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涂从勇, 王丰. 绿色革命六十载,天下粮安系终生——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院士的学术成就回顾[J]. 广东农业科学, 2019, 46(9):1-7.
|
[2] |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稻作学[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6:284.
|
[3] |
符福鸿, 王丰, 黄文剑, 等. 杂交水稻谷粒性状的遗传分析[J]. 作物学报, 1994, 20(1):39-45.
|
[4] |
万建民. 中国水稻遗传育种与品种系谱(1986—2005)[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
[5] |
周长海, 王宝和, 赵步洪, 等. 从丰优香占的育成谈优质杂交籼稻育种[J]. 杂交水稻, 2007, 22(2):11-13.
|
[6] |
朱满山, 王丰, 符福鸿, 等. 籼型杂交稻亲本米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对比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 39(13):1-5.
|
[7] |
王丰. 杂交水稻育种成就与展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杂交水稻研究50年回顾[J]. 广东农业科学, 2020, 47(12):1-11.
|
[8] |
粟学俊, 陈彩虹. 小粒型优质强恢复系桂1025的选育及利用[J]. 杂交水稻, 2006, 21(4):21-23.
|
[9] |
王丰, 柳武革, 刘迪林, 等. 广东优质稻发展及稻米品牌建设与展望[J]. 中国稻米, 2021, 27(4):107-116.
|
[10] |
林世成, 闵绍楷. 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
[11] |
广东省种子公司, 广东省粮油进出口公司. 广东省出口优质米生产手册[M]. 1981年10月.
|
[12] |
黄宗宏, 李耀球, 庞德祥, 等. 感光型杂交稻不育系博 A 的创新与应用[J]. 福建稻麦科技, 2014(1):56-59.
|
[13] |
梁世荣, 禤绮琳. 籼稻不育系秋A的开花特性及应用[J]. 广西农业科学, 1995(6):249-251.
|
[14] |
梁世荣, 周萌, 邓国富, 等. 水稻优质不育系美A的选育及主要性状[J]. 广西农业科学, 2001(6):289-291.
|
[15] |
梁世胡, 李传国, 伍应运, 等. 红莲型雄性不育系粤泰 A 的特性鉴定与评价[J]. 作物品种资源, 1998(4):32-33.
|
[16] |
陈志远, 李传国, 孙莹, 等. 籼稻不育系天丰 A 的特征特性及其利用[J]. 广东农业科学, 2006, 33(9):54-55.
|
[17] |
李曙光, 梁世胡, 李传国, 等. 优质籼型不育系五丰A的特征特性及高产优质繁殖技术[J]. 广东农业科学, 2009, 36(8):29-30.
|
[18] |
刘振荣, 柳武革, 王丰, 等. 早熟抗稻瘟病籼型水稻不育系荣丰A 的选育与利用[J]. 杂交水稻, 2006, 21(6):17-18.
|
[19] |
柳武革, 王丰, 刘振荣, 等. 早熟抗稻瘟病三系不育系吉丰A的选育与应用[J]. 杂交水稻, 2014, 29(6):16-18.
|
[20] |
李传国, 梁世胡, 符福鸿, 等. 优质籼稻不育系粤丰A在改良三系杂交稻品质中的作用[J]. 杂交水稻, 2003, 18(4):7-10.
|
[21] |
李传国. 广东育成无垩白软型优质籼稻不育系粤丰A[J]. 杂交水稻, 2001, 16(1):34.
|
[22] |
莫海玲, 唐梅, 孙富, 等. 优质香稻三系不育系野香A的选育与应用[J]. 杂交水稻, 2015, 30(4):11-12.
|
[23] |
梁世胡, 李传国, 李锐, 等. 增城丝苗型水稻优质不育系广8A的选育[J]. 杂交水稻, 2010, 25(6):8-10.
|
[24] |
张宗琼, 梁曼玲, 阎勇, 等. 小粒软米型籼稻不育系丰田1A的选育[J]. 杂交水稻, 2013, 28(4):13-14.
|
[25] |
梁嘉燕, 邵德意, 彭海峰, 等.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软华优55[J]. 杂交水稻, 2019, 34(3):73-74.
|
[26] |
梁海福, 莫海玲, 秦钢, 等. 小粒软米型籼稻不育系百 A 的选育及应用[J]. 杂交水稻, 2008, 23(5):7-9.
|
[27] |
柳武革, 王丰, 李金华, 等. 籼型优质三系香稻不育系广泰 A 的选育及应用[J]. 杂交水稻, 2021, 36(2):22-24.
|
[28] |
LIU D L, KANG M H, WANG F, et al. Mapping of the genetic determinant for grain size in rice using a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RIL) population generated from two elite indica parents[J]. Euphytica, 2015, 206: 159-173.
|
[29] |
WANG S K, LI S, LIU Q, et al. The OsSPL16-GW7 regulatory module determines grain shape and simultaneously improves rice yield and grain quality[J]. Nature Genetics, 2015, 47: 949-954.
|
[30] |
熊振民, 蔡洪发. 中国水稻[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2:164-180.
|
[31] |
粟学俊. 三系杂交水稻优质育种[J]. 西南农业学报, 2001, 14(1):106-110.
|
[32] |
康美花. 水稻品质和部分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及其基因定位[D]. 南昌: 江西农业大学, 2009.
|
[33] |
WANG F, LIU W G, HAN Y S, et al. Improving grain quality in hybrid rice, in accelerating hybrid rice development//XIE and HARDY B. Los Banos (Philippines):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2009: 367-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