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经济发达地区浙江省提升水稻产业发展的路径
      ——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赵兴泉在第四届水稻产业经济论坛上的讲话
    赵兴泉
    2013, 19(1): 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01
    摘要 ( )   PDF(289KB) ( )  
    浙江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突出,提升发展水稻产业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浙江水稻产业经济发展新的路径是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综合信息
    云南省2012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中稻宣
    2013, 19(1): 2-,15.  DOI:
    摘要 ( )   PDF(11333KB) ( )  
    专论与研究
    加快发展水稻丰产栽培机械化 稳步提升我国稻作现代化水平
    张洪程,郭保卫,龚金龙
    2013, 19(1): 3-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02
    摘要 ( )   PDF(11333KB) ( )  
    阐述了我国加快发展水稻丰产栽培机械化的意义、存在问题与难点,进而提出了促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技术路线与对策措施。
    湖南水稻生产发展的对策与关键技术
    青先国
    2013, 19(1): 7-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03
    摘要 ( )   PDF(11063KB) ( )  
    新世纪以来,湖南水稻生产发展较快,实现了“九连增”。但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必须采取新对策,如集成组装超级稻超高产栽培、双季稻抗逆稳产、资源高效利用、轻简均衡等增产新模式,推广应用超级稻等优质品种、増种増蔸増苗、水肥耦合、绿色防控、机械插秧等新技术。
    水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汪新国1,吴文革2,王允青3,孔令娟1
    2013, 19(1): 10-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04
    摘要 ( )   PDF(10447KB) ( )  
    对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在安徽省的适用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周期内免耕栽培水稻在安徽省多数产区是可行的,一般3年为1个周期较为适宜;免耕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当季水稻根系活力明显增强,且对水稻立苗、分蘖以及成穗均无负面影响;免耕栽培应合理运筹肥料,有机肥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平衡施用。
    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研究进展
    剧成欣,张耗,王志琴,杨建昌*
    2013, 19(1): 16-2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05
    摘要 ( )   PDF(9986KB) ( )  
    实现水稻高产和氮肥的高效利用是当前水稻生产的迫切需求。本文综述了水稻氮肥的投入损失概况及氮肥利用的生理机制,介绍了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和主要技术,讨论了氮肥利用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
    浙江稻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对策
    姜仁华,应兴华,林 海,庞乾林
    2013, 19(1): 22-26.  DOI: S511
    摘要 ( )   PDF(9319KB) ( )  
    浙江省拥有上万年的稻作文化历史,留下了许多独特的稻作文化遗存与习俗,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这些珍贵的稻作文化,对于推进浙江文化强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笔者对浙江省稻文化的主要赋存形式进行了调研,并就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稻文化资源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综合信息
    河南省2012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3, 19(1): 26-,31.  DOI:
    摘要 ( )   PDF(1112KB) ( )  
    专论与研究
    水稻高温热害及耐热性研究进展
    王志刚,王磊,林海,庞乾林,鄂志国,张玉屏,朱德峰*
    2013, 19(1): 27-3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07
    摘要 ( )   PDF(8532KB) ( )  
    综述了高温对水稻形态发育、产量、品质、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及水稻耐热性鉴定与高温预测评估的研究进展,并对进一步深入开展水稻耐热性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长期定位施肥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形态的影响
    李涛1 2,王景明2,吴建富1 2*,卢志红1 2,肖青亮2
    2013, 19(1): 32-3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08
    摘要 ( )   PDF(7704KB) ( )  
    在1981-2010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双季水稻产量和土壤钾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磷钾养分相等条件下,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与无机肥料长期配合施用可以明显提高双季水稻产量,增产幅度达6.67%~23.29%(2010年),同时还能提高土壤水溶性钾、交换性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其中以紫云英(早稻基肥)+沼肥(晚稻基肥)+化肥效果最明显,而对土壤缓效钾影响不大。相关分析表明,双季早、晚稻季产量和年总产量与土壤水溶性钾含量均呈极显著直线相关(r=0.9887**、0.9883**和0.9885**);与土壤交换性钾和速效钾含量均呈显著直线相关(r=0.9050*、0.9048*、0.9049*和0.9325*、0.9322*、0.9324*);与土壤缓效钾含量均呈显著抛物线关系(r=0.9391*、0.9398*和0.9395*)。
    综合信息
    安徽省2012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3, 19(1): 35-,43.  DOI:
    摘要 ( )   PDF(838KB) ( )  
    专论与研究
    糯稻加工利用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孙健1,梅淑芳2,赵华2,舒小丽1,吴殿星1*
    2013, 19(1): 36-4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09
    摘要 ( )   PDF(6952KB) ( )  
    综述了糯稻的加工利用与遗传育种现状,包括糯米的饮食文化、加工应用、营养价值、品质要求和遗传育种,并展望了糯米市场研发和育种方向。
    品种与技术
    水稻膜下滴灌技术的增产效果与经济效益分析
    陈林1,程莲2,李丽1,陈伊锋1
    2013, 19(1): 41-4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10
    摘要 ( )   PDF(6429KB) ( )  
    通过比较膜下滴灌方式与常规淹灌方式的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水稻膜下滴灌方式不仅产量高,每667 m2还比常规淹灌方式节约成本196元,纯效益增加近2倍,投入产出比是常规淹灌方式的1.4倍,水产比是3.4倍。水稻膜下滴灌技术是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新型栽培技术,其推广将有利于扩大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稻种植范围,可以在旱灾频繁发生稻区使用,对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碳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李一丹
    2013, 19(1): 44-4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11
    摘要 ( )   PDF(5685KB) ( )  
    在东北单季稻种植区,对不同施氮水平下添加纳米碳粉对水稻产量、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纳米碳粉可提高水稻产量,以施氮量为10 kg/667 m2时产量最高,比等氮量常规施肥增产10.21%,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每667 m2可增收114.38元。同时,在适宜施氮量条件下,加施纳米碳粉能够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本试验中以施氮量为7 kg/667 m2的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达44.77%。
    综合信息
    广西区2012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3, 19(1): 46-,51.  DOI:
    摘要 ( )   PDF(208KB) ( )  
    品种与技术
    2011年湖南省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鉴定试验结果初报
    管恩相,曾跃华,刘洪,李智谋,谭旭生,姜守全,姚贵保
    2013, 19(1): 47-5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12
    摘要 ( )   PDF(5289KB) ( )  
    为筛选和鉴定湖南省近年选育引进的两系杂交水稻组合的育性、适应性、抗逆性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笔者于2011年在贺家山原种场等几个试验点进行了多点生态条件下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续试品种培矮64-2S和33S与对照陆18S相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相当,这2个不育系在湖南省都有较长的稳定不育期,可以在湖南省审定推广;初试品种除新徐S外,其余5个品种均表现良好,建议2012年进行续试和人工冷水池育性鉴定试验。
    优质稻新品种黄籼占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核心种质育种理论应用实例
    王志东1,黄道强1,周少川1 2*,赖穗春1,李宏1,卢德城1,周德贵1,王重荣1,李康活1
    2013, 19(1): 52-5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13
    摘要 ( )   PDF(4987KB) ( )  
    黄籼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在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指导下,以丰产性好、高抗稻瘟病的中间材料丰丝占/特籼占25为母本,以耐热性强、适应性广的黄华占作为父本,利用系谱法选育出的抗病、优质水稻新品种,具有耐肥抗倒、耐热性强、后期熟色好、适应性广、抗白叶枯病、米饭食味好等特点。2009年1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杂交中稻不同割苗时期及留桩高度对再生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周兴兵,张林,郭晓艺,熊洪,徐富贤*,朱永川,刘茂
    2013, 19(1): 54-5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14
    摘要 ( )   PDF(4613KB) ( )  
    以杂交中稻川香优9838为材料,研究了头季稻不同时期割苗及不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生长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稻的总叶片数随着留桩高度的降低而增加;生育期随着头季稻割苗期的推迟而延长,产量也随之逐渐下降,在遭受特大高温干旱情况下,仍可达到头季稻产量的15.9%~75.2%。
    机插密度与氮肥运筹对早稻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方文英1,徐云松2,金国强1,郑洪福1,陈小忠1,徐攀峰1
    2013, 19(1): 56-5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15
    摘要 ( )   PDF(4341KB) ( )  
    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为供试材料,开展机插密度与氮肥运筹联合试验。结果表明,机插密度30 cm×12 cm与30 cm×14 cm比较,前者基本苗多,分蘖数多,分蘖成穗率高,群体叶面积指数和生物产量较高,最终产量也较高。因此,中嘉早17及其同类型早稻机插密度以30 cm×12 cm为宜。就氮肥运筹而言,在总施氮量、基肥定量的情况下,增加分蘖肥的用量,有利于机插早稻分蘖成穗,增加每穗颖花量和总颖花量,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获得高产。
    高柱头外露率早花时粳稻不育系春江20A的选育
    宋昕蔚1,林建荣1,阮关海2,吴明国1
    2013, 19(1): 59--60,6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16
    摘要 ( )   PDF(4076KB) ( )  
    春江20A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通过籼粳杂交、特性鉴定、定向选育等技术手段,转育而成的高柱头外露率、早花时、感温型粳稻不育系,于2011年9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不育系鉴定。春江20A为滇I型粳稻不育系,育性稳定,柱头外露率高达46.8%,花时早,异交结实率较高,配合力好。利用春江20A配制的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组合表现出熟期早、株高较矮、分蘖力强、杂种优势明显、产量潜力大、稻瘟病抗性好、后期转色好等特点。
    乌金绿生物黄腐酸肥料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初探
    吴家强*,梁玮瑜,梁春婵,郑小红,傅坤亮,邱欢
    2013, 19(1): 61-6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17
    摘要 ( )   PDF(3699KB) ( )  
    生物黄腐酸是同时具有改良土壤和提高肥效作用的一种新型生物肥。针对生物黄腐酸肥料的特性及水稻增产效应受到限制的现状,本文在水稻总追肥量减少13.3%的基础上施用乌金绿牌生物黄腐酸肥料,探讨其对水稻减施增效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不增加肥料成本的情况下,乌金绿牌生物黄腐酸肥料与化学肥料相结合使用不仅可以增加水稻生物量,促进根系生长,而且可以使水稻提早抽穗,改善穗长、结实率等产量构成因子,从而提高产量。
    立丰灵粉剂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李 非
    2013, 19(1): 64--66,6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18
    摘要 ( )   PDF(3445KB) ( )  
    以清水处理和多效唑处理为对照,探讨了5%立丰灵粉剂在3种不同用量处理下对水稻株高、节间长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5%立丰灵粉剂可降低水稻株高、缩短节间,从而提高水稻抗倒性;合理规范施用5%立丰灵粉剂在一定程度上对水稻有增产作用。因此,喷施5%立丰灵粉剂是水稻抗倒伏措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水稻分蘖高峰期施石灰对酸性水稻土中籼稻产量的影响初探
    孙开照
    2013, 19(1): 67-6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19
    摘要 ( )   PDF(3012KB) ( )  
    分析了酸性水稻土田块水稻分蘖高峰期施用不同用量的石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5.4左右的扁石泥田,水稻分蘖高峰期每hm2施用石灰750~1 000 kg效果最好。
    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对稻曲病控病效果初探
    李莲1,杨红梅2
    2013, 19(1): 69-,7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20
    摘要 ( )   PDF(2739KB) ( )  
    稻曲病是水稻穗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其发生面积在江苏省姜堰市有所增加,发生程度亦逐年加重。笔者通过试验表明,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对稻曲病具有较理想的控病效果,生产上可推荐使用,适宜用量为30~40 g/667 m2。
    江苏里下河地区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
    谢成林1,杨武广2,陆瑞平2,王汝利1
    2013, 19(1): 70-7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21
    摘要 ( )   PDF(2477KB) ( )  
    黑条矮缩病会导致水稻严重减产。试验表明,水稻不同品种、不同稻作方式黑条矮缩病发病程度有明显差异。扬州地区水稻生产应选用淮稻13号、扬育粳2号、南粳44和武运粳29号等发病较轻的品种,采用机插秧、抛秧等轻简稻作方式,化学防治以防治灰飞虱为主,切断毒链,有效控制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
    5种生物农药对稻飞虱混合种群的田间防治效果
    谌江华,柴伟纲,孙梅梅
    2013, 19(1): 74-7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22
    摘要 ( )   PDF(2367KB) ( )  
    比较试验了5种生物农药对稻飞虱混合种群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EC 750 mL/hm2对稻飞虱混合种群的防治效果最好,药后3 d、7 d、15 d的防效分别为63.21%、66.61%和63.62%,与25%噻嗪酮SC 450 mL/hm2相当,而药后7 d、15 d的防效则极显著低于50%吡蚜酮WG 150 g/hm2;400亿孢子/克球孢白僵菌WG 1500 g/hm2防效次之,药后15 d防效达66.98%,显著高于1.8%阿维菌素EC 750 mL/hm2和25%噻嗪酮SC 450 mL/hm2;0.3%苦参碱EC 1500 mL/hm2也有一定的防效,药后3~15 d防效为38.51%~50.16%;48%多杀霉素SC 375 mL/hm2和0.5%印楝素EC1500 mL/hm2对稻飞虱无明显防治效果,药后3~15 d防效在11.24%~38.86%之间。
    拿敌稳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及增产原因分析
    金周浩,姚士桐*,陆志杰,陈国祥
    2013, 19(1): 76--77,8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23
    摘要 ( )   PDF(1900KB) ( )  
    为明确75%拿敌稳(肟菌·戊唑醇)WG对水稻纹枯病的防病效果及对水稻的增产作用,分析其增产途径,特进行了75%拿敌稳WG的田间药效及增产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拿敌稳对纹枯病防效显著优于5%井冈霉素AS,且对水稻有一定增产效果,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在生产上使用时,建议在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药2次(分蘖末期、破口前5~7 d),用药量以15 g/667 m2为宜。
    克无踪催熟水稻试验研究初探
    徐家安,王健康,丁成伟,郭荣良,吴玉玲,王友霜,胡婷婷
    2013, 19(1): 78-8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24
    摘要 ( )   PDF(1641KB) ( )  
    在晚熟移栽稻田和直播稻田进行克无踪不同剂量及不同用水量对水稻的催熟试验,结果表明,每hm2用克无踪900~3600 mL,籽粒含水量相较对照,移栽田减少11.01个百分点,直播田减少4.83个百分点,且籽粒含水量较清水对照,随施用后时间的推迟而明显降低;千粒重较清水对照,移栽田减少1.7个百分点,直播田减少2.4个百分点;发芽率较清水对照,移栽田减少1.13个百分点,直播田减少1.89个百分点。籽粒含水量、千粒重及籽粒发芽率,均不随剂量的大小、用水量的多少而变化。在贪青迟熟,又需早腾茬的稻田适时施用克无踪,有利于稻谷收获、运输、晾晒以及储藏,并能缓解收种时劳动力紧张的问题。
    菜后水稻优质高产栽培集成技术
    康洪灿
    2013, 19(1): 81--82,8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25
    摘要 ( )   PDF(1387KB) ( )  
    针对菜后水稻生产中存在的“季节矛盾、秧苗徒长、倒伏突出、病害严重、结实率低”等问题,提出了“茬口的合理安排、选用早熟高产抗病良种、培育旱育大龄壮秧、合理栽插、科学施肥、加强水分管理、及时防除病虫害、适时收获”等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同时,就今后云南保山市的适宜种植模式提出了3条建议。
    旱稻品种焦旱1号海南加代高产繁殖技术
    徐九文1,苏雪辉1,夏志伟2,郭俊红3,马艳丽1,毋海清1
    2013, 19(1): 83-8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3.01.026
    摘要 ( )   PDF(1010KB) ( )  
    过对国审稻品种焦旱1号在海南三亚4年的加代繁殖,提出了其高产繁殖技术:一是选好隔离区和繁殖田,二是适时播种和栽秧,三是合理密植,四是重视多元素施肥和分期施肥,五是抓好病、虫、草、鼠、鸟害防治,六是及时收获和晾晒。
    综合信息
    信息集锦
    中稻宣
    2013, 19(1): 85-85.  DOI:
    摘要 ( )   PDF(602KB) ( )  
    ●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89亿t,比2011年增长3.2%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8 957万t,比2011年增产1 836万t,增长3.2%。
    ●农业生产:病虫防治从单兵作战迈向集团会战   目前,全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组织有1.88万个,从业人员达132万人,其中持证上岗43万人,大中型植保机械拥有量49.7万台套,日防控作业能力达376.7万hm2,同比增加73.1万hm2,增幅达24%。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对14个省110个县的调查结果,88.8%的县开展了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统防统治率平均达42.5%,其中粮食作物的统防统治率达45.9%。随着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能力明显提升,有效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减损增产效果明显。据河南、湖南等省统计部门评估,专业化统防统治与农民一家一户自防相比,小麦、早稻、晚稻和玉米每667 m2平均分别增产60.0 kg、49.0 kg、50.5 kg和65.0 kg,增幅在10%~20%。2012年,全国统防统治项目区累计实现虫口夺粮减损增收粮食190.5亿kg,比上年增加61.8亿kg;农药减量效果明显,江苏省18个县市调查表明,专业化统防统治区每季水稻每667 m2平均用药量比农民自防区减少15.8%。广西蔬菜区通过统防统治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农药使用量减少30%。初步统计,2012年全国项目区节约农药用量约2.88万t,节本增效效果明显。多地实践证明,通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每季水稻每667 m2平均节省农药和人工成本40~50元,多挽回产量损失50 kg以上,节本增收168元;每季小麦每667 m2平均节省农药和人工成本15~20元,多挽回产量损失60 kg以上,节本增收137.4元;每季玉米每667 m2平均节省农药和人工成本10元,多挽回产量损失65 kg以上,节本增收147.8元。
    ●《PNAS》:我国科学家发现并克隆一个水稻新基因——qGL3   2012年12月26日,《PNAS》杂志发表了由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科研成果,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可以影响水稻品质、提高水稻产量的新基因——qGL3。田间试验表明,应用qGL3等位基因可以通过影响粒长、粒重和籽粒充实度,从而显著提高近交和杂交水稻品种的产量。此项研究发现对于培育新的优良品种,大大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为杂交稻育种提供新材料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大兵带领团队进行研究,为水稻杂交育种提供了一种新材料,可以克服现有三系、两系杂交水稻育种中不育系育性不稳定等问题,并为阐明植物光敏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长江中下游地区两系杂交稻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项目实施1年来,已育成两系杂交稻新品种9个,建立百亩核心方66个,千亩示范区32个,万亩示范方11个,新品种推广面积达215.7万hm2。繁殖两系不育系126.7万hm2;制定4项杂交稻制种技术规程和1项两系不育系高产繁殖规程,集成2项高产栽培技术规程,1项通过技术标准通过审定;获得10项专利授权;申请品种权保护13项;发表研究论文24篇,出版专著1部;研发成功农机新产品3台(套);培养技术骨干和种粮大户653名,培训农民8 150人次以上。
    ●辽宁省稻蟹生态种养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由辽宁省农科院主持完成的“稻蟹生态种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取得多项突破,并荣获2012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经过6年潜心研究,辽宁省农科院研究人员有效解决了制约稻蟹生态种养过程中的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创建了“深沟高畦,大垄双行,沟边种稻,早放精养”的稻蟹生态种养模式。6年来已累计培养技术骨干3.6万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200多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中国2012年预计进口大米250万t成第二大进口国   中国国内大米价格居高不下,导致国外便宜大米进口数量激增,越南和巴基斯坦产大米成为进口的主流。国际谷物理事会的最新报告预计,2012年中国大米进口量将增长4倍,达到创纪录的250万t,成为全球第二大大米进口国,仅次于尼日利亚。中国海关统计显示,前10个月中国进口了198万t大米。来自巴基斯坦方面的统计显示,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中国已经成为巴基斯坦大米最主要的出口国,约36万t出口至中国。但是,即便进口量在放大,中国国内大米供需仍然偏于紧张,库存消费比仍然不断下滑。根据布瑞克环球农业咨询有限公司的研究数据,2011/2012年度早籼稻的期末库存为521万t,库存消费比下滑至16%;由于早稻产销失衡的状况目前难以改变,预估2012/2013年度早稻的库存会进一步下滑432万t,库存消费比也会降至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