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我国转基因水稻研究进展和商业化前景分析
    李黎红, 叶卫军, 郭龙彪
    2012, 18(6): 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01
    摘要 ( )   PDF(770KB) ( )  
    基因工程技术在水稻品种改良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已成功选育了抗虫、抗除草剂、抗病、养分高效、耐盐和高产等一系列转基因水稻品系/组合,转基因抗虫水稻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尽管中国为2个抗虫转基因水稻颁发了安全证书,但由于担忧转基因水稻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风险,尚未准许产业化。中国转基因水稻仍处于技术和品种储备阶段,离商业化生产尚有待时日。本文就转基因水稻的研究成果、经济上的竞争优势和商业化进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我国水稻知识产权管理现状浅析
    倪建平, 李黎红, 陈乾
    2012, 18(6): 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02
    摘要 ( )   PDF(13930KB) ( )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水稻知识产权管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我国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水稻知识产权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目前我国水稻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的形式。
    综合信息
    湖南省2012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2, 18(6): 9-,17.  DOI:
    摘要 ( )   PDF(425KB) ( )  
    专论与研究
    超级粳稻单产800 kg/667 m2氮素吸收特点及施氮模式的构建
    霍中洋1 2, 张洪程1 2, 吴桂成3, 戴其根1 2, 许轲1 2, 魏海燕1 2, 王艳1 2
    2012, 18(6): 10-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03
    摘要 ( )   PDF(1739KB) ( )  
    以早熟晚粳超级稻武粳15和杂交粳稻常优1号为材料,设计“稳前优中”(精确施肥)、“平衡促进”、“前促中控”3种施氮模式,并以“前促中控”为对照,比较研究了不同施氮模式下氮素的吸收、积累和利用特点。结果表明,与“前促中控”相比,“稳前优中”最利于参试品种达到超高产水平(单产≥800 kg/667 m2),其产量也显著高于“平衡促进”处理;此种施氮模式下,超级稻在前期(移栽-拔节期)对氮的吸收量较低,中期(拔节-抽穗期)最高,后期(抽穗-成熟期)次之;氮素当季利用率(武粳15为45.83%、常优1号为41.47%)极显著高于“前促中控”模式,亦明显高于“平衡促进”模式。早熟晚粳超级稻超高产施氮模式为:麦稻两熟制的中等偏上地力(不施氮水稻产量450 kg/667 m2)田块,总施纯氮20 kg/667 m2,前、中期施氮比例为5∶5,中期于倒4、倒3叶期两次等量追肥。
    外源施硅对水稻抗纹枯病相关酶及酚类物质的影响
    范锃岚12, 王玲2, 刘连盟2, 黄世文12
    2012, 18(6): 14-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04
    摘要 ( )   PDF(1735KB) ( )  
    研究了纹枯菌胁迫后,外源施硅对纹枯病感病品种Lemont体内防御相关酶及酚类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水稻纹枯病菌后,施硅接种处理与不施硅接种处理相比,植株体内H2O2含量、MDA含量有减少的趋势,而CAT活性、LOX活性、总可溶性酚含量和木质素含量有增加的趋势;不接种纹枯病菌时,施硅与不施硅处理之间上述物质的含量差异不大,但总体上低于接种纹枯病菌处理。
    硅肥对水稻产量及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许佳莹1, 朱练峰1, 禹盛苗1, 张均华1, 金千瑜1*
    2012, 18(6): 18-2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05
    摘要 ( )   PDF(11755KB) ( )  
    硅是水稻生长不可或缺的元素,对水稻生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水稻吸硅特性、土壤供硅能力、增施硅肥指标,以及硅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等方面,对稻田硅素肥力及水稻硅素营养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简要探讨。
    万年稻作农业文化系统的开发、保护及发展对策
    陈章鑫1, 林海2, 应兴华2, 王志刚2, 庞乾林2, 姜仁华2*
    2012, 18(6): 23-2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06
    摘要 ( )   PDF(11727KB) ( )  
    江西万年县境内发现了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植硅石,把世界稻作起源由7000年前推移到12000~14000年前,从而被考古界公认为是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万年贡谷接近野生稻形态特征,蕴藏着丰富的抗病虫、抗逆境的抗性基因及其他有利基因,特别是具有较强的耐瘠性,因而对其进行研究、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围绕着贡米生产也形成了万年独特的稻作文化以及现代水稻产业,这些共同构成了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影响——来自浙江仙居基层农技人员的案例分析
    申红芳12, 徐青1, 曾欣龙3, 廖西元4
    2012, 18(6): 27-3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07
    摘要 ( )   PDF(11826KB) ( )  
    在对一个基层农技推广人员13年的工作日志进行统计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农技推广体制变迁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行为的影响,力求折射体制对基层农技人员的政策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在农村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技推广管理体制、商业化改革历程、农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当地农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农技推广机制创新等因素对农技人员的推广行为都有影响,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渐成为农技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甬优12每667m2产量在900 kg基础上实现1 000 kg的可能性及途径与技术初探
    孙永飞1, 梁尹明1*, 娄伟平2
    2012, 18(6): 32-3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08
    摘要 ( )   PDF(10485KB) ( )  
    2011年甬优12单产在浙江新昌首次突破900 kg/667 m2大关。本文对新昌气候光温资源进行分析,认为与常年相比较,2011年最多只能算是正常年份,甬优12出现超高产主要是品种加栽培技术改进之结果。进而从日照时数、成穗率及900 kg/667 m2群体长势长相等方面对甬优12单产突破1 000 kg/667 m2的可能性进行论证,认为完全存在;并指出,在足穗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成穗率,是实现突破的最根本途径。
    品种与技术
    扬花灌浆期抗耐弱光水稻品种评价及筛选
    杜彦修, 徐国强, 季新, 张静, 李俊周, 孙红正, 赵全志*
    2012, 18(6): 35-3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09
    摘要 ( )   PDF(9666KB) ( )  
    以豫南稻区23个籼型杂交稻主导品种和沿黄稻区3个常规粳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水稻灌浆期弱光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65%遮阴条件下,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受到很大影响,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遮阴后水稻的3片功能叶SPAD值升高。24个水稻品种的结实率较对照降低,平均降幅达20.45%;26个品种千粒重均下降,平均降低17.67%。以结实率和千粒重为指标,建立抗耐遮阴指标体系,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综合抗耐弱光水稻品种6个,分别为方欣1号、冈优527、豫农粳6号、绿丰20、冈优827、内2优6号。
    综合信息
    广东省2012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2, 18(6): 39-39.  DOI:
    摘要 ( )   PDF(1505KB) ( )  
    品种与技术
    云南保山一季中稻高产栽培集成技术
    张朝钟1, 戈芹英1, 陶加进1, 万卫东1, 王正国1, 田文伟1, 王勤1, 郭加果1*, 杨从党2
    2012, 18(6): 40-4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10
    摘要 ( )   PDF(8951KB) ( )  
    要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一是具备高产稳产良田基础,二是具备高产潜力的良种,三是具备一套集成高产栽培技术,只有良田、良种、良法有机配套,才能实现水稻高产。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自“九五”以来,积极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高标准和高产农田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高产水稻良种的选育达到推广一批、示范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衔接机制;栽培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得到重点突破。2006年以来,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引进隆阳区进行示范推广,增产效果显著,2011年隆阳区1.43万hm2一季中稻平均每667 m2产量达 691.0 kg。
    应用AMMI模型研究河南水稻区域试验点对品种判断能力的影响
    马汉云, 王青林, 扶定, 霍二伟
    2012, 18(6): 42-4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11
    摘要 ( )   PDF(7629KB) ( )  
    提出利用AMMI模型中达显著水平的主成分轴上环境分量作为水稻区试点对品种判别能力的估算依据,并设计了估算参数Dj 。试验表明,Dj值小的试点,其与基因型互作效应弱,包含较少的互作信息。以河南省籼稻区域试验8个区试点为例,剔除Dj值最小的1个试点后,交互作用值仅损失10.26%。
    里下河地区麦秸机械全量还田水稻南粳44机插高产技术规程
    张荔1, 夏美珍1, 杨红梅1, 吴爱国2, 钱普祥2
    2012, 18(6): 45-4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12
    摘要 ( )   PDF(7387KB) ( )  
    通过在江苏姜堰开展多年试验、示范,组装集成了麦秸机械全量还田水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并形成生产技术规程,供相关地区参照。
    “稻-虾”轮作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的探讨
    许幼青1, 寿绍贤2, 谢金木2, 包永胜3, 郦尧生4, 张岳德5, 肖金林6
    2012, 18(6): 47-4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13
    摘要 ( )   PDF(6752KB) ( )  
    为提高农田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绍兴县从2007年开始,在省、市、县农技推广基金会的资助下,把绍兴传统的种稻和养虾两大优势产业有机结合,把农田一年一作单季稻改制成“稻-虾”两作,2009年发展到“虾-稻-虾”一年三作模式。经过5年的试验探索,不但稳定发展了粮食生产,又大幅度增加了粮农的经济收入。
    水稻双季双抛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周爱珠, 刘才高
    2012, 18(6): 49-5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14
    摘要 ( )   PDF(6478KB) ( )  
    通过多年试验、示范,形成并优化了水稻双季双抛栽培技术操作规程。经大面积推广应用,该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内类似稻作生态区水稻轻简、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
    不同抛秧盘对抛秧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金武昌1, 陈惠哲2, 朱佰明1, 周红海1, 鲁立明1
    2012, 18(6): 51-5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15
    摘要 ( )   PDF(6188KB) ( )  
    通过对561孔、434孔、301孔抛秧盘在早稻和连作晚稻上应用效果的比较发现,随着孔数和每盘用种量的减少,秧苗素质得到改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逐步增加;单产也相应提高,早稻单产分别为448.7 kg/667 m2、512.8 kg/667 m2、522.5 kg/667 m2,连作晚稻单产分别为497.1 kg/667 m2、557.0 kg/667 m2、562.4 kg/667 m2
    综合信息
    湖北省2012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2, 18(6): 52-52.  DOI:
    摘要 ( )   PDF(347KB) ( )  
    品种与技术
    淮北地区机插水稻钵盘中大苗育秧技术初探
    赵加生, 孙朋, 徐士清, 孙研
    2012, 18(6): 53-5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16
    摘要 ( )   PDF(5960KB) ( )  
    机插水稻钵盘中大苗育秧移栽是一种新型的水稻机械化生产方式,有着高产、高效、省工、节本等诸多优点,是对传统机插小苗移栽的重大改进,解决了传统机插小苗移栽存在的的诸多问题与不足。本文就机插水稻钵盘中大苗育秧技术从理论到实践作一简要介绍与分析。
    不同壮秧剂对南粳44生长发育的影响
    葛胜, 季陆鹰, 郭静, 杨武广, 朱伟
    2012, 18(6): 55-57,6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17
    摘要 ( )   PDF(5637KB) ( )  
    对壮秧剂影响南粳44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壮秧剂后南粳44秧苗的茎宽、白根数、茎蘖数、秧苗干物质量、秧苗鲜物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有明显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的效果。选取6 kg/hm2、12 kg/hm2、18 kg/hm2 3个浓度旱育保姆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3个浓度对秧苗素质均起到了促进作用,浓度为12 kg/hm2时效果最佳。为筛选出适合南粳44的最佳壮秧剂,本试验比较研究了育苗伴侣、旱育保姆、永浩液肥农用浸种液的使用效果,结果表明,经永浩液肥农用浸种液处理后,南粳44苗期茎宽、单株总根数、单株白根数、单株鲜物质量、单株干物质量、分蘖等均明显增加,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也明显高于其他处理。
    寒地水稻绥粳9号适宜栽插密度与施肥量研究
    聂守军1, 刘晴1, 高世伟1, 史冬梅2, 刘宝海1
    2012, 18(6): 58-6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18
    摘要 ( )   PDF(5492KB) ( )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设计,对绥粳9号进行了密度(X1)、氮素量(X2)、磷素量(X3)、钾素量(X4)4个因子试验。结果表明,穗粒数与理论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实收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产量各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作用都是正的,以穗粒数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有效穗数;在栽插密度为30.6万丛/hm2、纯N用量为115.0 kg/hm2、P2O5为77.3 kg/hm2、K2O为52.1 kg/hm2时,绥粳9号产量可达9 370.8 kg/hm2,是较为理想的栽插密度和施肥量。
        
    “高巧”拌种防病增产试验初报
    陈国艳, 杨加玉, 朱大权, 刘德能, 葛林钦, 龙坤云
    2012, 18(6): 62-,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19
    摘要 ( )   PDF(5104KB) ( )  
    对水稻种子进行处理是防治水稻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不同浓度“高巧”拌种对水稻生理特性和产量变化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用“高巧” 5 mL/kg、10 mL/kg拌种,秧苗素质与对照相比差异不大,但经济性状和抗病虫害能力均有明显提高,特别是5 mL/kg处理比对照增产16.04%,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建议在生产上推广使用,能达到防病、保障水稻安全生产、增加稻农经济收入的目的。
    核心种质育种理论应用实例——优质稻新品种黄广占的选育
    黄道强, 周少川*, 李宏, 卢德城, 赖穗春, 王志东, 周德贵, 王重荣, 李康活
    2012, 18(6): 63-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20
    摘要 ( )   PDF(4752KB) ( )  
    黄广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有高产潜力的早中晚兼用型优质稻新品种,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2010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文章介绍了黄广占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
         
    优质稻新品种黄秀占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周德贵1, 黄道强1, 李宏1, 卢德城1, 赖穗春1, 王志东1, 王重荣1, 李康活1, 周少川12*
    2012, 18(6): 65-6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21
    摘要 ( )   PDF(4646KB) ( )  
    黄秀占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应用优质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以丰秀占为母本、黄莉占为父本杂交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常规稻新品种。株型适中,叶色浓绿,分蘖力中等,抽穗整齐,着粒密,后期熟色好,抗倒性、苗期耐寒性中等,属大穗型品种,米质达到国标2级优质稻标准,在华南双季稻区可作早、晚稻种植,2010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水稻新品种龙粳38特征特性及其栽培要点
    张云江
    2012, 18(6): 67-6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22
    摘要 ( )   PDF(4418KB) ( )  
    龙粳38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培育的具有整精米率高、食味优、高产、抗病、耐冷、抗倒伏性突出的软米新品种,2012年1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综合信息
    贵州省2012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2, 18(6): 68-68.  DOI:
    摘要 ( )   PDF(417KB) ( )  
    品种与技术
    优质水稻新品种早粳占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周永青, 郝东川, 赵社根
    2012, 18(6): 69-7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23
    摘要 ( )   PDF(4166KB) ( )  
    早粳占是广东省佛山市农科所以自育水稻品种早银占作母本,以从广东番禺农科所引进的番粳籼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感温型籼稻新品种。该品种株型适中,叶色绿,叶姿直,抗倒性较强,中抗稻瘟病,后期熟色好,米质达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2011年5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杂交中籼稻协优759的选育及应用
    罗志祥, 施伏芝, 阮新明
    2012, 18(6): 70-7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24
    摘要 ( )   PDF(3752KB) ( )  
    协优759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不育系协青早A与自育强优恢复系7M059配组选育而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优、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安徽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一季中稻栽培,2011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皖稻2011007)。
    水稻新品种通稻3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李晓光, 王晓蔷, 董本春, 宗秋菊, 李岩
    2012, 18(6): 72-7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25
    摘要 ( )   PDF(3649KB) ( )  
    通稻3号是吉林省通化市农科院以通育308为母本,以吉01125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12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产量高,抗性好,米质优等特点,在吉林省晚熟稻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各地稻米
    优质富硒无公害精制稻米及制品的开发
    周书军1, 仇富忠2, 庄博3, 高顺丁3, 仇宝成2
    2012, 18(6): 73-7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26
    摘要 ( )   PDF(3394KB) ( )  
    为推动宁波市鄞州区稻米生产向优质化、安全化、品牌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树立优质稻米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开发集优质、营养、健康、安全于一体的稻米新产品很有必要。“曲树桥”牌优质、富硒、无公害、精制稻米及制品经过3年的开发和研究,已初步取得成功, 在2010年中国第九届稻博会上获“优质大米”称号,在2011年第十届稻博会上获“金奖大米”和“优质大米”称号。
    天台县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
    陈将赞, 丁灵伟, 戴以太, 杨廉伟
    2012, 18(6): 75-7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27
    摘要 ( )   PDF(3285KB) ( )  
    根据2006-2011年的探索与实践,对浙江省天台县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进行了分析总结。面对统防统治快速发展出现的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防治队伍不稳、防治风险较大、药剂监管难度大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统防统治发展的工作对策,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风险保障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加强日常监管等工作入手,促进统防统治服务组织稳定健康发展。
    如皋市稻米产业发展对策探讨
    赵俊龙1, 张伶1, 蔡平2, 朱斌2
    2012, 18(6): 78-8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6.028
    摘要 ( )   PDF(3001KB) ( )  
    处于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长三角”县(市),怎样促进水稻生产稳步发展,确保粮食安全?本文提出“围绕水稻高产与优质两大目标,以机插水稻为主体,建立两大层次稻米生产基地,调优水稻品种和产品结构,大力推广适口性好的绿色和有机稻米品牌挤占市场;全面实施无害化标准化栽培;加强技术推广能力建设;加强良种供给体系建设;加强农田基础建设;加强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加强农资市场监督管理;加强稻米行业管理,做大做强稻米产业”等8项对策。
    综合信息
    信息集锦
    2012, 18(6): 83-83.  DOI:
    摘要 ( )   PDF(2625KB) ( )  
    ●科技支撑水稻九连增   农业部日前发布消息,2012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九年增产。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式华指出,2012年水稻继续增产,除了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科技支撑是重要因素。程式华说,科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高产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如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推广品种从2005年的28个增加到2012年的96个,推广面积从2005年的不到334万hm2增加到2012年的800万hm2以上,每667 m2增产可达到60 kg左右。二是现代水稻生产技术推广加快。近年来,在中央财政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集中育秧、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机械收获等体现社会化、专业化、集约化现代水稻生产方式的生产技术得到了推广普及,提高了劳动力紧张情况下水稻生产技术到位率,促进了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据农业部统计,我国水稻机插秧率从2005年不到10%提高到2012年的25%以上。三是防灾减灾技术日益引起重视并推广。近年来,各地以落实国家水稻生产技术补贴政策为抓手,推广了一批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促进了水稻增产。2012年,中央财政首次对江西、湖南等4个早稻主产省(区)早稻集中育秧进行补助,其原因之一也是为了预防低温导致早稻烂种烂秧。
    ●今冬明春农田水利投资将超3 000亿   水利部相关人士近日透露,2012-2013年度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争总投资较上年增加15%以上,实现总投资超过3 00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配套投资约44%,群众及社会其他组织投资约15%。投资重点包括:圆满完成6 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确保在2013年春灌前完成2012年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任务;全面推进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积极开展西北、华北地区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前期工作;确保全年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300万hm2。
    ●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驯化可能始于广西珠江流域    人类祖先最早驯化水稻是在哪里?上海科学家从水稻基因里发现了答案,很可能是我国广西境内的珠江流域。近日,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这一结果。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韩斌研究员率课题组在构建“栽培稻单倍体型图谱”的基础上,从全球不同生态区域中选取了400多份普通野生水稻,对它们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和序列变异鉴定,与先前的栽培稻基因组数据一起,构建出一张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的精细图谱,发现了水稻的驯化起源。水稻驯化是从我国南方地区的普通野生稻开始,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形成了粳稻;对驯化位点的鉴定和进一步分析发现,分布于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经过群体遗传学分析,大致可推断出栽培稻的扩散路径:人类祖先首先在广西的珠江流域,利用当地的野生稻种,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驯化出了粳稻,随后往北逐渐扩散;而往南扩散的则进入东南亚,在当地与野生稻种杂交,产生了籼稻。
    ●水稻“长”出血蛋白   “人血清白蛋白”是治疗烧伤、肝腹水、肝硬化等疾病的“黄金救命药”。眼下,它只能从血浆中提取,缺口极大。2006年开始,武汉大学杨代常教授团队开始转人血清白蛋白基因水稻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今,已建立了150 kg生产线,目前技术提取的人血清白蛋白纯度达到99.9%。杨代常教授估计,将在2013年完成临床前研究,5年后有望进入临床应用。
    ●我国科学家揭示水稻生殖隔离机理   2012年9月,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启发课题组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了水稻籼粳亚种间生殖隔离的机理,为有关籼粳杂种不育、物种生殖隔离分子机理、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试种水稻获丰收    11月1日,地处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南边缘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且末支队生产技术人员对该支队二连承包职工李成坤试种植的13.4 hm2有机水稻进行测产,获50 t的高产,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的创举。
    ●广西粉垄栽培水稻可增产两成   所谓“粉垄栽培水稻”,就是改变稻田传统犁耙打模式,用粉垄机械在干田时一次性粉垄碎土(土层结构不改变),回水软土直接移栽秧苗,田间水分湿润管理,土壤呈海绵状,为水稻高产创造良好土壤环境。2011年以来,粉垄栽培水稻已在玉林、北流进行了连续四季的试验示范,对比常规栽培技术,第一季增产20%左右,第二季至第四季免耕或轻耕种植增产5%~10%;在广东试验,每667 m2增产70 kg以上;在河南试验,粉垄栽培小麦增产20%,第二茬轮种水稻也获得较好的增产效果。
    ●国际水稻研究所发布黄金大米研究现状   黄金大米,又名“金色大米”,是一种转基因大米,由美国先正达公司研发,据称能帮助人体增加维生素A吸收。根据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的更新报告,截至2012年9月,黄金大米依然处于开发和评估阶段。
    ●非洲水稻中心抗击“水稻艾滋病”研究或将有新突破   非洲水稻中心将推出多种水稻品种来抗击“水稻艾滋病”。“水稻艾滋病”是当地对水稻黄斑驳病毒(RYMV)的俗称。该中心的科学家发现莫桑比克一种名为Gigante的水稻品种可以抗RYMV,他们鉴定和绘制了Gigante的抗性基因,以期应用分子育种技术来提高西非优良水稻品种对RYMV的抗性。这些存在潜在抗性的品种的近等基因系(NIL),将在人工控制条件进行筛选,并在几个目标国家的多个试验点进行试验,检测它们对多样化的RYMV自然种群的抗性。
    ●第十二届全国粳稻米、杂粮产业大会将于2013年3月6-7日在长春召开   大会组委会秘书处联系电话: 0431-86931008。
                                                                  (中稻宣)
    《中国稻米》2012年1~6期总目录
    2012, 18(6): 84-85.  DOI:
    摘要 ( )   PDF(2620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