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10年, 第1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3-20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我国水稻品种审定回顾与分析
    杨仕华;廖 琴;谷铁城;胡小军;程本义
    2010, 16(2): 1-4.  DOI:
    摘要 ( )   PDF(333KB) ( )  
    简要回顾了我国农作物及水稻品种审定历史,阐述了我国农作物及水稻品种审定标准,分析了我国审定水稻品种的数量变化、类型分布、主要性状表现和推广应用情况,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的现状和展望
    苏 岩;钱 前*;曾大力*
    2010, 16(2): 5-9.  DOI:
    摘要 ( )   PDF(447KB) ( )  
    水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使水稻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入一个新时代,并对水稻育种技术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尤其是分子标记、转基因技术和功能基因组学的不断深化,分子设计育种作为水稻育种的新方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育种实践。本文简述了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的研究现状,并对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的发展作了展望。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发掘及在育种中的应用
    刘丙新;季芝娟;石建尧;马良勇;李西明;杨长登*
    2010, 16(2): 10-15.  DOI:
    摘要 ( )   PDF(498KB) ( )  
    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中最具危害性的病害之一。控制白叶枯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培育抗病品种。一直以来,生产中利用的抗白叶枯病品种其抗性基本上都是由主基因控制,然而由于白叶枯病菌的小种专化性,携有垂直抗性基因,特别是单基因的品种容易丧失抗性,所以只有采取基因轮换、多基因聚合等方式才能有效防止抗白叶枯病品种丧失抗性,而不断进行抗白叶枯病新基因的发掘则是开展相关工作的前提。本文对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发掘、定位及分子标记开发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国内外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利用白叶枯病抗性主基因改良水稻抗白叶枯病方面的进展;最后鉴于目前在利用白叶枯病抗性主基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镁钾不同配比施用对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高 洋;郑桂萍;钱永德;殷大伟
    2010, 16(2): 16-18.  DOI:
    摘要 ( )   PDF(180KB) ( )  
    对镁钾肥配施对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钾、镁合理配施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光合特性,本试验条件下,垦粳1号最高理论产量可达8.81 t/hm2、空育131可达8.64 t/hm2相应的K2O、MgO的用量为552.2 kg/667 m2和99.9 kg/hm2; 合理镁钾配比(处理14与19)能显著提高水稻乳熟前、后期功能叶净光合速率,促进叶肉细胞的羧化效率,提高CO2的同化速率;与镁肥相比,钾肥更有利于提高水稻的千粒重和单位面积穗数。
    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主成分分析
    肖佳雷;王俊河*;冯延江;王 麒;曾宪楠;孙 宇;宋春艳;王洪华;李玉清;孙广辉
    2010, 16(2): 19-21.  DOI:
    摘要 ( )   PDF(226KB) ( )  
    对2007年黑龙江省三大积温带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一、二积温带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与产量相关性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第一积温带千粒重与产量表现显著正相关、空秕率与产量表现显著负相关,第二集温带千粒重与产量表现正相关、空秕率与产量表现负相关;第三积温带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表现正相关,空秕率与产量表现负相关,但相关性未达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第一积温带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每穗粒数>空秕率>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第二积温带表现为每穗粒数>空秕率>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第三积温带表现为单位面积穗数>空秕率>每穗粒数>千粒重。
    水稻苗期氮高效品种评价与筛选的初步研究
    阮新民;施伏芝;罗志祥*;佘德红
    2010, 16(2): 22-25.  DOI:
    摘要 ( )   PDF(311KB) ( )  
    在3个氮素水平下对7个杂交中籼水稻品种进行水培试验,对氮素利用率与苗高、根长、单株分蘖、单株干重等4个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秧龄47 d时,4个性状在3个氮素水平下差异显著,该秧龄的秧苗氮素利用效率与苗高、根长及单株分蘖数目存在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2*,0.97**,-0.88**;而秧龄期为37 d时,4个性状在3个氮素水平下差异不显著,且氮素利用效率与4个性状的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初步认为47 d秧龄期可作为苗期氮高效品种评价与筛选的合适时期。秧龄47 d时的苗高、根长、单株分蘖数、单株干物质重等4个性状的变异范围和变异系数均在40 mg/l的氮素浓度下表现最大,表明40 mg/l的氮素浓度可作为苗期氮高效评价与筛选的适合浓度。并发现秧龄47 d时,氮素利用效率在40 mg/l的氮素浓度下仅与单株干物质重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本研究初步认为,单株干物质重可作为苗期氮素效率高低的筛选指标。由于在40 mg/l的氮素浓度下47 d秧龄的K优52单株干物质重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最大,并且其吸氮速率与相对氮素利用效率亦最大,故初步认为K优52是一个苗期氮高效品种。
    安徽省2008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中稻宣
    2010, 16(2): 25-25.  DOI:
    摘要 ( )   PDF(79KB) ( )  
    硅镁锌对寒地水稻品质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
    殷大伟;马德全;郑桂萍;高 扬;王翠娟;张春雨;许文涛;王生旭
    2010, 16(2): 26-29.  DOI:
    摘要 ( )   PDF(317KB) ( )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垦粳1号、空育131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建立不同硅、镁、锌施用量处理的水稻群体,调查并模拟其品质性状及与产量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食味评分、蛋白质含量都与硅镁锌施用量呈二次曲线趋势,食味评分达到最大值时,需硅、硫酸镁240 kg/hm2,而锌肥需求量不同,空育131需要较多的锌肥。施硅318.75 kg/hm2、硫酸镁240 kg/hm2、硫酸锌44.55 kg/hm2时,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小值。在三种肥料中,硅肥对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镁肥。垦粳1号的食味评分与每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而与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蛋白质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不同地力水平下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早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丁哲利;彭建伟;刘 强;荣湘民;田 昌;张玉平
    2010, 16(2): 30-33.  DOI:
    摘要 ( )   PDF(304KB) ( )  
    以陆两优996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计了3种养分管理模式,研究了中、低2种地力水平对早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在中低肥力地块上增产效果显著,与对照相比,施氮比不施氮能增产14.6%~41.7%,在中肥力地块氮肥利用效率为32.23%,低肥力地块氮肥利用效率为30.70%,分别比相同地力水平的农民习惯施肥处理高出了10.00%和8.36%;在相同的氮素水平下,低肥力地块增产效果要好于中肥力地块。在不同的地力水平下,充足的氮素供应能提高早稻的实粒数和有效穗数,对氮素从源到库的转化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超级稻不同推广方式的推广效果初探
    王中原;文 震;邹家龙;李学武;张善品
    2010, 16(2): 33-35.  DOI:
    摘要 ( )   PDF(232KB) ( )  
    为了探索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方式,笔者结合农业部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选择了8个村进行技术培训、种子补贴、示范等不同推广方式的4个处理来推广超级稻新品种及新技术,结果表明,“专题技术培训+种子补贴+示范”效果最好,为在新形势下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有效推广方式确定提供了依据。
    5个水稻品种对水稻纹枯病菌鉴别能力的比较
    王 玲;黄雯雯;刘连盟;刘恩勇;范锃岚;黄世文*
    2010, 16(2): 36-38.  DOI:
    摘要 ( )   PDF(212KB) ( )  
    采用苗期接种法和大田成株期接种法,对5个具有不同纹枯病抗性的水稻品种Lemont、武育粳3号、Jasmine85、C418和YSBR1进行纹枯病抗性评价。苗期接种结果表明,30个来源不同的纹枯病菌接种5个品种后,5个品种苗期表现出明显的抗感差异,30个菌株之间致病力差异亦明显,且品种与菌株之间互作显著。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从30个菌株中筛选出5个致病力不同的菌株(分别为GD118、C30、E67、YN7和YN3)进行水稻品种成株期抗性鉴定,发现水稻品种成株期的抗感差异亦显著。
    贵州省2008年审(认)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中稻宣
    2010, 16(2): 38-38.  DOI:
    摘要 ( )   PDF(74KB) ( )  
    杂交中稻稻谷整精米率与籽粒及穗部性状的关系研究
    徐富贤;熊 洪;张 林;郭晓艺;朱永川;周兴兵;刘 茂
    2010, 16(2): 39-42.  DOI:
    摘要 ( )   PDF(264KB) ( )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2个施氮水平条件下,通过相关、回归与通径分析,研究了杂交中稻稻谷整精米率与籽粒及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的长、长宽比、长厚比、千粒重分别与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籽粒的宽、宽厚比、容重、着粒数和结实率则分别与整精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的长、宽、厚、长厚比、宽厚比5个性状对整精米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极大。并预测出在川东南生态条件下,整精米率达56%~52%(国家1~3级优质稻标准)的籽粒及穗部性状值分别为:籽粒长8.10~8.58 mm、宽3.16~3.06 mm,长宽比2.58~2.84,长厚比3.70~3.93,宽厚比1.44~1.40,容重1.02~0.99 g/ml,千粒重26.20~27.47 g,每穗粒数229.16~213.56粒。
    寡聚酸钾泡腾片对水稻早衰及产量的影响
    王士奎;刘卫萍*;张志民;孟宪金;陈 军;陈献萍
    2010, 16(2): 43-44.  DOI:
    摘要 ( )   PDF(161KB) ( )  
    研究了在水稻齐穗期喷施寡聚酸钾泡腾片对防治水稻早衰及增产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水稻齐穗期分别喷施寡聚酸钾泡腾片的8000、10000和12000倍液均有利于提高水稻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增加水稻千粒重和产量。说明喷施适宜浓度的寡聚酸钾泡腾片可以延缓水稻衰老,防治水稻早衰,提高水稻灌浆速度和产量。其中,以喷施8000倍液的效果最好。
    晚稻人工光周期世代促进的几个技术问题
    李金军;陆金根;高荣村
    2010, 16(2): 45-46.  DOI:
    摘要 ( )   PDF(152KB) ( )  
    水稻是喜温短日性作物,采用短日处理(人工光周期)就能充分利用这一特性,在当地漫长的夏季长日照阶段,进行有效的晚稻世代促进,加快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周期。经过嘉兴几年夏季光照11 h、黑暗13 h的人工光周期试验,获得了较佳的世代促进效果,加快了分离世代的稳定进度,在较短的时间内,育成了适合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的多个晚稻新品种(组合),积累了有关晚稻短日处理的经验,摸索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贵州省2009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中稻宣
    2010, 16(2): 46-46.  DOI:
    摘要 ( )   PDF(74KB) ( )  
    建立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体系的关键技术
    吴双清;王 林
    2010, 16(2): 47-48,6.  DOI:
    摘要 ( )   PDF(251KB) ( )  
    本文通过总结笔者20多年来开展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体系研究成果,提出了建立稻瘟病自然诱发鉴定体系的7项关键技术,以期达到提高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技术水平的目的。
    近5年浙江省审定品种及其产量分析
    林 海;庞乾林;阮刘青;李西明
    2010, 16(2): 49-50,7.  DOI:
    摘要 ( )   PDF(220KB) ( )  
    综合介绍了浙江省2005~2009年通过审定的水稻品种,分析了这些品种的产量和性状的变化情况。
    福建客家稻文化探访
    玄松南
    2010, 16(2): 51-55.  DOI:
    摘要 ( )   PDF(422KB) ( )  
    客家是西晋末年至唐宋期间为躲避北方的战乱,从中原迁徙到闽、粤、赣交接地带以后逐步形成的汉民族中的一大民系。原来在中原地带种植旱地农作物的客家人在迁徙途中滞留江淮流域和江南地区时开始接受水稻生产技术以及相关文化,抵达华南地区以后又吸纳了百越族群的稻作文化。客家人给稻米饮食文化导入了“粉食”传统,使原本以 “粒食”为主的南方饮食文化里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客家稻米饮食文化中的“粉食”习俗就是中原因素,而利用草木灰制作染色的米糕、吃新节里品尝糯米米花等习俗则是来源于古代百越族群的传统文化。
    施氮水平和栽插密度对协优中1号生长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影响
    房玉伟;于海富*
    2010, 16(2): 55-58.  DOI:
    摘要 ( )   PDF(293KB) ( )  
    以杂交籼稻协优中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用量(纯氮每667 m2 0 kg、5 kg、8 kg、11 kg、14 kg和17 kg和栽插密度(每667 m2 7 540丛、10 053丛、13 468丛、15 874丛、17 544丛)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水平在8~11 kg/667m2范围内,协优中1号产量水平较高;当栽插密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增产幅度降低;栽插密度在13 468丛/667 m2到17 544丛/667 m2之间适当调节,有利于协优中1号的增产。
    不同栽培方式对超级杂交稻Ⅱ优602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况浩池;曾正明*;罗俊涛;杨 扬;陈光珍;何兴材;付 均
    2010, 16(2): 59-60.  DOI:
    摘要 ( )   PDF(146KB) ( )  
    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对国审超级杂交稻Ⅱ优602的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强化栽培能提升Ⅱ优602的产量水平,主要原因是该栽培方式使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得到了很好的协调和增加。
    安徽省2009年审定通过的水稻新品种
    中稻宣
    2010, 16(2): 60-60.  DOI:
    摘要 ( )   PDF(74KB) ( )  
    单季稻强化高产栽培方式对稻纵卷叶螟发生的影响
    杨廉伟;丁灵伟;陈将赞;戴以太;干才连
    2010, 16(2): 61-63.  DOI:
    摘要 ( )   PDF(215KB) ( )  
    为实现精准施药和农药减量控害目标,笔者于2007~2008年对浙江省天台县单季稻强化与常规两种栽培方式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强化区与常规区稻纵卷叶螟蛾峰消长基本一致,全年共3个峰次,但蛾量略有差异,四(2)代蛾量强化区较常规区高136%,五(3)代与六(4)代蛾量强化区较常规区低24.8%和 8.0%,虫苞与虫量调查, 6月中下旬三(1)代强化区较常规区分别高8.3%和100%,四(2)代强化区较常规区分别低38.7%和22.3%,五(3)代强化区较常规区分别低34.6%和34.5%。
    铁力市优质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孙卫光;高 君;孙秀铭
    2010, 16(2): 63-64.  DOI:
    摘要 ( )   PDF(160KB) ( )  
    黑龙江省铁力市属高寒山区,其水稻生产要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就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热量资源,采用科学的、合理的栽培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水稻个体优势和群体优势。
    早籼新品种中选056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陈红旗*;马良勇*;王跃星;倪 深;朱旭东**
    2010, 16(2): 65-66.  DOI:
    摘要 ( )   PDF(144KB) ( )  
    中选056是利用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高产品种中选181作母本,浙江省嘉兴市农科院育成的抗稻瘟病品系Z95-03为父本,经多代选育育成的高产抗病早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生长势旺盛、抗逆性强、稻米食用品质好、产量较高等特点,2009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
    扬两优6号在皖南山区低氮种植表现及高效栽培技术
    胡日辉;姚建中;苏 瑛
    2010, 16(2): 67-69.  DOI:
    摘要 ( )   PDF(221KB) ( )  
    研究了扬两优6号在皖南山区稻油两熟制茬口施氮量为130.0 kg/hm2(较文献推介用量195 kg/hm2减少30%以上)的条件下,实施科学的肥水管理技术的种植表现,总结了该品种在皖南山区油菜茬一季中稻高产、高效、低氮、低耗良性栽培技术。
    不同剂型毒死蜱防治褐飞虱效果分析
    盛仙俏;张发成;刘 莉;戴水高;贾华凑
    2010, 16(2): 69-70.  DOI:
    摘要 ( )   PDF(150KB) ( )  
    为明确不同剂型毒死蜱防治水稻褐飞虱的防效,进行本试验。结果表明,药后3 d,40%毒死蜱EC、30%毒死蜱EW和40%毒死蜱ME三个处理对褐飞虱的校正防效在89%以上;药后7 d和14 d各处理间田间褐飞虱虫量无显著差异,药后7 d各处理校正防效均在93%以上,但药后14 d,40%毒死蜱EC、5%毒死蜱GR和25%噻嗪酮WP处理的校正防效均在80%以上,明显高于30%毒死蜱EW和40%毒死蜱ME处理。40%毒死蜱EC、30%毒死蜱EW和40%毒死蜱ME对褐飞虱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速效性与持效性均较好,且药效稳定;在水稻生长后期和缺水情况下使用5%毒死蜱GR可提高防效。所以,不同剂型毒死蜱均是防治褐飞虱的理想药剂,可与噻嗪酮交替轮换使用,以减缓褐飞虱抗药性的形成。
    水稻免耕撬窝移栽高产栽培技术
    姜心禄;郑家国*;池忠志;何树林;王少华;付书明
    2010, 16(2): 71-72.  DOI:
    摘要 ( )   PDF(163KB) ( )  
    目前农村,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生产迫切需要轻简高效的生产技术,以实现“增产、增效、增收”。水稻免耕撬窝移栽高产栽培技术是采用塑盘旱育秧培育健壮秧苗,在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化学除草,灌溉浸泡,待田水落干成花花水时均匀撒施底肥,水基本落干时用轮式免耕撬窝器打孔,在孔中移栽秧苗,本田配套进行化学除草、肥水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具有省工、省能、省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简便易行等优点,可以提早本田移栽期1~3 d,节约用水10%~15%,增产3%~8%,增收节支75~110元/667 m2。
    科技对安徽南陵水稻生产的贡献、限制因子及解决对策
    王泽松
    2010, 16(2): 73-76.  DOI:
    摘要 ( )   PDF(311KB) ( )  
    通过回顾安徽省南陵县在新中国建立后水稻生产发展中科技的作用,论述了科技对生产的重要影响,近年随着党和国家农业粮食政策和促进科技进步措施(包括水稻科技入户项目等)的实施,水稻生产即使在灾害之年也能实现增产。提出了当前条件下影响科技进步发挥作用的限制因子和发展对策。
    新闻集锦
    中稻宣
    2010, 16(2): 77-77.  DOI:
    摘要 ( )   PDF(101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