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2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11-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论与研究
    品种与技术
    广告·书评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近年我国水稻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占小登, 王凯, 曹立勇
    2023, 29(6): 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01
    摘要 ( )   HTML ( )   PDF(504KB) ( )  

    综述了2020—2022年我国水稻遗传规律研究、品种选育与种业发展等方面的进展,简要比较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差异,提出了研究趋势与展望。在水稻品种演化规律研究方面,揭示了已知功能基因在主栽品种选育中的演化规律,发现高产、植株形态优势和抵御生物胁迫的抗性单倍型是籼稻主栽品种能够大面积种植的关键因素,早熟、抵御非生物胁迫的抗性单倍型是粳稻主栽品种大面积种植的关键;创制了世界首例重新设计和快速驯化的四倍体水稻,实现从“0”到“1”的突破,开辟了全新的作物育种方向;开发了一款智能化的水稻育种导航程序,在水稻新品种快速培育方面应用潜力巨大;创新了许多育种理论与技术,创制了许多基因编辑水稻材料,为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3年来育成审定品种(不育系)6 177个,其中61.4%以企业为第一单位育成。

    近年我国水稻栽培学科若干热点领域研究进展与展望
    朱均林, 褚光, 章秀福
    2023, 29(6): 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02
    摘要 ( )   HTML ( )   PDF(643KB) ( )  

    综述了2020—2022年国内外水稻栽培领域的一些研究进展,包括水稻无人化数智栽培、水稻优质丰产绿色栽培、再生稻机械化栽培、稻田多元多熟制种植、稻田生态综合种养以及稻田低碳减排稻作等热点领域,并对学科未来的发展作了展望。3年来,研制出无人化飞播技术、耕整地技术,精准机插、施肥技术,智能远程控制灌溉技术等,研发出侧深施肥技术、增密减氮技术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达到减肥、减药、节水、抗旱功效,建立了再生稻机收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构建了多元多熟的高效种植模式,发展出如“稻虾”“稻鳖”“稻锹”“稻蟹”等新型稻田种养模式及有效减少CH4排放的新技术。

    近年我国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崔元江, 吕阳, 胡海涛, 吴世强, 郭龙彪
    2023, 29(6): 10-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03
    摘要 ( )   HTML ( )   PDF(656KB) ( )  

    综述了2020—2022年我国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上的重要进展,简要比较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差异,提出了研究趋势和展望。近3年来,我国开发了水稻泛基因组、用于QTN聚合和育种路线优化的基因组导航系统RiceNavi,构建了目前植物中群体规模最大的、基因组充分注释的稻属超级泛基因组;鉴定到多个氮高效基因,研究了氮高效的分子机制,一些基因的表达可使实验条件下水稻产量大幅增加;在水稻广谱抗性、温度反应、抗盐碱耐逆机制研究上亦取得明显的进展;基因编辑上,建立了新型多核苷酸靶向删除系统AFIDs(APOBEC-Cas9 fusion-induced deletion systems),成功在水稻和小麦基因组中实现了精准、可预测的多核苷酸删除,利用 CRISPR/Cas9 技术,基因编辑出许多实用的新材料;新基因编辑的水稻无融合生殖材料Fix2 (Fixation of hybrids 2)结实率从原来的3.2%提高至82.0%;敲除水稻同源基因GS3/AT1的水稻材料田间能增产约22.4%。

    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应用研究进展
    张欣欣, 明珂, 冯国忠
    2023, 29(6): 16-2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04
    摘要 ( )   HTML ( )   PDF(667KB) ( )  

    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无公害、无残留、对动物和人类安全的防治方法。为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障水稻质量安全,生物防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稻病虫害防治。本文概述了生物防治的定义,综述了害虫天敌控制、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制剂和昆虫信息素等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充分利用生防微生物来拮抗病原菌,充分发挥天敌对水稻害虫的调节作用,加强微生物代谢产物生物农药的研发。

    CRISPR/Cas系统在基因修饰植物及其产品检测应用中的原理和进展
    王渭霞, 朱廷恒, 赖凤香, 万品俊, 魏琪, 傅强
    2023, 29(6): 21-2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05
    摘要 ( )   HTML ( )   PDF(1001KB) ( )  

    转基因及基因编辑的基因修饰植物发展迅猛,相关的检测技术也面临更多挑战,尤其是对于无外源DNA引入的基因编辑产品,其检测难度更高,传统的检测技术已无法满足。基于CRISPR/Cas检测系统中不同Cas蛋白所具有的附属非特异切割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分子检测领域,它与LAMP和RPA等温扩增相结合可实现准确快速的现场检测,甚至是对单核苷酸突变的基因编辑产品识别和检测。但是,该检测系统在植物基因修饰产品检测中的应用才刚刚起步,本文对该检测系统的原理及其在基因修饰的植物及其产品中的应用进行了评述。

    16种杀菌剂对3种水稻病原细菌的室内抑菌效果研究
    侯雨萱, 于林, 李阳, 谌江华
    2023, 29(6): 28-3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06
    摘要 ( )   HTML ( )   PDF(575KB) ( )  

    近年来,稻黄单胞杆菌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为致病菌的水稻白叶枯病“老病新发”,菠萝泛菌(Pantoea ananatis)和阿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asburiae)引起的水稻叶部病害突现流行,迫切需要筛选高效药剂精准防控。本研究采用平板抑菌圈法测定了16种杀菌剂对3种病原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40%链霉素、80%乙蒜素、3%中生菌素、35%喹啉铜四霉素和6%春雷霉素这5种抗生素类杀菌剂同时对上述3种病原细菌具有显著抑菌作用;其中,80%乙蒜素(10 000 mg/L)对黄单胞致病变种FY517的抑菌效果最佳,抑菌圈为22.2 mm;而40%链霉素(10 000 mg/L)对菠萝泛菌SX1和阿氏肠杆菌HZ27抑菌效果最佳,抑菌圈分别为27.8 mm和24.2 mm。

    增施生物炭对灌浆期低温胁迫下晚稻抗氧化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
    龙俊江, 祝孟洋, 周丁香, 郭章亮, 徐华勤, 童治军
    2023, 29(6): 33-3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07
    摘要 ( )   HTML ( )   PDF(598KB) ( )  

    湖南是我国双季稻主产区,在晚稻灌浆期可能出现极端低温天气,造成水稻减产。为明确增施生物炭在灌浆期低温下对晚稻抗氧化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以主推品种泰优390和传统品种湘晚籼1号为材料开展盆栽试验。试验设置3个施肥处理和2个灌浆期温度处理。施肥处理为常规施肥(NPK)、常规施肥+增施土壤质量5%的生物炭(NPK+BC)和常规施肥+增施与生物炭中所含N、P、K等量的化肥(NPK+),灌浆期温度处理为常温(环境温度)和低温(日均温17 ℃)。结果表明,与灌浆期常温处理相比,低温胁迫下泰优390和湘晚籼1号的产量分别下降35.85%和27.70%;2个品种的产量下降幅度均表现为NPK+BC<NPK<NPK+,且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在灌浆期低温胁迫下,产量下降幅度与结实率极显著负相关,而与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的相关性不显著;与灌浆期常温处理相比,灌浆期低温胁迫下泰优390和湘晚籼1号剑叶和根系的POD(过氧化物酶)、CAT(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MDA(丙二醛)含量均提高;在灌浆期低温胁迫下,2个水稻品种剑叶和根系中的POD、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和CAT酶活性均表现为NPK+BC处理显著高于NPK和NPK+处理。总的来看,灌浆期低温胁迫导致晚稻产量降低,但是增施生物炭可以减少产量损失,这可能与生物炭提高了灌浆期低温胁迫下晚稻结实率和抗氧化酶活性有关。

    3种Maillard反应前体物质对稻草木质素腐解及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白成鑫, 高嘉聪, 曾檬, 赵泓博, 赵鑫, 王帅, 王楠
    2023, 29(6): 39-4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08
    摘要 ( )   HTML ( )   PDF(643KB) ( )  

    Maillard反应前体物质在稻草腐解过程对腐殖质形成能起到激发效应,利用该特性,从腐殖质组成角度评价外源添加Maillard反应前体物质对稻草腐解进程起到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法,以稻草为基础材料,通过邻苯二酚(Cat)、葡萄糖(Glu)和甘氨酸(Gly)3种Maillard反应前体物质的外源添加,以不添加任何前体物质处理为对照,结合稻草腐解进程中腐殖质组成的变化,揭示各前体物质对稻草腐解进程的差异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延长,Cat、Glu、Gly处理和CK的总有机碳(TOC)含量均呈降低趋势,添加3种Maillard反应前体物质对TOC矿化作用均有所促进,其中,Glu的作用最为显著,使TOC含量下降22.9%;历经培养,各处理均有利于可提取腐殖酸碳(CHE)含量的增加并促进可提取腐殖酸(HE)分子结构复杂化,Cat的添加使CHE获得最大幅度提高(475.4%),其次为Glu,Gly的添加使HE分子复杂程度达到最高;添加3种Maillard反应前体物质能够使胡敏酸碳(CHA)含量获得提高且改善腐殖质品质,其中,Glu在提高CHA含量及改善腐殖质品质方面更为有利。综上,Glu在促进稻草矿化分解,提升稻草腐解进程CHA含量、改善腐殖质品质方面更有优势,Cat更有利于CHE含量的提升,而Gly则更易促进HE分子结构的复杂化。

    水稻倒伏性状与抗倒途径研究进展
    刘佳欣, 吴周周, 周婵婵, 阿娜, 李漪濛, 王术
    2023, 29(6): 44-4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09
    摘要 ( )   HTML ( )   PDF(758KB) ( )  

    倒伏是水稻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制约了水稻高产、稳产和优质,也降低了水稻机械化收获效率。本文阐述了水稻的倒伏类型,水稻根系和茎秆形态、茎秆解剖结构及化学成分等与水稻倒伏的关系,并从选育抗倒品种、优化栽培方式、加强田间管理和应用化控技术等角度提出水稻抗倒途径,最后进行总结与展望。

    水稻种子萌发出苗研究及直播生产上相关难题
    郑广杰, 陶怡, 沈兴连, 叶昌, 徐亚楠, 褚光, 徐春梅, 王丹英
    2023, 29(6): 49-5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10
    摘要 ( )   HTML ( )   PDF(827KB) ( )  

    水稻的出苗过程经过了种子的吸胀、萌动、发芽、出苗等阶段,涉及种子细胞活化修复、物质分解与代谢、能量代谢等生理生化活动,其调控网络十分复杂。本文在简要介绍种子萌发和出苗过程、生理生化活动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因素,提出了直播稻生产上与种子萌发和出苗相关的难题,即直播稻芽苗期遇到淹水和低温胁迫困扰直播稻的一次性全苗问题。

    稻虾共作模式下水分管理方式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徐荣, 韩光明, 杨婷, 寇祥明, 吴雷明, 马林杰, 张诚信, 王守红
    2023, 29(6): 56-6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11
    摘要 ( )   HTML ( )   PDF(645KB) ( )  

    于2020—2021年在稻虾共作模式模拟小区探究了“干湿交替”(RC)和“长期深水灌溉”(RS)两种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稻米品质及产量、小龙虾产量及规格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RC处理,RS处理降低了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和稻米品质。2021年RS处理氮素农学效率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RC处理,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RC处理,食味值综合评分略低于RC处理;2年试验中,RS处理水稻实际产量均高于7.5 t/hm2的稳产目标,与RC处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且RS处理通过显著增加小龙虾个体质量,降低个体质量波动性(34.18%~42.64%、4.84%~32.37%),有效提升总产量和35 g以上规格成虾产量(112.51%~115.56%、261.76%~450.09%)。因此,稻虾共作模式采取“长期深水灌溉”方式既可保证水稻稳产,还能提高小龙虾养殖经济收益。

    红壤稻田不同肥力水平和施氮量对早晚季甲烷排放的互作效应
    贾震, 付文涛, 王海媛, 陈金, 曾勇军, 黄山
    2023, 29(6): 61-6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12
    摘要 ( )   HTML ( )   PDF(626KB) ( )  

    土壤肥力和施氮量是影响稻田甲烷(CH4)排放的重要因子,但二者的互作效应尚不明晰。明确不同土壤肥力下施氮量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对提高稻田CH4排放清单的准确性和改进稻田CH4排放模型具有重要意义。以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标准,选择3个不同土壤肥力梯度(低、中、高)的红壤性双季稻田,设置4个施氮水平(N0、N90、N150和 N210分别代表纯氮施用量为 0、90、150和210 kg/hm2),研究了土壤肥力和施氮量对稻田CH4排放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在早稻季,与低肥力稻田相比,中、高肥力稻田CH4排放量分别显著减少115.7% 和32.4%;与N0处理相比,N90处理的CH4排放量显著增加36.0%,而N150和N210处理分别显著减少32.9%和55.0%。在晚稻季,与低肥力稻田相比,中肥力稻田CH4排放量显著增加40.0%,而高肥力稻田CH4排放量有增加趋势,但两者差异不显著;与N0处理相比,N90处理CH4排放量显著增加46.4%,而N150、N210处理无显著差异。从周年CH4排放量来看,低肥力条件下,N90处理比N0处理显著增加82.8%,N150和N210处理与N0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中、高肥力条件下,各施氮量处理间CH4排放无显著差异。土壤肥力和施氮量对早稻季和周年CH4排放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但对晚稻季CH4排放量无显著互作效应。

    中日粳稻适时收割对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徐杰, 石浩, 杨柳, 刘厚清, 鲍春辉, 马昀钊, 吴文福
    2023, 29(6): 67-7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13
    摘要 ( )   HTML ( )   PDF(939KB) ( )  

    对比了中国和日本水稻收割现状,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收割时间对稻谷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我们发现水稻收割时间与稻谷产量以及加工、食味和营养等品质关系密切,并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总结了水稻适时收割的判断要点,比如抽穗后天数、积温、黄化率、稻谷水分等,汇总了部分应用于水稻适时收割时间判断的现代化便捷工具和方法,以期为农民和水稻加工企业提供水稻适时收割判断依据和参考方法,进一步提升稻谷产量和大米品质。

    湖北优质长粒籼稻品种创新与品牌打造
    万丙良, 杜雪树, 徐华山, 陈少愚, 游艾青
    2023, 29(6): 73-7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14
    摘要 ( )   HTML ( )   PDF(672KB) ( )  

    湖北是我国水稻主产区之一,在长期的稻作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以优质长粒籼稻为特征的地域品种特色。本文以建设湖北长粒籼地域品牌为目标,回顾了湖北优质稻产业发展历程,并分析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湖北长粒籼稻品种的性状地域特征,提出了打造“湖北长粒籼”省级地域品牌的建议;在分析湖北优质稻品种创新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湖北优质长粒籼稻的品种创新思路,以期为湖北优质水稻品种创新和湖北优质稻米产业链建设提供借鉴。

    广西氮高效高产优质常规稻品种选育策略与实践
    刘广林, 李虎, 吴子帅, 罗群昌, 朱其南, 陈传华
    2023, 29(6): 79-8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15
    摘要 ( )   HTML ( )   PDF(641KB) ( )  

    针对广西21世纪初主栽优质常规稻品种普遍表现植株相对矮小而生物学产量偏低、穗型中小而每穗粒数偏少、粒型细短而千粒重偏轻从而导致产量偏低的问题及氮肥减施增效的生产需求,提出以重塑株型、穗型、粒型为核心,优化亲本选配、正常水肥和低氮条件下进行交替轮回选育,从而实现氮素利用、产量、品质高度协调统一的氮高效高产优质常规稻品种选育策略。利用该策略已育成桂育9号等多个氮高效高产优质常规稻品种,以桂育9号等品种为核心的成果于2022年获广西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下一步将加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氮高效性状选择中的应用以及在氮高效、高产、优质的基础上加强抗病虫性、香气、耐旱性育种研究。

    湖南稻鸭生态种养水稻品种优选研究
    王忍, 黄璜, 陈灿, 马微微, 马昀君, 张印, 马学虎, 罗雨聪, 陈烈臣, 罗明德
    2023, 29(6): 83-8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16
    摘要 ( )   HTML ( )   PDF(396KB) ( )  

    稻田养鸭作为一种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在湖南发展迅速。为筛选出适宜湖南稻鸭生态种养的水稻品种,2021年向全省征集17个优质水稻品种在长沙县进行试种展示。结果表明,悦两优美香新占的稻谷产量和稻米产量分别为8.69 t/hm2和5.90 t/hm2,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为2.75%和0.8%,谷草比和收获指数分别为1.08和0.52,株高适中,且遭遇大风天气无倒伏情况发生,可作为湖南稻鸭模式主推水稻品种;湘岳占、悦两优钰占和吨两优900这3个品种可作为稻鸭模式的适宜水稻品种。

    完善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持续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郑红明, 郑品卉
    2023, 29(6): 87-9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17
    摘要 ( )   HTML ( )   PDF(640KB) ( )  

    我国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以来,在增加农民种粮收益、促进稻谷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后期实施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保障农户水稻种植收益作用下降、稻谷产量徘徊不前、库存稻谷去化困难、财政负担沉重等。因此,需要继续完善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持续促进水稻尤其是优质稻生产,使政策性稻谷收得进、管得好、销得出,实现政策性稻谷库存规模可控、财政补贴减少等,从而在保护种粮农户积极性、促进稻谷生产与市场健康运行等方面实现新的平衡,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品种与技术
    早稻机插中拱双层覆盖保温规模化育秧技术特点及技术要点
    钟乐辉, 阳湘林, 徐良志, 陈剑宝, 易西方, 曾跃先, 王志辉, 刘志清, 程乐根
    2023, 29(6): 92-9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18
    摘要 ( )   HTML ( )   PDF(584KB) ( )  

    经多年规模化集中育秧试验示范,逐步探索出早稻机插中拱双层覆盖保温规模化育秧技术。该技术具有节本减污、高效实用、规模增效等特点,比大棚育秧节本近6 000元/667 m2,秧田利用率比泥浆竹拱覆盖育秧提高100%,取秧效率提高30%左右,值得在早稻机插规模化育秧中推广应用。

    叠盘出苗低温炼芽处理对早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章秋琳, 朱德峰, 陈惠哲, 张玉屏, 向镜, 张义凯, 王亚梁
    2023, 29(6): 95-9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19
    摘要 ( )   HTML ( )   PDF(467KB) ( )  

    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叠盘出苗低温炼芽对薄膜覆盖育秧和露天育秧早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露天育秧下,相比不经低温炼芽的处理,低温炼芽处理的秧苗成苗率增加8.8%,秧苗素质也更高,其中,露天育秧15 d和30 d秧苗的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8.7%和37.1%,秧苗干物质量分别增加23.2%和12.5%,秧苗充实度分别提高15.5%和6.9%;在薄膜覆盖育秧下,是否低温炼芽对成苗率影响不显著,但经低温炼芽后的秧苗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呈下降趋势。结果可为早稻育秧缓解低温伤害提供技术参考。

    杂交水稻机械收获减少稻谷产量损失度的关键技术研究
    徐富贤, 高尚卿, 孔晓谦, 徐魏, 伍燕翔, 徐麟, 魏林, 肖鹏飞, 佘恒志, 陈凯, 龚飞, 蒋鹏, 张林, 郭晓艺, 刘茂
    2023, 29(6): 99-10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20
    摘要 ( )   HTML ( )   PDF(497KB) ( )  

    为了降低机收水稻的产量损失, 2019—2022年以杂交中稻品种川优6203、内6优1787、内6优107、天优华占为材料,分别设置施氮方式、机收前植株湿润状态、收割株高、排风力度等处理对机收稻谷损失率的影响试验,并利用集成的机收减损技术进行多点大区比较示范。结果表明,底肥∶穗肥∶粒肥=6∶2∶2施氮方式的稻谷损失率仅2.51%,显著低于底肥∶蘖肥∶穗肥=5∶3∶2、底肥∶蘖肥=7∶3这两种施氮方式。机收前每hm2喷清水1 500 kg和 3 000 kg,机收时稻谷损失率分别高达9.30%和16.39%,均显著高于不喷清水的处理(5.17%)。无论何种品种,水稻机收割茎处距穗顶长度80 cm左右时稻谷损失率最低。低风力与传统人力半自动收割这两种收割方式间稻谷产量差异不显著,均比中、高风力收割方式显著增产。集成以上最佳试验处理为核心的机收减损技术大区对比示范,平均稻谷损失量仅208.5 kg/hm2,比大面积现有机收技术减少稻谷损失367.5 kg/hm2,减损效果显著。

    杂交粳稻申优28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制种技术研究
    程灿, 曹黎明, 朱建华, 况慧云, 王在满, 牛付安, 周继华, 储黄伟, 张安鹏, 邓宏中, 罗忠永, 张克红, 孙滨
    2023, 29(6): 103-10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21
    摘要 ( )   HTML ( )   PDF(473KB) ( )  

    申优28是以BT型不育系申21A与恢复系申恢26-2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申优28制种时,通过调节双亲的生长发育,确保了父母本花期高度相遇。研究了父母本均机插条件下不同父母本行比及母本株距对申优28制种产量的影响,以及在父本机插(行距25cm)-母本机直播(行距20 cm)条件下,母本不同株距对申优28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父母本均机插条件下,父母本行比2︰8~10、行株距25 cm×14 cm时制种产量高;父本机插-母本机直播条件下,以株距16 cm时制种产量高。通过以上优化栽培方式,确保了杂交粳稻制种高产高效。

    美香占2号在粤北作低桩机收再生稻的表现及关键栽培技术
    胡香玉, 黄振标, 钟旭华, 梁开明, 潘俊峰, 刘彦卓, 傅友强, 胡锐, 李妹娟, 叶群欢
    2023, 29(6): 107-10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22
    摘要 ( )   HTML ( )   PDF(365KB) ( )  

    美香占2号是目前广东省种植面积最大的高端丝苗米品种,具有米质优、再生能力强、适应性广的特点。本文总结了该品种2018—2021年在粤北作低桩机收再生稻的种植表现。美香占2号再生季生育期84~89 d,早季收割至再生季齐穗期有效积温893 ℃~1 092 ℃,再生季产量为293.5~343.0 kg/667 m2,为早季产量的69.1%~74.6%。2021年,“早稻-再生稻”模式下两季总成本投入1 974.5元/667 m2,经济效益为824.3元/667 m2。与一季稻相比,再生稻模式增产328.0 kg/667 m2,经济效益增加740.3元/667 m2;与双季稻相比,再生稻模式两季总产降低57.0 kg/667 m2,节省成本582.5元/667 m2,经济效益增加377.3元/667 m2。本文还总结了美香占2号作低桩机收再生稻的关键栽培技术,以期为华南地区机收再生稻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连作晚稻不同播期下钵苗摆栽及毯苗机插效果对比
    江立斌, 王志刚, 王琴霞, 张仙平, 朱伟君, 秦叶波, 王宏辉
    2023, 29(6): 110-1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23
    摘要 ( )   HTML ( )   PDF(341KB) ( )  

    为提高水稻生产效率及连作晚稻单产,开展连作晚稻不同播栽期下钵苗摆栽及毯苗机插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同期播种下钵苗秧苗素质要好于毯苗;相同播栽期下,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摆栽的播齐历期缩短,齐穗期提前,但全生育期基本一致,钵苗摆栽的产量明显高于毯苗机插,平均增产150 kg/667 m2左右;同一育插秧方式下,随着播栽期的推迟,结实率降低,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均以B2处理(7月2日播种、7月30移栽)的产量最高,且钵苗摆栽要比毯苗机插耐迟播迟栽。结合温岭当地的生产实际,连作晚稻要高产,应在立秋前完成移栽。

    优质两系杂交水稻爽两优132高产制种技术
    孙平勇, 舒服, 李天春, 许国冬, 张武汉, 何强, 邓华凤
    2023, 29(6): 114-1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24
    摘要 ( )   HTML ( )   PDF(377KB) ( )  

    爽两优132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用爽1S与爽恢32配组选育的优质两系杂交水稻组合,202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2年9月21日,中国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相关专家对爽两优132组合在福建省建宁县的制种示范片进行现场考察和测产验收,产量达6 886.05 kg/hm2,实现杂交水稻制种大面积产量突破。概述了该组合父母本的高产制种特征,总结了爽两优132的高产制种技术要点,为杂交水稻生产制种提供指导。

    广适籼型两系不育系7011S的选育与应用
    从夕汉, 阮新民, 施伏芝, 杜弘杨, 罗彦长, 罗玉祥, 罗志祥
    2023, 29(6): 116-1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6.025
    摘要 ( )   HTML ( )   PDF(298KB) ( )  

    7011S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生产上广泛使用的籼型两系不育系1892S为母本,与抗稻瘟病材料谷梅4号杂交、自交,经5年7代选育而成的籼型温敏核不育系。该不育系具有株型适中、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强、茎秆较粗、不育起点温度低、异交结实率高、配合力强及广适等特性,2019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以7011S为母本、R202为父本配制的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两优7002具有优质、高产、抗逆特点,于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广告·书评
    新时代职业农民培养与创新创业实践指导研究
    王晓路, 郭婷婷
    2023, 29(6): 119-119. 
    摘要 ( )   HTML ( )   PDF(175KB) ( )  
    新时代乡村农业职业思想教育研究
    李晶晶
    2023, 29(6): 120-120. 
    摘要 ( )   HTML ( )   PDF(156KB) ( )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垃圾分类模式与管理探究
    詹義洲
    2023, 29(6): 121-121. 
    摘要 ( )   HTML ( )   PDF(176KB) (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体育健康事业发展策略研究
    介博
    2023, 29(6): 122-122. 
    摘要 ( )   HTML ( )   PDF(183KB) ( )  
    篮球在农村体育建设中的作用与发展方向
    康雨辰
    2023, 29(6): 123-124. 
    摘要 ( )   HTML ( )   PDF(274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