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2年全国早稻增产54万t,总产3 329万t 国家统计局8月24日发布报告指出, 2012年全国早稻总产量达到3 329万t,比上年增产54万t,总产量基本恢复到了2009年水平。报告指出,2012年早稻主产区增产较多。4个早稻产量超过500万t的省(区)占增产总量的90%,其中湖南早稻增产12.3万t,江西增产14.6万t,广西增产14.5万t,广东增产7.0万t。收购价格提高促进了早稻播种面积稳中有增,集中育秧和有利天气促进了早稻单产提高。2012年全国早稻单产为5 774.8 kg/hm2,比上年提高1.4%。主产省(区)中,湖北早稻单产提高4.4%,广西提高4.0%,安徽提高3.8%,江西提高1.5%,湖南下降0.6%。 ●集中育秧政策支持和行政推动双季稻面积增加 以前虽然集中育秧效果好,但农户分散育秧并不计算自己的用工成本,这样算下来,买秧每667 m2大田要比分散育秧多花30元、比直播多70元。从2008年到2011年,湖南省先后投入7 000多万元资金开展早稻集中育秧示范,并将早稻集中育秧工作纳入政府粮食生产目标管理和考核;2011年,江苏省级财政安排8 000万元扶持建设924个水稻商品化集中育秧示范点,每667 m2秧田补助3 000元。在政策扶持下,南方水稻集中育秧面积迅速从2008年的18.7万hm2增至2011年的近133.0万hm2,几乎一年翻一番。2012年,在国家早稻集中育秧补助政策的带动下,南方稻区各级财政筹集资金7.5亿元,水稻集中育秧面积超过200万hm2,其中早稻集中育秧超过67万hm2,同比增加33万多hm2。据农业部农情调查,随着集中育秧的示范推广,2012年早稻面积恢复了6.7万多hm2,直播面积减少26.7万多hm2。集中育秧也加速了水稻生产的产业化进程,集中育秧示范虽然目前以村组组织和大户代育为主(占90%多),但也吸引了农业公司参与。从2009年开始,安徽天禾种业公司向下游延伸产业链,依托大户和合作社开展代育秧、代耕作、代机插、代机收和田间管理服务,将种子资源、农机资源、技术资源整合到种苗产业链上来,建成标准化育秧工厂近80个,每年新增利润近千万元。 ●南方早稻机收率达70% 据农业部消息,南方双季稻产区农机化主管部门积极组织农业机械投入“双抢”生产,截至8月2日,早稻机收基本结束,全国共完成早稻机收面积410万hm2,机收水平达70%。 ●中国水稻研究所举办稻草秧盘机插技术观摩会 7月26日,中国水稻研究所在浙江富阳步桥举办了“水稻稻草秧盘机插技术现场观摩会”。目前我国机插育秧多采用塑料秧盘,成本高,要求堆放秧盘的空间大;同时,每年水稻收割后产生的大量稻草秸秆,不能有效利用,主要通过焚烧处理,不仅污染大气,造成空气质量下降,严重时还妨碍交通。针对上述问题,中国水稻研究所朱德峰研究员带领稻作技术创新团队,与富阳市红枫化纤有限公司协作,以稻草为原料成功研发了经济、环保、实用的水稻新型生物质机插秧盘——稻草秧盘。机插时可直接将秧盘植入稻田,实现秧盘制作的材料从稻田里来到稻田里去,不仅促进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实现水稻机插高产高效与生态环保,还能够减少秧盘收集整理和存贮环节开支。 ●黑龙江水稻育秧棚二次利用获突破 黑龙江省富锦市水稻育秧棚内硕果累累,10栋水稻育秧棚里24万棒黑木耳、香菇、平菇、榆黄蘑等食用菌长势良好。在近年黑龙江省水稻产区广泛应用大棚育苗后,多数农户在稻秧移栽后,除在大棚内种一些短季节生长蔬菜自给外,多数大棚闲置,形成资源和土地的浪费。为了提高育秧大棚的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以及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牡丹江综合试验站在富锦市开展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试验,对袋栽食用菌高效栽培模式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该项目技术负责人、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的王延锋博士介绍:“大多数食用菌子实体生长时都比较喜欢低温,在育秧大棚闲置的6~10月栽培黑木耳、平菇、香菇等食用菌是个课题,如何控制高温以及保湿是成败的关键。在育秧棚里成功进行吊、挂、串袋立体栽培食用菌,解决了育秧棚二次利用的难题,成为稻农增收的新途径。” 试验数据显示, 每栋大棚(667 m2)栽培食用菌的纯收入平均能达到2万元。 ●水稻开花基因OsELF3-1被克隆 8月17日,期刊《PLoS ONE》在线发表有关水稻开花基因OsELF3-1成功克隆的研究成果。水稻开花(抽穗期)对于水稻的生殖发育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开花机理的研究有利于育种家控制不同水稻的开花时间,利于杂交水稻的制种过程。另外,开花时间也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OsELF3-1参与调控水稻的生物节律系统。同时参与调控水稻光周期途径,在短日照条件下OsELF3-1直接激活开花的正调控因子Ehd1、Hd3a的表达诱导开花;在长日照条件下,OsELF3-1抑制开花的负调控因子Ghd7的表达,从而促进水稻在长日照条件下的开花。该基因的克隆直接证明了水稻生物节律基因参与调控水稻光周期开花,完善了水稻光周期开花的机理;并为水稻育种过程中调节开花时间提供了新的途径。 ●国际水稻研究所发现磷缺乏耐受基因 8月23日,《Nature》报道了国际水稻研究所的Sigrid Heuer最新发现的一种用于帮助补充磷含量、提高水稻产量的基因PSTOL1。磷是土壤中重要的营养成分,也是水稻高产的重要营养成分。传统水稻品种Kasalath中含有PSTOL1,该基因对根早期生长有促进作用,促使其获得更多的磷等。PSTOL1基因已在许多现代品种中试验。 ●东南亚五国欲建立稻米联盟 泰国商务部常任秘书Yanyong Phuangrach 8月22日表示,东南亚稻米出口国正在就年底前建立稻米联盟进行谈判,希望借此加快稻米生产并强化营销,从而提高稻米出口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届时,由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和缅甸组成的联盟将在稻米生产和销售方面信息共享、加强合作。有报道称,稻米出口国计划签署贸易协定提高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