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7年, 第13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7-11-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三大举措——1020户农民水稻生产现状问卷调查
    戴魁根;任泽民;谢慧
    2007, 13(6): 1-8. 
    摘要 ( )   PDF(446KB) ( )  
    本文通过1020户农民水稻生产现状的问卷调查,揭示了当前农民种粮存在的重要问题,反映了种粮农民的呼声,提出了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大措施。
    水稻蒸煮品质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陈峰[];严长杰[];张士永[];宫德英[];张洪瑞[];李欣[];杨连群[]
    2007, 13(6): 9-12. 
    摘要 ( )   PDF(208KB) ( )  
    对60个水稻品种进行产量和品质性状凋查的基础上,研究水稻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探讨高产与优质重组的可能性。结果表明,籼稻品种的产量性状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apparent amylose content,AAC)、胶稠度(gelconsistency,Gc)和RVA谱各特征值相关关系不显著。在粳稻中,产量性状与RVA谱各特征值的相关性大多不显著,仅PaT与有效穗数、穗长相关显著;千粒重、每穗粒数与PKV、HPV相关显著或极显著;在供试的60个籼粳品种中单株产量与品质性状之间无明显的相关。
    傣族传统文化中的水稻因素
    玄松南
    2007, 13(6): 12-14. 
    摘要 ( )   PDF(174KB) ( )  
    通过揭示我国古老的稻作民族傣族的传统文化与水稻的渊源关系,探讨水稻在亚洲人精神世界里刻画的文化印记。
     
    优质香型籼稻不育系内香1A的选育与应用
    陈勇;肖培村;谢从简;李泽铭;张仁;袁驰;梁永霞
    2007, 13(6): 15-16. 
    摘要 ( )   PDF(124KB) ( )  
    内香1A败育彻底,育性稳定,不育株率和花粉败育度均为100%;农艺性状优良,异交习性好,配合力强,稻米品质优良。2003年8月上旬通过四川省技术鉴定。由内香1A与自育恢复系所配组合内香优1号、内香优5号等组合在试验、示范中表现出稻米品质优良、产量高、抗病、适应性广等特点,已分别通过国家、四川省品种审定,应用前景广阔。
    株1S温敏核不育基因的发现及超级杂交早稻育种研究
    杨远柱;符辰建;胡小淳;张章;周永祥;宋永帮
    2007, 13(6): 17-22. 
    摘要 ( )   PDF(298KB) ( )  
    简要介绍了水稻温敏核不育基因株1S的发现及两用核不育系株1S、陆1KS的选育过程,阐述了株1S、陆1KS的特征特性及利用株1S、陆18S选育超级杂交早稻取得的重要进展,提出选育细胞核具有部分粳稻血缘、细胞质保持完全籼型的广亲和温敏核不育系,是实现部分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选育南方广适性超级杂交早稻的有效途径之一。
    杂交水稻恢复系达恢936选育与应用
    李万明;谢勇;杨肖锋;李彪
    2007, 13(6): 23-24. 
    摘要 ( )   PDF(113KB) ( )  
    达恢936是四川省达州市农科所用优质恢复系泰引1号与籼粳交恢复系1082杂交选育而成,该恢复系恢复力强、配合力高,以其作为父本配制的中优936已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达恢936所配组合目前已累计推广10.5万hm^2,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水稻委员会
    2007, 13(6): 24-24.  DOI:
    摘要 ( )   PDF(64KB) ( )  
    超级杂交稻国稻1号春制高产技术
    刘永贵;毛水根;严水美
    2007, 13(6): 25-26. 
    摘要 ( )   PDF(119KB) ( )  
    根据国稻1号亲本的特征特性及其在江山春季制种实践,总结了其春制高产制种技术。
    杂交粳稻秀优5号高产制种技术
    郭恒德[];徐建强[];钱宏[];杨杰[];肖玉苹[];李建钦[]
    2007, 13(6): 27-29. 
    摘要 ( )   PDF(154KB) ( )  
    杂交粳稻秀优5号亲本感光性较强,分蘖力较好,花期较集中,母本开颖角度较大,杂交率较高,制种产量潜力大。笔者根据其亲本特性总结了相应的高产制种技术。
    双氧水打破水稻恢复系种子休眠效应初探
    苟廷国[];罗挺[];况敬梅[];何晓蓉[];彭玉梅[]
    2007, 13(6): 29-30. 
    摘要 ( )   PDF(92KB) ( )  
    水稻恢复系材料异地加代、繁种、发芽检验都必须考虑其种子休眠及如何打破休眠。试验表明,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休眠性或无休眠性,以1%~3%浓度的双氧水浸种恢复系材料打破种子休眠效果好,该浓度对无休眠性种子浸种同样适用,7%以上浓度对种子打破休眠具有抑制作用,浓度增加,抑制程度加强。
    浸种温度和时间对水稻种子发芽的影响
    王玉龙;刘荣宝;夏斯飞;张学宏
    2007, 13(6): 31-33. 
    摘要 ( )   PDF(148KB) ( )  
    由于耕作制度的变化和稻作方式的多样化,同一品种在不同时期播种其浸种时间不一,不同品种在同一时期播种,其浸种时间也有所差异。本文研讨了扬州市主栽品种不同时期的浸种时间。
    水稻插花式杂交技术
    成太辉
    2007, 13(6): 33-34. 
    摘要 ( )   PDF(108KB) ( )  
    在水稻杂交组配时,利用插花原理,将父本用装满清水的试管养着,与母本穗用牛皮纸袋套在一起,在开花时摇摆纸袋,大量花粉便会落在杀雄、剪颖去雄的母本穗上完成授粉;授完粉后用复写纸做的小袋将母本穗套住固定在剑叶上。与传统水稻杂交授粉相比,水稻插花式杂交技术具有操作便捷、杂交成功率高、隔离较完全、杂交籽粒发育更充分等特点。
     
    高产优质粳稻九稻41号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刘才哲[];周广春[];郭桂珍[]
    2007, 13(6): 35-35. 
    摘要 ( )   PDF(53KB) ( )  
    九稻41号是吉林市农业科学院水稻所1990年以九稻15号为母本,以浙辐802为父本进行籼粳亚种间远缘杂交,后代再经穿梭选育,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大粒偏大穗型粳稻品种。2003年分别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主要栽培要点及最佳适应区域。
    弱感光型杂交稻振优99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柳武革;刘振荣;王丰;符福鸿;廖亦龙;黄德娟;李金华
    2007, 13(6): 36-37. 
    摘要 ( )   PDF(104KB) ( )  
    振优998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利用三系不育系振丰A与恢复系广恢998组配的弱感光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在广州地区种植,全生育期114~116d,株高103.7cm,穗长22.2cm,每穗总粒数148.7粒,结实率82.9%,千粒重24.5g。该组合具有株型适中、耐肥抗倒、高产稳产、米质优、中抗稻瘟病、适应性较广等特点,适合在华南稻区的粤中南、桂中南和海南等地区作晚季种植,2006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简要介绍了该组合的特征特性和栽培制种技术要点。
    全国粮油市场稻米平均价格(2007年9月-10月)
    2007, 13(6): 37-37.  DOI:
    摘要 ( )  
    高产抗病水稻松粳5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闫平;牟凤臣;武洪涛;周劲松;金官植
    2007, 13(6): 38-39. 
    摘要 ( )   PDF(90KB) ( )  
    本文重点阐述了松粳5号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表现、稻米品质、抗病性,以及栽培技术要点,为该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和高产栽培提供了依据。
    福建省2007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07, 13(6): 39-39,42.  DOI:
    摘要 ( )   PDF(92KB) ( )  
    无纺布育秧对早稻秧苗生长影响的初步试验
    兰志超[];张玉屏[];朱德峰[];林贤青[];陈惠哲[]
    2007, 13(6): 40-42. 
    摘要 ( )   PDF(152KB) ( )  
    无纺布兼有保温性、透光性和透气性,用作水稻育苗床覆盖物时,苗床内温湿度变化平缓,极端高温出现次数少,持续时间短。用无纺布育的苗比同期塑膜育的苗株高降低,分蘖数增多,根的干物质量提高,同时旱育秧的茎叶干物质量提高,更有利于培育壮秧。
    栽培因素对寒地早粳稻米品质的影响
    吕彬
    2007, 13(6): 43-44. 
    摘要 ( )   PDF(115KB) ( )  
    在寒地水稻品种改良和稻作生产上,应重视N素营养的调控作用。稻米品质指标中受N素营养影响最大的是蛋白质含量,其次是胶稠度。随着N素营养的增加,胶稠度逐渐变短,蛋白质含量和碱消值逐渐提高,直链淀粉含量逐渐下降。稻米理化性质的平均变异幅度,胶稠度61.4~69.4min,直链淀粉含量16.6%~17.5%,蛋白质含量5.8%~7.6%,碱消值6.4~6.7级。 
    晚粳稻米品质优化途径与措施探讨
    夏国绵[];金千瑜[];陈水校[];沈朵朵[];何勇刚[];王翔[]
    2007, 13(6): 45-47. 
    摘要 ( )   PDF(165KB) ( )  
    本文在分析了萧山晚粳稻稻米品质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并提出了通过选用优质品种、选择适宜土壤稻田、调整播种期、控制群体发展、控制氮肥用量、薄露灌溉到老、合理施用农药以及适时收获等相关技术途径与措施,以其来改善晚粳稻稻米品质。
    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通过国家“双认证”现场复评审
    童群儿
    2007, 13(6): 47-47.  DOI:
    摘要 ( )   PDF(66KB) ( )  
    寡雄腐霉制剂“多利维生”对水稻的促长与防病增产效果
    欧阳由男[];夏陆欣[];朱练峰[];禹盛苗[];金千瑜[]
    2007, 13(6): 48-51. 
    摘要 ( )   PDF(225KB) ( )  
    采用田间试验、栽培池浮床以及实验室毒性试验对寡雄腐霉制剂“多利维生(Polyversum)”对水稻的促长和防病增产效果进行了研究。初步试验结果表明,0.5g/L多利维生浸种早稻金早47,其秧苗茎蘖数、绿叶数和单株干重分别较浸种灵浸种(CK)有明显增加。在水稻营养生长期喷施多利维生能促进根系生长,汕优10号的最大根长和根干重分别较CK增加了6.50cm和0.41g/株,增幅分别为19.60%和5.05%;秀水11则增加了8.04cm和2.84g/株,增幅为22.57%和73.20%。喷施多利维生可以促进水稻分蘖,使分蘖高峰期提前,田间封行时间有所提早。在水稻3叶1心、分蘖期和齐穗期分别喷施0.1g/L多利维生,与不喷施对照比较,均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在水稻齐穗期喷施多利维生能提高结实率与千粒重。田间病害调查和实验室毒性培养试验结果均表明,多利维生处理对水稻真菌病害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光身不育系光香7A选育”居国际领先水平
    2007, 13(6): 51-51.  DOI:
    摘要 ( )   PDF(72KB) ( )  
    水稻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的发生特点及预防措施
    潘熙曙[];胡定汉[];李迎征[];李儒庆[];张建勋[]
    2007, 13(6): 52-54. 
    摘要 ( )   PDF(175KB) ( )  
    通过分析近年湖北省大冶市水稻遭遇低温冷害和高温热害的特点,笔者认为气候因素是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并由此提出了“选用耐不良环境的品种,坚持适时播种避开高温时段和秋寒来临之前抽穗,坚持全程健身栽培,提高植株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遇到灾害性天气及早调控”等技术措施,以实现避灾减灾目标。
    辽宁省2007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07, 13(6): 54-54.  DOI:
    摘要 ( )   PDF(56KB) ( )  
    水稻三围立体栽培试验研究初报
    张兆麟
    2007, 13(6): 55-56. 
    摘要 ( )   PDF(94KB) ( )  
    根据水稻分蘖规律,在田间采取大等边三角形加小等边三角形的栽培模式,可实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进而增强水稻田间通气性和透光性,提高水稻田间温度,使水稻健壮生长,从而促进水稻低节位分蘖(有效分蘖),增加光合面积,提高光合产物,积累更多的营养物质,并协调个体与群体发展的库、流、源之间的矛盾,进而增加水稻有效穗和穗实粒数,最终获得高产。
    黑龙江省2007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07, 13(6): 56-56.  DOI:
    摘要 ( )   PDF(48KB) ( )  
    单季稻“五改”技术在浙南山区的应用效果分析
    金再欣[];刘利华[];黄正旭[];施巨盛[];刘恒旭[];郑圣斌[]
    2007, 13(6): 57-59. 
    摘要 ( )   PDF(141KB) ( )  
    单季稻五改技术是浙江省水稻栽培主推技术之一。2006年,笔者在海拔650m以上的浙南山区文成县二源乡进行示范试验,对单季稻五改技术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供试品种为中浙优1号。试验最终取得了768.2kg/667秆的高产纪录,创当地历史新高。实践证明,“由穗粒兼顾改为壮个体攻大穗,由早播迟栽改为适期迟播早栽,由合理密植改为适当少本稀植,由化肥为主重前期施用改为增施有机肥、分蘖肥与穗肥并重,由水层深灌改为浅湿灌溉”的单季稻五改技术,在浙南海拔650m左右的高山地区推广应用,效果显著。
    零日龄放鸭在稻鸭共作上的应用
    沈晓昆[];岸田芳朗[];戴网成[];王强盛[];谢桐洲[]
    2007, 13(6): 60-61. 
    摘要 ( )   PDF(112KB) ( )  
    本文介绍了零日龄放鸭的研究及其在稻鸭共作上的应用,以推动稻鸭共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新疆和田地区稻田鳃蚯蚓的发生与防治研究
    梁乃亭;魏玉波
    2007, 13(6): 62-63. 
    摘要 ( )   PDF(121KB) ( )  
    本文研究了新疆和田地区鳃蚯蚓发生的生态条件、活动规律、为害特点以及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良土壤通透性、改变耕作方式、种植方法和加强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春优58作连晚栽培高产技术探讨
    吴增琪[];朱贵平[];吴明国[];俞爰英[];张惠琴[];潘建富[]
    2007, 13(6): 63-64. 
    摘要 ( )   PDF(114KB) ( )  
    春优58为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组合,营养生长旺盛,耐肥抗倒,适宜作单季晚稻种植。2006年在浙江仙居作连晚试种,表现出生育期适中、产量高、抗性好、米质优的特点,深受农民欢迎。本文就该组合作连晚栽培的高产技术进行了探讨。
     
    稻丰散、稻唑磷防治稻田灰飞虱药效试验
    仇学平;仇广灿;胡健;成晓松
    2007, 13(6): 65-66. 
    摘要 ( )   PDF(94KB) ( )  
    田间试验表明,稻丰散EC、稻唑磷EC对灰飞虱低龄若虫均具有较好的速效性,防治效果优良。稻丰散每h卉用量1.2L、稻唑磷每hm^2用量1.35L,药后1d、3d、7d的防效均在98%以上,与毒死蜱每hm^2用量1.5L防效相近,极显著优于噻嗪酮每hm^2用量0.6kg的效果,是防治灰飞虱的理想药剂。
    防治稻纵卷叶螟新药剂筛选试验初报
    邵国民[];蔡国梁[];徐铁平[];周宇杰[]
    2007, 13(6): 66-67. 
    摘要 ( )   PDF(93KB) ( )  
    稻纵卷叶螟是对水稻,特别是单季稻生产危害最严重的虫害之一,而药剂施用是目前最主要的防治措施。由于甲胺磷高毒高残留,在生产上已被禁用,因此需选择效果好、毒性低、药本省的药剂替代甲胺磷防治稻纵卷叶螟。试验表明,每667秆用15%氟铃·唑磷乳油60~80ml或50%敌·氟腈乳油90ml,在2、3龄高峰期加水30kg细喷雾,药后10d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达95%,保叶效果达80%~85%。
    “爱苗”对国稻6号灌浆成熟期功能叶特性的影响
    杜如伟[];陈健根[];张权芳[];陈忠亮[];张海平[];朱满庭[]
    2007, 13(6): 68-69. 
    摘要 ( )   PDF(119KB) ( )  
    试验结果表明,在防治纹枯病、紫秆病的基础上,在国稻6号生长的中后期使用“爱苗”能提高单株绿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提高结实率和干粒重,是确保国稻6号获得大面积平衡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浅谈广西优质稻可持续性发展创新体系建设
    韦善富;罗群昌;宋智萍;石瑜敏;周行
    2007, 13(6): 70-73. 
    摘要 ( )   PDF(239KB) ( )  
    2002-2005年,笔者在广西的桂平、平南、港北区、宾阳、象州、永福等13个县(市)进行优质稻可持续性发展创新体系建设研究,通过创新应用优质稻生产模式、创新选育和引进筛选优质稻新品种、创新建立优质稻推广应用技术服务体系、创新改革优质稻谷收购加工销售方法等技术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推广优质稻产业化面积49.60万埘,辐射种植面积约200万hm^2,订单收购加工销售优质稻70.33万t,为农民增收11.34亿元,企业增效1.41亿元。
    新形势下江苏省镇江市现代优质稻米产业现状、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罗明[];施积文[];庄义庆[];朱克明[]
    2007, 13(6): 73-74. 
    摘要 ( )   PDF(115KB) ( )  
    本文分析了当前江苏省镇江市现代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优质稻米产业的一些参考性意见。
    新闻集锦
    2007, 13(6): 75-75.  DOI:
    摘要 ( )   PDF(66KB) ( )  
    《中国稻米》2007年1-6期总目录
    2007, 13(6): 76-77,6.  DOI:
    摘要 ( )   PDF(231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