,甄才红1,宋世枝1*
    2016, 22(3): 14-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04
    摘要 ( )   PDF(444KB) ( )  
    营养土法”育秧由于操作繁琐、安全性差、用工投资较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抛秧技术带来的便利,使抛秧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本世纪初,宋世枝等对“营养土法”育秧进行了改进,改营养土为泥浆作育秧基质,变旱育为水旱兼管湿润育秧,改薄膜覆盖为露天育秧,实现了抛植苗育秧的轻简化,受到了农民的欢迎,近年在各地快速推广应用。与“营养土法”育秧相比,“泥质法”育秧存在众多优势,本文结合有关研究结果,对其优势进行了小结,并对其机理作了综述。
    国外水稻新品种(系)对我国不同稻瘟病菌的抗谱分析
    袁筱萍,魏兴华,徐群,王一平,余汉勇,王彩红*
    2016, 22(3): 17-2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05
    摘要 ( )   PDF(427KB) ( )  
    选用19个不同来源的稻瘟病菌株,对577份国外引进水稻新品种(系)进行不同稻瘟病菌的抗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中有11份品种(系)对19个参测菌株均具有抗性,1份品种(系)对19个参测菌株均为感病;19个参测菌株中,CH187、CH171的致病性最强,而CH362、CH154的致病性最弱;籼稻较粳稻表现出更强的稻瘟病抗性。
    水稻新品种耐低温鉴定试验研究初报及建议
    曾跃华,谭旭生,管恩相,刘立新,伍振平,熊赞军
    2016, 22(3): 21-2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06
    摘要 ( )   PDF(452KB) ( )  
    笔者以2014年湖南省晚稻生产试验品种,及长江中下游稻区早熟晚籼生产试验品种为材料,对耐低温鉴定的方法、低温时段的选择、等级的评判标准以及试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更好的开展耐低温鉴定试验提出了一些建议。
    水稻籼型不育系选育研究进展
    段敏1,2,谢留杰1,黄善军1, 潘晓飚1,2*
    2016, 22(3): 25-2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07
    摘要 ( )   PDF(709KB) ( )  
    回顾了水稻籼型不育系选育的历史,分别从新质源发掘及利用、不育系选育方法的创新以及“广亲和”理论的应用3个方面阐述了水稻籼型不育系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籼型不育系选育存在综合性状水平低、光温敏核不育系配合力低、两系法制种不安全等问题。最后从3个方面,即提高籼型不育系的综合性状,选育高配合力的两系不育系以及解决两系不育系安全制种技术问题,并展望了籼型不育系的育种前景。
    牡蛎壳粉对水稻产量和土壤重金属钝化的影响
    罗华汉1,柳开楼2*,余跑兰2,谭武贵3,陈燕2,雷媛元2
    2016, 22(3): 30-3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08
    摘要 ( )   PDF(491KB) ( )  
    为探讨新型土壤调理剂牡蛎壳粉对水稻产量及其对土壤酸化改良和重金属钝化的效果,设置4种牡蛎壳粉用量的田间试验,分析了不同用量下水稻产量、土壤pH值、交换性氢和交换性铝的含量,以及土壤Cd、Pb全量和有效态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牡蛎壳粉的处理水稻产量为7 420.65~7 941.60 kg/hm2,比对照(不施)增产14.8%~22.9%;与对照相比,牡蛎壳粉将土壤pH值提高了0.18~0.33个单位(4.0%~7.3%),并使土壤交换性氢和交换性铝分别降低了19.6%~69.2%和34.7%~93.9%,土壤有效Cd下降了40.2%~49.0%,有效Pb下降了29.9%~44.7%。可见,使用牡蛎壳粉可以同时实现提高水稻单产、改良土壤酸化和阻控重金属活性的目标。
    长期施钾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叶青,曹国军*,耿玉辉
    2016, 22(3): 34-38,4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09
    摘要 ( )   PDF(943KB) ( )  
    以不同钾肥施用量为主处理、秸秆还田为副处理,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水稻的钾素需求规律以及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钾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进而影响水稻产量。施钾量为90 kg/hm2和135 kg/hm2时,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7.3%和11.5%,且此时钾肥利用效率高;施钾量为225 kg/hm2时,水稻在生育期内对钾有明显奢侈吸收现象,产量比对照增产7.6%。由此可见,苏北贫钾地区适宜的施钾量为90~135 kg/hm2。小麦秸秆还田对水稻前期生长会产生不利影响,但随秸秆的发酵分解,对水稻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都有一定促进作用。
    黑龙江省水稻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分析
    刘伟,张荣昌,付久才,马瑞,黄成亮,顾鑫
    2016, 22(3): 39-4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10
    摘要 ( )   PDF(424KB) ( )  
    为明确黑龙江省主要水稻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更高效的选育水稻新品种,以139份水稻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对影响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种质资源比较丰富,12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均≥11%,并且稳定性很好;分蘖株数、每穗粒数、有效穗数、剑叶宽度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谷粒形状与产量呈负相关关系;10个农艺性状可以归为4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68.759%。
    氮肥类型及施用方式对节水抗旱稻田面水氮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侯朋福1,薛利祥1,范立慧1,2,赵江宁1,薛利红1*,杨林章1,俞映倞1,冯彦房1,何世颖1
    2016, 22(3): 43-4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11
    摘要 ( )   PDF(739KB) ( )  
    采用大田试验,以旱优8号为试验材料,比较评价了节水灌溉条件下不同氮肥类型和施用方式对节水抗旱稻产量、经济效益、氮素吸收和田面水不同形态氮素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氮肥用量条件下,不同氮肥类型和施用方式的氮素吸收与产量高低无明显相关关系。在等氮量投入下,缓释肥配施无机化肥处理(SCU1)总吸氮量最高,氮收获指数(NHI)最低,造成了水稻对氮素的奢侈吸收,不利于高产群体的构建,产量相对较低;缓释肥一次性基施处理(SCU2)的NHI最高,且灌浆结实期作物生长率和比叶重较高,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产量最高,显著高于纯化肥处理(增产18.28%);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处理(OCN)的作物群体质量、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与单施无机化肥处理相比无明显差异。SCU1处理降低了基肥和分蘖肥期田面水总氮和铵态氮浓度,但增加了穗肥期的田面水氮浓度,而SCU2处理和OCN处理在3个施肥期内田面水总氮和氨态氮浓度均明显低于纯化肥处理,SCU2处理氮素浓度最低。综合成本效益分析,缓释肥一次性基施技术能够满足节水抗旱稻生长对氮素的需求,提高作物产量、经济效益和氮素利用效率,降低径流损失风险,是值得在太湖流域推广的一种施肥技术。
    上海市近10年审定水稻品种分析及育种发展探讨
    李茂柏,陈银华,杜兴彬
    2016, 22(3): 49-5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12
    摘要 ( )   PDF(387KB) ( )  
    依据2005-2014年上海市水稻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资料,分析了近10年上海市审定水稻品种的基本情况。数据表明,近10年上海市审定水稻品种数量基本稳定;科研院所和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是最主要的育种力量;审定品种产量水平逐年提高,品质提升较快。今后需加强科企合作,发挥科技优势,兼顾高产、优质、适合机械化种植等多个因素,加快上海市商业化育种步伐。
    冬水田杂交中稻机插秧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徐富贤1,2,张林1,2,熊洪1,2*,范青华3,方弟端3,张永三3,周兴兵1,朱永川1,刘茂1,蒋鹏1,郭晓艺1
    2016, 22(3): 52-5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13
    摘要 ( )   PDF(567KB) ( )  
    以目前四川省水稻生产上推广的1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冬水田机插秧适宜的品种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机插秧因籽粒灌浆期比手插秧长,全生育期比手插平均长1.9 d;机插秧平均最高苗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均比手插秧高,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要比手插秧低,最终产量比手插秧高12.3 kg/667 m2,增产2.54%。品种的最高苗数与机插秧增产程度呈显著负相关,机插秧以选择分蘖力中上等品种为宜,辐优6688、D香707、蓉稻415、川农优498、协优027、川香317可作为机插秧的主推品种。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播种量80 g/盘;每667 m2施纯氮6~9 kg,采用传统的“重底早追”的施氮方式;于4.5叶期按29.7 cm×19.8 cm规格移栽。
    江苏省水稻机插集中育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李杰,邓建平,杨洪建,孙统庆
    2016, 22(3): 56-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14
    摘要 ( )   PDF(602KB) ( )  
    集中育秧是水稻育秧技术和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发展,不仅有利于培育标准化壮秧、降低育秧成本,而且有利于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本文总结了目前江苏省水稻机插育秧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概述了集中育秧的发展创新及其主要育秧形式,介绍了集中育秧壮秧培育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推进水稻机插集中育秧技术推广应用的对策措施。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三系杂交稻恢复系R225 稻瘟病抗性
    聂元元1,李霞2,毛凌华1,颜满莲1,颜龙安1,蔡耀辉1*
    2016, 22(3): 60-6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15
    摘要 ( )   PDF(467KB) ( )  
    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培育抗稻瘟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杂交育种相结合的方式,将稻瘟病抗性基因Pi1、Pi2和Pi9导入到三系杂交稻恢复系R225。对BC3F3代材料进行苗期和成熟期稻瘟病抗性鉴定,携带1个或2个抗性基因的目标株系抗性达到中抗以上水平,稻瘟病抗性显著高于各自的轮回亲本。SSR标记分析表明,改良株系的遗传背景回复率达到86.1%~95.3%。通过标记辅助选择获得的改良材料为三系杂交稻恢复系的培育提供了稻瘟病抗性亲本。
    综合信息
    广东省2015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6, 22(3): 63-,72,80,84,101,103,106.  DOI:
    摘要 ( )   PDF(843KB) ( )  
    专论与研究
    淮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汪洪洋1,朱聪聪 2,邓建平2,王维屯 1,杨凯鹏1,孙瑞1,许方甫1
    2016, 22(3): 64-6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16
    摘要 ( )   PDF(630KB) ( )  
    为探讨淮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机插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于2011-2014年进行专题试验,研究比较了不同栽培措施对机插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粳7号、宁粳4号、连粳11号综合性状好,易于实现机插高产稳产;机插稻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下降,采用柴米河基质和远大基质育壮秧可显著增产;机插株距11.7 cm×13.0 cm实产最高,产量与施氮量成抛物线关系,以纯氮用量22.5 kg/667 m2的处理产量最高;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干湿交替的节水灌溉模式显著增产8.70%;施用硅肥、矮壮丰、碧护均有显著增产效果。因此,淮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应选用机插高产品种,适期早播密植,适当增施氮肥,实施节水灌溉,配套基质、硅肥及生化试剂的合理使用,可促进机插稻大面积平衡高产。
    品种与技术
    超级稻品种中早39的稻瘟病抗谱测定
    夏令治, 季芝娟,曾宇翔,梁燕,杨长登*
    2016, 22(3): 69-7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17
    摘要 ( )   PDF(386KB) ( )  
    利用采自全国12个省市、分属A~G 7个群40个生理小种的146个菌株对中早39进行了稻瘟病抗谱测定。结果显示,中早39对籼型小种的平均抗谱为82.9%,对粳型小种的平均抗谱为71.2%。中早39对不同省市的稻瘟病菌株的抗谱是不一致的,对黑龙江、辽宁、陕西等3个省份菌株的抗谱较低,均为40.0%;对陕西以南9个省(市)菌株的平均抗谱为82.8%。其中,中早39对浙江、贵州和广西的菌株抗谱分别为92.9%、93.1%、100%,说明中早39在这3个省份可以作为稻瘟病抗性育种的抗源使用。
    四川冬水田区免耕移栽对杂交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蒋鹏1,2,张林1,2,周兴兵1,2,朱永川1,2,刘茂1,2 ,郭晓艺1,2,徐富贤1,2,熊洪1,2*
    2016, 22(3): 73-74,7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18
    摘要 ( )   PDF(374KB) ( )  
    为探明免耕移栽对杂交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川香9838为材料,于2010-2013年在冬水田条件下进行不同栽培方式对杂交稻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与翻耕移栽相比,免耕移栽处理结实率和千粒重较高,产量平均增加了2.27%。可见,冬水田区水稻生产可采用免耕移栽代替传统的翻耕移栽, 还能节省整田费用1 875元/hm2以上。
    复合微生物肥应用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史鸿志,朱德峰,张玉屏,向镜, 张义凯,陈惠哲*
    2016, 22(3): 75-7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19
    摘要 ( )   PDF(366KB) ( )  
    以中浙优1号、Y两优900、甬优538和甬优12为材料,研究复合微生物肥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成本下,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比传统施肥平均增产331.41 kg/hm2,增3.58%,主要是通过增加每穗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来实现;施用复合微生物肥能提高水稻株高和收获指数,并通过增产实现增效。因此,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可通过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实现化肥减量目标。
    超级稻甬优12机插与手插栽培的产量与效益比较
    王旭伟1,苏柏元2 *
    2016, 22(3): 78-8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20
    摘要 ( )   PDF(321KB) ( )  
    对超级稻甬优12进行了机插和手插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播期下,机插与手插的生育期无显著差异;穗粒性状表现为机插有效穗数增、每穗粒数减;分蘖动态有较大差异,表现为机插稻起始分蘖缓慢,分蘖时间长,高峰苗多,群体大,成穗率低;2种栽培方式的产量基本持平,但机插成本和劳动强度降低,经济效益更好,有利于大面积生产。
    不同播种量对机插粳稻秧苗素质及大田栽插效果的影响
    方书亮,张军,李必忠,刘忠红* ,张永进,庾跃东, 杜艿通
    2016, 22(3): 81-8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21
    摘要 ( )   PDF(476KB) ( )  
    为探讨淮安市不同类型粳稻品种机插标准化育秧技术,以淮稻11号和甬优2640为材料,研究了播种量对机插粳稻秧苗素质和大田栽插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粳稻在120~130 g/盘、杂交粳稻在80~90 g/盘的播种量(干种)下,所育秧苗素质较好,不仅秧苗成毯效果佳,且大田的移栽质量更高。
    苏北地区稻麦秸秆持续全量还田下机插秧苗促早发技术
    石广跃,方书亮,王兴龙
    2016, 22(3): 85-8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22
    摘要 ( )   PDF(299KB) ( )  
    针对稻麦秸秆持续全量还田时土壤中秸秆总量和腐解强度显著提高,机插稻返青活棵时间普遍延长,甚至僵苗死苗严重、穗数难足、穗型较小等共性技术难题,淮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出了苏北地区稻麦秸秆持续全量还田下机插秧苗大田促早发技术,主要措施包括:培育适龄机插壮秧;控减底施化肥;适度减小耕整深度;足丛小株浅栽;无水层活棵、化除、施肥;早施分蘖肥,重施穗肥;全程湿润灌溉。
    节水抗旱雄性不育系沪旱11A的选育与应用
    刘国兰1,李明寿1,潘忠权1,罗利军1,余新桥1,2 *
    2016, 22(3): 87-88,9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23
    摘要 ( )   PDF(408KB) ( )  
    沪旱11A是以(武香B/内香B)F2×沪旱1B杂交选育而成的节水抗旱雄性不育系,于2009年9月通过上海市农委组织的专家鉴定。沪旱11A不育性稳定,抗旱性强,花时集中,柱头外露率高,配合力强。所配组合旱优113于2014年通过广西品种审定。
    “优质稻-全能杀虫平台-鸭”有机模式栽培关键技术
    陈传华1,刘广林1,李虎1,陈远孟1,蒋显斌1,罗华杰2,罗群昌1*
    2016, 22(3): 89-9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24
    摘要 ( )   PDF(458KB) ( )  
    “全能杀虫平台”具有高效、安全、经济节能等优点,将“全能杀虫平台”与生产上广泛应用的“稻鸭共育”模式相结合,建立了“优质稻-全能杀虫平台-鸭”有机稻栽培模式,可有效提高有机稻的病虫害防治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了该模式的病虫害防治效果以及关键栽培技术。
    武运粳系列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敏感性差异研究
    徐玉峰,徐晓杰,于雷,杨新宇,徐洁
    2016, 22(3): 92-9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25
    摘要 ( )   PDF(220KB) ( )  
    通过分品种分小区种植、系统调查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武运粳系列品种对纹枯病的敏感度有差异,武运粳21号、武运粳24号、武运粳27号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纹枯病发展蔓延较快,属感病品种;武运粳29号、武运粳30号、武运粳31号纹枯病发生较轻,属抗病品种;其余品种为中感品种。
    优质常规稻品种粤莉占的选育与应用
    刘维,何秀英,陈钊明,程永盛,陈粤汉,卢东柏,廖耀平*
    2016, 22(3): 94-9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26
    摘要 ( )   PDF(240KB) ( )  
    粤莉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水稻高收获指数育种理论,以粤银丝苗为母本、丰秀占/黄莉占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一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2014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作晚稻种植,平均全生育期114 d,比对照粤晶丝苗2号短2~3 d,丰产性好,米质鉴定为国标、省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等。
    穗肥施用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陈建明,卢王印
    2016, 22(3): 96-97,9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27
    摘要 ( )   PDF(330KB) ( )  
    为探索最适合甬优15的穗肥施用技术,设置6个不同施肥比例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3处理的产量最高,其次为N5处理,即全生育期氮肥用量的30%做穗肥施用时,在始穗前1周左右施用较为适宜;或者全生育期氮肥用量的40%作穗肥施用时,在始穗前3周和始穗前1周分2次施用的效果较好。
    优质两系杂交籼稻广两优6308的生育特性 及其栽培要点
    周清明1, 匡光亮2,黄建华3
    2016, 22(3): 98-9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28
    摘要 ( )   PDF(258KB) ( )  
    广两优6308系由四川农大高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组配选育而成的优质两系杂交籼稻,具有生育期适中、中抗稻瘟病、抗稻曲病、抗倒伏、适应性广、稳产性好、产量高、米质优等特点。本文重点介绍了其特征特性,并总结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高柱头外露率、优质粳稻不育系嘉66A的选育及应用
    高荣村,陆金根,李金军*
    2016, 22(3): 100-10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29
    摘要 ( )   PDF(253KB) ( )  
    嘉66A是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联合有关单位育成的优质晚粳BT型三系不育系,柱头外露率高,2014年1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现场技术鉴定。本文主要介绍了嘉66A的选育过程及特征特性。
    优质特种稻双亚红香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何瑞林1,周亚刚 2,周佳3
    2016, 22(3): 102-10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30
    摘要 ( )   PDF(276KB) ( )  
    双亚红香1号是陕西双亚粮油工贸有限公司、陕西双亚优质特异米研究开发中心采用系统选育法,从当地红香2号大田中选择优良变异株选育的优质红米新品种,具有米质优、产量高、抗性强、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等特点。该品种于2014年8月通过陕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陕南海拔650 m以下稻区种植。
    两系杂交水稻两优289亲本繁殖技术
    陈应南君1,2,丁美顺3,王守海1,台德卫1,王伍梅1,张培申1,杨联松1,白一松1,张效忠1*
    2016, 22(3): 104-10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31
    摘要 ( )   PDF(476KB) ( )  
    系统介绍了两优289母本核心种子生产、海南冬季繁殖技术,以及父本生产繁殖技术,为两优289制种生产提供合格优良的亲本。2013年繁殖不育系1892S 15.3 hm2,平均有效穗数226.5万/hm2,每穗总粒数165.5粒、实粒数138.9粒,结实率83.9%,千粒重23.0 g,产量5 788.5 kg/hm2,纯度达99.98%以上。
    优质、高产、早熟杂交晚稻中百优华占高产制种技术
    吴正栋1,彭应财2*
    2016, 22(3): 107-10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6.03.032
    摘要 ( )   PDF(470KB) ( )  
    中百优华占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用中100A与华占组配育成的高产、优质、早熟杂交晚稻,2014年3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为更好地发挥中百优华占的高产制种潜力,笔者于2014-2015年夏季在浙江富阳开展了中百优华占高产制种技术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中百优华占父母本的特征特性,提出了中百优华占高产制种的关键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