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近期我国稻谷(米)供求趋势分析及发展预测与对策
    施能浦
    2015, 21(1): 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1.001
    摘要 ( )   PDF(646KB) ( )  
    本文分析了20年来我国水稻生产、消费和贸易的变化,认为只有“保红线(即保种植面积3 000万hm2,稻谷总产2亿t)攻单产”才能保证我国稻谷95%以上的自给率。并预测了2030年我国稻谷的供求趋势,认为只要确保种植面积年增长率达0.4%、总产年增长率达1.0%,供求关系将趋平衡,并略有节余。为确保我国中期稻谷生产与消费趋于合理区间,提出了“六保”发展措施。
    中国米食文化概述
    高洁1, 文雅1, 熊善柏1, 赵思明1*, 杨特武2, 陈世龙1
    2015, 21(1): 6-1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1.002
    摘要 ( )   PDF(898KB) ( )  
    米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米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表现出地域性、层次性、时节性、多样性等特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促进了米食文化的发展。传承和发扬米食文化,对促进中国文化、科技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氮代谢对根际氧气供应的响应研究
    胡志华, 朱练峰, 林育炯, 胡继杰, 张均华, 金千瑜*
    2015, 21(1): 12-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1.003
    摘要 ( )   PDF(791KB) ( )  
    氧气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水稻的需水需氧特异性矛盾容易造成根际氧气供应不足、根系呼吸减弱、矿质营养吸收降低,进而引起水稻碳氮代谢紊乱,不利于其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因此,深入研究水稻根际氧生理及根际氧环境改善方案,对于水稻耐涝高产以及提高氮素利用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根际氧气供应对水稻生长、氮素吸收及同化和相关氨基酸代谢、氮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研究,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分子标记在杂交粳稻育种上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牛付安1, 程灿1, 周继华1, 袁勤1, 储黄伟1, 曹黎明1*, 罗忠永2
    2015, 21(1): 18-2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1.004
    摘要 ( )   PDF(815KB) ( )  
    分子标记的应用为杂交粳稻育种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分子标记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可大大提高育种效率。本文综述了分子标记在杂交粳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杂种优势预测以及DNA指纹图谱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探讨了分子标记在杂交粳稻育种上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综合信息
    四川省2014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5, 21(1): 23-,29.  DOI:
    摘要 ( )   PDF(216KB) ( )  
    专论与研究
    利用智能水温控制系统鉴定水稻雄性核不育起点温度
    王德正, 王辉, 吴爽, 杜士云, 江建华
    2015, 21(1): 24-2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1.005
    摘要 ( )   PDF(759KB) ( )  
    利用智能水温控制系统,设置22℃、23℃和24℃ 3个不同温度处理水平,对培矮64S、广占63S、Y58S、新安S和广茉S共5个两用核不育系分别经过5 d和7 d的处理,对其不育起点温度进行鉴定。试验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对不育系的抽穗有延迟作用且使抽穗历期拉长;5个不育系的不育起点温度除培矮64S为23℃外其余均为24℃。在起点温度鉴定中,育性诱导时期的掌握、低温处理后的材料管理、取样单穗的选择等环节对鉴定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湖南优质稻品种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刘利成, 闵军, 刘三雄, 潘孝武, 黄海明, 黎用朝*
    2015, 21(1): 30-3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1.006
    摘要 ( )   PDF(517KB) ( )  
    对湖南省评选出的221个优质稻品种(组合)的主要米质指标进行了分析,探析了品质性状与评定等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越大,等级越低;而粒型长宽比和胶稠度越大,等级越高。湖南省二、三等优质品种的出糙率要求高于国家相应标准,垩白度和胶稠度要求低于国家相应标准。30年来,湖南省评选的优质稻品种米质有较大改善,但垩白粒率、垩白度仍普遍偏高。相关回归分析表明,稻米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垩白粒率、垩白度与出糙率、精米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粒型长宽比、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和食味值呈极显著负相关;粒型长宽比、整精米率与胶稠度、碱消值和食味值呈极显著正相关。
    综合信息
    安徽省2014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5, 21(1): 33-33.  DOI:
    摘要 ( )   PDF(95KB) ( )  
    专论与研究
    宣城地区双季早稻种植气候适宜度评价
    孙秀邦, 田青, 王周青, 王霞, 张民蓓, 李龙
    2015, 21(1): 34-3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1.007
    摘要 ( )   PDF(441KB) ( )  
    为掌握安徽省宣城地区双季早稻种植气候适宜性地域分布,通过宣城地区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温度、降水、日照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和空间插值方法对宣城地区温度、降水、日照和气候适宜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温度和日照适宜度较高,降水适宜度较低,降水是影响该地区双季早稻种植的主要不利因子,温度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双季早稻生产前期。根据综合气候适宜度分析,适合双季早稻种植气候区主要集中于宣城北部平原地区。
    农场尺度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以复兴圩农场为例
    朱涛1, 颜希亭2, 陆建雯2, 高辉2
    2015, 21(1): 37-39,4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1.008
    摘要 ( )   PDF(509KB) ( )  
    根据2010年GPS定位测土试验结果,利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等方法,分析了农场尺度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pH与有效硫等土壤养分指标的空间变异特征,并进行了上述指标的地理制图,旨在阐明研究区复兴圩农场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该农场实行作物精确施肥策略、提升作物生产能力与经济效益等提供理论参考。
    稻文化的再思考(9):古今科技——水稻品种:从农家种到矮秆稻、杂交稻、超级稻
    林海, 王志刚, 鄂志国, 庞乾林*
    2015, 21(1): 40-4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1.009
    摘要 ( )   PDF(738KB) ( )  
    水稻在我国已有近万年的栽培历史,水稻品种在我国稻文化和水稻科技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时间来,通过自然和人工选择,农民们培养、积累了诸多的品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将水稻科技尤其是品种的研发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都未曾放松,使得我国水稻品种出现三次重大突破:矮秆化、杂交稻、超级稻,为我国水稻产量的大幅度提升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文章介绍了我国从古代到现代品种选育取得的成就,及在当时推广面积较大的一些水稻品种。
    品种与技术
    豫南粳稻安全齐穗期和最佳播种期研究
    段斌, 宋世枝, 何世界, 李慧龙, 宋晓华, 甄才红
    2015, 21(1): 45-47,5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1.010
    摘要 ( )   PDF(514KB) ( )  
    应用河南省信阳市1951-2010年8-9月日平均温度资料,以连续3 d日平均气温不低于20℃作为豫南粳稻安全齐期界定指标,确定了80%保证率下的豫南粳稻安全齐穗期为9月6日;利用分期播种试验方法,对参试品种的生育期、产量结构和产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参试品种的最佳齐穗期和最佳播种期。
    安徽沿江地区“籼改粳”机插栽培高产技术初探
    周永进1, 吴文革1*, 严文学2, 王松洋2, 周陶竹2, 王斌1, 许有尊1, 陈刚1
    2015, 21(1): 48-5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1.011
    摘要 ( )   PDF(567KB) ( )  
    以常规迟熟中粳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在钵育摆栽条件下,设置每丛2苗、3苗、4苗3个处理,研究不同丛基本苗数对钵苗摆栽常规粳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以完善安徽沿江地区“籼改粳”后机插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钵育摆栽栽后缓苗期短,新分蘖增加快,够苗及到达高峰苗期时间短;每丛3~4苗时群体结构合理,中后期群体LAI及物质积累能力较高,群体成穗多,进而促进产量的提高。
    机插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的适宜值研究
    李伟海, 赖清云, 金军
    2015, 21(1): 52-55,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1.012
    摘要 ( )   PDF(584KB) ( )  
    以2012年常州市水稻苗情哨田块的多点苗情监测数据为样本,分析归纳了种植方式、栽插丛数、播栽期、肥料运筹等因素对机插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稻较直播稻更高产,减穗增粒特征明显。机插稻获得高产的适宜栽插丛数为1.8万丛/667 m2,适宜移栽秧龄为15~20 d,氮肥运筹中基蘖肥与穗肥适宜比例为6∶4,基蘖肥中基肥与分蘖肥适宜比例为3∶7,分蘖肥最适施用时间为移栽后第2叶龄和第3叶龄。提高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是提高机插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不同施氮量对双季早稻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陈阳1, 陈惠哲1, 曾研华1, 2, 朱德峰1*
    2015, 21(1): 56-5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1.013
    摘要 ( )   PDF(453KB) ( )  
    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中早39为材料,设置5个不同氮肥水平(纯氮0、0.8、1.6、2.4、3.2 g/盘),探讨不同氮肥水平下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差异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秧苗含氮量增加,但成苗率降低,氮素积累量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在2.4 g/盘处理达最大;不同施氮量对两品种秧苗素质的影响存在差异,适宜的施氮量有利于提高秧苗素质,以27 d秧龄的影响较大。两品种不同施氮量下水稻产量均以1.6 g/盘的处理较高,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增幅分别达24.14%、7.73%,产量增加主要与有效穗数的增加有关。综合这2个品种秧苗素质及机插后的产量效应,确定每盘施氮量宜为1.6~2.4 g。
    生防潜力菌H158与杀菌剂混配对水稻纹枯病菌毒力增效作用
    周明运1, 2, 汪爱娟3, 刘连盟2, 黄世文2*
    2015, 21(1): 60-6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1.014
    摘要 ( )   PDF(1370KB) ( )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井冈霉素A、啶酰菌胺及两者间混配的毒力系数,及对生防潜力菌H158繁殖、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啶酰菌胺+井冈霉素A按1∶100、1∶200、1∶300和1∶400比例混配,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EC50分别为5.5814、6.8186、5.2672、2.7772 mg/L,共毒系数分别为0.9716、1.5182、2.8210、6.8325,除1∶100表现为协同作用外,其他混合比例对纹枯病菌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啶酰菌胺对生防潜力菌H158的生长抑制作用不大,低浓度井冈霉素A对H158表现为相容性,较高浓度时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两者混配药剂中加入H158,对其抑制情况与啶酰菌胺相似。混配剂中加入H158后对纹枯病菌的抑制率比未加H158时有所提高,均高于90.00%。
    黑龙江三系杂交粳稻亲本对杂交组合稻米品质影响研究
    赵北平, 郑福余, 周劲松, 高洪儒, 宋丽娟, 于艳敏
    2015, 21(1): 66-6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1.015
    摘要 ( )   PDF(678KB) ( )  
    利用黑龙江省10个三系杂交粳稻不育系与10个恢复系配制100个杂交组合,分析了亲本对杂交组合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整精米率、胶稠度、蛋白质含量性状的母本变异系数大于总体变异系数,杂交组合的性状表现主要受母本影响;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性状的父本变异系数大于总体变异系数,杂交组合的垩白粒率性状表现受父本和环境的共同影响。分析得出,整精米率、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主要受母本影响,垩白度主要受环境影响,而直链淀粉含量同时受双亲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感光型杂交稻不育系的选育与运用体会
    黄宗宏, 李耀球, 庞德祥, 黄秋莉, 刘伟, 周波, 黎文, 王腾金
    2015, 21(1): 69-7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1.016
    摘要 ( )   PDF(379KB) ( )  
    回顾了博A、博ⅡA、博ⅢA的选育过程,总结了选育、运用感光型杂交稻不育系的经验与体会。选育感光型杂交稻不育系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在进行某些性状改良时,应注意双亲其它重要性状的互补,避免双亲具有共同的缺陷;杂交双亲保持系至少其中1个带有感光基因;不育系的米质鉴定,要在低世代开始进行,胁迫选育跟踪至高世代。
    不同施氮处理对不同类型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王翠玲, 魏中华, 刘晴, 陈琦, 徐昆, 梁爽, 季景军
    2015, 21(1): 72-7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1.017
    摘要 ( )   PDF(392KB) ( )  
    本文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和不同施用比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对穗重型品种绥粳4号和穗数型品种垦鉴稻6号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穗重型品种在纯氮用量为150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7∶3时产量最高,达8 750.2 kg/hm2;穗数型品种在纯氮用量为128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7∶3时产量最高,达9 083.3 kg/hm2;合理施用氮肥可以改善稻米品质,特别是蒸煮食味品质,本试验条件下纯氮用量为128 kg/hm2时大米的品质最佳。
    高产优质杂交稻天优8025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占小登, 程式华, 沈希宏, 张迎信, 曹立勇*
    2015, 21(1): 76-77,8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1.018
    摘要 ( )   PDF(377KB) ( )  
    天优8025系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合作育成的籼型三系杂交稻新组合,生育期适中,茎秆粗壮,抗倒伏性较强,后期转色好,穗大粒多,丰产性好。2013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浙江省作连作晚稻种植。
    不同栽插密度对南粳9108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吕宏飞1, 张安存1, 韩正光1, 乔红梅1, 周青2, 陈英1, 陈新红2*
    2015, 21(1): 78-8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1.019
    摘要 ( )   PDF(430KB) ( )  
    以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进行了3种不同行距模拟机插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行距20 cm、25 cm机插水稻的栽插质量高于行距30 cm的栽插质量,其有效穗数显著高于行距30 cm机插水稻,但采用行距30 cm的插秧机更能改善水稻群体光能利用条件,实现壮秆大穗,提高总颖花量和粒重,增强抗病性,最终产量反而较采用行距20 cm、25 cm的处理高。
    常规早籼稻机插栽培配套技术探讨
    吴春赞1, 赵佩欧2
    2015, 21(1): 81-8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1.020
    摘要 ( )   PDF(432KB) ( )  
    通过对机插早籼稻品种、播期、播种量、秧龄、栽插密度和施氮方式等关键技术试验研究,提出了浙江苍南机插早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即在选择中嘉早17、中早39、嘉育253等高产中熟品种的基础上,3月25至4月1日播种,播种量150~175 g/盘,秧龄控制在20 d左右,机插规格30.0 cm×12.4 cm(26.9万丛/hm2),施氮方式为基肥∶分蘖肥∶穗肥为5∶4∶1或4∶5∶1。
    优质高产中熟晚粳稻新品种南粳50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陈涛, 张亚东, 朱镇, 赵庆勇, 周丽慧, 姚姝, 于新, 赵凌, 王才林*
    2015, 21(1): 85-8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1.021
    摘要 ( )   PDF(541KB) ( )  
    南粳50是以含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Wx-mq和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的日本优质粳稻关东194与江苏高产粳稻武粳13杂交,通过混合系谱法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培育而成的优良食味、高产、多抗粳稻新品种。该品种株高适中,株型紧凑,长势较旺,分蘖力较强,穗型较大。650 kg/667 m2的产量结构为:有效穗数20万/667 m2,每穗总粒数140~150粒,结实率90%~95%,千粒重25 g左右。南粳50不仅抗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而且直链淀粉含量低,稻米食味品质优,适合于高档优质米开发。于2013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适宜在江苏苏南地区种植。
    综合信息
    海南省2014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5, 21(1): 88-88.  DOI:
    摘要 ( )   PDF(115KB) ( )  
    品种与技术
    两系中籼稻新品种徽两优5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杨联松, 白一松
    2015, 21(1): 89-9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1.022
    摘要 ( )   PDF(275KB) ( )  
    徽两优5号系由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H175S/徽8配组而成的两系中籼新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适应性广等特点,于2013年12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优质抗稻瘟病恢复系恩恢66的选育与利用
    李继辉, 李洪胜, 王光建, 姚昌顺, 李春勇, 黄海清, 段太品
    2015, 21(1): 91-9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5.01.023
    摘要 ( )   PDF(408KB) ( )  
    恩恢66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用自育抗稻瘟病中间材料006-17(恩恢58/1468F6)作父本,四川农业大学选育的蜀恢527作母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早中熟中籼恢复系,具有优质、抗稻瘟病、恢复力强、配合力好、花粉量足等特点。与中9A配组育成的早熟杂交水稻新组合中9优恩66米质达国标优质稻谷2级标准,201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