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08年, 第1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8-11-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稻米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方长云;谢黎虹;李刚;段彬伍;于永红
    2008, 14(6): 1-4. 
    摘要 ( )   PDF(371KB) ( )  
    本文简要介绍了计算机视觉的概念及其系统组成,综述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稻米垩白度、垩白率、粒型、整精米率、黄粒米、蛋白质、稻米裂纹等检测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在稻米品质检测应用方面进行了展望。
    水稻叶片形态的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蔡晶;王晓光;季芝娟;李西明;杨长登;马良勇
    2008, 14(6): 5-11. 
    摘要 ( )   PDF(578KB) ( )  
    稻叶形态是水稻株型改良的重点,本文介绍了叶形和叶色在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水稻叶片形态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不同环境和基因型条件下水稻植株的糖氮比变化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王勋[;];朱练峰[];戴廷波[];姜东[];曹卫星[]
    2008, 14(6): 11-15. 
    摘要 ( )   PDF(348KB) ( )  
    以日本和IRRI的9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分别以武香粳9号和两优培九为对照,在江苏南京和云南丽江研究了不同水稻基因型抽穗后营养器官非结构性碳含量(NSC)、碳氮比(C/N)的变异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基因型是影响NSC和C/N的主导因子,齐穗期NSC和C/N在两生态点间的差异很小,而灌浆期和成熟期丽江点的NSC均极显著高于南京点;灌浆期南京点的C/N值显著高于丽江点,成熟期则为丽江点显著高于南京点。齐穗期营养器官NSC和C/N比与结实率均呈极显著二次曲线相关,且当NSC在14%左右时结实率较高;齐穗期C/N与产量均呈二次曲线相关,C/N值在9~14之间产量较高。
    稻米的营养和人类健康
    黄大年;钱前;郭龙彪;颜美仙
    2008, 14(6): 16-19. 
    摘要 ( )   PDF(395KB) ( )  
    通过遗传改良的功能稻米,其功能因子(或功能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成为水稻遗传特性一部分,营养元素经过水稻体内生物转化后,其生理活性高吸收有效性好,食用功能稻米方便、安全、有效。随着国民的营养知识普及和保健意识增强,功能稻米需求将会持续增长,市场前景广阔。
    新时期我国种业市场现状及发展思考
    张小惠;李春生;毛一剑;孔宪琴;叶元林
    2008, 14(6): 20-23. 
    摘要 ( )   PDF(329KB) ( )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粮食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中之重,而作为粮食产业的源头——种子产业尤为重要。本文立足我国目前种业现状,结合现代种子产业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了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针对WTO保护期满和种子产业完全市场化的新形势,探讨了我国种子产业如何强化自身建设和发展,积极应对国际种业大市场的竞争,肩负起发展民族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
    2007年大米加工企业利润提高
    2008, 14(6): 23-23.  DOI:
    摘要 ( )  
    安徽省稻米品质现状与发展技术策略
    孔令娟;汪新国;杨惠成
    2008, 14(6): 24-27. 
    摘要 ( )   PDF(348KB) ( )  
    本文对照优质米国家标准,分析了安徽省稻米的品质现状,认为安徽省水稻生产以中籼,特别是杂交中籼为主,近年稻米品质虽有改善,但总体上看,稻米品质现状仍不容乐观,需进一步优化品种及布局,重点是压籼扩粳,同时大力示范推广保优栽培和清洁生产。并阐述了在栽培上如何通过合理安排播栽期、健身栽培、肥水运筹、防治病虫害等措施保持优质稻的优质特陛,提出了安徽发展优质稻米技术途径和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气CO2浓度增加对水稻粒形和粒重数量性状基因座的影响
    范桂枝[];蔡庆生[];谢辉[];王春明[];万建民[];朱建国[]
    2008, 14(6): 28-32. 
    摘要 ( )   PDF(322KB) ( )  
    利用“Asomonori与IR24”的置换系群体,对水稻的粒长、粒宽、粒型(粒长,粒宽)、粒厚和千粒重等5个性状在CO2浓度分别为370μmol/mol(简写为Ambient)和570μmol/mol[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的条件下进行了QTL分析。在FACE下,共检测到分布在6条染色体上的18个QTL,其贡献率差异较大,在9.2%~42.2%之间,其中有17个QTL的贡献率超过15%,分别是控制千粒重的1个QTL、粒长的10个QTL、粒宽的1个QTL、粒型3个QTL和粒厚的2个QTL;在Ambient下共检测到分布在5条染色体上的9个QTL,其贡献率在9.4%-30.0%之间,其中控制粒长的1个QTL、粒宽的2个QTL和粒型3个QTL的贡献率超过15%。两CO2浓度下能重复检出的QTL共3个,其它只能在1个环境中检测到。与Ambient下的QTL结果相比,FACE对粒形及粒重的影响较大,可以增加微效基因的数量,同时还可增加主效基因的贡献率。
    湖北省2008年审(认)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2008, 14(6): 32-32.  DOI:
    摘要 ( )  
    水稻新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的评价研究
    全成哲[];方秀芹[];于维[];王金秋[];金京花[]
    2008, 14(6): 33-36. 
    摘要 ( )   PDF(249KB) ( )  
    以吉林省2006~2007年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中中晚熟组各参试品系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其多年、多点产量数据的数理统计分析,对参试材料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做出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新品种的审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浙江省水稻区试对照品种的特征特性与产量水平
    刘鑫
    2008, 14(6): 36-38. 
    摘要 ( )   PDF(211KB) ( )  
    简述了2003~2007年浙江省水稻区试各区试组对照的特征特性和产量水平。
    氮高效水稻品种协优9019在不同生态区适应性分析
    阮新民;施伏芝;倪金龙;罗志祥
    2008, 14(6): 39-42. 
    摘要 ( )   PDF(261KB) ( )  
    为给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氮高效水稻品种选育及栽培提供依据,选用氮高效水稻品种协优9019,在5个不同的生态条件(A:长江沿岸生态区;B:皖南山地生态区;C:大别山地生态区;D:江淮之间丘陵生态区;E:淮河沿岸及淮北平原生态区)下,应用灰色关联理论对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D生态区关联度最高为结实率,其次是每穗总粒数与总颖花数;C、E生态区关联度最高为每穗总粒数,其次是总颖花数;B生态区主要的限制因素为总颖花数,其次是结实率。因此,在A及D生态区生态区的主攻方向为提高结实率,在B、C及E生态区主要解决“库”的不足。
    高产水稻品种丽粳314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杨洪[];和绍祖[];和忠[];和立宣[];谢庆聪[]
    2008, 14(6): 42-44. 
    摘要 ( )   PDF(232KB) ( )  
    丽粳314是云南省丽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采用系谱法培育而成的水稻品种,具有耐寒、早熟、抗病、高产等特点,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552kg/hm^2。2005—2007年在云南省高寒粳稻区累计示范种植5926.67hm^2,平均产量6503.1kg/hm^2,较当地主栽种增产15.16%。2007年11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就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和主要栽培技术作一介绍。
    晚粳稻新品种宁81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陈国;叶朝辉;金林灿;丁伟红
    2008, 14(6): 45-46. 
    摘要 ( )   PDF(148KB) ( )  
    宁81是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选育的中熟晚粳稻新品种,具有产量高、米质较好、抗稻瘟病、适应性广、较耐迟栽等特点,适宜在浙江省粳稻区作单双季晚稻种植。本文介绍了宁81的选育及特征特性,并提出了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
    中熟中粳品种徐稻5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王健康;刘超;郭荣良;丁成伟;吴玉玲;徐家安;王友霜;胡婷婷
    2008, 14(6): 46-47. 
    摘要 ( )   PDF(156KB) ( )  
    徐稻5号是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采用有性杂交和系统选育技术培育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2006年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全生育期150d左右,株高97.4cm,每穗总粒数135粒左右,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6g;国家区试两年加权平均产量533.6kg/667m^2,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7.7%,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72.9kg/667m^2,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9.4%;稻米品质达国家《食用稻品种品质》(NY/T593—2002)优质2级标准。
    两系杂交稻组合扬两优6号主要农艺性状与丰产栽培技术
    张荣枝
    2008, 14(6): 48-49. 
    摘要 ( )   PDF(138KB) ( )  
    扬两优6号系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用广占63—4S与扬稻6号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籼两系优质高产杂交水稻组合。该组合200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05024)。2006年引进福建省尤溪县进行试种、示范,2007年分别在单季晚稻、连作晚稻、烟后稻共推广种植面积240hm^2,表现出优质高产,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稳定的丰产性,取得较好的推广成效。
    金优898亲本特性与稳产高产制种技术
    夏小勇[;];吴学勇[];曾良明[];黄红兵[];周建兵[]
    2008, 14(6): 49-50. 
    摘要 ( )   PDF(152KB) ( )  
    介绍了金优898制种亲本的主要特征特性,结合江西制种实践,总结了基地选择、合理安排扬花期和播差期、培育壮秧、大田肥水管理、喷好“九二0”等稳产高产制种技术。
    十优838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李振经
    2008, 14(6): 51-52. 
    摘要 ( )   PDF(145KB) ( )  
    十优838是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优质不育系十优A与恢复系辐恢83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稻新组合。本文介绍了杂交稻新组合十优838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免耕直播水稻杂草防除技术研究
    陆永良[];何刚国[];胡水泉[];姚士桐[];张舒[];陈其志[];杨长登[];余柳青[]
    2008, 14(6): 52-56. 
    摘要 ( )   PDF(384KB) ( )  
    在不同地区开展免耕直播杂草防除技术的试验和示范。2005年筛选出免耕直播稻田杂草防除最佳除草剂组合HC2(41%农达AS、38%苄·二氯WP、10%千金EC);2006年HC2在浙江和湖北的超级稻免耕直播田示范,结果表明,对国稻1号田杂草千金子、异型莎草、鸭舌草和陌上菜的密度防效和植株鲜重防效达到优级水平(≥90%),对国稻6号田杂草稗草、千金子、异型莎草和陌上菜的密度防效和植株鲜重防效达到极优水平(≥95%)。HC2对国稻1号和国稻6号的生长无不利影响,获得了较高产量。国稻1号在浙江海宁达到9510kg/hm^2,国稻6号实收产量达到6780kg/hm^2。
    饼肥对稻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水稻成熟期衰老的关系
    朱焕潮[];符冠富[];王丹英[];章秀福[]
    2008, 14(6): 57-62. 
    摘要 ( )   PDF(460KB) ( )  
    以常规籼稻中早22为材料,研究饼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水稻成熟期衰老的关系。结果表明,饼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可明显提高土壤中的蛋白酶、中性磷酸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可有效延缓水稻生育后期的衰老速度;也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但饼肥比例不宜太高。与对照相比,混合施用饼肥和化肥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SOD活性下降较缓慢,POD活性上升幅度较大,而MDA含量增长的幅度却较小,根系伤流量也较高。
    垦鉴稻10号高产群体结构研究
    赵凤亮;郑桂萍;刁伟伟;钱永德;吕艳东
    2008, 14(6): 63-67. 
    摘要 ( )   PDF(341KB) ( )  
    以垦鉴稻10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均匀设计,塑造47个不同群体,进行产量、干物质生产和叶面积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低产变中产主要是依靠穗数和穗粒数的提高,中产变高产应在确保穗数和穗粒数的同时提高成粒率和千粒重。不同群体结实期CGR差异最大,高产群体分别比中产群体、低产群体高出26.1%、46.3%。高产群体LAImax为5.9,比中产群体、低产群体分别高出5.4%和51.3%,与群体最适叶面积指数(LAIopt)十分接近(5.94)。群体最适颖花量和粒叶比为6.68×10^4/m^2和0.87颖花/叶cm^2,0.86实粒/叶cm^2。在确保足够穗数的同时,提高总颖花量仍然是高产主攻目标。在库容进一步提高的前提下,要兼顾成粒率和千粒重,这要求抽穗期具备较大的叶面积指数,即库大源强,花后具有较高群体生长率。
    超级稻Ⅱ优1273-法国青刀豆水旱轮作高产栽培模式
    余国良;卢福安
    2008, 14(6): 68-69. 
    摘要 ( )   PDF(165KB) ( )  
    “超级稻新组合Ⅱ优1273-法国青刀豆”水旱轮作高产栽培模式,能充分利用中稻收割后的秋季闲置田块种豆,是当地农民一项提高复种面积,增加收入的好措施。该模式经3年生产示范,效益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浙江省稻水象甲发生现状与防控
    赵琳;林云彪
    2008, 14(6): 70-71. 
    摘要 ( )   PDF(186KB) ( )  
    针对浙江省稻水象甲发生范围从小到大再缩小,危害程度从重到轻逐渐演变的过程,笔者采用“阻止虫源转化为核心的生态控制与药治越冬成虫为重点的综防相结合”的防控对策,有效控制了稻水象甲发生危害,并进一步提出了监测与防控稻水象甲为害的技术方案。
    2008年中国水稻研究所科研成果屡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
    2008, 14(6): 71-71.  DOI:
    摘要 ( )  
    嘉育253的推广对余姚早稻生产的作用
    虞振先
    2008, 14(6): 72-73. 
    摘要 ( )   PDF(153KB) ( )  
    分析了目前余姚市发展早稻生产的政策实惠、气候适宜、基础较好、病虫害轻、晒谷容易、稻谷好卖、技术成熟、品种突出、品质优良和效益增加等优势,提出了推广嘉育253对余姚市早稻品种布局、扩种早稻、推广机插、提高单产、改进品质和增加效益等方面的作用。
    新闻集锦
    2008, 14(6): 74-74.  DOI:
    摘要 ( )   PDF(66KB) ( )  
    全国粮油市场稻米平均交易价格(2008年9月-10月)
    2008, 14(6): 74-74.  DOI:
    摘要 ( )   PDF(66KB) ( )  
    《中国稻米》协办单位
    2008, 14(6): 77-77.  DOI:
    摘要 ( )   PDF(62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