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稻米蛋白质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研究进展
    张启莉12, 谢黎虹1, 李仕贵2*, 胡培松1*
    2012, 18(4): 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01
    摘要 ( )   PDF(521KB) ( )  
    蛋白质是稻米中含量仅次于淀粉的物质,同时是稻米营养品质的重要指标,对稻米品质有较大影响。本文综述了稻米蛋白质的特点,以及蛋白质与外观品质、加工品质,尤其是蒸煮食味品质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蛋白质影响蒸煮食味品质的机理进行了总结,对今后稻米蛋白质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寒地水稻旱育壮秧存在问题及对策
    顾春梅, 王贺, 赵黎明, 王士强, 王丽萍
    2012, 18(4): 7-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02
    摘要 ( )   PDF(247KB) ( )  
    针对寒地水稻育秧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为寒地水稻旱育壮秧技术的普及、技术的落实到位提供保障,为规范寒地水稻旱育苗技术和提高旱育秧苗素质提供依据。
    水稻叶宽遗传调控的研究进展
    张海涛*
    2012, 18(4): 10-1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03
    摘要 ( )  
    叶片是水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重要场所,也是抗逆作用与蒸腾作用的主要调节器官。叶面宽度直接影响植株的形态建成,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关系稻米的产量和品质。本文综述了水稻叶宽遗传调控的研究进展,并预测了今后叶片遗传的研究和利用趋势,以期为水稻理想株型的叶型改良提供遗传理论基础。
    综合信息
    吉林省2011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2, 18(4): 14-14.  DOI:
    摘要 ( )  
    专论与研究
    水稻叶色突变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聪利, 魏祥进, 邵高能, 陈明亮, 胡培松, 唐绍清*
    2012, 18(4): 15-2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04
    摘要 ( )  
    叶色突变表型明显、易于鉴别,在高等植物叶绿素代谢、叶绿体结构、功能和发育机理等基础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水稻中已定位约80个叶色突变位点,涉及除第12条染色体外的所有染色体,并已成功克隆出多个叶色相关基因。本文从叶绿素代谢、叶绿体发育、花青素代谢及核-质信号传导等方面,综述目前已克隆的水稻叶色突变相关基因的功能、表达模式和作用机理,阐述水稻叶色突变的分子机制。
    综合信息
    海南省2011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补)
    符海秋
    2012, 18(4): 21-21.  DOI:
    摘要 ( )  
    专论与研究
    作物动态QTL研究进展
    戴高兴1 2, 邓国富2, 张迎信1, 曹立勇1*, 程式华1*
    2012, 18(4): 22-25,3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05
    摘要 ( )  
    多种作物多种性状的QTL被定位、克隆,但基于发育最终时期表型数据的传统QTL分析并不能充分反映不同发育时期基因/QTL的表达情况、作用模式及效应。本文简单概述了动态QTL的遗传模型、分析方法以及最新成果,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水稻商品化集中育秧综合分析及发展趋势
    龚金龙1, 张洪程1*, 胡雅杰1, 王楼楼1, 龙厚元1, 茆春太2, 毛虎根3, 戴其根1, 霍中洋1, 许 轲1, 魏海燕1
    2012, 18(4): 26-3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06
    摘要 ( )  
    以江苏2个县(市)调查数据分析了江苏省水稻商品化集中育秧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集中育秧具有充分利用先进育秧技术、节约劳动力、便于管理、促进产业化发展等优势,并且生产成本明显降低。适度规模经营、流水线播种、硬盘旱管、发展抛秧稻等措施均有利于商品化集中育秧的发展。综合而言,“种粮大户+散户”模式是发展水稻商品化集中育秧最具潜力的模式之一。
    微量元素铁、锰、铜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缺素防治
    饶玉春1 2, 郑婷婷1 2, 马伯军1, 钱前2*, 曾大力2*
    2012, 18(4): 31-3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07
    摘要 ( )  
    微量金属元素尽管在水稻体内含量较少,但水稻对微量金属元素吸收过剩或不足都会影响其正常生长,水稻对这些微量元素的吸收主要受自身基因型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本文综述了水稻在铁、锰、铜等元素缺乏下的症状、生理变化和应对方法,以及铁、锰、铜等元素与其他不同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综合信息
    天津市2011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2, 18(4): 35-35.  DOI:
    摘要 ( )  
    专论与研究
    水稻膜下滴灌栽培技术在我国发展的优势及前景分析
    郭庆人1, 陈 林12
    2012, 18(4): 36-3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08
    摘要 ( )  
    水稻膜下滴灌栽培技术通过滴灌、机械直播、覆膜等技术与水稻种植相结合,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水稻“水田水作”的方式。与水稻传统种植相比,其优势在于全生育期无水层,只是局部灌溉,比水稻传统种植节水6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有利于降低化肥、农药污染以及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综合信息
    江西省2012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2, 18(4): 39-39.  DOI:
    摘要 ( )  
    专论与研究
    发挥地理标志作用  加速稻米品牌创立
    纪龙邦1, 张昌礼2, 曹廷汉1
    2012, 18(4): 40-4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09
    摘要 ( )  
    地理标志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培育稻米品牌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射阳大米为例,对地理标志的概念与特征、功能与运用、注册与保护进行阐述,力图发挥地理标志作用,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生物肥料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及前景展望
    吴家强*, 钟海英
    2012, 18(4): 42-4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10
    摘要 ( )  
    近年来,生物肥料在许多作物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生物肥料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综述,主要分析了其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稻田土壤状况、水稻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综合信息
    江苏省2012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2, 18(4): 44-44.  DOI:
    摘要 ( )  
    专论与研究
    不同熟期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出穗后茎秆干物质转移量和叶片光合量对产量的贡献分析
    李彦利1, 贾玉敏1, 孟令君1, 时羽1, 严永峰2, 严光彬1
    2012, 18(4): 45-4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11
    摘要 ( )  
    2007-2009年,对两种不同类型的8个水稻品种出穗后茎秆干物质转移量和叶片光合量对产量的贡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穗重型品种的剑叶对产量贡献度高于倒2叶和倒3叶的总和,而穗数型品种则相反;中熟品种的转移量与光合量比例接近3∶7,而晚熟品种则接近4∶6;高温年抽穗后的光合量贡献度趋于高,低温年则茎秆转移量贡献度趋于高;北方寒冷稻区的平均茎秆的转移量和光合量之比接近3.5∶6.5,呈现出转移量比南方多的趋势。
    综合信息
    重庆市2012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2, 18(4): 47-47.  DOI:
    摘要 ( )  
    专论与研究
    钒钼黄比色法测定植物源性食品中磷的含量
    段彬伍, 徐霞, 何小嫣, 谢黎虹, 朱智伟
    2012, 18(4): 48-50,5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12
    摘要 ( )  
    研究了混合酸消煮-钒钼黄比色法测定植物源性食品中磷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20 μg/mL;称取2 g样品时,磷的最小检出量为0.002%,相对标准差(RSD)2.3%;经采用5种含磷国家标准生物物质验证,其测定值均在标准参考值范围之内。
    品种与技术
    超级稻甬优9号连晚机插精确定量栽培单产超600 kg/667 m2技术研究
    寿建尧, 黄铁军, 吴森炎
    2012, 18(4): 51-5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13
    摘要 ( )  
    甬优9号是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作物所和宁波市种子公司合作育成的半矮生株型、籼粳亚种间杂交组合。为了挖掘甬优9号良种优势,充分发挥其高产潜力,从2009年开始,笔者进行了甬优9号连晚机插精确定量栽培单产超600 kg/667 m2技术指标设计和应用研究,经2010-2011年试验攻关和示范推广印证,甬优9号连晚机插精确定量栽培单产超600 kg/667 m2的技术指标设计可行。
    中早39在东阳市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厉惠江1, 赵一君2
    2012, 18(4): 54-,5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14
    摘要 ( )  
    中早39是中国水稻研究所从嘉育253/中组3号杂交组合中经多代选育而成的中熟早籼新品种,2009年10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浙审稻2009039),适宜浙江省作早稻种植。本文主要介绍了该品种在东阳市的试种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晚杂组合五丰优T025高产制种关键技术
    邓聚成1, 李雄1, 杨立生1, 郑冬梅1, 张春生2, 何新刚1
    2012, 18(4): 55-5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15
    摘要 ( )  
    根据五丰优T025父母本特性,结合生产实际,提出其高产制种关键技术:用足母本用种量;严格控制本田施肥量;合理栽植父本基本苗数;控制花期在幼穗分化Ⅴ期前应母本偏早2 d或与父本同期,抽穗期父母本同期或父本早1~2 d;适当施用“九二○”。
    优质食味粳米镇稻10号超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
    林添资1, 揭水通2, 龚红兵1, 景德道1, 刁立平1, 盛生兰1*
    2012, 18(4): 57-58,6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16
    摘要 ( )  
    镇稻10号系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早熟晚粳新品种。该品种品质优、产量高、抗性强,被列为江苏省2010-2011年主推品种和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实施品种(2010-2013年)。为了规范镇稻10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对镇稻10号在适宜推广的江苏省沿江、苏南稻区种植的产量指标、产量结构、生育指标和其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为镇稻10号大面积生产推广提供技术依据。
    优质、高配合力籼型恢复系泸恢5240的选育与应用
    2012, 18(4): 59-6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17
    摘要 ( )  
    泸恢5240是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用明恢63/泸恢602的杂交后代R0211与蜀恢527杂交,运用系统育种法育成的恢复系,具有优质、抗逆、配合力强、制种产量高等特点,于2009年7月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利用该恢复系配置的组合米质优良、产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广,其中,绵优5240于2010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香优5240和中优5240于2009年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不同籼稻品种对二化螟和三化螟的抗螟性鉴定
    李永洪, 谢戎, 刘成元, 向箭宇
    2012, 18(4): 61-6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18
    摘要 ( )  
    鉴定、评价水稻材料抗螟性是利用材料进行抗螟虫育种的基础。依据海南采集的三化螟卵块接种和本地自然发生的二化螟引起的枯心和白穗,对4个不同抗性水平的材料进行抗螟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各材料对二化螟和三化螟的抗性具有一致性;A232抗螟性虽不及转Bt基因材料的高抗水平,但较其他材料抗性差异显著;利用自然田间发生的螟虫对材料进行抗螟性鉴定,最好是在螟虫种群数量较大时的水稻生育后期,利用白穗率来评价品种抗螟性较理想。
    综合信息
    河北省2012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2, 18(4): 63-63.  DOI:
    摘要 ( )  
    品种与技术
    水稻新品种牡丹江31选育及栽培要点
    孙玉友, 柴永山, 曲金玲, 魏才强, 李洪亮, 孙国宏
    2012, 18(4): 64-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19
    摘要 ( )  
    牡丹江31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晚熟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病、耐冷、适应性强等特点, 2010年通过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珍珠糯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马汉云, 王青林, 祁玉良, 扶定, 霍二伟, 沈光辉, 郭桂英
    2012, 18(4): 65-6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20
    摘要 ( )  
    珍珠糯是由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的中籼迟熟型水稻新品种,具有米质优、糯性好、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抗病性强、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2010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珍珠糯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其主要栽培技术。
    18个水稻新组合在皖南山区种植表现
    张跃飞1, 黄忠祥2, 吴新民1, 朱锋云1
    2012, 18(4): 67-7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21
    摘要 ( )  
    2011年比较了18个水稻新组合在皖南山区种植的田间表现,从中筛选出了天优华占、科优8377、Y两优1号、川香8号、Y两优302、D优202、深两优5814等7个适宜皖南山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特别是天优华占、科优8377这两个生育期一短一长组合系目前最佳推广品种。
    优质杂交稻中优161在余杭的种植表现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方文英1, 沈波2, 欧阳由男3, 茅宝田4, 沈兴连5
    2012, 18(4): 70-7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22
    摘要 ( )  
    中优161是中国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三系杂交稻组合,2010年余杭区引进种植,在种植过程中表现出稳产高产、熟期适中、分蘖力较强等特点。本文介绍了2010年、2011年余杭区该品种示范推广情况、种植表现及作单季稻机插种植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高海拔耐寒粳稻新品种丽粳11号的选育和应用
    杨洪, 和立宣
    2012, 18(4): 72-7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23
    摘要 ( )  
    丽粳11号是丽江市农科所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一个早熟、耐寒、抗病、高产、稳产的粳稻新品种,适应于海拔2 100~2 500 m的高海拔稻区种植。2007-2010年在云南省高海拔稻区累计示范应用4 128.73 hm2,平均产量490.51 kg/667 m2,较对照增产15.1%,2010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2年5月获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
    晚粳稻新品种浙粳88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叶胜海1, 石建尧2, 陆艳婷1, 刘鑫2, 金庆生1, 张小明1*
    2012, 18(4): 75-7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24
    摘要 ( )  
    密穗型晚粳稻新品种浙粳88于2008-2009年参加浙江省双季晚粳稻区试,平均单产504.6 kg/667 m2,表现产量高、米质好、抗稻瘟病。介绍了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优质红色籼稻品种桂红一号特征特性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唐梅1, 莫海玲1, 于松保1, 阎勇1, 陈荣林1, 陈惠哲2*
    2012, 18(4): 77-78,8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25
    摘要 ( )  
    红色籼稻品种桂红一号2007-2011年在广西作机插稻种植,表现出产量高、米质优等特点,结合在桂南种植情况,介绍了桂红一号品种的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不育系中青A的选育及应用
    周城勇1, 谭陈菊1, 熊翔宇1, 沈忠仪1, 谭桂英1, 杨青如2
    2012, 18(4): 79-8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26
    摘要 ( )  
    中青A是以中九B为母本,新露B作父本杂交,F2代中选早熟株,再与东乡野生稻转育而成的新质源不育系东B11A进行多代回交选育而成的。该不育系育性稳定,不育度高,抗性好,配合力强,2010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赣审稻2010034)。
    各地稻米
    火山岩客土稻田的水稻生产实践与探索
    赵汝军
    2012, 18(4): 81-8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4.027
    摘要 ( )  
    介绍了黑龙江宁安镜泊湖北火山岩台地人工造田的历史、生产制约因素、解决途径和技术及特色有机精品稻米产业的探索和发展。
    综合信息
    2010年全国及各省(市、区)粮食及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
    2012, 18(4): 83-83.  DOI:
    摘要 ( )  
    信息集锦
    2012, 18(4): 84-84.  DOI:
    摘要 ( )  
    ●关键功能基因GW8让水稻高产好吃    日前,英国《Nature Genetic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和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者称,他们发现了一个可以同时影响水稻品质和产量的基因GW8,若将它应用到新品种水稻的培育中,有望让稻米好吃又高产。GW8基因是在称作世界上最好吃的水稻巴基斯坦的巴斯马蒂品种中发现的。巴斯马蒂品种上的GW8基因可以让稻米变得更为细长,还会影响米粒色泽、米粒中淀粉粒的排列和结构等特性。经过多年攻关,研究小组从巴斯马蒂水稻品种中克隆了GW8基因,由此进一步发掘出一个新的变异类型。研究显示,GW8基因一个关键位点突变即可提升水稻品质又可促进穗粒数增加,将突变后GW8基因的新变异位点导入巴斯马蒂品种后,在保证优质的基础上可使其产量增加14%;将它导入我国高产水稻品种后,在保证产量不减的基础上可极显著提升稻米品质。
    ●水稻油菜素内酯信号传导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2012年6月8日,《The Plant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DWARF AND LOW-TILLERING Acts as a Direct Downstream Target of a GSK3/SHAGGY-Like Kinase to Mediate Brassinosteroid Responses in Rice ”的论文(DOI:10.1105/tpc.112.097394),该论文揭示了水稻中GSK2与DLT相互作用介导的BR信号传导的分子及生化机制。油菜素内酯(BR)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激素,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参与调控植物株型、器官大小及抗病抗逆等过程。研究者通过大规模筛选水稻突变体,获得一个BR不敏感材料,并通过图位克隆方法克隆到相应基因DLT。DLT编码一个植物特异的GRAS蛋白家族成员,为水稻BR信号传导中一个新的关键正调控因子。进一步研究发现,DLT作为转录因子,可能为水稻中GSK3/SHAGGY-like激酶的直接底物,童红宁博士克隆了该激酶基因,命名为GSK2。分子、生理、生化及遗传等技术证明,GSK2为BR信号传导中的一个关键负调控子,通过与DLT直接相互作用对其磷酸化来调控DLT的蛋白水平及活性。
    ●“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培育”取得重要成果   “十一五”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重点项目“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培育”于2010年批准立项,2012年5月在北京顺利通过验收。该项目基于前期十余年研究的积累,积极引进水稻功能基因组等项目的研究成果,在“绿色性状”(抗多种病虫害、氮磷肥高效利用、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种质创新和“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项目重点围绕“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育种目标, 立足于绿色超级稻相关性状标记辅助转移与有利性状累加,在绿色性状新种质的创制、具有多种优良特性的新品种的培育以及分子设计聚合育种理论和技术体系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该项目创制了一大批抗多种病虫害、节水抗旱、氮磷营养高效、高产优质的优异种质和中间材料,实现了优异资源的全国共享。项目实施期间共创制水稻抗病虫、氮磷营养高效利用、节水抗旱、高产优质等绿色性状的新种质共计770份,其中抗病虫368份,氮磷养分高效180份,节水抗旱187份,优质高产73份。育成初步具备绿色超级稻特征的新品种7个,累计推广绿色超级稻4万hm2,普遍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50 kg/667 m2,累计新增稻谷3 000万kg,生态环境效益显著。
    ●超级稻种肥一体化项目将落户深圳   深圳虽没有良田千顷种植农作物,但不妨碍高科技农业投来青睐的目光。日前,两家分别从事超级稻稻种及生化肥料研发和生产的农业科技企业在深通过深圳市安品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搭桥”,引入美国太平洋环球有限公司提供融资服务,获得美国投资。全新的超级稻种肥一体化项目总部将设在深圳,并在大鹏建立育种基地。两家农业高科技企业分别是安徽袁禾实业有限公司和湖南丰惠肥业有限公司,分别生产2011年实现产量926.6 kg/667 m2的超级稻稻种以及超级稻专用的生化肥料。新的超级稻种肥一体化项目将在深圳大鹏新区设立育种基地,利用深圳炎热、台风、雨季等多样化气候环境培育杂交超级稻。
    ●“低产水稻土产量提升关键技术研发现场观摩研讨会”在长沙成功举行   6月29日-7月1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承办的“低产水稻土产量提升关键技术研发现场观摩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行。南方低产稻田占水稻田1/3左右,提升低产田水稻产量是提高我国水稻总产的重要途径。南方水稻田长期泡水,潜育性土壤面积大,水稻生长制约因子多、有害物质多,需要发挥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优势,促进品种、土壤、栽培等多学科配套、联合攻关、整体推进。为此,农业部启动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项目通过一年多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性成果,但还需进一步进行技术集成。
    ●发展中国家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在长沙开班   6月11日,由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主办,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承办的发展中国家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班在长沙开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出席开幕式并作了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的报告。来自越南、孟加拉、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巴西、哥伦比亚等10个国家的19名学员参加了此次为期20天的培训。培训期间,学员们学习杂交水稻基本理论、杂交水稻育种、制种、栽培、病虫草害防治及杂交水稻种子纯度快速鉴定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