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论与研究
    水稻茎秆性状的研究进展
    江云珠, 沈希宏, 曹立勇
    2012, 18(2): 1-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01
    摘要 ( )   PDF(582KB) ( )  
    茎秆性状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一个重要因子,特别是对于水稻抗倒伏能力品种的筛选,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就水稻茎秆性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在抗倒伏能力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为水稻高产抗倒育种提供一定的思路。
    综合信息
    海南省2011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符海秋
    2012, 18(2): 7-7.  DOI:
    摘要 ( )   PDF(73KB) ( )  
    专论与研究
    水稻上部三叶形态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进展
    林洪鑫, 袁展汽, 肖运萍
    2012, 18(2): 8-1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02
    摘要 ( )   PDF(454KB) ( )  
    上部三叶是水稻抽穗后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对稻谷最终产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理想形态的塑造是水稻高产育种和栽培的追求目标。本文综述了水稻上部三叶的理想形态、遗传特性、栽培影响因子及与产量的关系,并就生产中栽培措施对上部三叶形态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综合信息
    ·书  讯·《中国常规稻品种图志》--介绍优良常规稻品种资源的重要专著
    石春海
    2012, 18(2): 12-12.  DOI:
    摘要 ( )   PDF(94KB) ( )  
    众所周知,为了增加水稻产量,促进稻作持续发展,育种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的艰苦研究,不断选育出适合各地种植的水稻新品种。要培育“高产、优质、抗性强、适应性广”的水稻新品种,除了育种者的辛勤劳动之外,优异种质的发掘、研究和利用在育种中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近日欣喜地发现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新出版了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魏兴华、汤圣祥两位研究员所著的《中国常规稻品种图志》,书中收集了346个优良常规籼稻和粳稻品种图谱,并作了相应的详细介绍。这是一本400多页的精装专著,拿在手上颇有分量。据前言介绍,该书的资料整理和品种收集始于2005年,通过田间种植以及植株形态、抗性和稻米品质性状的鉴定,获得了大量植株、稻穗、谷粒和米粒等方面照片,在2010年12月完稿,历时6年。全书第一章是我国水稻育种的回顾与展望,介绍中国的稻作史、栽培稻的品种类型、栽培稻品种的遗传改良等内容;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全书的主体部分,分别介绍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08年期间我国育成的年推广面积大于6.7 万hm2(100多万亩)或在各稻区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346个常规籼稻品种和粳稻品种图谱;第四章是附录,介绍了1 597种一般常规稻品种的有关资料。全书的编排形式具有很好的可视性,每页介绍一个品种,包括植株、稻穗、谷粒、米粒等实物照片,育成单位,选育方法和系谱,品种特性,生产应用和年推广面积等资料,简单明了。全书1 000多幅精美的照片,籼稻和粳稻依其季节生态分为早、中、晚类型,其详细的目录说明、美观实用的书眉设计以及数据翔实的图表,使品种的介绍清晰直观,分类清楚正确。该书可以为大家了解、熟悉并利用近代育成的各类优良种质提供资料上的帮助,是一本很不错的实用工具书,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该书可谓是一部优良常规稻品种资源的重要专著。
    总之,该书的出版为介绍我国优良常规稻品种的种质资源以及水稻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本很好的参考书,是一本凝结着作者心血的高水平专著。相信该书对作物种质资源、水稻遗传育种、栽培耕作等教学和科研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此推荐。《中国常规稻品种图志》
    作者:魏兴华、汤圣祥
    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图书页码:16开,428页全彩,铜版纸
    图书定价:320元
    出版日期:2011年12月
    内容简介:该书以图志的形式重点介绍了我国1950年至2008年期间主要推广种植的346种常规粳稻和籼稻品种的特性、选育特点以及推广应用情况等,附录介绍了1 000余种一般常规稻品种的有关资料,内容丰富,印刷、装帧精美,是我国首部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近60年来全国范围的优良常规稻品种的专著。
    购书联系: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0571-85171220李静
    专论与研究
    水稻盘式条播育苗技术的发展、效果与难点克服途径探讨
    萧长亮1, 解保胜1, 沈巧梅1, 赵姝2, 孙桂芳1, 赵泽松1
    2012, 18(2): 13-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03
    摘要 ( )   PDF(372KB) ( )  
    在秧盘中采用条播方式育苗是新型的水稻育苗技术,国内外与之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都很少。随着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育苗移栽要求水稻秧苗从小、中苗逐渐过渡到大苗阶段,迫切需要与之配套的育苗技术,条播育苗技术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条播育苗技术通过降低播量、培育壮苗,保证了移栽机械化,最终实现产量提高、品质提升、效益增加的目的。本文分析了条播育苗技术的概念、特点和效果,讨论了条播育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旨在为水稻盘育苗条播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直播稻不同品种茎秆和根系性状与抗倒伏性关系
    李木英, 陈关, 潘晓华, 石庆华, 谭雪明, 陈志攀
    2012, 18(2): 17-2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04
    摘要 ( )   PDF(363KB) ( )  
    选用6个早稻品种,通过直播栽培探讨茎秆和根系性状表现与抗倒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茎秆和根系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品种间抗倒性差异显著。植株茎秆抗倒性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与第一伸长节间长度显著负相关。直播稻根系固持力与表土层根系数量有极显著相关外,与根系干质量和纤维素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茎秆抗倒性强弱与根系固持力不完全一致,陆两优996表现单株茎秆抗倒伏力与根系固持力都较大,分别为0.738和232.260 N;嘉育948茎秆抗倒力较高,为0.699 N,而根系固持力较低,为143.080 N。直播稻宜选用茎秆粗壮、茎基部伸长节间短、根数多、根干质量大、根系纤维素含量高的品种。
    转基因水稻的蛋白改良和毒理学评价
    陆长丽, 胡小兰, 纪丽莲*
    2012, 18(2): 22-26,4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05
    摘要 ( )   PDF(522KB) ( )  
    综述了稻米蛋白的营养缺陷及改善方式,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水稻需要进行的毒理学评价,以及转基因植株的基因漂流等问题。
    稗草DNA导入渝恢1351后代性状变异研究
    李经勇, 唐永群
    2012, 18(2): 27-29.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06
    摘要 ( )   PDF(254KB) ( )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稗草总DNA导入水稻恢复系渝恢1351,D2代植株性状存低世代稳定的假象,D3代性状出现较大分离,D4代材料则大部分趋于稳定。后代材料在穗型、枝梗性状、着粒密度、抗性等性状上产生了明显的变异,表明稗草DNA已转入恢复系R1351,并得到表达。
    综合信息
    2011年多项水稻科技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2012, 18(2): 29-29.  DOI:
    摘要 ( )   PDF(102KB) ( )  
    2月14日上午,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传来消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程式华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由扬州大学张洪程教授主持完成的“水稻丰产定量栽培技术及其应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任光俊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高异交性优质香稻不育系川香29A的选育及应用”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亲录教授主持完成的“稻米深加工高效转化与副产物综合利用”项目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专论与研究
    不同钾肥用量对双季稻钾肥利用率的影响
    曾德武, 刘强, 彭建伟*, 荣湘民, 柴慧清, 蔡桂青
    2012, 18(2): 30-3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07
    摘要 ( )   PDF(193KB) ( )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地力水平下,不同钾肥用量对湖南双季稻钾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地力水平下,水稻对钾素的累积量为44.74 ~118.30 kg/hm2。AE和PFP在低等、中低等和高等地力水平下的施钾量分别为60 kg/hm2、80 kg/hm2和15 kg/hm2时达最大值;最佳经济施钾量在中低等和高等地力水平下为80 kg/hm2和45 kg/hm2,而在低等地力水平下却是早稻为100 kg/hm2、晚稻为60 kg/hm2
    水稻间歇灌溉增产机理与防治蚊媒应用研究
    陈厚存1, 李桂云1, 吴中华1, 唐进1, 江建平2, 顾光明2
    2012, 18(2): 33-3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08
    摘要 ( )   PDF(267KB) ( )  
    以常规灌溉为对照,对水稻间歇灌溉增产机理与蚊媒防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歇灌溉增穗、增粒,每667 m2比对照平均增产22.5 kg,节省灌溉用水187.43 m3;中华按蚊幼虫密度比对照减少10.32条/10勺,三带喙库蚊幼虫密度比对照减少13.93条/10勺。间歇灌溉对蚊媒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丹东杂草稻与栽培稻的稻米品质分析比较
    周勇军1, 陆永良1, 谢晓东12, 孙兴强12, 张建萍1, 余柳青1*
    2012, 18(2): 37-4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09
    摘要 ( )   PDF(298KB) ( )  
    以2个丹东杂草稻材料、3个常规粳稻品种、3个常规籼稻品种、3个杂交稻品种等4种类型的水稻为实验材料,从米质常规12项、1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以及16种氨基酸含量等方面进行米质分析。米质常规12项结果显示,杂草稻的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在4种类型的水稻中最高,分别达到65.8%和10.6%,但与其他3类水稻的差异程度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糙米率和精米率与籼型稻相近;长宽比和粒长介于籼型常规水稻与粳型常规水稻之间;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在4种类型水稻中最高,分别达到55.5%和8.2%,但与其他3种类型水稻相比,差异不显著。对14种微量元素的分析结果显示,杂草稻的钙、镁、铁、铜、锌、硒、钠、铬等8种微量元素含量在4种类型水稻中均最高,其中硒含量达到0.045 mg/kg,是常规籼稻的2倍、常规粳稻的3倍多和杂交稻的6倍多,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而汞、铅、镉、砷等有毒重金属含量在4种类型水稻中最低或没有检测出来。而对16种氨基酸的检测结果显示,4种类型水稻16种氨基酸含量差别不大,没有显著差异;但杂草稻组氨酸的含量比其他3种类型水稻组氨酸含量高近1倍,达到0.58 g/100 g。实验鉴定显示,杂草稻品种DDC-08-D4-na达到三等食用籼稻标准,杂草稻品种DDC-08-D4-la达到四等食用籼稻标准。对杂草稻的米质进行全面分析,结果显示杂草稻不仅在氨基酸含量上与其他3种类型的水稻品种相近,而且在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上要好于其他3种类型的水稻品种,在多种微量元素含量方面也要高于其他3种类型的水稻品种,其中以硒的含量最为突出,说明杂草稻在米质上具有开发利用潜力。
         
    梯田稻作民族——哈尼族稻文化田野调查记
    玄松南
    2012, 18(2): 41-4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10
    摘要 ( )   PDF(315KB) ( )  
    秦汉以来,隶属氐羌系民族的哈尼族人在向云南南部迁徙的过程中,与当地土著的百越系民族接触,学会了水稻耕种,进入了水稻农耕社会。但是,哈尼族人来到云南南部时,条件优越的坪坝地区已经由强势的百越系民族占据,哈尼族人只好在水源充足的红河流域山区开辟了层层梯田,开创了独特的梯田稻作农耕文化。
    品种与技术
    高档优质常规晚籼稻品种的适应性研究
    闵军, 黎用朝*, 刘三雄, 黄海明
    2012, 18(2): 45-48,5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11
    摘要 ( )   PDF(356KB) ( )  
    湖南省近年选育了一大批高档优质常规籼稻,为了更好地规范这些品种在试验区域的示范与推广,笔者征集了湘晚籼17号、玉针香、创香5号等15个品种(系),以湘晚籼13号为对照,在湖南长沙作晚稻种植,进行高档优质常规晚籼稻品种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农香18、湘晚籼17号、天龙香103优质与高产结合较好,农艺综合性状较好,可在试验区进行大面积推广;创香5号、玉柱香在推广中应适当提早播种;农香21、农香99应加快参加试验,审定后再在试验区大面积推广;湘晚籼12号、玉针香可作为特种优质籼稻进行推广应用。
    杂交稻两优816种性特征与制种技术初探
    蔡巨广12, 郑建华2, 方珊茹2, 吴志源12, 雷上平12, 游年顺2*
    2012, 18(2): 49-5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12
    摘要 ( )   PDF(255KB) ( )  
    两优816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自育的光温敏核不育系45S与自育的恢复系HR16组配成的两系杂交水稻,2007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两优816在多年种植中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的特点;制种实践表明,两优816种子产业化水平高,种子生产安全性好。
    栽培因素对粳稻垦稻12产量和群体结构的影响
    马波
    2012, 18(2): 52-5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13
    摘要 ( )   PDF(265KB) ( )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不同栽培因素对垦稻12产量和群体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垦稻12较好的栽培方案是栽插密度21.4~24.7丛/m2,施氮量6.4~8.5 kg/667 m2,施钾量5.2~6.5 kg/667 m2,施磷量4.6 kg/667 m2。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施氮量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其余性状均与施氮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二次曲线关系。钾肥对穗长、每穗实粒数、结实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增加栽插密度会增加总穗数,但在高密度情况下穗数增长将趋缓。同时利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了水稻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总相关作用和直接作用都最大,其次为千粒重和每穗实粒数,其余性状则主要通过这三者间接影响产量。
    有机水稻生产全程灭草技术研究
    郎宏伟, 王延洪, 陈军
    2012, 18(2): 56-57.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14
    摘要 ( )   PDF(134KB) ( )  
    有机水稻生产过程中杂草防治不能使用化学农药,而稻鸭共育、养殖鱼蟹、人工拔草只适合小面积生产。施用生稻糠的方法灭草,成本高、本田产生强还原反应,抑制分蘖发生。利用酿造醋进行水稻秧田、本田灭草,有效解决了秧田灭草的技术瓶颈,如能结合其他相应措施,可实现规模化生产有机水稻。
    杂交稻新组合内5优8015的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禹盛苗, 朱练峰, 许德海, 曹立勇, 金千瑜
    2012, 18(2): 58-60.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15
    摘要 ( )   PDF(214KB) ( )  
    内5优8015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用内香5A与中恢8015组配而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稳产高产、生育期适中、米质较优等特点,2010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等长江流域稻区作一季中稻种植。本文着重介绍了该组合的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
    综合信息
    山东、山西省2011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2, 18(2): 60-60.  DOI:
    摘要 ( )   PDF(85KB) ( )  
    品种与技术
    早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效果试验
    杨祥田1, 王旭辉2, 曾孝元3, 何贤彪1, 季朝兵4
    2012, 18(2): 61-6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16
    摘要 ( )   PDF(232KB) ( )  
    利用中国水稻研究所开发的钵形机插秧盘,在早稻上培育钵形毯状秧苗,与常规毯状秧苗进行机插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钵形毯状秧苗素质略优于常规毯状秧苗,漏插率比常规低1.1~1.4个百分点,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略低,每穗总粒数增加4.1~7.6粒,结实率与千粒重没有显著性差异,生育进程没有明显影响,每667 m2增产13.3~20.4 kg,增幅在2.8%~5.0%之间。
    内香2550中稻+再生稻示范与栽培技术及讨论
    李泽铭1, 肖培村1, 蓝兵2, 陈勇1, 袁驰1, 范琼勇2, 黄湘1
    2012, 18(2): 63-6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17
    摘要 ( )   PDF(169KB) ( )  
    在温光较充足地区,对内香2550作中稻加再生稻产量超1 000 kg/667 m2的综合简化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并取得成功,该技术为内香2550超吨粮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奠定了技术基础。
    不同播种期和不同氮肥量对杂交晚粳浙优12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应武, 戈长水, 俞祥群, 孔万根
    2012, 18(2): 65-6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18
    摘要 ( )   PDF(126KB) ( )  
    通过对杂交晚粳浙优12不同播种期和不同氮肥施用量试验与分析,初步明确了浙优12在杭州市种植的适宜播种日期和氮肥施用量:在中等土壤肥力、施足基肥的基础上,5月25-30日播种,秧龄26 d左右移栽,采用双本栽种,每667 m2追施纯N 15.0 kg。
    高产杂交早稻新组合株两优173的特征特性与栽培、制种技术
    罗炬1, 唐绍清1, 王建龙2, 胡培松1, 邵高能1, 魏祥进1, 焦桂爱1, 谢黎红1
    2012, 18(2): 67-6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19
    摘要 ( )   PDF(159KB) ( )  
    株两优173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湖南金健种业有限公司用两系不育系株1S与恢复系R173配组育成的籼型两系杂交早稻新组合,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表现优势强,具有高产稳产、抗性较好、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湖南、江西、浙江、湖北、安徽南部等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优质高产“特优系列”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及应用
    郭福泰
    2012, 18(2): 69-7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20
    摘要 ( )   PDF(244KB) ( )  
    论述了福建省漳州市农科所水稻育种技术路线从高产育种向优质高产育种转变的过程及其取得的成效,提出了今后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的主要技术措施。
    水稻新品种中稻1号的选育、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卢百关, 秦德荣, 樊继伟, 方兆伟, 李健, 杨波, 王宝祥, 刘艳, 周振玲, 徐大勇
    2012, 18(2): 71-72.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21
    摘要 ( )   PDF(165KB) ( )  
    阐述了中稻1号的选育过程及特征特性,介绍了近年来区试及高产示范情况,总结了中稻1号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抗病中早熟水稻恢复系成恢425的选育及应用
    陆贤军1*, 任光俊1, 高方远1, 刘光春1, 卢代华2, 任鄄胜1
    2012, 18(2): 73-74.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22
    摘要 ( )   PDF(161KB) ( )  
    成恢425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以绵恢502/Lemont的后代20832作母本,辐恢838作父本进行杂交,并经多代选育而成的籼型三系恢复系,具有早熟、抗病、配合力强、制种产量高等特点;与不同类型不育系配组,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其中,川香9号、川香优425、瑞优425分别于2004年、2007年和2010年通过四川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综合信息
    河南省2011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周新保
    2012, 18(2): 74-74.  DOI:
    摘要 ( )   PDF(85KB) ( )  
    品种与技术
    优质高产杂交中稻Q优12中稻再生稻生产表现及栽培技术
    鲁远源, 李贤勇, 王楚桃, 樊仕勇, 李代林, 凌家虎
    2012, 18(2): 75-7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23
    摘要 ( )   PDF(151KB) ( )  
    Q优12系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自育不育系Q4A与自育恢复系R1222配组而成的三系中籼优质高产型杂交中稻组合,多年试种、示范表明,其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优良,再生力强,具有中稻、再生稻两季产量兼优的表现。本文介绍了Q优12特征特性及作中稻、再生稻种植的生产表现,并提出了相应栽培技术。
    优质多抗高产水稻新品种通育335选育及应用
    牛兆国1, 赵基洪1, 赵剑峰1, 孙桂杰2
    2012, 18(2): 77-78.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24
    摘要 ( )   PDF(153KB) ( )  
    1976年,吉林省通化市农科院朴亨茂采用远缘杂交技术复态导入法将野生植物“菰”的基因导入到水稻品种松前中,得到了丰富的转菰后代材料。后代材料通过鉴定,选择性状互补材料进行杂交,经过多代选择鉴定培育出优质、多抗、高产大穗水稻品种通育335。
    综合信息
    广东省2011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12, 18(2): 78-,81,83.  DOI:
    摘要 ( )   PDF(246KB) ( )  
    各地稻米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分局水稻高产原因和启示
    矫江1, 姜孝义2
    2012, 18(2): 79-81.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25
    摘要 ( )   PDF(263KB) ( )  
    黑龙江农垦建三江分局在高寒地区气候条件下取得水稻大面积高产稳产的主要原因是制定生产技术标准模式化管理、完善有效的农技推广体系、统分结合发挥农户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势、机械化生产保证质量和重视科技创新引领技术发展,以及形成了以出租土地为核心的良性经济循环机制等。针对我国地方生产规模小和土地分散等问题,提出了发展粮食加工业,建立商品粮主产区现代农业良性循环经济机制、国家支持科技支撑体系和加快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农技农资农社“三位一体”服务模式初探
    庞子千
    2012, 18(2): 82-83.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2.02.026
    摘要 ( )   PDF(165KB) ( )  
    长期以来,基层公益性农业服务组织先天不足,并受几次机构改革的影响,一度出现“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导致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几乎瘫痪。而社会化服务组织起步迟,培育滞后,发育不全,直接影响着农业服务功能和服务能力。农技、农资、农社“三位一体”服务模式,是新形势下农业农村服务资源有效联合形式,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兼融,相得益彰,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综合信息
    信息集锦
    2012, 18(2): 84-84.  DOI:
    摘要 ( )   PDF(98KB) ( )  
    ●国务院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规划》将农业科技放在突出位置,在发展目标中,提出了“十二五”期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超过55%。
    ●国家调整2012年稻谷最低收购价   经报请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发布,将2012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 kg 120元、125元和140元,比2011年分别提高18元、18元和12元。
    ●农业部发布2012年160个主导品种和100项主推技术   其中,水稻品种有30个:Y两优1号、新两优6号、丰两优香一号、丰源优299、南粳44、秀水134、株两优819、中嘉早17、中早39、天优华占、珞优8号、内5优8015、湘晚籼17、云光17号、宜优673、天优998、玉香油占、特优582、天优122、Q优6号、川江优527、内5优39、云粳26、龙粳21、龙粳26、绥粳9号、通禾836、沈农9816、徐稻3号、宁粳43号。有关水稻生产的技术10项:水稻机插及其育秧技术、水稻钵苗机插及摆栽技术、水稻旱育栽培技术、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水稻“三控”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超级稻“三定”栽培技术、超级稻“稳穗增粒”高产栽培技术、水稻灾害防控与补救栽培技术(水稻开花期高温灾害防控技术、水稻低温灾害防控技术、水稻干旱灾害防控技术)、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水稻稻瘟病“一浸二送三预防”防控技术、水稻纹枯病“肥水调控+增量施药”防控技术、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药剂浸种+增量施药封锁中心”防控技术、水稻稻曲病和穗腐病“一浸两喷”防控技术、水稻条纹叶枯病“抗、避、断、治”防控技术、水稻稻飞虱“适时-到位”防控技术、水稻稻纵卷叶螟“生物与物理防治结合、前期压基数后期保穗数”防控技术。
    ●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   工业和信息化部2月24日发布《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粮食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9万亿元,2020年达到6.9万亿元(按2010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一批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集团,建成一批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PNAS》: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一个水稻光敏感核不育基因pms3   1月31日,《美国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的控制水稻光敏感核不育的基因pms3成果,此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水稻两系不育系的培育,促进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发展。据报道,pms3是在水稻中第一个发现并进行了功能研究的长链非编码RNA。
    ●我国科学家在两系杂交稻分子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华南农业大学庄楚雄研究员课题组成功克隆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p/tms12-1。2月21日《Cell Research》在线报道了该研究成果。该项研究成果与近日报道的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研究团队对“农垦58S”该相同光敏不育基因克隆的成果代表了我国在杂交稻分子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为进一步阐明光温条件控制水稻育性转换的分子机制,指导两系杂交稻育种,深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具有深远的意义。
    ●2012年全国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专家会商分析预测,2012年水稻病虫害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发生程度重于2011年,预计发生面积1亿hm2次,同比增加5%。其中,稻飞虱在华南、江南大部和西南、长江流域南部稻区呈偏重发生态势,其他常发区大部中等发生,发生程度重于2011年,发生面积约2 600万hm2次,较2011年增加11%;稻纵卷叶螟在东南沿海,以及沿江和湖库稻区偏重发生,其他稻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2 000万hm2次,较2011年增加15%;二化螟在长江中游和西南北部稻区将偏重发生,江南东部和东北大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 300万hm2次,与2011年同期持平;三化螟在西南和华南局部稻区中等发生,其他稻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160万hm2次,较2011年减少13%;大螟在江南和长江中下游稻区将中等发生,种群呈上升态势。稻纹枯病在全国大部将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发生面积2 000万hm2,较2011年增加9%;稻瘟病在西南、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和东北等常发区将中等流行,西南和东北大部种植感病品种区域存在偏重流行的可能,发生面积534万hm2次,较2011年增加20%;西南南部、华南和江南稻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江淮和长江下游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等水稻病毒病仍有偏重流行的风险,发生面积130万hm2左右。稻曲病、细菌性病害等呈加重发生态势,发生范围和发生面积有所扩大。
    ●多因素影响2012年全球粮价料震荡回升   新华分析师预计,在上年粮食产量高基数及后期天气存在较大变数的背景下,2012年全球粮食增产面临较大困难。与此同时,粮食需求将继续增长,特别是工业需求的增长,将使全球粮食供求呈现紧平衡格局。此外,在欧洲债务危机、世界经济走势、国际地缘政治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下,预计2012年国际粮价呈震荡回升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