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曾建新, 龚向胜, 余政军, 刘小燕, 陈灿, 傅志强, 戴振炎, 黄尧, 刘登魁, 陈烈臣, 卢明, 陈双, 周国峰, 余长生, 童中全, 柳文玲, 黄璜. 南方稻区冷浸田及综合种养开发利用技术[J]. 中国稻米, 2022, 28(6): 102-106. |
[2] |
余丽萍1, 汪晨1,兰小建1,潘欣1, 陈建明2. 衢州市双季晚稻秋季低温冷害风险评估模型
[J]. 中国稻米, 2020, 26(6): 67-70. |
[3] |
成臣1,黎星1,谭雪明1,商庆银1,曾研华1,石庆华1,曾勇军1*,吕伟生2,王玮3,陈芸3. 播期对南方优质晚粳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调控效应研究[J]. 中国稻米, 2018, 24(5): 58-63. |
[4] |
舒鹏1,郭保卫1,霍中洋1*,周年兵1,张洪程1,程飞虎2,陈忠平2, 陈恒3, 戴其根1,许轲1,魏海燕1 . 钵苗机插密度对双季晚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17, 23(6): 23-31. |
[5] |
宋晓华1,刘秋员2,彭波3,段斌1,何世界1,李慧龙1,张波1,宋世枝1*. 豫南“籼改粳”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稻米, 2017, 23(6): 32-36. |
[6] |
潘志军1,吴小文1,陈刚2,吴晨阳1,张晓红1,尹玲1,吴文革2,吕和平1. 不同秧龄对沿江地区双季晚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17, 23(6): 97-100. |
[7] |
陈丽虹1,2,燕金香1,褚光1,王丹英1,徐春梅1,章秀福1,陈松1*. 长江中下游稻区双季晚粳稻产量生理与资源利用效率研究进展[J]. 中国稻米, 2017, 23(5): 1-4. |
[8] |
张建设1,杨艳斌2,蔡鑫1. 超级稻H优518不同播、插期的机插栽培技术研究[J]. 中国稻米, 2017, 23(2): 78-81. |
[9] |
周年兵1, 程飞虎2, 陈波1, 舒鹏1, 张洪程1*, 花劲1, 霍中洋1, 黄大山2, 陈忠平2, 陈国梁3, 陈恒3. 江西中部双季晚稻籼粳杂交稻高产品种的筛选[J]. 中国稻米, 2015, 21(4): 103-107. |
[10] |
曹放波, 陈佳娜, 谢小兵, 单双吕, 邹应斌*. 双季晚稻机插品种筛选[J]. 中国稻米, 2015, 21(4): 205-207. |
[11] |
李立中, 张长海. 安徽沿江稻区几种生态型粳稻与杂交籼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比较试验[J]. 中国稻米, 2015, 21(2): 50-53. |
[12] |
周永进1, 吴文革1*, 严文学2, 王松洋2, 周陶竹2, 王斌1, 许有尊1, 陈刚1. 安徽沿江地区“籼改粳”机插栽培高产技术初探[J]. 中国稻米, 2015, 21(1): 48-51. |
[13] |
宋世枝, 段斌, 何世界, 李慧龙, 宋晓华, 甄才红. 从粳稻的比较优势看豫南“籼改粳”[J]. 中国稻米, 2014, 20(1): 48-50,56. |
[14] |
钟旭华[];黄农荣[];欧杰文[];郑海波[]. 实地养分管理技术(SSNM)在华南双季晚稻上的应用效果[J]. 中国稻米, 2006, 12(6): 34-36. |
[15] |
杨仕华;程本义. 2002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试优良品种介绍[J]. 中国稻米, 2003, 9(6): 21-25. |