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3年, 第2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09-20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论与研究
    品种与技术
    广告·书评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机收再生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杨德生, 黄见良, 彭少兵
    2023, 29(5): 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01
    摘要 ( )   HTML ( )   PDF(1034KB) ( )  

    再生稻是一种资源高效和环境友好的种植模式,对于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和保障国家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近年来机收再生稻模式在我国南方稻区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hm2,周年产量可达到15 t/hm2。但是再生稻头季机收环节造成的再生季产量和加工品质下降,限制了机收再生稻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为此,本文重点介绍了机收再生稻的产量和品质形成特点,并总结了机收再生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机收再生稻产能的进一步提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覆膜机插缓混一次施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陈洋洋, 洪金枝, 张子涵, 金佳雯, 唐心傲, 李刚华
    2023, 29(5): 9-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02
    摘要 ( )   HTML ( )   PDF(575KB) ( )  

    以宁香粳9号为试验材料,于2022年在南京农业大学白马教学科研基地开展试验,研究覆膜机插缓混一次施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为绿色高产的稻作方式提供新的思路。结果表明,缓混肥一次基施(T1)、覆膜缓混肥一次基施(T2)和覆膜尿素两次施用(T3)处理的产量较常规施肥(CK)分别提高6.0%、9.1%和6.5%,但只有T2处理达到显著水平;T2处理植株干物质积累量较CK显著提高12.5%,在分蘖期、拔节期的叶面积指数较CK分别显著提高62.0%、26.7%;T2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农学利用率较CK显著提高9.1%和47.7%,氮素利用率较CK提高17.6%。可见,覆膜机插缓混一次施肥具有更高的水稻增产潜力和氮素利用效率。

    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品质与抗倒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杨谦, 李京咏, 戴林, 秀窦志, 高辉
    2023, 29(5): 13-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03
    摘要 ( )   HTML ( )   PDF(462KB) ( )  

    水分管理是调控水稻生长发育的主要农艺措施之一,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抗倒性等具有重要影响。水稻生产中常用的灌溉方式有淹水灌溉、“薄、浅、湿、晒”模式、控制灌溉、半深水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等。本文阐述了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品质和抗倒性的影响研究进展,比较归纳了不同灌溉方式的优劣势,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水稻高产优质抗倒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粮油多熟制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叶天承, 陈惠哲, 向镜, 张义凯, 王亚梁, 王志刚, 熊家欢, 孙凯旋, 高义卓, 张玉屏
    2023, 29(5): 17-2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04
    摘要 ( )   HTML ( )   PDF(821KB) ( )  

    近年来,全球不利气候频发,农业生产面临更为严峻的环境条件,保障粮食安全尤为艰巨。多熟制作为我国传统种植模式,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调节肥力,从而增产增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环境各不相同,因地制宜选取轮作技术能有效保障作物产量。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目前多熟制中轮作制研究进展,分析了轮作带来土壤养分和理化性质改变、微生物群落变化和作物产量提升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具体探讨了水稻-大豆轮作技术与现有轮作技术相比的优缺点,以期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产量,为水稻-大豆轮作技术推广与应用提供指导。

    稻蛙共作对土壤理化特性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朱练峰, 房伟平, 庄雪浩, 孔亚丽, 范慧慧, 吴传意, 石艳平, 徐青山, 张露, 朱春权, 曹小闯, 金千瑜, 张均华
    2023, 29(5): 23-2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05
    摘要 ( )   HTML ( )   PDF(658KB) ( )  

    通过大田试验比较了常规种稻(CK)、稻蛙共作低密度养蛙(DWL)和稻蛙共作高密度养蛙(DWH)3种模式对稻田土壤理化特性、养分含量变化动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稻蛙共作提高了土壤pH值、电导率、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但降低了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同一生育时期,DWH处理土壤养分含量高于DWL处理;与CK相比,DWL处理显著降低水稻产量12.0%,DWH处理降低水稻产量3.1%,差异不显著。稻蛙共作导致水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显著降低了水稻有效穗数。可见,在稻作系统下养殖适宜数量的黑斑蛙会导致水稻产量小幅下降,但稻谷安全性和黑斑蛙产出提高,不仅有助于增加单位面积稻田的经济效益,而且因为生产过程中不施化肥和农药,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较好的生态效益。

    氮肥减施对稻田综合种养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李京咏, 戴林秀, 彭翔, 杨谦, 徐强, 窦志, 高辉
    2023, 29(5): 28-3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06
    摘要 ( )   HTML ( )   PDF(1200KB) ( )  

    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水产禽类养殖相结合的绿色循环农业模式。与水稻单作相比,稻田综合种养降低了化学氮肥施用量,起到了减氮节肥效果,但氮肥减施对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效果并不一致。本研究收集了2009—2021年间发表的以水稻单作为对照,以稻田综合种养水稻为处理的111篇相关文献;将综合种养模式分为甲壳类、鱼类、两栖类和水禽类共4类,应用整合分析方法评估了氮肥减施对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定量分析了在不影响水稻产量前提下不同综合种养模式的合理减氮范围。结果表明,在0~150和150~180 kg/hm2施氮(N)区间,甲壳类、鱼类和水禽类综合种养模式水稻产量分别比水稻单作提高1.15%~19.00%、1.45%~27.00%和3.47%~10.59%,其中,甲壳类和鱼类综合种养模式会降低水稻有效穗数,而通过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来增加水稻产量。相比于水稻单作,甲壳类、鱼类、两栖类和水禽类综合种养模式减氮范围的上限分别是26.24%、21.64%、14.04%和41.94%时,可确保水稻产量不低于7.5 t/hm2。相比水稻单作,鱼类和水禽类综合种养模式在各个施氮区间对稻米加工、外观、蒸煮和营养品质均有一定提升。在150~180和>180 kg/hm2施氮(N)区间甲壳类和两栖类综合种养模式的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降低,而蒸煮和营养品质则有所提升。本研究定量分析了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水稻适宜的施氮区间,可为各模式合理的氮肥减施和水稻增产提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基于冠层高光谱植被指数的水稻产量预测模型研究
    高钰琪, 许桂玲, 冯跃华, 王晓珂, 任红军, 由晓璇, 韩志丽, 李家乐
    2023, 29(5): 38-4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07
    摘要 ( )   HTML ( )   PDF(798KB) ( )  

    及时、准确、快速的进行粮食产量预测预报对指导农业生产和国家制定粮食政策有重大意义。以不同水稻品种和施氮水平为试验因素,进行两因素裂区设计试验,在水稻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期测定其冠层光谱反射率,通过筛选出与产量相关性最高的最佳波段组合,计算最优波段组合组成的12种植被指数,并建立了基于单植被指数和多植被指数组合的水稻产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孕穗期,在401~723 nm波段范围内水稻冠层原始光谱反射率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各植被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基于单植被指数构建的水稻产量预测模型,以孕穗期线性模型精度最高(R2=0.436,RMSE=874.57 kg/hm2),最佳植被指数为重归一化植被指数(RDVI),模型表达式为y=7.7E+05×RDVI(455,456)+1.1E+04;基于逐步回归构建的多植被指数产量预测模型同样以孕穗期表现最佳(R2=0.443,RMSE=861.81 kg/hm2),最优植被指数为比值植被指数(RVI)、土壤调节型植被指数(SAVI)和最佳植被指数(VIopt),模型表达式为y=1.8E+05×RVI (1661,1687)-2.1E+05×SAVI (1235,1268)+5.3E+04×VIopt (2260,2215)-3.4E+05。总的来说,多植被指数产量预测模型的拟合精度和预测效果均优于单植被指数产量预测模型,其中以孕穗期模拟效果最好。

    灌浆期低温弱光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蔡沁, 丛舒敏, 余恩唯, 徐益, 许轲, 霍中洋, 胡雅杰, 张洪程
    2023, 29(5): 45-5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08
    摘要 ( )   HTML ( )   PDF(616KB) ( )  

    以软米粳稻南粳9108和常规粳稻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通过不同播期和穗后遮光方式,设置轻低温、轻低温+弱光、低温和低温+弱光4种处理,以Ⅰ期播种并未进行遮光的处理为对照(CK),研究灌浆期低温弱光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灌浆期低温弱光4个处理产量均显著降低;灌浆期轻低温和低温处理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有所改善,而轻低温+弱光和低温+弱光处理则降低了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

    施用冬闲杂草对免耕水稻产量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康玉灵, 赵春容, 陈鸽, 陈佳娜, 曹放波, 曹威, 黄敏
    2023, 29(5): 51-5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09
    摘要 ( )   HTML ( )   PDF(660KB) ( )  

    以Y两优1号为材料,在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坪头村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N0,0 kg/hm2;N150,150 kg/hm2;N225,225 kg/hm2)下施用冬闲杂草(折合干物质量W0,0 kg/hm2;W1,5 000 kg/hm2)对免耕水稻产量及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0和N150水平下,与未施用冬闲杂草处理(W0)相比,施用冬闲杂草(W1)分别提高水稻产量28.8%和4.2%,增产的原因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总颖花量和千粒重提高;N225水平下,W1处理降低水稻产量5.9%。N0和N150水平下,与W0处理相比,W1处理大幅度提高免耕水稻后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辐射利用率、净光合速率和SPAD值的同时,还提升了水稻叶茎鞘转运能力和收获指数;N225水平下,W1处理显著增加水稻的无效分蘖,降低成穗率,同时叶茎鞘转运能力降低,最终降低了水稻的每穗粒数、总颖花量和结实率。综上,在低氮(0~150 kg/hm2)水平下,施用冬闲杂草有利于提高免耕水稻产量,在高氮(225 kg/hm2)水平下,施用冬闲杂草反而会降低产量。

    长期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与田面水环境的影响
    孙国峰, 孙仁华, 周炜, 刘红江, 盛婧, 徐志宇
    2023, 29(5): 57-6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10
    摘要 ( )   HTML ( )   PDF(648KB) ( )  

    基于11年定位试验,研究长期秸秆还田(CFS)对田面水的化学需氧量(COD)、氮(N)、磷(P)等水环境风险指标变化规律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处理(秸秆不还田)相比,CFS处理水稻减产3.5%,但差异不显著,主要是因为秸秆还田减少了水稻有效穗数。与CF处理相比,CFS处理田面水中总氮(TN)、总磷(TP)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还田初期田面水中NH4+-N(铵态氮)/TN降低,田面水中COD平均增加69.4%,水环境风险上升。但CFS处理田面水中COD仍低于GB 5084—2021《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水田作物灌溉水质要求(COD为150 mg/L)。说明长期秸秆还田降低了还田初期田面水中N、P的水环境风险,但增加了田面水中COD的水环境风险,而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

    超声波处理种子对香稻秧苗素质、抗逆性、产量及香气的影响
    张莹莹, 何珍珍, 兰儒剑, 肖立中, 钟克友, 田华, 段美洋, 潘圣刚, 王树丽, 莫钊文, 唐湘如
    2023, 29(5): 62-6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11
    摘要 ( )   HTML ( )   PDF(516KB) ( )  

    以杂交香稻品种青香优19香为材料,设置超声波处理种子(UT,种子发芽前,放入隧道式超声波处理器,在室温下以50 kHz频率处理1.0 min)及非超声波处理种子(CK),用钵苗盘在低温人工气候箱(白天12 h 22 ℃,晚上12 h 12 ℃)、高温人工气候箱(白天12 h 35 ℃,晚上12 h 25 ℃)和室温网室(白天平均温度为25.3 ℃,夜间平均温度为16.6 ℃)培育秧苗,20 d后统一转移至网室盆中种植至成熟,测定苗期秧苗素质、抗逆性相关酶活性、产量和2-AP含量,以探明超声波处理种子对香稻秧苗素质、抗逆性、产量和香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UT处理提高了水稻苗期植株的株高和茎基宽,显著提高了苗期植株的鲜质量和干质量;UT处理后青香优19香的POD、CAT活性和MDA含量与CK相比无显著差异,但SOD活性、结实率和每穗粒数显著提高,从而显著提高产量;UT处理种子显著提高了青香优19香的2-AP含量。

    不同增香施肥处理对香稻产量、品质和香气风味挥发物的影响
    姚祥滨, 罗昊文, 韦剑娇, 丘鑫峰, 童少杰, 彭洁梅, 何珍珍, 段美洋, 潘圣刚, 田华, 祁剑英, 莫钊文, 唐湘如
    2023, 29(5): 66-7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12
    摘要 ( )   HTML ( )   PDF(534KB) ( )  

    于大田条件下,试验比较了2个增香施肥处理T1(传统施肥模式+馫香1号肥)、T2(香稻增香专用肥)和CK(传统施肥模式)对香稻品种青香优19香产量、品质及香气风味挥发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和T2处理的香稻产量分别显著提高9.94%和11.94%,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亦均有提高,籽粒中2-AP(2-乙酰基-1-吡咯啉)含量分别提高11.11%和33.83%。不同增香施肥处理香稻籽粒中的香气风味挥发物(如醛类、烯类和酮类)组分存在显著差异。

    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北方粳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王悦, 吴周周, 刘佳欣, 周婵婵, 王术, 贾宝艳, 黄元财, 王岩, 王韵, 冯跃
    2023, 29(5): 71-7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13
    摘要 ( )   HTML ( )   PDF(789KB) ( )  

    为探讨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辽宁省主栽水稻品种沈稻47为试材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淹水灌溉(W1)和干湿交替灌溉(W2)2种灌溉模式,施氮量为200 kg/hm2,根据不同时期施氮比例分为3种施氮方式:基肥∶分蘖肥∶穗肥=5∶3∶2(F1)、基肥∶分蘖肥∶穗肥=4∶5∶1(F2)、基肥∶分蘖肥∶穗肥=4∶3∶3(F3)。结果表明,W2模式比W1模式增产3.90%;2种灌溉模式下均以F3处理产量表现最佳,W2F3处理要比W1F3处理增产7.48%。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与W1模式相比,W2模式下的茎蘖成穗率、剑叶SPAD、LAI整体表现较高,尤其是在水稻生长后期。与W1F1(常规栽培管理)相比,W2F1和W2F3处理抽穗前干物质显著增加了14.24%和14.71%,各器官干物质量的积累也显著增加。相对于W1F1处理,W1F2和W2F1处理显著提高了叶片干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W2F2和W2F3处理显著提高了茎鞘干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研究结果为东北地区水稻高产合理灌溉和氮肥运筹提供了理论依据。

    施氮量对四川省同纬度不同海拔地区超级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蒋鹏, 罗晓莲, 夜明登, 肖洪, 李金荣, 周兴兵, 张林, 朱永川, 郭晓艺, 刘茂, 郭长春, 熊洪, 徐富贤
    2023, 29(5): 78-8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14
    摘要 ( )   HTML ( )   PDF(651KB) ( )  

    为探明施氮量对四川省同纬度不同海拔地区超级杂交稻产量形成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超级杂交稻泸优727和高产杂交稻内6优107为材料,在四川省汉源县(高海拔)、沐川县(中海拔)和泸县(低海拔)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225、180、150、105、0 kg/hm2,分别记作N1、N2、N3、N4、N0)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纬度不同海拔地区间超级杂交稻产量差异较大。与泸县点和沐川点相比,汉源点超级杂交稻产量分别增加62.1%和84.1%,其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每穗粒数、齐穗前干物质、齐穗后干物质、总干物质和收获指数增加上。超级杂交稻产量对施氮量的响应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改变。汉源点和沐川点4个施氮处理间超级杂交稻产量差异不显著;泸县点N2处理超级杂交稻产量与N1处理相当,N3、N4处理超级杂交稻产量较N1处理分别显著降低6.7%和18.0%。超级杂交稻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氮肥减施量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与N1处理相比,N2、N3和N4处理超级杂交稻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增加6.8%~27.1%、27.9%~70.0%和37.3%~138.6%,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增加20.9%~25.5%、40.5%~53.6%和81.6%~118.8%。综合考虑超级杂交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汉源点和沐川点氮肥适宜减施量为20.0%~33.3%,泸县点氮肥适宜减施量为20.0%。

    尿素和缓释肥混配深施对水稻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李晓敏, 李英琪, 何珍珍, 吴义祝, 潘淦锋, 潘圣刚
    2023, 29(5): 85-8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15
    摘要 ( )   HTML ( )   PDF(452KB) ( )  

    研究了不同比例尿素和缓释肥深施对水稻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旨在探明深施肥条件下促进水稻生长的尿素和缓释肥的最佳比例。试验以杂交水稻青香优19香和常规水稻象牙香占为材料,设置4个不同处理,分别是:T1,尿素和缓释肥按1∶1(按含氮量计,下同)混合,全部作基肥一次性深施入土壤,施肥深度6 cm;T2,尿素和缓释肥按1∶2混合,全部作基肥一次性深施入土壤;T3,尿素和缓释肥按2∶1混合,全部作基肥一次性深施入土壤;T4,水稻整个生育期均不施肥。所有施肥处理氮肥(纯N )用量均为150 kg/hm2。结果表明,青香优19香T2处理产量比T1、T3和T4处理分别显著增加29.47%、43.49%和73.56%;相比其他处理,T2处理的青香优19香和象牙香占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叶片硝酸还原酶(NR)、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明显提高,但丙二醛(MDA)含量明显下降。说明尿素和缓释肥按照1∶2比例深施是一种较好的施肥方法。

    石膏用量对滨海盐碱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陈雨琼, 孟轶, 徐志恒, 都晗萌, 戴其根, 张洪程, 廖萍
    2023, 29(5): 89-9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16
    摘要 ( )   HTML ( )   PDF(556KB) ( )  

    石膏是一种常用的盐碱稻田土壤化学改良剂,可促进水稻丰产,但施用石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较少。本试验以江苏省大面积推广的常规稻品种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在含盐量为0.3%左右的滨海盐碱稻田探究不同石膏施用量(0 t/hm2, 3 t/hm2, 6 t/hm2和12 t/hm2)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石膏相比,施石膏显著提高了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进而增加了水稻产量(11.8%~30.6%),且产量随石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稻米加工品质方面,施石膏显著提高了精米率(1.5%~2.7%)和整精米率(2.2%~5.8%),对糙米率影响不显著;在外观品质方面,施石膏显著降低了垩白度(-24.0%~-16.2%)和垩白粒率(-43.1%~-32.6%),对长宽比无显著影响;在蒸煮食味特性方面,施石膏显著提高了胶稠度(7.6%~26.2%),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19.4%~-3.6%),而对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显著,稻米的食味值随石膏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提升(6.1%~15.4%)。此外,施石膏显著改善了稻米糊化特性,崩解值随石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消减值随石膏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研究表明,施用石膏可协同提高滨海盐碱地水稻产量和品质,且改善效果随石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品种与技术
    早熟籼稻低留桩机收再生丰产优质增效栽培技术
    习敏, 涂德宝, 周永进, 李忠, 胡润, 程太平, 孙雪原, 许有尊, 吴文革
    2023, 29(5): 93-9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17
    摘要 ( )   HTML ( )   PDF(400KB) ( )  

    针对现有杂交中籼稻高留桩机收再生栽培模式存在头季机收碾压严重、再生季生长期短等导致再生季产量不高、品质差的问题,结合区域生态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创建了以“品种选择、适期早播、氮肥优化管理、干湿交替灌溉、低留桩收割(10~15 cm)”等措施为核心的早熟籼稻低留桩机收再生栽培模式。与杂交中籼稻高留桩机收再生栽培模式相比,新模式将再生季生育期延长了20~30 d,将头季与再生季温光资源的分配率由7∶3提高至6∶4,实现再生稻高产优质与资源高效协同。

    辽宁稻区机械化宽窄行移栽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分析
    李跃东, 董立强, 杨铁鑫, 马亮, 隋国民, 王双, 宁宝常
    2023, 29(5): 96-9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18
    摘要 ( )   HTML ( )   PDF(572KB) ( )  

    综述了2018—2022年机械化宽窄行移栽技术在辽宁稻区的推广应用情况及其田间表现,提出了移栽质量标准化、辅助驾驶智能化、插秧施肥一体化等技术发展建议,以期为辽宁稻区水稻机械化生产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辽宁滨海盐碱稻区稻蟹模式评价与效益分析
    董立强, 杨铁鑫, 马亮, 孙富余, 于凤泉, 李志强
    2023, 29(5): 100-10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19
    摘要 ( )   HTML ( )   PDF(579KB) ( )  

    为深挖稻蟹种养模式潜力,2019—2021年在辽宁滨海盐碱稻区对水稻单一种植模式(MR)、水稻+成蟹种养模式(RC)、水稻+扣蟹种养模式(RYC)、水稻+成蟹种养生态减施模式(ORC)和水稻+扣蟹种养生态减施模式(ORYC)的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及稻蟹投入产出进行了试验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养模式间水稻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及稻米加工品质差异均不显著;稻蟹种养模式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生态减施模式在提高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生态减施模式下成蟹种养较扣蟹种养具有更高的市场稳定性。

    不同类型杂交稻品种在贵州兴义的高产潜力及氮肥利用特性研究
    罗锡坤, 李敏, 张恒栋, 张发丽, 罗德强, 江学海, 周维佳
    2023, 29(5): 105-10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20
    摘要 ( )   HTML ( )   PDF(527KB) ( )  

    选用3种类型且具有超高产潜力的杂交水稻品种(分别为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1540、三系杂交籼稻品种蓉18优2348、两系杂交籼稻品种晶两优534)为试材,研究不同施氮量(N1,240 kg/hm2;N2,285 kg/hm2;N3,330 kg/hm2)对水稻产量与氮素吸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杂交稻品种产量对氮肥的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甬优1540和蓉18优2348均在N3处理下产量最高,分别达16.83 t/hm2和15.64 t/hm2;晶两优534则在N1处理下产量最高,达12.54 t/hm2。在最高产施氮量条件下,甬优1540和蓉18优2348均拥有较高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分别达304.18万/hm2、279.39粒和324.28万/hm2、220.85粒,晶两优534则拥有较高的千粒重和结实率,分别达21.11 g和89.15%,且甬优1540的穗粒数和结实率均高于蓉18优2348和晶两优534。在最高产施氮量条件下,甬优1540和蓉18优2348具有较高氮素积累能力和利用效率,晶两优534氮素积累能力较低,但氮素利用效率较高。甬优1540较蓉18优2348和晶两优534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甬优1540仍可以继续增施氮肥来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而蓉18优2348和晶两优534的适宜施氮量分别为330 kg/hm2和240 kg/hm2

    基质粒径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李睿, 于广星, 陈盈, 董立强, 王双, 李跃东
    2023, 29(5): 110-11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21
    摘要 ( )   HTML ( )   PDF(426KB) ( )  

    以辽粳419为供试品种,以腐熟牛粪秸秆基质为载体,设置3种粒径(T1,0~3 mm;T2,0~5 mm;T3,3~5 mm)处理,以营养土作为对照(CK),比较分析了各处理间秧苗素质和移栽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T2和T3处理秧苗的株高、茎基宽、干物质积累量等性状显著高于T1处理秧苗,也高于CK秧苗但部分性状未达到显著水平。秧苗根系总长度、总表面积、总体积、根尖数等根系性状指标均表现为T3>T2>CK>T1的规律。T2处理秧苗充实度和壮苗指数显著高于T1处理和CK,秧苗素质较好。T2处理秧苗漏插率和伤株率最低,基本苗数最高,秧苗移栽质量最好。鉴于秧苗素质和移栽质量,腐熟牛粪秸秆基质粒径设置在0~5 mm更有利于水稻育苗生产。

    黔西南地区水稻超高产原因分析
    张发丽, 王荣基, 张恒栋, 何志旺, 张建冲
    2023, 29(5): 114-11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22
    摘要 ( )   HTML ( )   PDF(660KB) ( )  

    兴义市乐立村位于黔西南地区,是贵州省水稻超高产攻关、示范地区,在2020年、2021年、2022年的试验示范中,连续刷新贵州省主要水稻单产纪录,单产最高达1 154.68 kg/667 m2。分析水稻超高产的原因,发现主要有3点:1)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如甬优1540,该品种株型紧凑、分蘖力强、穗子长、每穗粒数多、结实率高、耐肥;2)环境条件适宜,无极端高低温,光热水资源丰富;3)栽培技术适宜:秧苗素质好,移栽密度适宜,肥水运筹精确,病虫害防治合理。

    云南高海拔稻区“多年生稻+鱼”绿色高效生产技术
    李国生, 钏兴宽, 王锦艳, 尹正钦, 何荣满, 张义, 康洪灿
    2023, 29(5): 119-12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3.05.023
    摘要 ( )   HTML ( )   PDF(365KB) ( )  

    多年生稻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已在生产上应用多年。但是,多年生稻品种在高海拔稻区安全越冬、绿色轻简化栽培等田间管理技术仍有待探索。自2016年参加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主持的多年生稻项目以来,作者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一套高海拔(1 670 m)稻区“多年生稻+鱼”绿色高效安全越冬生产技术,主要包括多年生稻品种选择、育秧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稻田鱼管理,以及越冬季稻桩、水肥、鱼的管理和次年后的稻鱼管理技术。

    广告·书评
    现代农业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研究
    周以杰
    2023, 29(5): 122-123. 
    摘要 ( )   HTML ( )   PDF(276KB) ( )  
    新时期农业电商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余洋
    2023, 29(5): 124-124. 
    摘要 ( )   HTML ( )   PDF(166KB) ( )  
    大学生思政工作对培育农业人才的效能提升探索
    李阳
    2023, 29(5): 125-126. 
    摘要 ( )   HTML ( )   PDF(289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