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郑华斌, 贺慧, 姚林, 等. 稻田饲养动物的生态经济及其应用前景[J]. 湿地科学, 2015, 13(4):510-517.
|
[2] |
李娜娜. 中国主要稻田种养模式生态分析[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3.
|
[3] |
曾训江. 牛蛙养殖的前景与对策[J]. 现代农业, 1999(2):24-25.
|
[4] |
张波, 丘俊超, 罗琤琤, 等. 从“稻田放鸭”到“稻田养鸭”,明清时期“稻田养鸭”技术与特点——以广东地区为中心[J]. 农业考古, 2015(1):34-40.
|
[5] |
闵庆文, 何露, 孙业红, 等. 中国GIAHS保护试点:价值、问题与对策[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6):668-673.
|
[6] |
刘功明, 张玉烛, 黄志农, 等. 水稻牛蛙生态种养对稻飞虱防效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3, 29(2):207-213.
|
[7] |
刘功明, 张玉烛, 朱国奇, 等. “蜂-蛙-灯”绿色生产技术对水稻害虫、天敌及产量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13(7):89-92.
|
[8] |
漆华, 夏远建. 江津区稻田养蛙种养模式发展思考[J]. 南方农业, 2014, 8(19):69-70.
|
[9] |
谷婕, 吴涛, 黄璜, 等. 我国稻田养鱼经营的发展进程与展望[J]. 作物研究, 2017, 31(6):597-601.
|
[10] |
姚进忠. 主打稻+蛙生态养殖,坝寨乡走脱贫新路[J]. 科学种养, 2020(3):12-13.
|
[11] |
秦丽云, 庞斯琴. 灵川薛家村:“稻+N”模式助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N]. 桂林日报,2022-06-20(006).
|
[12] |
蒋静, 郭水荣, 陈凡, 等. 稻蛙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技术[J]. 中国水产, 2016(4):73-75.
|
[13] |
孟宏.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J]. 黑龙江水产, 2020, 39(2):38-40.
|
[14] |
苑圆圆. 稻-蛙、瓜-蛙-鱼生态种养及养分平衡的研究[D].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
[15] |
陈志华. 面向有机农业的稻田养鱼发展之思考[J]. 江西水产科技, 2019(6):49-50.
|
[16] |
乔志刚, 李学军, 聂国兴, 等. 稻田养殖美国青蛙试验[J]. 水产科学, 2000, 19(5):13-14.
|
[17] |
ZHOU X, MA C, ZHOU M, et al.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wo novel bombesin-like peptides from the skin secretions of Chinese piebald odorous frog (Odorrana schmackeri) and european edible frog (Pelophylax kl. esculentus) on smooth muscle[J]. Molecules, 2017, doi: 10.3390/molecules22101798.
|
[18] |
刘元生, 孟庆红, 何腾兵, 等. 稻田生态养鱼水质动态与水稻生长及经济效益研究[J]. 耕作与栽培, 2003(5):5-6.
|
[19] |
奚业文. 稻虾连作生态高效技术试验分析[J]. 中国水产, 2013(6):62-65.
|
[20] |
陈灿, 郑华斌, 黄璜, 等. 稻田养鳅模式对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15, 21(4):124-127.
|
[21] |
宋光同, 何吉祥, 吴本丽, 等. 中华鳖与两个水稻品种共作比较与效益分析[J]. 水产科技情报, 2017, 44(1):46-49.
|
[22] |
郑华斌, 陈灿, 王晓清, 等. 水稻垄栽种养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J]. 生态学杂志, 2013, 32(11):2886-2 892.
|
[23] |
王缨, 雷慰慈. 稻田种养模式生态效益研究[J]. 生态学报, 2000, 20(2):311-316.
|
[24] |
杨代凤, 董明辉, 顾俊荣, 等. “稻-虾-草-鹅”周年高效循环种养模式关键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 2019, 25(9):47-48.
|
[25] |
TENG Q, HU X F, LUO F, et al. Influences of introducing frogs in the paddy fields on soil properties and rice growth[J].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2016, 16(1): 51-61.
|
[26] |
胡牧. 从“稻鸭鱼共生”结构看侗族的生态智慧[J]. 农业考古, 2017(4):175-178.
|
[27] |
梁中宇, 刘良材, 吴其荣. 秋收时几种稻田蛙胃内容物的初步分析[J]. 动物学杂志, 1958, 2(4):220-229.
|
[28] |
张立峰, 高武. 北京稻区夏秋季黑斑蛙的食性分析[J].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 10(3):51-55.
|
[29] |
王智, 宋大祥, 朱明生. 稻田蜘蛛和害虫的生态位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6(2):47-51.
|
[30] |
王洪全, 颜亨梅, 杨海明, 等. 中国稻田蜘蛛生态与利用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1996, 29(5):68-75.
|
[31] |
黄志农, 张玉烛. 水稻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的理论与实践[J]. 作物研究, 2006(4):297-307.
|
[32] |
罗雨聪, 王忍, 张印, 等. 不同稻田种养模式对水稻生长、二化螟及杂草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23, 29(2):93-97.
|
[33] |
沈建凯, 黄璜, 傳志强, 等. 规模化稻鸭生态种养对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1):123-128.
|
[34] |
李学军, 乔志刚, 聂国兴, 等. 稻-鱼-蛙立体农业生态效益的研究[J]. 生态学杂志, 2001, 20(2):37-40.
|
[35] |
李冬雪, 宋星陈, 熊玉唐, 等. 西南山区稻蛙复合种养的研究与实践[J]. 农学学报, 2018, 8(12):6-12.
|
[36] |
孙贤海, 万峰, 尹尧, 等. 鸭蛙稻杂草防控效果评估[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 58(suppl2):279-280.
|
[37] |
杨志辉, 黄璜, 王华, 等. 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稻田土壤质量研究[J]. 土壤通报, 2004, 35(2):117-121.
|
[38] |
吴本丽, 陈贵生, 赵慧敏, 等. 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8, 45(1):96-100.
|
[39] |
刘欣, 王强盛, 许国春, 等. 稻鸭共作农作系统的生态效应与技术模式[J]. 中囯农学通报, 2015, 31(29):90-96.
|
[40] |
梁玉刚, 黄璜, 李静怡, 等. 规模化稻鸭共育对水稻株型结构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6, 35(10):2752-2 758.
|
[41] |
陈灿, 黄璜, 郑华斌, 等. 稻田不同生态种养模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 中囯稻米, 2015, 21(2):17-19.
|
[42] |
杨海龙, 封志明, 吕耀. 不同稻作模式下农田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17):258-262.
|
[43] |
鲁艳红, 廖育林, 聂军, 等. 稻-蛙生态种养技术模式研究与展望[J]. 湖南农业科学, 2017(3):74-76,80.
|
[44] |
林海雁, 黄倩霞, 邵紫依, 等. 养殖虎纹蛙稻田土壤酶活性及主要养分含量特征[J]. 核农学报, 2018, 32(4):802-808.
|
[45] |
周雪芳, 朱晓伟, 陈泽恺, 等. 稻蛙生态种养对土壤微生物及无机磷含量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6, 30(5):971-977.
|
[46] |
江仕龙, 唐芹, 刘俊彬, 等. 稻蛙绿色生态种养工程中养殖动物疾病控制的问题探讨[J]. 中国植保导刊, 2020, 40(10):106-109.
|
[47] |
李金龙, 徐永福, 王冬武, 等. 黑斑蛙养殖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J]. 作物研究, 2019, 33(5):428-431.
|
[48] |
孟祥杰, 黄璜, 陈灿, 等. 稻田不同种养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21(2):45-48.
|
[49] |
郭文啸, 赵琦, 朱元宏, 等. 蛙稻生态种养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5):57-60.
|
[50] |
郭文啸. 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17.
|
[51] |
王武. 我国稻田种养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水产, 2011(11):43-48.
|
[52] |
王常安, 徐奇友, 闫有利, 等. 我国东北地区稻田养殖的模式概况[J]. 水产学杂志, 2017, 30(3):57-60.
|
[53] |
王晨, 胡亮亮, 唐建军, 等. 稻鱼种养型农场的特征与效应分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 39(5):169-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